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文創這樣造品牌

2020-12-18 人民日報海外網

故宮研發的文創產品。(來源:故宮文創官網)

2018年5月18日,在故宮文創產品專賣店前,一款3D明信片自動售貨機格外引人注目。杜建坡攝(人民視覺)

2019年1月25日,故宮文創快閃店現身上海南京路,遊客在快閃店內挑選文創產品。王 初攝(人民視覺)

2018年5月25日,故宮文化創意產品國際綜合展在比利時布魯塞爾開幕。圖為一名觀眾在故宮文創產品前駐足。新華社記者 潘革平攝

故宮文創產品鑰匙扣。王 初攝(人民視覺)

故宮研發的遊戲產品。(來源:故宮文創官網)

故宮的雪、故宮的貓、故宮文創、故宮展覽,如今,故宮已不再僅僅是一座博物館,更是利用文化創意產品走進百姓生活的一個樣板。

作為一個擁有近600年歷史的文化符號,故宮擁有眾多皇宮建築群、文物古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象徵。近年來,在文創產業帶動下,故宮化身成為「網紅」。據介紹,到2018年12月,故宮文化創意產品研發超1.1萬件,文創產品收入在2017年達15億元。

人們願意買喜歡買

每年接待1700萬人次觀眾,每天面對著數萬觀眾,故宮這座世界著名的綜合博物館和世界文化遺產,如何讓收藏在禁宮的文物、陳列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

轉變源自2013年。當時,臺北故宮推出一種創意紙膠帶,在網絡爆紅。這讓故宮博物院看到文創產品的龐大市場。

其實,這並非故宮首次關注文創市場。過去故宮也做文化產品,但都是將書畫、瓷器等進行簡單複製,很少有人買。2008年,故宮淘寶就已上線,因價格高昂、質量一般,消費者並不買帳。如何有針對性地研發出不同結構、不同層次、不同表達的文化創意產品?受到臺北故宮啟發,故宮博物院開始了新嘗試。

讓文物藏品更好地融入人們日常生活中,發揮其文化價值,這是故宮追求的目標。由此,故宮開始舉辦故宮文化創意產品比賽,以此拓寬研發思路。2013年8月,故宮第一次面向公眾徵集文化產品創意,舉辦以「把故宮文化帶回家」為主題的文創設計大賽。此後,「奉旨旅行」行李牌、「朕就是這樣漢子」摺扇等各路萌系路線產品問世,使故宮變得年輕起來。

除了實體的文創產品,故宮在網絡上也打開「宮門」,故宮文化創意產品從「館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

目前,故宮博物院擁有4家文創網絡經營主體:去年底正式運營的「故宮博物院文化創意館」,售賣創意生活用品的故宮博物院文創旗艦店,主打年輕化的故宮淘寶店,以及更趨於大眾化的故宮商城。4家經營主體面向社會不同人群,產品風格各有特色,實現差異化經營,共同塑造故宮文創的整體形象。

其中,故宮博物院文創旗艦店配合故宮博物院展覽,做主題性的文化挖掘,研發了千裡江山系列、清明上河圖系列等產品,已積累193萬多粉絲;故宮淘寶產品萌趣而不失雅致,致力於以輕鬆時尚方式展現故宮文物、推廣故宮文化,推出故宮娃娃、摺扇團扇、文具用品等產品,目前擁有400萬粉絲。

「故宮的藏品是一個取之不盡的寶藏,在這方面我們優勢非常明顯,能夠不斷挖掘,不斷進行創意,不斷創造一些人們喜歡的文化創意產品,這是我們的絕對優勢。」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說。

年輕人愛上故宮文化

如何讓沉睡在博物院裡的優秀傳統文化受到青年一代的喜歡和接納,這是單霽翔常常思考的問題之一。

隨著故宮文創產品熱銷,故宮文化也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喜愛。最直觀的反映體現在參觀故宮的年輕人變多了:據故宮發布的統計數據,2018年故宮接待量突破1700萬人次,其中30歲以下觀眾佔40%,年輕觀眾尤其是「80後」和「90後」,已成為參觀故宮博物院的「主力」。

要拉近故宮與年輕人的距離,就要研究年輕人樂於接受的傳播方式。如何讓歷史「平易近人」「生動有趣」,成為故宮「網紅」進階史上的重要話題。

2014年,故宮淘寶微信公眾號刊登了《雍正:感覺自己萌萌噠》一文。此文迅速成為故宮淘寶公眾號第一篇「10萬+」爆文,雍正皇帝也藉此成為當時的熱門「網紅」。同一年,故宮文創相繼推出「朝珠耳機」「奉旨旅行」腰牌卡、「朕就是這樣的漢子」摺扇等一系列產品。「朝珠耳機」還獲得「2014年中國最具人氣的十大文創產品」第一名。

