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創產業全解讀 ​

2021-01-20 旅居天下遊來已久

經過文化及藝術設計學者引導、政府扶持、民間資本參與的多種形式的推廣,文創的概念已植根於臺灣民眾心中。藝術家、設計師積極投入到文創的創作開發中,廣大民眾積極消費文創產品,於是各種行業融入文創概念,誕生了許多新型的文創業態。文創產品的觸角伸到了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呈現了各種不同類型的文創模式。

《2017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顯示,2016年臺灣地區文化創意產業機構總數為63339家,較2015年增長0.72%,其中視覺傳達設計產業持續前兩年的增長態勢,為整體文創產業中增長幅度最高的,達到16.41%。設計品牌時尚產業以10.65%增長率次之。


2016年,臺灣文化創意產業之就業人數為26.1萬人左右,其中以「運動、娛樂及休閒服務業」及「專門設計服務業」就業人數最多。


臺灣地區的文創發展在世界範圍內都屬於較早的,自九十年代發展以來,已經深入到臺灣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相關文創與不同產業融合產生了各種不同類型的文創表現形式。



臺灣地區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較早,其文化源泉主要來自於大陸自明清以來遷臺的閩南人、客家人,將中原文化帶到臺灣落地生根,1895年後,清政府割讓臺灣給日本,日本對臺灣50年的殖民統治,遺留了大量的文化資源與生活習慣,1945年後,國民政府收回臺灣,來自於大陸各省的文化逐步佔據主流,特別是1949年後,國民政府敗退大陸,給臺灣帶來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精英文化。


六七十年代來自於歐美現代設計與文化思潮與臺灣的閩南客家人傳統文化、原住民文化交相輝映,產生了臺灣的多元性文化,基於臺灣文化的多元性,臺灣文化創意產業逐步發展,已成為臺灣經濟的支柱產業。

經過文化及藝術設計學者引導、政府扶持、民間資本參與的多種形式的推廣,文創的概念已植根於臺灣民眾心中。藝術家、設計師積極投入到文創的創作開發中,廣大民眾積極消費文創產品,於是各種行業融入文創概念,誕生了許多新型的文創業態。文創產品的觸角伸到了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呈現了各種不同類型的文創模式。


臺灣擁有許多工業遺產文創園區,臺灣六大都市均有以工業遺產改造的文創園區。這些工業遺產文創園區許多是日據時期的工業廠房,許多具有百年以上的歷史,隨著城市擴張及產業轉型,這些曾經在臺灣歷史上發揮重要作用的工廠,要麼搬遷,要麼破產重組,進入二十一世紀後逐漸退出歷史舞臺。這些老舊的工業廠房現在基本處於城市的中心地段,承載著百年來的歷史文化記憶。


對於這些遺留的廢舊工廠,政府並不是一味拆遷,而是尋求二次價值轉換,「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的設立就是政府扶持與民間資本合作共贏的典範。


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被稱為臺灣文創產業的「旗艦」,它是臺灣第一個文創園區,先打名人牌吸引粉絲,創造產業集群效應,是臺灣的文創櫥窗和臺北最亮的文創星雲。在臺北所有的文創園區中,它雖不是面積最大,但卻是發展最早、營運最為成熟,同時也是人氣最旺的一處。園區創新在於:


(1)舊建築講述歷史文化故事

華山園區內完整保存著日治時期製酒產業建築群,兼容不同時期、不同類型、不同構造風格,儼然一座產業建築藝術博物館。古舊建築中不僅濃縮了臺灣近代製酒產業的輝煌歷史,更是珍藏著臺灣百姓的生活往事。


(2)藝術走下殿堂聚合文藝高地

華山園區的藝文場所,包含戶外藝文空間和室內展演空間。戶外街巷的展演空間極具親和力,拉近藝術與民眾之間的距離,容易形成交流互動。全年密集的展覽演出、文藝活動形成群聚化效應,帶動和吸引了大量學生、遊客、行業團體等到來。


(3)特色店鋪詮釋休閒生活方式

特色店鋪座落在園區大小巷弄裡,藝術氛圍濃厚。在提供餐飲購物、休閒娛樂的同時,通過舉辦展覽、講座、節慶等活動,提供藝術文化體驗,營造出滿足人們吃喝玩樂和慢生活的創意聚落。


