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文化創意產業在不斷向前發展,很多地方都湧現出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該產業創造的產值也越來越讓人不敢小覷。臺灣陳甫彥先生就是最早發展這個產業的領頭人之一。
近日,在「臺灣文創及文創產業」論壇中,浙報理想文化邀請到臺灣華山1914創意產業園創始人陳甫彥先生到場,為關注創意產業的各位分享在創意產業中的一些見解和看法。大浙網對陳先生進行了專訪。
陳甫彥簡介
華山1914文化創意園創始人,曾參與TEDxTAIPEI的錄製
現任:1、易遊網董事長,2、友信文創開發董事長,3、意藍科技董事長
曾任:1、華山1914文創園區董事總經理,2、龍捲風科技董事長,3、中美美術交流基金會副執行長,4、總統府參事
大浙文娛:從事文創產業這麼多年,當您有新想法的時候,如何確定它的可行性?
陳甫彥:我在2007年參與文創,剛好臺灣臺北有新的華山文創園區在進行規劃,我們通常要經過一到兩年的摸索,有了這些經歷後來就越做越清楚,前期定位非常重要。
大浙文娛:有想要在杭州做文創園嗎?
陳甫彥:有在尋找一些合作夥伴。
大浙文娛:也就是說目前還沒有?
陳甫彥:對的
大浙文娛:那如果做的話會是怎樣的定位?如何操作?
陳甫彥:我這次來也是想跟大家進行廣泛的交談,希望有一些可行性,期待在這個禮拜能有一些可以落定的項目。
大浙文娛:部分城市也有類似的文創產業園(如杭州絲聯166、深圳oct),如何評價?
陳甫彥:現在多數將創意園當作是一個單位,內地有3000-5000個創意園,都將園區當成單位來計算,但我想用更寬大的空間來看到園區點的定位,或是說用園區的點來看待它和產業連接的可能性,用這兩種來找到園區切割的方式。我也有參觀過杭州絲聯166,我跟杭州算是挺熟的,因為臺灣在發展創意園的時候,杭州也差不多同步,兩岸三地在這方面有很大的互動。
大浙文娛:您覺得杭州的創意園跟臺灣的路線有什麼不同?
陳甫彥:首先,杭州的我覺得不應該用創意園來看待它,我覺得應該先用杭州整個城市來看待整個創意園的點的產生,如果我們只將這些限制在一點,那我們就被限制住了,應該用整個杭州市(來看)。杭州跟臺北是一樣的,但還是應該可以區隔它的不同,比如杭州有八百萬人口,臺北市只有三百萬人,這些當中都應該再做區隔,杭州市跟杭州的各個園區都有一同成長的狀態,在一定狀態的飽和時去做市場和顧客的區隔是相對重要的。
大浙文娛:現在網絡發展迅速,除了實體的產業園區,又沒有想要做線上文創社區的想法?
陳甫彥:這個很好,我認為在未來的關鍵點是on line跟off line的連接,當(市場)飽和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必須要有一個更廣闊的視角來看待,那就是網際網路,就是on line的規劃,它就是一個平臺,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插入方式,但是有網上的產品的時候,線下的實體就必須更加的具體、更深化、更有主題性。
大浙文娛:就是說,有想法但還沒有操作?
陳甫彥:對的,我這次也是帶著這些問題來找答案的。
大浙文娛:去年的文博會上,文創的展區是最受歡迎的,「朕知道了」的膠帶賣瘋了,知音文創的音樂盒也很受歡迎,據您觀察,臺灣是如何用「文化」蘊生創意,繼而創造出產業?
陳甫彥:我們剛開始講的是園區,更加包容園區的就是城市,您談的都是產品面的,但我覺得這裡牽扯到另外一個點,就是人。那我們應該怎麼界定這些創意人?怎麼界定經營的人?我們怎麼來界定顧客?這是我們就應該共同思考人的位置。
大浙文娛:您提到人,我注意到去年文博會上知音文創已經開始在杭州設點招人,對兩岸文創的交流和人才培養,您這裡有沒有什麼考慮和計劃?
陳甫彥:我覺得現在兩岸已經不缺消費族群了,有消費群才會支撐產品的存在,我們現在應該更有企圖和野心要擴展到全世界的消費群,這樣才有可能將由中國文化的東西向外拓展,這些都是市場層面的東西。我認為現在最缺兩種人,一種是創意人才,媒體和經營者都在扮演中間人的角色,中間人如何找出新的中間價值,所以我認為要考慮如何從人中找出關鍵價值,創意人應更深的發展,中間人也不應只是一個媒介,他也要找出新的中間價值。
大浙文娛:網易CEO丁磊在談到大陸文創產業發展的時候說到,「我們最大的難題就是智慧財產權保護,要好好象臺灣學習」,您覺得這個是兩地文創的差距所在嗎?
陳甫彥:我會把它延伸的更廣,無論創意人還是中間人都有想要延伸的部分,制裁是這中間很重要的一個部分,更重要的是找出產業化的關鍵點,制裁到最後也是為了要交易,所以有交易市場的產生,你有(智慧財產權)才能保護創意人,但如果創意人只停留在原始材料的組合,他也會很快被淘汰。這也是我們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兩岸年輕人已經慢慢看到市場的位置,再找自己的定位點,這是最大文創生產力的來源。
了解更多資訊,請點擊大浙網 文娛頻道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