創意滿滿的文化產品,與年輕人的「腦洞」碰撞到一起,便能持續挖掘故宮「礦藏」,傳播效果更加強大。北京故宮的文創之路雖然時間不長,卻迅速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子,故宮也成為融歷史與現代、文化與科技、傳統與創新為一體的智慧財產權。

2015年,曾經作為清代皇城正門的端門,被改造成端門數字博物館,通過「數字宮廷原狀」提供的沉浸式立體虛擬環境,遊客既能「參觀」許多以前不能踏入的宮殿,也能利用虛擬實境技術試穿帝後服裝,欣賞寶物。截至2018年,故宮先後上線了9款App,涉及故宮資訊、遊戲和導覽等眾多內容,將專家研究成果與觀眾感興趣的題材密切結合起來,並且把專家研究成果「翻譯」成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樂於接受的形式,更加口語化,形象更親和,不斷拉近故宮博物院與廣大觀眾的距離。

夠專業的內容、接地氣的策劃、高水準的製作,成為故宮產品的一貫風格,故宮也因此獲得「故宮出品,必屬精品」的觀眾評價。「不一味迎合大眾,而是以嚴謹而風趣的方式接近消費者,最終實現文化的傳播與再生。」單霽翔說,這是故宮應該達到的最好狀態。

運用多種方式傳播優秀傳統文化

一座博物館的價值,不僅在於擁有悠久歷史、豐富藏品,更在於應用這些文化資源為人們做些實實在在的貢獻,在於將這些文化資源融入人們的現實生活。

通過文化創意為觀眾架起一座溝通文化的橋梁、奉上一場文化盛宴,正是很好的表現形式。讓人們通過故宮文化創意直接觸摸到文化,是故宮發展文化創意事業的出發點,也是落腳點。

如何讓人們更便捷地觸摸到故宮文化?單霽翔認為,文物要活在人們當下的生活中,因此文化產品必須要有創意。

近年來,故宮定位於「根植於傳統文化,緊扣人民群眾大眾生活」原則,做出許多社會大眾能夠樂於享用、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相結合的產品。例如故宮娃娃系列,因具有趣味性而受到少年觀眾喜愛。手機殼、電腦包、滑鼠墊、U盤等,因具有實用性而持續熱銷。

「很多觀眾參觀故宮時就對我們宮門的印象很深,所以我們就把宮門做成了宮門旅行包,讓人們把對宮門的印象帶回家。雍正的十二美人很有名,我們就做了美人傘,春夏秋冬都可以打。故宮日曆,去年發行了68萬冊,今年做了英文版,銷量可能要突破100萬冊。」單霽翔認為,文創產品必須要深入挖掘自己的文化資源、文化信息,把它跟人們生活需求對接。

為了更好塑造品牌形象,故宮博物院在確保每件文化產品都擁有故宮創意元素的同時,也不斷加強對產品設計、生產、營銷各個環節的把控,力爭使每件產品均具備高質量。

據介紹,故宮文創產品樣品打樣常規在4次至5次以上,以精準把握細節、調整產品工藝、完善製造工序。從文化創意產品本身到包裝盒、包裝袋都需要有統一的呈現,延續整體風格。2018年底火爆一時的故宮口紅,在研發過程中,僅口紅外觀設計稿就修改了1240次。

「故宮博物院要改變傳統的傳播方式,要學會運用多種方式來傳播優秀傳統文化,我們要讓故宮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單霽翔說。(記者 王 萌)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9年03月01日 第10 版)

