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銷的「膠帶」掀開臺北故宮文創商機

2020-12-23 中國經濟網

  「朕知道了」紙膠帶熱銷,僅僅是臺北故宮文化創意產業的冰山一角,臺北故宮僅依靠其文化創意商品,去年就獲得逾7億元新臺幣的收入。目前,臺北故宮的「文創」綜合能力,在世界博物館中高居第四位,前三名分別是法國羅浮宮、英國大英博物館和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哎呀!就是這個,快買!」這裡是臺北故宮博物院附設的商店,店員剛從箱子裡把紙膠帶商品上架,立刻就被買走,遊客們都衝著膠帶上的「朕知道了」四個字而來。

  以虛構的雍正皇帝後宮后妃爭寵為背景,電視劇《後宮甄嬛傳》中一句「朕知道了」臺詞紅遍海峽兩岸。臺北故宮博物院7月推出同款的創意紙膠帶,三卷一盒要價新臺幣200元,受到兩岸年輕人熱烈追捧。臺北故宮博物院禮品部經理吳桂芳說:「我們7月4日傍晚上架500盒,第二天就告罄。6日,又緊急進貨700盒,結果半小時就售完了。連我們都沒有買上,要先考慮到顧客嘛。」

  「朕知道了」紙膠帶熱賣程度超過臺北故宮的預期,但製作廠商一次只能供貨3000卷,因此經常缺貨,曾長達半個月無貨可賣。今年8月底銷售更火紅,一到貨當天就銷售一空,日銷售量創臺北故宮文化創意商品新高。在此之前的紀錄,是仿「翠玉白菜」手機吊飾在2009年安利團參訪當天,銷售1000個。

  「朕知道了」雖然因《甄嬛傳》暴紅,不過臺北故宮負責人說,它確實出自康熙皇帝硃批,師出有名。至於市場衍生出的「臣妾做不到啊!」「賤人就是矯情」等紙膠帶雖然也賣得紅火,但史料上沒有記載,因而進不了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商店。

  「朕知道了」紙膠帶熱銷,僅僅是臺北故宮文化創意產業的冰山一角,臺北故宮僅依靠其文化創意商品,去年就獲得逾7億元新臺幣的收入。目前,臺北故宮的「文創」綜合能力,在世界博物館中高居第四位,前三名分別是法國羅浮宮、英國大英博物館和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文創開發的宗旨:自下而上貼近生活

  臺北故宮博物院曾經「高高在上」,首重典藏功能,輕視文創產品開發,被臺灣民眾稱為「太廟」。臺北故宮早期文創產品比較簡單,基本是原尺寸複製典藏文物。2000年以後,臺北故宮更強調開發利用文物的價值,文創產業逐漸起步。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認為,博物館要跟人親近,不是靠裸露文物來親近,而是靠做一些能夠與民眾親近的活動。在策展時,臺北故宮文物通常不做單展,只舉辦不同器物或書畫的系列展覽,這樣可以讓民眾對某一類文物有比較完整的認知。好的展覽就是「一場秀」,激發觀眾的購買慾。在辦展的同時,就推出相應的文創商品,讓展覽和銷售文創商品相得益彰,也令博物院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朕知道了」創意紙膠帶採用典藏康熙皇帝的硃筆御批,創意靈感源於當時任研究員的馮明珠在2004年策劃的「知道了:硃批奏摺展」。一直以來,臺北故宮的一些紀念品憑藉其獨創和精緻在兩岸顧客中口碑甚佳,如今這款皇帝硃批紙膠帶更是「穩準狠」地抓住了年輕人的心,既有文化歷史感,又能在實用的基礎上幽人一默。

  臺北故宮認為,文創產業應該自下而上,貼近生活,用故事行銷,商品才會有趣,才會有人買。臺北故宮登錄保存處處長金士先認為,「朕知道了」膠帶之所以在市場上取得成功,是文創人員將奏摺中死板的文字與紙膠帶這個在青年中非常流行的東西巧妙結合的結果。