(4)多樣市集提升全天候吸引力

華山園區的市集種類多樣,處處創意,步步風景。周末假日園區門口大草原旁年輕人的創意市集,園區內「臺灣味」十足小吃自助餐廳和創意店鋪,明星工作室及其衍生的精品店,使華山園區全天候不停歇,白天和夜晚一樣充滿吸引力。


自「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誕生以後,經過政府培育與民間資本的熱情參與,臺灣文創園區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比較有名的有:臺北松山文創園區、臺中文創園區、高雄臺鋁文創園區、高雄駁二文創園區、臺南藍曬圖文創園區等等。


博物館文創在臺灣發展很早,最具代表性的是臺北故宮博物院,其文創之路前後經歷50餘年。


初期,臺北故宮主要是以仿製複製為主,就是按照展出文物進行單純複製,強調仿真,2000年左右,開始進行創意研發,實現了質的飛躍,這也是臺北故宮進入實際性文創轉折點。


2007年臺北故宮博物院公開委託由郭羿承教授創辦的artkey藝奇文創為其進行藝術授權規劃,並帶領臺北故宮等品牌參與美國國際授權展。2007年至今,臺北故宮博物院授權衍生品年銷售總值由4000多萬臺幣增長至約10億臺幣。特別是與世界知名設計公司品牌合作,實現了營業額的翻倍。


臺灣一些知名設計人介入博物館文創開發,如曾國源先生開發的「神話言」文創品牌,專注於臺北故宮的系列文創,重點開發注入臺北故宮IP的系列陶瓷茶具文創產品。其他博物館也根據自身特點,開發基於自有IP的文創商品。


自從文創走進臺灣民眾的生活,許多餐飲無論在室內外空間裝飾還是餐具應用品中都引入了文創的概念,如高雄天水玥佛陀餐廳中,採用的超過10米的巨型佛頭及數以千計的佛陀進行裝飾,菜單、餐具都將佛陀的禪意空間發揮的淋漓盡致。


高雄一座以臺灣老火車經過創意改造,反映臺灣六七十年代生活的火車頭文創餐廳,餐廳內部布置成臺灣六七十年代的市井生活場景,結合當時老物件協調地烘託半個世紀前的臺灣生活,置身餐廳,仿佛穿越到臺灣六七十年代。


臺灣文創餐飲可謂遍地開花,不同的城市街區、巷子裡都有不同類型的文創餐廳,這些文創餐廳均結合「在地化」元素打造,呈現不一樣的文化。


基於「在地化」元素打造的休閒農業文創社區是臺灣農業文創的主要表現形式,具有代表性的是「桃米休閒農業社區」,1999年臺灣921大地震後,桃米村原有村落被夷為一片廢墟,震後,桃米村居民凝聚共識,在政府、社會、學界、非營利組織與小區居民跨領域的多元合作下,建設的一座「休閒農業文創社區」。


2000年成立了主導桃米村建設的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該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先生邀請臺灣「特有生物研究中心」進行生態調查,發現桃米村蘊藏著豐富的生態資源:臺灣29種蛙類,桃米就擁有23種;臺灣143種蜻蜓類,在桃米就發現49種,臺灣418種蝴蝶這裡發現161種,於是基於桃米村的青蛙、蜻蜓和蝴蝶相關文創藝術設計逐步展開,這裡所有的藝術裝置、壁畫、雕塑、工藝品均以「在地化」的青蛙、蜻蜓和蝴蝶來打造,於是數百種的「在地化」文創品展現出來,人們來這裡參觀旅遊,體驗青蛙王國、蝴蝶王國,這些休閒生態文創給小小的桃米村每年創造了7千萬元新臺幣的營收。


當下,我國正在大力支持特色小鎮的建設,對於貧窮農村提出了「精準扶貧」,臺灣地區「桃米生態休閒農業社區」的成功經驗值得學習,大陸地區多數貧窮山村的生態人文資源都要優於桃米村,發展生態休閒農業文創可以帶動廣大農村脫貧致富,達到「精準扶貧」之目的。

這是一種以自然生態環境為資源,不對自然生態進行破壞,僅在原有自然環境的基礎上,對自然形態進行文化介入、創意發揮,以期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美妙自然的生態文創園區。這種文創類型筆者歸納為自然生態文創型,其典型代表是位於臺灣臺中新社山區的「薰衣草森林」(Lavender Cottage)。