相關焦點

  • 寶蘊樓品牌走出深閨,故宮文創版圖還有多大?
    近年來文創圈最靚的仔——故宮今年持續刷屏。養在深閨的寶蘊樓品牌終於亮相:兩款貴金屬產品爆賣,與聯想、李寧、安踏等品牌聯姻的國潮產品將陸續推出。此外,「故宮文具」將於8月下旬在電商上線,使故宮文創產品的品類更加豐富,故宮的文創商業版圖正持續擴張。而相比一枝獨秀的故宮,還有更多皇家園林IP有待激活。
  • 博物館文創的「故宮經驗」
    運用知名館藏打造IP,助力產業提升文化內涵,拓展品牌影響力,它的意義和價值又在哪裡?這一個個問題,備受博物館同業關注。作為故宮博物院文創團隊中的一員,有一些思考和感受,與大家探討與分享。首先,文創工作是博物館整體工作的一部分,配合展覽,服務觀眾,以藏品研究為基礎,以文化宣傳和教育為目的。
  • 故宮貓出文創產品了!「故宮·宮喵家族」系列發布
    故宮貓出文創產品了!「故宮宮喵家族」系列圖書。故宮出版社供圖  「故宮宮喵家族」系列繪本是故宮出版社推出的第一套以故宮貓為原型的親子繪本,同時也是「宮貓家族」系列文創的首發作品。  近年來,隨著故宮的大熱,故宮貓也成為大眾關注喜愛的故宮熱點之一。如今的故宮貓,白天出沒於紅牆黃瓦間,是故宮的一道風景;晚上抖擻精神,巡邏放哨,開啟捕鼠模式,給故宮看家護院。
  • 臺北故宮重視文創產品開發 成主要收入來源
    臺北故宮重視文創產品開發 成主要收入來源 2014-07-26 14:48:45早期臺北故宮的文創產品比較簡單,基本都是原尺寸複製典藏文物。但在2000年以後,他們開始強調對文物價值進行開發和利用,文創產業逐漸起步。目前,臺北故宮的文化創意綜合能力在世界博物館中已名列前茅。  在開發文化創意產品方面,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的觀念,對所有博物館從業者都很有啟發。
  • 大聯盟展會引來千人採購團 故宮多款文創IP原來「東莞造」
    記者 孫俊傑 攝故宮文化頻頻「出圈」後,文博、文創熱潮席捲而來,不僅火爆全國,還走向全世界。今年適逢紫禁城建成600周年,也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一大批故宮文創產品受到追捧。記者了解到,故宮食盒、故宮創可貼、故宮化妝品等多款文創爆款的製造商,都是來自東莞的精麗制罐、銘豐包裝、拼酷等企業。
  • 脫銷的「膠帶」掀開臺北故宮文創商機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認為,博物館要跟人親近,不是靠裸露文物來親近,而是靠做一些能夠與民眾親近的活動。在策展時,臺北故宮文物通常不做單展,只舉辦不同器物或書畫的系列展覽,這樣可以讓民眾對某一類文物有比較完整的認知。好的展覽就是「一場秀」,激發觀眾的購買慾。
  • 理上網來|孔子文創、泰山文創,如何像故宮文創一樣火
    山東是文化資源大省,擁有孔子、泰山、黃河等全國知名的文化IP,應如何借鑑國內先進經驗,乘勢而起、打造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孔子文創、泰山文創、黃河文創等特色品牌?學故宮,學什麼故宮文創是近年來「文創熱」的典型代表。
  • 臺北故宮的文創之路:歷經50餘年三個階段
    與李玉華一樣,大部分來到臺北故宮觀展的遊客都對這些有獨特「臺北故宮」印記的文創商品流連忘返。然而他們未必清楚的是,就是這些充滿創意的紀念品,已經創造出巨大的商機。  來自臺北故宮的最新統計顯示:截至去年,其總體營收大約9億元新臺幣,其中文創產業收入高達8億餘元新臺幣,數字直逼門票收入,成為一大穩定利潤來源。
  • 除了故宮,博物館文創還有哪些值得看?
    在文創領域,故宮憑藉前院長單霽翔的段子手風範和個人魅力、2017年全年15億元的文創收入,以及社交媒體上的創意互動,成為了當仁不讓的博物館界網紅。根據2019年1月全國文物局長會議的公開資料顯示,全國博物館總數已經達到5136家。作為5136分之一,談博物館文創必談故宮。
  • 臺北故宮文創40年 在傳統中創新
    《朕知道了》紙膠帶更位居文創商品銷售前10名,與故宮明星《翠玉白菜》周邊商品並駕齊驅。(記者林至柔攝)文物更親民、生活化到2006年至2008年任職的臺北故宮院長林曼麗,提出了「old is new」的概念,讓臺北故宮文物更為活化,首次引進授權廠商開發文創產品、與外界品牌合作。
  • 臺北故宮院長:文創讓文物活起來