  與「朕知道了」同時亮相的紙膠帶,還有金文、青銅器以及回龍紋三種圖案。唯獨「朕知道了」一登場,就大受歡迎,其他幾種則銷量平平。說明其他幾個紋飾對普通民眾來說,太過抽象,不能引發人們對當下生活的聯想。

  沒能買到「朕知道了」膠帶的四川遊客劉義,轉身買了一雙炫酷黑色「冰山一腳」秋天潮襪,說是要送給親戚。他說:「另外兩個顏色,粉紅和天藍色,太豔了點。」典雅的「冰山一腳」連褲襪,巧妙地結合了北宋汝窯蓮花式溫婉的冰裂紋與南宋龍泉窯青瓷的細膩,讓這兩大古老官窯「瓷器」隨著現代女子輕盈的腳步而走遍四方。

  為了測試顧客對文創產品的滿意度,讓故宮文創商品能夠暢銷不衰,臺北故宮工作人員還經常採用暗訪的方式,在售賣區假裝顧客和消費者攀談,以獲得他們對文創商品真實的評價,以便日後進行針對性改進。

  文創產業三種模式:開放合作引來「活水」

  在開發文創產品的過程中,臺北故宮海納百川,大量引進民間設計資源,設計來源非常多元。但臺北故宮牢牢把握主控權,產品設計核心不變:即對文物本身歷史要清楚,同時還要對其文化價值有充分了解。

  臺北故宮沒有自己專門的文創團隊,它以開放合作的方式,獲得優秀的文案,其合作方式有三種:首先是圖像授權,就是將故宮藏品圖像授權給有知名度和值得信賴的商家。其次是雙品牌,與知名品牌合作,在文創商品上標明臺北故宮與合作方的名字。

  第三,也是最有效的合作方式,就是開放徵集設計方案。一是通過舉辦臺北故宮文物「衍生商品設計競賽」,向全社會公開徵集優秀的文創提案。例如頗受臺灣本地顧客青睞的「翠玉白菜傘」,就是由一位17歲的在校女生設計的,是2010年競賽的獲獎作品。二是商家自己提案,再由臺北故宮「文創開發商品審查委員會」審查。「審查委員會」由業界、專家和博物院有關人員組成,臺北故宮博物院內外人士各半。為此,臺北故宮還組成了一個40人的院外人力資源庫。這40個人都是各類文物方面的專家。依照文創商品所涉及到的文物,從中挑選人員參加「審查委員會」。

  臺北故宮博物院第四屆「衍生商品設計競賽」結果最近剛剛揭曉,參賽者要從101件故宮文物中選擇設計對象,共有300多件作品參賽,選出15件獲獎作品。其中獎金最高的「衍生商品組」金獎作品是設計師賴忠平的「鐘響」,他將西周晚期銅宗周鐘設計成手機立架、擴音喇叭和鑰匙圈三種功用合一,獨得10萬元新臺幣獎金。

  今年競賽還新增「角色公仔組」及「插畫創作組」,臺灣實踐大學學生吳俊逸設計的「棗磨姊弟」,取材自「宋蘇漢臣秋庭戲嬰圖」,將姐弟倆在玩推磨棗的模樣變成雞蛋形狀,饒有童趣,奪得「角色公仔組」金獎;「插畫創作組」金獎是「犧尊的日常生活」,由臺灣藝術大學學生程宜方以「戰國中期犧尊」為題,將文物擬人化,呈現犧尊喝酒、寫詩等不同情境。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說,獲獎作品是否會對外販售,需要看合作廠商有無意願,若一切順利半年就可上市。

  目前,臺北故宮與90餘家臺灣本土以及國際知名廠商合作,已推出了近2400種文創商品,其中包括與義大利知名廚具商家合作,推出「宮樂美人胡椒瓶」等廚房用品。

  金士先認為,很多大陸博物館推出的紀念品存在「千人一面,缺少特色」的弊端,這是因為「博物館對本身文物歷史清楚,但對其背後的文化價值、文物所呈現的那個年代的生活風貌卻不清楚」。他認為,成功是由無數個細節決定的,缺少創造性的簡單複製不會得到消費者的認可。

