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起來,臺灣的文化創意產業起源於臺灣「中華兩岸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協會」,旨在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構建社區生命共同體的「社區總體營造」。1995年,臺灣「文化產業研討會」將文創產業的營造意識擴展至全島,文創產業步入發展初期。2002年,臺灣行政主管部門成立「文化創意產業推動小組」,通過行政力量推動文創產業發展。2010年又頒布《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據統計,2014年臺灣文創產業企業超過6萬個,文創產業營業額近8000億新臺幣,文創產業的就業人數達24.6萬人左右。
李億勳說:「政府有政策,企業有投入,民眾有興趣,加上網際網路高速發展,臺灣文創一路高歌。」政府與企業、民間組織合作,大力推動文創產業發展,通過市場要素自由流動,臺灣文創的火越燒越旺。
依託文化 取材生活
顯而易見,文化是文創產業這齣戲的臺架子。「只要與文化沾邊,都能做(文創)。」 李億勳更簡潔地指出,臺灣文創依託於文化,其中又可分為主文化和次文化。
他口中的主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臺北故宮。「朕知道了」膠帶、「翠玉白菜」原子筆、「侍女唐唐」吸油麵紙、「密奏」文件夾、「富春山居圖」茶杯墊……臺北故宮將各式各樣的文物藏品與文創產業相結合,賦予文物全新的生命力。那些充滿奇思妙想的文創產品,令參觀者嘖嘖稱奇,也為臺北故宮打開了一片新天地——臺北故宮每年在文創商品上的營業收入,幾乎與門票收入不相上下。
「廟堂」之下,還有「江湖」,二者有機地構成了臺灣文創的文化根基。如果說臺北故宮文創代表的是主文化,那麼基於地方文化的文創則代表的是次文化。三義木雕、美濃紙傘、白米木屐等,建立在地方生活的衣食住行、柴米油鹽上,各具特色,韻味十足,以地方特色吸引人。值得一提的還有新北市的鶯歌鎮。鶯歌以陶瓷製品聞名,「整個鶯歌陶瓷史,幾乎就是一部臺灣陶瓷史」。雖涉足文創時間相對較短,但發展卻不慢:有陶藝人在鶯歌陶瓷老街開的「文創陶藝商店」、有鶯歌三鶯藝術村推出的制陶樂趣DIY室,還有鶯歌陶瓷文創伴手禮設計競賽等。每一步看似「摸著石頭過河」,實際上每一步都順勢求變,如此打造了鶯歌陶瓷的又一春。
以文化為依託,生活是臺灣文創的原材料,讓每個人親身體驗和感受,自然而然浸潤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講究的是基於生活品位的態度和風範。臺灣文化創意產業聯盟協會榮譽理事長李永萍告訴記者:「臺灣文創最重要的核心價值來自於生活,也就是所謂的『創意生活』『生活美學』。」
誠品書店不止賣書,更賣文化;臺北永康街的每一家特色餐館,都藏著自己的腔調和故事;臺北忠孝東路的防火巷路面,以彩色石加上馬賽克拼貼出充滿童趣的跳格子圖案,讓巷弄變身孩子們的遊戲場……臺灣文創顯示的是一種以中產階級為主力的生活幸福感,一般薪水階層也能負擔得起這樣的日常用品和質感,並非一味追求所謂「高大上」的奢侈消費,這恰恰與臺灣民眾「小確幸」的思維不謀而合。近年來臺灣文創蓬勃發展與此不無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