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院長:文創讓文物活起來

2020-12-20 中國經濟網

  原標題:臺北故宮院長:文創讓文物活起來

  臺北故宮博物院名列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有69萬件珍貴藏品。而它那精緻的文創商品,更令人驚豔陶醉,「富春山居圖」餐墊、印有《蘭亭序》的手機殼、「冰山一腳」潮襪、靈感源自戰國貴族玉龍佩的龍爪開瓶器……每每讓遊客錢包大失血。

  1983年,時任院長秦孝儀提出「從傳統中創新,藝術與生活結合」的文創理念,30多年來,臺北故宮已經開創出自成一格的文創產業。從最早的絲巾、領帶、領帶夾、雨傘、布料、桌巾、扇子、小錢包、名片夾、鑰匙圈、筆記本、文具等日常用品,到圖像授權、出版品授權印製、合作開發、品牌授權等幾種衍生商品通道;近年來,更致力於發展兼具藝術與實用性的文創商品,早已跳出了文物複製品的局限。

  以臺北故宮鎮院之寶翠玉白菜為例,光是它的相關文創商品就多達幾十種,有翠玉白菜造型的晶瑩剔透的U盤、「白菜頭」鉛筆,也有裝滿臺灣蜜餞的白菜罐、白菜手機吊飾等等。翠玉白菜早已不再是冷冰冰的文物,它已經融入到臺北濃濃的風土民情中。

  僅2013年,臺北故宮文創商品的銷售收入就達8億新臺幣(1元新臺幣約合0.2元人民幣),直逼門票收入。

  前不久,現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在接受環球人物雜誌記者採訪時道出了她對文創的理解:「一件精巧的文創商品,也許只是來自於創作者一個轉念或者一個巧思。但事實上,從事文創首先內涵要夠,對於自己文化母體要真正了解,把它內化成自己的學識、學養,飽讀詩書才能氣自華。」

  30年前的東西現在還在賣

  環球人物雜誌:臺北故宮從什麼時候開始做文化創意商品?

  馮明珠:秦孝儀先生1983年擔任故宮院長,當時他就提出「從傳統中創新,藝術與生活結合」的大方針,不但要求我們編《故宮文物》月刊,還讓我們把故宮典藏和生活結合起來,開發日常用的東西。在此之前,雖然我們也做了一些出版圖錄或者複製品,但並沒有把藝術品與生活結合。因為秦院長的一個說法,我們這樣做了,使得故宮文創產業一步一步起來了。那時,還沒有「文創產業」這個詞哩。

  環球人物雜誌:當時怎麼運作這個事?

  馮明珠:當時,這個事情就由員工福利會來做,我是執行秘書。我們從典藏出發,集思廣益,想好之後,就跟下遊合作開發廠商一起研究,等於我們提出設計點子,他們把這個點子開發出來,而且可以在故宮賣。如果想做什麼特別的東西,我們就去找科技室(現為登錄保存處)——他們那裡有各式各樣的科技人才、工藝人才,他們再挑選一些適合的廠商,我們共同研發。

  環球人物雜誌:都做了些什麼呢?

  馮明珠:有布料、雨傘、帽子、圍巾、領帶等等這些小東西。比如說,我們用典藏的青花圖案做了各式各樣的布料,很多同仁買來做裙子,也包括我自己。我們還用《清明上河圖》做男生的雨傘,用青銅器盤子的饕餮紋開發了絲巾。

  環球人物雜誌:賣得怎麼樣?

  馮明珠:都很好賣,那個饕餮紋絲巾到現在還在賣。

  環球人物雜誌:目前臺北故宮在售的文創商品,一共有多少種?

  馮明珠:在網絡上有2000多種,在我們商店有4000多種,包括同一創意各種顏色的。

  沒有專門的文創團隊

  環球人物雜誌:現在的文創商品都是怎麼開發出來的?

  馮明珠:目前,我們仍然沒有專門的文創團隊,有些是和廠商合作開發出來的,有些是通過競賽向社會徵集的,經常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下遊的廠商跟我們合作二三十年了,已經非常了解我們的作業模式,而且對故宮的典藏也很熟悉。但開發什麼,必須取得我們同意,現在也是如此。

  例如我們11月推出了「瓶盆風華——明清故宮花器特展」,一兩年前,我們就預告了這個展覽,並且把花器的選件交給所有廠商,他們要考慮怎麼把這些文物融合到設計裡面,之後把設計圖紙送給評審委員審查。初審是我們故宮同仁,覆審還包括院外的設計專家一起審,通過了,就可以生產,東西就可以在故宮賣。

  2010年,我們開始做國寶文創競賽,跟學校合作,讓年輕設計師參與。一位17歲的高二女生用翠玉白菜設計了一把雨傘;還有人擷取汝窯青瓷蓮花式溫碗的冰裂紋,做成絲襪,取名「冰山一腳」,冬天也很叫座。

  環球人物雜誌:說說「朕知道了」膠帶紙吧。這個創意設計太棒了,簡單明了又充滿霸氣,一舉顛覆了皇室嚴肅端莊的傳統印象,還引發了前所未有的搶購熱潮。現在銷售了多少個?