  文創發展目標:深化品牌邁向高端

  對於臺北故宮來說,文創商品只是其文創產業的一部分。臺北故宮將文創視為一套整體行銷方案,從每次展覽的布展,到為民眾提供的休閒環境、咖啡屋、茶點房,再到推陳出新的文創商品銷售,都是臺北故宮文創產業的組成部分。

  臺北故宮的咖啡屋,有一款名為「三清茶」的御飲。這是當年御醫為乾隆帝配製的夏天消暑飲品,用松子、梅花、佛手柑沏水喝。金士先說,「三清茶」及配方都是有史料記載的,「你不能胡編,假裝是乾隆喝的茶。」

  臺北故宮認為,文創的核心是創造文化情境,創造議題,創造期待,創造明星商品,引導需求。如果僅僅考慮滿足消費者,不斷生產同樣的文創商品,文創產業很難走遠。成功的文創是能吸引民眾能常常來,而且每次來都要感受到不一樣的氛圍。

  臺北故宮的文創商品整體行銷步驟是:前期,設計跟著大展走,徵集創意文案,善用媒體行銷,打造明星產品。將篩選出來的優秀文案,先做宣傳廣告,等到民眾對它有一定知曉度後再做成商品。後期,嚴格把控產品質量,包裝設計。在包裝設計上,除了對美的考量,還必須考慮耐壓以及航空運輸等要求。最後,結合展覽的環境,通過系列展做整體行銷,將暢銷與不暢銷的文創商品擺在一起銷售,以減少庫存。

  金士先認為,博物館需要具備友善的參觀環境,為民眾營造舒適的公共空間。據調查,進博物館的人,用於看展覽的時間和歇息的時間一樣多。因此,在一個博物館內,除了飲料咖啡屋外,必須要有相對明亮寬敞的公共空間,讓觀眾有地方坐下來休息,同時因為觀眾進入了博物館營造的氛圍,意味著文創商品銷售潛力十分巨大。

  臺北故宮文創產業的未來構想是,深化臺北故宮品牌價值,開發更多高檔的贈禮產品。金士先說,目前,臺北故宮正在醞釀與世界大牌商家合作,創造高檔手錶、珠寶、酒類文創商品,通過開發高附加值的產品,進一步提升臺北故宮的文創產業。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大陸遊客赴臺旅遊必到景點之一,到這裡參觀的大陸遊客去年首次超過臺灣本地人。在去年臺北故宮禮品店7.2億元新臺幣收入中,大陸遊客的貢獻不可不提。根據大陸銀聯網站透露,銀聯卡在臺灣的「三大必刷聖地」中,臺北故宮就名列其中。

  值得稱道的是,臺北故宮在開發文創產品方面,已經形成一套較為成熟完整的機制,其經驗可供北京故宮博物院等大型公共博物館借鑑。臺北故宮方面認為,博物館文創產業成功需要具備四個條件:世界級的典藏、眾多人口的國家、友善的展覽環境、優良的經營管理團隊,大陸一些博物館基本具備了這些條件,只要改革機制,大陸博物館文創產業未來成功機會相當大。