創辦「薰衣草森林」的是詹慧君與林庭妃兩個文藝女生。2001年11月,偶然的機遇讓兩人聚在一起,她們決定以200萬新臺幣(約合40萬人民幣)始創「薰衣草森林」於臺中新社山區,這是一片原生態的山林,位置極其偏僻,就是在這樣一座人跡罕至的森林裡,兩位女生創造了奇蹟,將一片荒野山林打造成文藝氣息濃鬱、融匯中西方文化與創意的「薰衣草森林」。


自2001年創辦以來,至2017年旗下已建立八個品牌;服務人員五百餘名,業務包括休閒農場、餐飲、食品、精油、民宿、婚宴市場等。這座創始於臺灣中部地區以燻衣草香草植栽為名的花園農場休閒景點,已經成為臺灣中區最熱門的山林休閒文創園區,也連續幾年入圍臺灣百大旅遊景點,至2016年總營業額超7億元新臺幣。


文創另一種新型的「觀光工廠」文創形式在臺灣地區流行開來,這是一種集工廠生產、休閒旅遊、消費體驗等融為一體的文創形式,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位於高雄市的馬玉山食品工業觀光工廠。


這是一座以穀物為主題的觀光工廠,廠內可以清楚觀看產品從原料的篩選、填料、裁切、包裝等流程,並將生產參觀結合文創與藝術、提供民眾手磨谷粉體驗,讓民眾在藝術文創的引導下參觀工廠,藝術展示區結合3D創意牆繪、穀物創意空間、文創藝術品等多方面展示馬玉山食品工業的優質穀物概念,讓民眾在參觀工廠生產過程及手工磨粉體驗下,不知不覺對馬玉山食品的高品質和優質服務感染,從而願意為產品的高附加值而買單。


馬玉山食品工廠還將「全谷惟養、自然養生」的經營理念貫穿到具體文創的方方面面,置身工廠,仿佛進入了現代創意美術館,隨時隨地感受藝術的魅力。


文創產品是物質消費與精神消費的綜合體,消費文創產品中最主要的消費價值就是精神消費部分,臺灣地區的文創產品在提供民眾物質消費的同時,最重要的是提供給民眾精神文化上的消費,臺灣文創嵌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為民眾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享受,創作者也因文創產品大賣而帶來豐厚的回報,於是,臺灣文創在進入21世紀以來,呈現文創大發展的良性循環態勢。


當下,大陸文化創意產業正在蓬勃發展,國家支持力度空前,文化創意產業正沿著快速增長的通道前進。臺灣地區在文創的道路上走出了特色鮮明的道路,其發展經驗之於大陸有許多借鑑意義。


01、挖掘「在地」元素,塑造獨特的文化屬性


「在地化」元素打造獨有IP。臺灣地區的文創特別注重「在地化」元素的應用,臺灣「在地化」設計體現在儘可能地用當地建築物、材料、文化符號、人文故事等應用到設計中,這些以「在地化」元素打造的文創項目,具有獨一無二的特點,都有屬於自己的IP。


摒棄大拆大建,「在地化」打造創意空間。臺灣的文創園區基本上都是基於老舊破敗的工廠來打造,對於這些百年來的工業遺存物,在改造時,採取不改變原有建築的框架結構,以原有建築為載體結合當地文化來創意新的裝飾構建,同時,運用當地文化元素創作園區內的雕塑、裝置、壁畫。這種方式儘可能地保存了當地文化的同時,低成本地改造了原有空間,還大大提升了當地文化的影響力。


02、政府築巢引鳳,甄選民間文創企業共同開發

出臺政策法規文件,立法推動文創發展;臺灣政府20年來一直政策上支持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出臺的相關政策並努力執行,具體項目上有以政府出資建設,甄選民間文創企業以租約的形式共同開發文創園區,如臺北的「華山1914文創園區」;也有政府出政策、出土地,民間資本出資在不改變原有建築物框架的情況下開發文創園區,如高雄的「臺鋁MLD文創園區」;更多的文創項目是開啟民智後,民間資本自由開發的文創項目,如在南投縣荒野森林裡開發打造的「薰衣草森林」,還有眾多的文創餐飲,都是民間自由開發。