  馮明珠:這個膠帶紙從2013年7月開賣,至今已賣出20多萬個了。

  環球人物雜誌:據說,「朕知道了」這個創意還跟您策劃的展覽有關。

  馮明珠:2005年,我們策劃了「知道了:硃批奏摺展」,導覽手冊也出版銷售了,封面就印有康熙皇帝滿漢文硃批真跡「知道了」三個字。

  前幾年,我們舉辦文創競賽,有廠商做了膠帶紙,得到名次,成為我們的合作廠商。他們希望能呈現出更多的圖案,我們就提供了很多資料,包括「子子孫孫有保佑」「乾隆御覽之寶」等吉祥話,這家廠商也看到康熙真跡「知道了」。當時,連續劇《後宮甄嬛傳》在臺灣正紅,他們就在上面加了「朕」,變成「朕知道了」。

  「朕知道了」膠帶紙上市以後,剛擺在架上並沒有什麼特別——我們也賣很多其他圖案的膠帶紙。第一天,有人買到了,覺得這個紙膠帶不同於一般的紋飾圖案,很有創意,就在他的臉譜網上說:「如果老闆叫你做事覺得很煩時,你就可以把『朕知道了』這個紙膠帶貼上去;老媽囉唆你的時候,你也可以把『朕知道了』貼上去。」結果一夕之間,「朕知道了」膠帶紙就在網上爆紅,第二天有很多年輕人來買,兩天內就銷售一空,廠商於是再趕製,仍然供不應求。

  學習和美好記憶的延續

  環球人物雜誌:你們很多文創商品是賣萌、搞笑、穿越風格的。哪些創意可以通過,哪些不能通過,你們會秉持怎樣的原則?

  馮明珠:第一,原創必須來自故宮或故宮的文物,再加以創意、設計。比如「朕知道了」這四個字,你隨便一寫沒人知道來自故宮,但我們一看就知道來自故宮。第二,要經過我們審核。

  環球人物雜誌:文創商品應該為你們帶來了很豐厚的經濟回報,很多人想知道,這些收入是怎麼用的?

  馮明珠:因為掙得越來越多,外界也開始給我們壓力。2000年左右,我們做了改組,取消員工福利會,成立消費合作社。那時,每年用來買文物的預算大約是4000萬新臺幣,這個金額高不成低不就。

  當時的院長杜正勝做了一個決定,不再專門列買文物的預算,而是成立「藝術發展基金」,把文創收入的20%計入基金,後來基金就慢慢做大了。這個基金只做兩件事,一個是購買典藏文物,另一個是進行文創商品開發。

  環球人物雜誌:您覺得,文創產業對博物館影響有多大?

  馮明珠:博物館做文創其實是它的副業。人家說:典藏是博物館的心臟,教育是博物館的靈魂,這些文創商品也是教育的延伸。

  你參觀博物館之後,如果這些文物能夠感動你,你就會願意把相關的文創商品買回家。你可能選擇了一本圖錄擺在書房,隨時都可以看看,你看過真跡,再看圖錄可能會有不同想法;你也可能選擇的是印著《蘭亭序》帖的絲巾,披在肩膀上用;甚至你只是買了一個翠玉白菜手機螢光吊飾,都可以。