相關焦點

  • 豫劇元素的文創產品——膠帶設計
    從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朕知道了」紙膠帶等文創產品出現,在全國掀起了一陣文創產品的熱潮,到現在的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文創產品,不僅開創了文化傳播的新形式,而且促進了文化流傳地的經濟發展。具體分析故宮博物院文創產品的「口紅」膠帶,設計了具有豫劇元素的文創產品——膠帶設計。
  • 臺北故宮的文創之路:歷經50餘年三個階段
    6月14日上午,來自南京秦淮區的李玉華和父母一起來到臺北故宮博物院自由行。當參觀完臺北故宮的珍藏展品之後,一家人又興致勃勃地來到位於負一層的禮品區,仔細地挑選這裡售賣的文創紀念品。  書籤、名片盒、起瓶器、滑鼠墊、紙膠帶,李玉華對這些以翠玉白菜、肉形石等文物為原型製造的小商品愛不釋手。而她年近60歲的父母,也分別挑中了印有各類瓷器花紋的領帶和絲巾。
  • 臺北故宮院長:文創讓文物活起來
    原標題:臺北故宮院長:文創讓文物活起來  臺北故宮博物院名列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有69萬件珍貴藏品。而它那精緻的文創商品,更令人驚豔陶醉,「富春山居圖」餐墊、印有《蘭亭序》的手機殼、「冰山一腳」潮襪、靈感源自戰國貴族玉龍佩的龍爪開瓶器……每每讓遊客錢包大失血。  1983年,時任院長秦孝儀提出「從傳統中創新,藝術與生活結合」的文創理念,30多年來,臺北故宮已經開創出自成一格的文創產業。
  • 探尋臺北故宮禮品熱銷秘訣 慎選廠商幫設計
    臺北故宮禮品商店目前約有2400種商品,每件都以典藏文物為創意來源。這些禮品在遊客與市民中享有盛譽,「朕知道了」膠帶只是其中一例。這樣的禮品是怎麼製造出來的呢?八成禮品來自合作開發臺北故宮文創行銷處處長徐孝德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介紹說,包括「朕知道了」膠帶在內,近八成文創禮品是臺北故宮與臺灣廠商合作開發的。
  • 「朕知道了」霸氣十足 臺北故宮紙膠帶兩岸爆紅
    「朕知道了」霸氣十足 臺北故宮紙膠帶兩岸爆紅 Taipei Palace Museum’s 'emperor tape' becomes a hit
  • 臺北故宮文創40年 在傳統中創新
    (記者林至柔攝)臺北故宮在2015年曾達到年度接待人次高峰,創下614萬人次參觀的紀錄,成為當年全球第6位參訪人次的藝術博物館。相較往年,剛過的2019年臺北故宮參訪人數約500萬人次,臺北故宮博物院文創營銷處副處長王耀鋒表示。
  • 臺北故宮重視文創產品開發 成主要收入來源
    據不完全統計,臺北故宮近些年推出了「朕知道了」膠帶紙和「翠玉白菜」傘等2400多種文化創意產品,僅2013年的銷售收入就將近9億元新臺幣,這一數字直逼10億元新臺幣的門票收入。文化創意產品已成為臺北故宮重要收入來源,其多元化發展思路值得大陸的博物館學習借鑑。  臺北故宮博物院曾經也高高在上,只注重典藏功能,輕視文化創意產品開發,一度被臺灣民眾稱為「太廟」。
  • 除了火爆的「朕知道了」膠帶,臺北故宮還有什麼有趣的作品(一)
    ——周功鑫 2013年,當「朕知道了」膠帶一問世,立馬火便海峽兩岸,但凡到臺北故宮旅遊的遊客,幾乎都會帶上這個膠帶做為紀念品。據統計,膠帶推出僅8個月就賺了2660萬元新臺幣,甚至一度賣到斷貨,購買還得排隊預約。
  • 靠文創產品一年能多賺幾個億?臺北故宮"前掌門"來鄭傳經
    周功鑫曾兩度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工作,其中2008年至2012年受聘為院長,任內不僅促成了《富春山居圖》在臺北的合璧展出,也用全新的文創和展覽理念將臺北故宮帶到了一個新高度,該館不僅躋身全球最受歡迎博物館的前十名,「朕知道了膠帶」、「翡翠白菜雨傘」等文創產品也聞名世界。 講座結束後,周功鑫接受了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的採訪。
  • 兩岸故宮PK:北京勝在底蘊歷史 臺北贏在服務營銷