03、注重智慧財產權,保障文創附加值的實現


設立智慧財產權「專庭」,審理智慧財產權案件;自1992年起,臺灣「司法院」開始陸續發函各級法院設立「專庭」,以專門審理智慧財產權案件。這種改革在當時具有積極的意義,提高了智慧財產權審判的專業化程度,培養了一批專門審理智慧財產權案件的法官。


設立「智慧財產法院」;2007年臺灣「立法院「公布了《智慧財產法院組織法》和《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並以此作為成立智慧財產法院的依據。2008年7月1日還專門成立了「臺灣智慧財產法院」,在臺灣法院系統中,它與高等法院、高等行政法院級別相同,可見臺灣對於智慧財產權保護的力度。


智慧財產權保護意識植根於民眾;臺灣地區民眾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意識植根於民眾,經過設計師、藝術家創作的文創商品進入市場,其價格主要是由生產成本、創作者的智慧財產權價值、營銷成本等構成,其中,最主要的部分就是智慧財產權價值,臺灣民眾願意為高出數倍於生產成本的文創商品買單,其實就是願意為高附加值的智慧財產權而買單。


04、注重原創與環保,創新演繹文創精品


創造獨有IP,專注原創設計。臺灣地區的文創園和景點都有自己獨特的限定產品和IP形象,文創衍生品與城市形象、城市建設緊密結合,堅持以原創的核心理念,進行文創產品的發散性創新,使得延伸的設計領域更加廣闊。


善用本土材料、文化資源進行設計。臺灣設計師常用本地出產的原材料結合當地文化資源來進行設計,比如以臺灣普遍生產的蘑菇、檳榔、茶葉、竹子這些原生態材料作為元素,設計和開發出多種文氣十足的文化創意商品;


創意源於生活,產品適合現代生活習慣。臺灣設計師更注重於日常生活的體驗,臺灣許多年輕設計師都有做義工的經歷,在做義工時參與各種不同的生產、生活領域,或在餐廳、或在酒店、或為孤寡老人做生活服務,臺灣設計師在參與各種不同的生產、生活服務的時候,自己動手,在生活服務中尋找創意的靈感,所以臺灣的設計師的文創作品很接地氣。


創意來自於生產、生活又服務於生產、生活,以至於這種原創設計有很強的生命力。設計師比較關注於平凡的日常生活細節,設計的實用產品,都表明一種生活態度,故推出的原創商品也比較有文化品味。


注重可持續發展,環保意識深植於心。臺灣新生代的民眾自小就受到良好的環保意識教育,家庭生活中,垃圾必須分為6-8類,各類垃圾需分類袋裝,垃圾分類與處罰制度達到及其嚴苛的程度,如不可降解的餐盒還必須清洗乾淨後分類放入垃圾桶。新生代們從小就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與環保意識,文創設計中,自然注重產品的「生態」、「環保」、「減碳」功能,文創產品著眼於未來,注重民眾的普遍價值觀。


05、文化引領創意,文創生活化,生活藝術化 文化引領創意。


臺灣地區的文創發展總體來說是文化先行,文化引領創意的方向,文化創意融入到具體設計中,設計與文化緊密相連,將文化的植入到產品、包裝、空間、品牌等具體設計中,注重設計的背後的文化故事,創造可繼續發展的設計。


文創緊密聯繫生活。臺灣地區注重文創為民眾生活服務,文創介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創產品為民眾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物質與精神享受,其介入生活的文創類型前面已經詳細介紹,主體思想就是「文創生活化,生活藝術化」,讓文創走進民眾的日常生活、生活得以藝術地呈現,達到物質享受與精神享受的高度統一。

