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普通通的膠帶紙,只因印上了康熙皇帝的御批手跡「朕知道了」,就霸氣十足到在臺北故宮紀念品店賣斷貨,據說排隊預購已排到了9月份。通過文化創意,將大白菜賣出黃金價在臺灣已不是什麼新鮮事。紙文創在寶島行之有年,其間風景屢屢令人驚豔。
文化無價,將居廟堂之高的藝術珍品與日常生活用品結合,如此創造出來的商品其價格空間頗為玄妙。據悉,奉「文創」為圭臬的臺北故宮紀念品店去年的銷售總額達4.8億元(新臺幣,下同)。將皇帝手御「朕知道了」印上膠帶紙引來瘋搶對臺北故宮紀念品店而言並非偶然,這也是臺灣紙文創業的又一成功案例。
「解決先生」點紙成金
翻開華夏文明史,東漢蔡倫造紙是不可錯過的一頁。紙原本就是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故而以紙為媒材讓各種文化創意起飛,就為許多臺灣文創者所熱衷,曹仲標便是其中之一。
40多年前,曹仲標從印刷廠學徒工起步,後創立設計印刷公司,生意最好時,光聖誕禮品盒就可以賣出幾萬個。然而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隨著臺灣產業大量外移,印刷業日薄西山。形勢逼迫曹仲標將企業轉型,他先是將公司名字改為「設計包『妝』整合有限公司」,「以『妝』取代『裝』,是因為我覺得我們不只是為產品提供一個容器,而是『妝』點它,為它提升價值」。
從「裝」到「妝」,普通商品開始向文創產品躍進,曹仲標也由此發現了自身的文創潛能。他仍然在自己熟悉的「紙」行業上做文章,比如把名片做得立體可塑,「它可以是鉛筆、風箏、箭頭、建築物……把它想像成女子的窈窕曲線也行,這麼一來,初次見面遞上名片,就容易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他設計的手提箱式紙摺椅,打開後「最大的缺點就是太穩了」,「歡迎重量級人士試坐」,但凡看到椅子上寫著這樣的廣告語,顧客都會忍俊不禁並躍躍欲試。長著一頭虯曲銀花的曹仲標覺得心中常有瘋狂的點子奔騰,他乾脆將公司的文創產品命名為「瘋紙文創」,簡稱「瘋紙」,對愛用諧音字的臺灣人來說,這顯然就是一個很好的噱頭。臺媒則將他譽為「紙盒魔術師」,而他更喜歡「解決先生」這個綽號。
「何為創意?我認為一要解決不便,二要創造美好。」曹仲標說。當年有個客人帶著鐵絲做提手的美國餐廳外帶盒子來找他,想解決餐盒不能進微波爐加熱的問題。曹仲標以紙盒延伸提把替代鐵絲,並將盒身進行改進,設計出放刀叉的凹槽,同時筷子也可以夾在提把上。這樣不僅加熱問題迎刃而解,盒子也更加美觀實用。這個創意如今已被臺灣的眾多餐飲企業所採用。憑著層出不窮的紙創意,這位「解決先生」如今月入千萬元,產品好賣得連他自己都常感不可思議。
「紙教堂」引領紙文創潮流
其實紙文創的不可思議,在臺灣很多地方都會撞見。南投埔裡桃米生態村田份仔,每當夜幕降臨,就會看到山谷間有座教堂像燈籠般發出美妙的光芒,那如夢如幻的景象吸引著遊客紛至沓來。走近一看,人們不禁驚呼:「這教堂居然是紙做的!」
原來這座名為Paper Dome的教堂是1995年阪神大地震後,日本設計師為燒毀的神戶鷹取教會設計的,內部用58根長度5米、直徑33釐米、厚度15毫米的紙管建構出一個可容納80個座位的橢圓形空間。10年後,紙教堂功成身退,被運到臺灣「9·21大地震」災區埔裡桃米生態小區,成為臺灣第一座紙建築。埔裡是臺灣紙產業的重鎮,紙都可以做成教堂這樣的龐大建築,那麼受其啟迪,用它做電腦包、手提袋、窗簾、家具等就更是不在話下。以紙教堂為標誌物,當地把置放紙管的貨櫃改裝成「紙鋪」,專門展售與紙相關的文創產品,引來了滾滾人潮和錢潮。
瓦楞紙的七十二變
瓦楞紙只能用來做紙箱嗎?NO!臺中北屯區的「紙箱王」告訴你,它的可塑性大到讓你不可思議。只要往樸實無華的瓦楞紙上加入源源不絕的創意與美感,就可以讓它七十二變,成為富有文化品位的生活良品。
走進「紙箱王」文創園區,就仿佛步入神奇的紙王國,天花板、壁紙、磚頭、桌子、椅子、盤子、託盤、展架、燈具、模型、筆等,目之所及的一應用品皆以紙或瓦楞紙創製。
「紙箱王」原本是間天然染坊,改造後仍然種植幾百種臺灣常見的天然染色植物,將這些植物所萃取的顏料染到紙質材料上,再進行工藝創作就成為園區的一大特色。園區內最讓人驚豔的當屬「蜜蜂故事2號館」,青青草坪上擺放著巴黎鐵塔、比薩斜塔等立體紙藝作品,不但美觀、防水,還可以作為七彩夜燈發揮實用功能,館內有成千上萬隻的小蜜蜂陪人遊走,不用怕,這些蜜蜂全都是紙做的,通過它們可以普及蜜蜂王國的知識,同時推出蜂產品與蜜蜂餐也就順理成章。除了奇景與美食,「紙箱王」還提供各式各樣的DIY活動,讓遊客待上一整天都不厭倦。
責任編輯: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