    原標題:臺北故宮院長:文創讓文物活起來  臺北故宮博物院名列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有69萬件珍貴藏品。而它那精緻的文創商品,更令人驚豔陶醉,「富春山居圖」餐墊、印有《蘭亭序》的手機殼、「冰山一腳」潮襪、靈感源自戰國貴族玉龍佩的龍爪開瓶器……每每讓遊客錢包大失血。  1983年,時任院長秦孝儀提出「從傳統中創新,藝術與生活結合」的文創理念,30多年來,臺北故宮已經開創出自成一格的文創產業。
  • 故宮開咖啡館,餐飲能否拯救博物館的文創焦慮?
    其實,隨著星巴克事件逐漸淡去,故宮可能早已醞釀籌備自營的咖啡館。今年6月,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接受《魯豫有約》採訪時,曾明確表態:「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喜歡喝咖啡,故宮應該有咖啡,但不宣傳單一品牌。」角樓咖啡有著鮮明的故宮特色。
  • 文創需要穩準狠:故宮淘寶贏在了精準定位
    ——故宮淘寶轉型前早期的故宮淘寶線上店,只是簡單地將鑰匙鏈,冰箱貼,行李牌,手機殼等故宮線下的文創紀念品搬到了線上的網店來賣,所以我們會看到早期故宮淘寶店的產品線,多數為這類產品,而人們買過一次之後,下次購買的欲望並不強烈,因為這些產品往往只在人們旅遊過程中,有較強的購買慾望,用於記錄下旅遊記憶與心情,所購買的紀念性商品
  • 李文儒揚州論劍:故宮文創也有失敗案例
    故宮口紅、故宮膠帶、故宮書籤……這幾年,一件件帶著金碧輝煌黃色,或是富麗堂皇紅色的生活用品,正在悄然走進生活之中。花費不多,卻有一種接觸「皇家生活」的感覺。「故宮文創」品牌,線上線下創造了令人咂舌的銷售奇蹟。如今,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就將落戶揚州。
  • 木石優客丨時下最受年輕人青睞的國潮:故宮文創
    【文創】是近年大熱詞語,文創產品是從文化的不同方面詮釋的一種物化形態,也就是說文化才是文創產品設計的重要元素。說到最有文化底蘊的文創,沒有人會忽略故宮博物館,這座六百歲的建築在現代化社會中依然受到了很大歡迎,其文創產品功不可沒。那麼這個集「傳統文化」、「愛國情懷」、「優質IP」於一身的文創品牌是如何誕生的呢?故宮的優秀文創產品始於2014年的《雍正:感覺自己萌萌噠》的文章,故宮的文創屬性開始覺醒。
  • 故宮又來「搶錢」啦!向著文創們,衝鴨!
    >《故宮日曆》是介紹故宮藏品、傳播傳統文化的普及讀物,承載的是故宮的歷史與文化,至今已形成了品牌效應,備受社會公眾喜愛和追捧。包括《故宮日曆》普通版、定製版、黃金典藏版、漢英對照版,以及《故宮滿漢全席日曆》《故宮如意日曆》《故宮月曆》等相關產品。是出版物與文創的結合創新。高顏值,高背景,高追捧,「三高」日曆誰能不愛呢?
  • 故宮給旅遊業帶來啟示:紀念品多動「文創」腦筋
    新華社記者 楊思琪攝  2月19日是農曆正月十五,在故宮元宵夜亮燈美景刷屏的同時,一則「2017年故宮文創營銷收入達15億元,超過1500家A股上市公司營收水平」的新聞也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尤其引發文化旅遊行業熱議。  與故宮那些匠心獨具、頻頻成為「網紅」的文創產品相比,當前市場上大量充斥的卻是設計缺乏創意、製造工藝停留在低水平的旅遊紀念品。
  • 像故宮文創那樣火,你的產品應該怎麼做?
    然後問題來了,作為一個普通的電商從業者,我們的產品能像故宮文創那樣受到關注,成為一個現象級的IP嗎?首先,來梳理一下故宮文創的成長路徑。2008年,故宮文化創意中心正式成立,從一個「正襟危坐」的嚴肅品牌,到萌到心化的各種創意產品,始於來自臺北故宮的機緣。
  • 中糧福臨門跨界故宮IP上演新國潮,「仁」心構建品牌營銷閉環
    為進一步傳播「仁心」造好油的品牌理念,中糧福臨門以多重趣味打法,將與欄目的合作落地,進一步鞏固用戶黏性,助力文化傳承與產品聲量的品效合一。,立體化詮釋故宮「仁」文化,更讓大眾感受到品牌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 南海子攜手故宮文創,打造新國門國際會客廳
    同時,故宮博物院藏的「南海子團河行宮寶」拓印、中國國家圖書館複製的五幅南海子樣式雷圖檔作品,均為首次在公眾面前亮相。互動VR打卡環節讓《南囿秋風》搖身一變為國畫動圖,團河行宮切換90度視角,從落圖轉為互動地面投影及VR體驗,清代《兵技指掌圖說》分解為各招式和火繩槍實物操作,獨特的歷史課堂吸引了不少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