相關焦點

  • 臺灣文創產業全解讀
    《2017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顯示,2016年臺灣地區文化創意產業機構總數為63339家,較2015年增長0.72%,其中視覺傳達設計產業持續前兩年的增長態勢,為整體文創產業中增長幅度最高的,達到16.41%。設計品牌時尚產業以10.65%增長率次之。
  • 專訪華山創意園創始人陳甫彥:臺灣文創及文創產業
    近年來文化創意產業在不斷向前發展,很多地方都湧現出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該產業創造的產值也越來越讓人不敢小覷。臺灣陳甫彥先生就是最早發展這個產業的領頭人之一。近日,在「臺灣文創及文創產業」論壇中,浙報理想文化邀請到臺灣華山1914創意產業園創始人陳甫彥先生到場,為關注創意產業的各位分享在創意產業中的一些見解和看法。大浙網對陳先生進行了專訪。
  • 2015臺灣文創產業、休閒農業考察報告(節選)
    產業文創化,文創產業化,這是近年臺灣地區著重倡導的產業融合模式。該模式打破了以往對各次產業的機械分割,提倡以創意為核心,形成產業聯動,提升產業整合價值。追溯臺灣文創產業的源頭,也是來自臺灣經濟的轉型。在臺灣,經過20世紀七八十年代亞洲四小龍時期高速發展之後,高科技代工產業開始轉向衰落,臺灣必須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並且認識到文創產業對於經濟增長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性,將發展文創產業列入重點發展方向。
  • 同根同源,臺灣文創產業繁榮觀察與啟示
    2013年,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產值突破萬億元新臺幣,並創造4.3萬個就業崗位。臺灣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經驗為文化同源、命脈相依的大陸文創產業提供了豐富的參考與借鑑,根據筆者的調研與考察,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 臺灣第一個文創園區: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華山,是臺灣第一個文創園區,ROT案先行,先打名人牌吸引粉絲,創造產業群聚移動,是臺灣的文創櫉窗『臺北最亮的文創星雲。在臺北所有的文創園區中,它雖不是面積最大,但卻是發展最早、營運最為成熟,同時也是人氣最旺的一處。
  • 聽課筆記晉江文化產業發展如何借鑑臺灣文創經驗?
    △管倖生授課《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施巧珊/攝臺灣五大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簡介為核心關鍵要素,協助全民接觸、參與及實踐多元的音樂文化,並協助東部文創產業與區域資源連結,納入國際文化觀光市場需求,提高東部文創產業經濟規模,促成東部文創資源產業化。
  • 臺灣十大推薦文創產業!文創無價,伴手好禮探索旅程 !
    W●I●N●C●H●A●N●C●E 臺灣的文創產業風行,各式特色的文創小物眾多,但不僅僅文創興盛、臺灣伴手禮小店、食品觀光工廠、特色園區與百貨
  • 臺灣文創禮品館落戶千島湖
    9月12日,浙江省首個臺灣文創禮品館落戶淳安縣。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兩岸企業家峰會文創產業推進小組大陸方面召集人呂祖善,兩岸企業家峰會文創產業推進小組臺灣方面召集人陳立恆,臺灣手工藝推廣中心董事長唐國泰等共同出席開館儀式並致辭。    呂祖善指出,臺灣文創禮品館不僅僅是一家商店,更是兩岸文創產業融合的結晶。
  • 臺灣文創覽勝NO.1——工遺煙雲,松山文創
    ——(美)麥可·波特《國家競爭優勢》新世紀以來,文化創意產業已然成為各國政策與地方經濟提振之大勢所趨。作為一種創新資本,文化藝術的融入,結合營銷理論實踐,將多元文化內涵納入區域產業發展過程中,文創產業正在創造出新的經濟、社會乃至歷史價值。工業遺蹟、遺物群的研究,則是一個更廣泛的問題。
  • 兩岸企業家在寧共話文創產業發展,來自臺灣的周俊吉認為 鄰居家的...
    我們平時使用的蘋果手機也是文創,甚至鄰居家的狗擾鄰這樣雞毛蒜皮的小事也能通過文化創意產業解決!昨天,2017「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在南京展開了六場論壇,其中的「文化創意產業合作推進小組專題論壇」中,南京、杭州和廈門等城市與臺灣共籤訂8個項目合作協議,同時兩岸12位企業家就「文化創意未來」共商文創產業合作大計,共謀中華文創產業發展之道。