  所以,博物館的文創商品滿足了參觀者把美好記憶帶回家以及和親友分享的需求,這是學習的延續,也是美好記憶的延續和分享。

相關焦點

  • 臺北故宮文創40年 在傳統中創新
    華夏經緯網3月2日訊:據臺灣「旺報」報導,臺北故宮博物院於1965年在臺復址後,經過多次修繕與擴建,近年致力推廣文化創意產業,讓文物與生活連接,利用富有趣味性的方式引起民眾對歷史文物的興趣,搭上近年古裝劇熱潮,臺北故宮文創商品更是受到民眾喜愛,並成為兩岸文創商品學習、效仿的楷模,其中臺北故宮首創
  • 脫銷的「膠帶」掀開臺北故宮文創商機
    文創開發的宗旨:自下而上貼近生活  臺北故宮博物院曾經「高高在上」,首重典藏功能,輕視文創產品開發,被臺灣民眾稱為「太廟」。臺北故宮早期文創產品比較簡單,基本是原尺寸複製典藏文物。2000年以後,臺北故宮更強調開發利用文物的價值,文創產業逐漸起步。
  • 臺北故宮重視文創產品開發 成主要收入來源
    ,憑藉商業創意讓文物有了新的生命力。早期臺北故宮的文創產品比較簡單,基本都是原尺寸複製典藏文物。但在2000年以後,他們開始強調對文物價值進行開發和利用,文創產業逐漸起步。目前,臺北故宮的文化創意綜合能力在世界博物館中已名列前茅。  在開發文化創意產品方面,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的觀念,對所有博物館從業者都很有啟發。
  • 臺北故宮新院長公然叫囂「臺獨」,又稱「文物是我們的」
    海外網7月17日電 新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陳其南16日上午上任。上任當天,他就公然揚言自己主張「臺獨」,並叫囂「故宮臺灣化」,故宮要做「臺灣民眾的故宮」。他還聲稱,臺北故宮並不是「把人家的文物搶過來」,而是「這些東西不知道怎麼樣就跑到臺灣」。
  • 臺北故宮文創出新 聯名滿漢御品《龍藏經》獻福
    華夏經緯網1月16日訊:據臺灣「旺報」報導,文創是門好生意,臺北故宮院長吳密察預估今年臺北故宮的文創商品收入可達到6.8億元(新臺幣),臺北故宮的文創授權也越趨多元、跨界,在農曆春節前夕,臺北故宮精品讓鎮館之寶《龍藏經》與滿漢御品跨界合作,將中華飲食文化代表之一的牛肉麵與文物結合,
  • 卓訓教育對談臺北故宮院長周功鑫:讓年輕人喜歡歷史是我的責任
    隨後,這位年輕的女士從講解員、館長文秘、展覽教育組組長一路升任,直到被馬英九親自聘為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這位頗具傳奇色彩的人,就是周功鑫院長。2020年初,卓訓教育和周功鑫院長建立了深度合作,面對卓訓教育提出的「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喜歡歷史」的問題,周院長在深度採訪中給出了她的答案。從入行開始,周功鑫院長一共為臺北故宮前後工作了三十一年。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否認要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
    本文轉自【海外網】;原標題:【傳臺北故宮要改名"去中"惹非議 院長忙否認】圖為臺北故宮資料圖 海外網11月30日電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要降級並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引起島內輿論鞭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30日連忙澄清稱,「絕對沒有改名問題」。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吳密察30日赴臺「立法院」參與審查預算時稱,一個禮拜以來,關於對臺北故宮的報導,有幾項是誤導,「首先,絕對沒有改名問題,即使『行政院』有問我,也是談對於像『故宮』這種重要博物館行政怎樣安排,但一直沒談改名問題。」他還稱,自己一切尊重臺行政機構。
  • 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談成語 小詞彙裡藏著中華大文化
    今天,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創設者周功鑫教授走進上海宋慶齡學校開講,並給學生們帶來了首部以成語故事作為普及中華文化的全面載體的叢書《圖說中華文化故事》。在周功鑫看來,小小的成語是一把打開文化「大門」的神奇鑰匙,背後「具有史實的內涵」。
  • 靠文創產品一年能多賺幾個億?臺北故宮"前掌門"來鄭傳經
    11月26日下午,臺北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周功鑫來到河南博物院,為現場近千聽眾分享了40多年在博物館界傳播中華文化的經驗。 周功鑫曾兩度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工作,其中2008年至2012年受聘為院長,任內不僅促成了《富春山居圖》在臺北的合璧展出,也用全新的文創和展覽理念將臺北故宮帶到了一個新高度,該館不僅躋身全球最受歡迎博物館的前十名,「朕知道了膠帶」、「翡翠白菜雨傘」等文創產品也聞名世界。 講座結束後,周功鑫接受了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的採訪。
