中新網上海新聞9月20日電(康玉湛)近日,肯德基小書迷王國攜手童趣出版有限公司將在上海、長沙、洛陽、南京、天津、廣州陸續開展主題活動——國博歷史百科繪本開啟「博物館」奇妙之旅。
9月19日,活動來到了上海活動首站。活動還未正式開始,小朋友和家長們已經陸續到場,開始了「古風cosplay」。原來,他們都在古人造型的KT板前合影。
這一看,就是個玉樹臨風的公子哥~
那個小女孩,肯定是某貴族人家的小姐吧~還有人伺候她穿衣呢。
活動預熱,小朋友們還看起了國博兒童歷史百科繪本的動畫電子書,在動畫裡徜徉於中華歷史。看罷,主持人姐姐來開啟活動。
活動正式開始,穿越回唐朝的時光之旅也慢慢拉開帷幕。
唐樂情景劇之我要學唐樂
小朋友們坐罷,觀看起了唐樂情景劇的視頻。視頻中,唐代禮樂復原組為小朋友們用復原的唐朝樂器演奏起了動聽的唐樂。音樂繞梁,小朋友們仿佛真的置身於唐朝。人們彈奏樂曲、吟詩作詞,生活舒心自在。
突然,從視頻裡跳出了一個人。是誰?居然是朋朋哥哥!他也穿起了唐朝的衣服,調皮地和唐代禮樂復原組拌起嘴來。通過逗趣的「吵嘴」,小朋友們居然對唐代樂器有了不少的了解!
原來,唐朝皇宮的樂隊居然還有來自西域的樂器,叫篳篥。它好像挺不起眼的,但「嗓門」可高了,而且在樂隊裡還負責的是主旋律的演奏。
小朋友們正在投入地看視頻呢。
看完視頻,主持人姐姐要來考考小朋友們啦。「方響上有幾片鐵片啊?」「16片!」
小小扎染師
當天,小朋友們還要來體驗中華傳統染色工藝——扎染。這可是中國的民俗特色,而且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先來聽聽特邀講解老師於雅澤老師來介紹扎染。老師告訴小朋友們,現存最早的扎染製品出於新疆地區。
那要怎麼做扎染呢?於老師幽默地說首先要扎結,要把布團紮成「小疙瘩」,也就是「疙瘩面」的「疙瘩」。
老師自己做的扎染手帕,是不是很漂亮?
要開始染色啦,不知道你做出來的手帕會是什麼樣的呢?
歷史大講堂
於雅澤老師不光是懂扎染,她還是文博達人,她給小朋友們講讀《發明,對世界的探索》。於老師把祖先的發明史詮釋得十分生動有趣,惹得小朋友連連發笑。
聽完的小朋友們興奮極了。因為小朋友們知道,終於要出發去當地的歷史博物館,開啟博物館奇妙之旅了。
博物館奇妙之旅
走進博物館,濃濃的歷史氣息撲面而來,像是一腳踏進了幾千年前。小朋友們不僅在聆聽古人的生活,也是在了解自己的過去,展望著未來。
今天,特別邀請來的朱澤昀老師要帶小朋友們了解青銅。最初的青銅可不是青色,而是金色!
朱老師告訴小朋友們,子仲姜盤體現了當時人們高超的鑄造技術。盤內裝飾了浮雕和立雕的各種水生生物,有魚、龜、蛙、水鳥,儼然一副水族聚息圖。更令人嘆為觀止的是,每個圓雕動物均能原地作平面360度的旋轉,當水注入之時,魚禽如遊弋其間,是前所未有的絕妙創造。
「犧尊這種可以溫酒的動物形青銅器特別珍貴,也是上海博物館最著名的寶貝。犧尊背上背著一口「鍋」!牛的肚子是空的,牛脖子和背脊上有三個洞,中間的洞裡套著一個小鍋,可以取出。這個小鍋可以盛酒,另外兩個洞用來灌注熱水水裝到牛肚子裡,這樣,牛肚子裡的酒就變熱了」,朱老師向小朋友們介紹說。
看!這可真是一個奇怪的動物。仔細看看,它有一對長頸鹿的牴角和兔子的耳朵,雙目圓睜,兩角後各有一條曲體小蛇。蓋的後端是一隻牛頭。它到底是用來幹嘛的呢?原來,這是盛酒器!用單手四指與掌心握住牛頭扳,則拇指可以用下壓的方式按住牛舌向下用力,上蓋前端即兔首部分自然會翹起以便酒傾瀉而出。
「鼎」在中國古代最主要的用途是烹煮食物,後來又成為了祭祀神靈的一種重要禮器。小朋友們問到「這個鼎為什麼叫大克鼎呢?」
朱老師回答說,因為這個鼎上記錄了一位叫克的人,所以叫大克鼎,又名克鼎和膳夫克鼎。那麼膳夫是什麼職業?是不是相當於我們經常在電視中看到的——御膳房總管呢?這個具體我們也不清楚,但膳夫是一種官職,而且這個官職只能由周天子分封。
當時的貴族凡有重要文件需要長期保存或有重大事件需要永久紀念,就鑄造一件鼎或其它青銅器,把文件或事件用文字記錄下來,鑄刻在青銅器物上面。
大克鼎腹內壁鑄長銘文二十八行二百九十字,內容分為兩段:第一段為膳夫克用美辭頌揚文祖師華父輔協周室的功績,第二段記錄克任膳夫以來受孝王的賞賜。銘文最後說:克拜稽首,敢對揚天子不顯魯休,用乍文且師華父寶彝,克其萬年無疆,子子孫孫永寶用。
這個也是用來裝酒的大傢伙肚子上有一張怪獸的大臉,長角獠牙,眼睛像燈泡,真兇悍!據說這種怪獸的名字叫饕餮,胃口特別大,見啥吃啥,把肚子都撐破了,所以只有腦袋沒有身體……
小朋友們認真地聽著朱澤昀老師講述一件件文物的故事,講述祖先的生活……活動到這裡就結束啦,但我們對中華文化的傳承不會就這樣結束!
註: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註明出處!
編輯:康玉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