  • 鄉村旅遊文創產業 寧夏、臺灣旅遊交流合作再續新篇
    11月4日,寧夏旅遊發展委員會在臺北101國際會議中心舉辦「寧臺鄉村旅遊文創產業發展座談會」,邀請臺灣承億文旅集團、雅比斯國際創意策略公司、新光兆豐休閒農場、頭城農場等相關旅遊企業以及寧夏有禮文化旅遊產業、寧夏璽月旅遊文化產業—賀蘭山·1958創意產業休閒區、沙坡頭旅遊景區、六盤山旅遊景區
  • 臺灣文創園區的管理模式
    目標在於速遞文化信息、傳播深度思考、匯集文化創意產業的業界和學術精英,搭建產學研的合作橋梁。應臺灣廣藝基金會邀請,我到臺灣參加了華山藝術節,藝術節期間,考察了三個臺灣的文創園區。    臺灣的文創園區,有相當的一部分是利用舊的城市建設遺址改造而成的。這也是世界範圍內的一種文化園區建設趨勢。
  • 案例聚光燈|從這五大案例看臺灣文創產業如何「不務正業」
    ,她以《臺灣文創帶動特色小鎮轉型升級之道》為主題,結合成功案例為同學們提供了一套極具參考價值的建議。 面對大陸良莠不齊的小鎮現狀,她堅信文創賦能將是未來小鎮發展的光明之路。 「做文創,要找到在地原創IP」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曾提出要注意文化產業發展的十大陷阱,其中包含文化地產、主題公園、區域特色文化、復古、造文化街區等。
  • 臺灣地區文創發展的類型
    文創產品的觸角伸到了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呈現了各種不同類型的文創模式。01 工業遺產文創型臺灣擁有許多工業遺產文創園區,臺灣六大都市均有以工業遺產改造的文創園區。這些工業遺產文創園區許多是日據時期的工業廠房,許多具有百年以上的歷史,隨著城市擴張及產業轉型,這些曾經在臺灣歷史上發揮重要作用的工廠,要麼搬遷,要麼破產重組,進入二十一世紀後逐漸退出歷史舞臺。這些老舊的工業廠房現在基本處於城市的中心地段,承載著百年來的歷史文化記憶。
  • 臺灣文創產業發展有哪些經驗值得借鑑?這些案例告訴你
    學習臺灣的文創創業,不僅是觀察文創業的表面繁華,更重要的是理解臺灣是怎樣創造整個文創產業價值鏈的。只有理解透這裡的人文地理、政策舉措、產品研發、生產製作、消費市場特徵等全價值鏈後,我們才能在本地因地制宜地打造出最適合本地化的文創商業項目。1松山文創園:臺灣文創的孵化器松山文創園是臺北三大最有人氣的文創園區之一,集合了臺灣多種文創業態為一體,成為臺灣目前最重要的文創產業孵化器。
  • 鐵嶺市文化考察團考察華山文創產業園區
    中國臺灣網4月28日臺北訊 4月22日,由鐵嶺市臺辦主任王建軍為團長的鐵嶺市文化考察團組來到臺北華山文創產業園區進行實地考察。近年來,鐵嶺對文創產業極為重視,這次參訪華山文創園區是為了學習文創產業發展的先進經驗,填補鐵嶺文創產業的不足,豐富鐵嶺文創產業經驗,提升鐵嶺文創產業的質量。
  • 專家學者暢談文創產業發展未來
    臺灣神話言運營經理林佩瑜(左)做客會客廳。本組圖片 東南網記者 蘇琳 王帥 攝本報訊 (東南網記者 蘇琳) 專家、大咖解答熱門IP,「網際網路+」時代下如何攪動文創產業「一池春水」;從業者分享腦力激蕩歷程,產業蓬勃發展的情況下如何葆有自己作品的個性……第九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以下簡稱「文博會」)日前在廈門圓滿落幕,東南網文博會現場設立文創會客廳,邀請專家、大咖和文創從業者暢談文創產業發展未來。
  • 臺灣之文創&民宿遊學之旅
    逢甲夜市以新奇又有趣的小吃聞名,成為創新小吃的原 始地臺灣的汽車旅館以「精品、時尚、休閒」作為自己的特色,不惜工本豪華裝修。正因為這樣,臺灣的汽車旅館又稱「精品旅館」。(入住)大稻埕文創大稻埕曾是全臺灣最繁華、最現代化的地方。
  • 京臺青年智慧碰撞引領文創產業發展
    11月13日上午,作為2020兩岸青年交流合作北京峰會系列活動之一,由海澱區臺辦指導、北京市海澱區西山創新設計聯合會與高雄青年創業協會共同主辦的京臺文化創意產業交流會在中關村村史館(中關村眾享薈)舉行。
  • 臺灣文創之旅 內地商業要向臺灣【看】什麼?
    文創撞擊商業 臺灣文創商業「新」模式   說起臺灣的文創商業,或許可以更精準的稱之為「文化創意產業」,它是源自於創意與文化的積累、透過財產的形成與運用、具有創造出財富與就業機會潛力、並促進整體生活環境提升的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