    上周,兩岸兩座故宮博物院之間發生了一場有趣的隔空對話。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接受媒體訪問時說,大家對北京故宮有個誤解,以為「珍貴文物都去了臺灣」,其實不然,北京故宮不但藏品數量遠遠多於臺北,而且精品也非常多。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就此回應,兩岸「各擅勝場,無需比較」。  兩岸故宮確實沒必要分個高下,不過,相信普通人都很感興趣,兩邊各有什麼特色?
  • 臺北故宮文創經驗分享:哪些產品賣得好,哪些品類少開發
    臺北故宮網站發布了博物院2019年度上半年該院合作開發廠商說明會公告,其中公布了博物館商店銷售簡報。多種多樣的文創產品,讓人眼花繚亂。(以下稱《簡報》)
  • 臺北故宮那些好玩的文創品
    來源:海峽導報  作者:林連金     近日,一向「愛搞」的臺北故宮,又對古文物「下手」,推出了好玩的文創商品,將唐朝女性「墜馬髻」髮型直接做成造型頸枕,備受追捧,產品熱銷。
  • 「老東西」的新趣味:臺北故宮那些好玩的文創品
    近日,一向「愛搞」的臺北故宮,又對古文物「下手」,推出了好玩的文創商品,將唐朝女性「墜馬髻」髮型直接做成造型頸枕,備受追捧,產品熱銷。
  • 兩岸「故宮」比一比:各擅勝場
    小貼士:故宮和故宮博物院其實是兩個概念,只不過一般都簡稱為「北京故宮」、「臺北故宮」而已。目前,紫禁城的開放面積是52%,主要包括以中軸線為主的紫禁城宮殿建築參觀路線。  1 藏品比一比  翠玉白菜、肉形石、毛公鼎,臺北故宮有幾樣藏品特別出名,有人說是中國「國寶」,有人說是「鎮館之寶」。
  • 膠帶紙帶火了「聯名款」口紅 文創產品有顏有用更有趣
    原標題:膠帶紙帶火了「聯名款」口紅 文創產品有顏有用更有趣  最近各種大品牌的「故宮聯名款」口紅忽然紅遍了網絡,在遊龍飛鳳、海水江崖、青花瓷等傳統紋樣包裝下的口紅管,與眾不同,散發出迷人的光輝,但這些產品其實並非真的「聯名款」,而是用故宮網店出的系列膠帶紙貼出來的
  • 臺北故宮文創出新 聯名滿漢御品《龍藏經》獻福
    華夏經緯網1月16日訊:據臺灣「旺報」報導,文創是門好生意,臺北故宮院長吳密察預估今年臺北故宮的文創商品收入可達到6.8億元(新臺幣),臺北故宮的文創授權也越趨多元、跨界,在農曆春節前夕,臺北故宮精品讓鎮館之寶《龍藏經》與滿漢御品跨界合作,將中華飲食文化代表之一的牛肉麵與文物結合,
  • 故宮文創這樣造品牌
    故宮研發的文創產品。(來源:故宮文創官網)2018年5月18日,在故宮文創產品專賣店前,一款3D明信片自動售貨機格外引人注目。杜建坡攝(人民視覺)2019年1月25日,故宮文創快閃店現身上海南京路,遊客在快閃店內挑選文創產品。
  • 「朕知道了」膠帶賣瘋 臺灣紙文創不可思議
    普普通通的膠帶紙,只因印上了康熙皇帝的御批手跡「朕知道了」,就霸氣十足到在臺北故宮紀念品店賣斷貨,據說排隊預購已排到了9月份。通過文化創意,將大白菜賣出黃金價在臺灣已不是什麼新鮮事。紙文創在寶島行之有年,其間風景屢屢令人驚豔。
  • 大英博物館百物展衍生品銷售額18天300萬 不少脫銷
    這種開發思路,符合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總結故宮文創產品「走紅」的10條經驗中所說的,「文創產品一定要以故宮文物研究為基礎」,故宮出品的文化創意產品核心競爭力之一就是把「文化範」融入設計。  當臺北故宮的熱門商品康熙御筆「朕知道了」膠帶火遍海峽兩岸、大江南北後,不少文創設計者如夢初醒。
  • 第五屆松山文創園臺北舉行 文創「小確幸」 匠心可獨運
    1995年,臺灣「文化產業研討會」將文創產業的營造意識擴展至全島,文創產業步入發展初期。2002年,臺灣行政主管部門成立「文化創意產業推動小組」,通過行政力量推動文創產業發展。2010年又頒布《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據統計,2014年臺灣文創產業企業超過6萬個,文創產業營業額近8000億新臺幣,文創產業的就業人數達24.6萬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