  • 故宮文創這樣造品牌
    據介紹,到2018年12月,故宮文化創意產品研發超1.1萬件,文創產品收入在2017年達15億元。人們願意買喜歡買每年接待1700萬人次觀眾,每天面對著數萬觀眾,故宮這座世界著名的綜合博物館和世界文化遺產,如何讓收藏在禁宮的文物、陳列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
  • 臺北故宮的文創之路:歷經50餘年三個階段
    這些文創衍生產品不僅讓文物有了新的生命力,更生動地走入了觀眾的生活,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  文創之路:歷經50餘年三個階段  熙熙攘攘的創意市集、鱗次櫛比的文創商店、造型各異的特色作品……在臺灣,用「無孔不入」來形容文創產業的蓬勃發展恐不為過。在這其中,臺北故宮是無法忽視的一個標杆。
  • 馬英九夫人周美青將率團攜臺北故宮文物赴日展出
    (圖片來自臺媒) 中國臺灣網6月18日消息 據臺灣《醒報》報導,臺北故宮文物將到日本展出,包括「翠玉白菜」和「肉形石」連同另外200多件文物業已安然抵達東京,堪稱史上最大文物交流活動。臺北故宮院長馮明珠18日指出,擔任此行榮譽團長的馬英九夫人周美青,先前受的腳傷已大致恢復,到日本時應該不會坐輪椅。
  • 博鰲文創周之博物館文化創意主題論壇:文創讓文物活起來
    11月16日,在2020博鰲文創周之博物館文化創意主題論壇上,中國權威博物館機構的專家們,就「文創如何讓博物館文物活起來」進行了經驗分享。文物作為文明的瑰寶、民族的根脈、歷史的見證、國家的名片,尤其是在新的歷史條件和環境下尤為重要。怎樣讓博物館裡的文物活起來?
  • 讓文物「活起來」,故宮「宮囍龍鳳呈祥」打造沉浸式體驗
    新京報訊(記者 曲亭亦)12月2日,新京報記者從「宮囍龍鳳呈祥」文化傳承與科技創新座談會上獲悉,故宮宮囍IP文創的開發系統與項目數字多媒體目前已取得新的進展,不僅完成大量的圖樣創作設計,還通過高科技互動藝術手段,創新了沉浸式體驗模式。
  • 單霽翔來魯開講:讓文物活起來,讓紫禁城走向下一個六百年
    「堅定不移貫徹讓文物活起來的思想,驕傲地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交給下一個六百年。」故宮博物院第六任院長、現任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表示。1月8日,「京行大講堂」在山東會堂舉行,活動現場座無虛席,各方踏雪趕來的觀眾,聽「網紅院長」講故宮往事。
  • 2020博鰲文創周|權威博物館專家:文創讓博物館裡的文物活起來
    記者 蘇桂除 攝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1月16日消息(記者 蘇桂除)11月16日,在2020博鰲文創周之博物館文化創意主題論壇上,中國權威博物館機構的專家們,就「文創如何讓博物館文物活起來」進行了經驗分享。博物館作為文明的瑰寶、民族的根脈、歷史的見證、國家的名片,尤其是在新的歷史條件和環境下尤為重要。
  • 王旭東:讓故宮活起來
    站在歷史的交匯點,故宮博物院計劃著,用一系列慶祝紀念活動更好地突出故宮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努力著,搶救性保護和預防性保護並舉,在保護基礎上滿足人們對精神文化的旺盛需求;也期待著,把更多文物資源和數字資源變成百姓喜聞樂見的文創產品,讓故宮活力真正迸發出來。圖為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
  • 臺北故宮要改名「華夏文物博物館」?故宮前院長馮明珠:自毀招牌
    國立故宮博物院傳將因應政院組織改造,改隸屬於文化部,因此鬧得沸沸揚揚,外界更流傳故宮將更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一說。對此,故宮前院長馮明珠於臉書貼文表示,自己反對故宮納入文化部,並指若真更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更是愚不可及、自毀招牌。
  • 臺北故宮,何必「自宮」?傳臺北故宮要改名「去中」 現任院長緊急澄清
    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要降級並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引起島內輿論鞭撻,民進黨當局被質疑是在"去中國化"。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今天緊急滅火稱,一個星期以來,關於臺北故宮的報導有幾項是誤導,並沒有改名問題。他還表示,一切尊重臺行政管理機構的決定。
  • 讓文物走入民眾生活:臺北故宮博物院與影院合作推出創意產品
    新華社臺北9月17日電(記者劉歡 吳濟海)臺北故宮博物院與臺灣威秀影城合作,將乾隆時期四款珍貴花瓶花紋,轉化成爆米花與飲料包裝商品,於17日推出「乾運興隆」故宮限定款系列產品。雙方首次合作,讓傳統與現代相互碰撞,也讓臺灣影迷更加親近中華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