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鄭州的老工業區改造如火如荼,媒體歡呼雀躍。9月17日,由鄭煤機老廠區改造的「芝麻街1958」雙創園開園;10月17日,由鄭州第二砂輪廠改造的「二砂文創園」一期首開區開園。鄭州國棉三廠也進入實質性改造提升階段,政府對三廠中街兩側以及生活區北側兩組蘇式圍合建築開始實施徵收,將其打造成為「鄭州國棉三廠特色歷史文化街區」。
作為生長於斯的「西郊」土著、三廠幼兒園肄業的「棉三代」,我感到熱血沸騰、心潮澎湃。這些老工業區承載過太多的光榮與夢想,也背負了長久的委屈與哀傷---「曾經茫然失措,一次一次徘徊在十字街頭」。如今的歷史機遇總算能讓我大西郊喊一聲「我的未來不是夢」了!
說到老工業區升級改造,去年年初去臺灣考察,有幸能在原誠品文創園負責人李智祥先生的陪同下,參觀華山1914和松山文創二園區,並與華山的運營方---臺灣文創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策略長李正芳先生座談學習,收穫頗豐。可惜返鄭之後,除了對臺北車站之行復盤總結之外,其他連筆記都沒有做,現在記憶已經有些模糊了。這幾天搜腸刮肚,拼湊零星記憶,查閱網上資料,頭腦中又找回了這兩個園區的發展脈絡。
今天先聊聊臺灣的第一個文創園區---「華山1914」。
華山1914,拍攝於2019年3月
【壹】
區 位
華山園區位於臺北市區中心,佔地7.2公頃,北臨市民大道,東臨金山北路,南邊就是著名的忠孝東路,老臘肉們哼著童安格的「走在忠孝東路,閃躲在人群中」就摸到了,位置非常的好。
我們知道,臺北很多地方都是以大陸地名命名---我在臺北車站附近還找到了「鄭州路」---但這個「華山」並不是對應我們的西嶽。日據時期,為紀念首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這裡被更名為「樺山町」,後來才衍變為今天的「華山」。
園區鳥瞰,圖源網絡
【貳】
前 世
園區佔地包含兩個老廠區,一為酒廠,二為精煉廠。
「芳釀株式會社酒造廠」建於日治時期的1914年。臺灣總督府於1922年實施專賣制度,改稱為「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北酒工廠」,從此變為「公家單位」。二戰後,由國民政府接收,改名為「臺灣省專賣局臺北酒工廠」,之後又改為「臺灣省菸酒公賣局臺北第一酒廠」。
拍攝於園區展板
「樟腦精製工廠」於1918年由日本樟腦株式會社臺北支店建設,就在酒廠西北側。1947年也被臺灣省專賣局接管,1967年,廠房與土地移交臺北第一酒廠接管。
拍攝於園區展板
酒廠的產品線很全,清酒、米酒、果酒等拳頭產品都曾風靡一時。但是到了上世紀80年代,由於臺北生產成本高企及水汙染問題嚴重,臺北第一酒廠於1987年遷至桃園,廠房就此閒置。
廠區老照片,來自華山1914園區官網
【叄】
催化與醞釀
廠房閒置後,如何盤活再利用這個問題始終爭議不斷。要說以它的「公家」身份,基本不存在類似大陸的房屋徵收問題,改造起來應該不難。但是改來做什麼一直沒有達成共識,於是一拖再拖,拖到破敗不堪、無人問津,被世人棄如敝履。如今的華山人很幽默的把那個時期總結為「沒人要、肥貓搶」。
拍攝於園區展板
如同紐約的SOHO和DUMBO一樣,這種都市中的「工業廢墟」特別容易吸引沒錢而又急需場地的藝術家群體,他們逐漸聚集過來,並呼籲將這裡再利用為一個文化藝術展演空間。
1997年,舞臺劇《古國之神-祭特洛伊》在這已經閒置10年的廠房裡演出,警方卻以「竊佔國土罪」逮捕了劇團的創辦人和成員,此事件引起軒然大波,也促成了文創園區的建立。
1999年,臺灣省菸酒公賣局將舊酒廠委託臺灣省政府文化處代管,臺北酒廠正式更名為「華山藝文特區」,成為「提供給藝文界、非營利團體及個人使用的創作場域」。
幾年後,華山再次易主,轉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簡稱「文建會」,也就是後來的「臺灣文化部」)管理。恰逢2002年臺灣推出《挑戰2008》「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劃」,明確創意產業的概念,首次將原屬於不同領域的文化、藝術、設計等相關產業統籌於文化創意產業之下,期望通過行政力量,打造良好產業發展環境。
【肆】
確立模式
華山的轉型方向確立了,但是轉型之路起步不太順,收效甚微。
2000 年之後,臺灣開始鼓勵民間參與政府項目,以期解決後者效益不佳的問題。於是,2002 年,華山成為這波「公私合營」潮流中的試點樣板,開始摸索政府不負擔財政責任、完全交給民間管理的「委外經營」之路。
這種模式下的的商業活動由經營者自負盈虧,只有文化活動會得到政府的一定補助。經營者不能破壞園區內的歷史建築,且需要按照相應的法律法規進行修復和保護,並經過都市計劃委員會審議。
委外經營可細分為多種類型,比如OT(營運-轉移,Operation-Transfer),ROT(整修-營運-轉移,Rehabilitate-Operation-Transfer),BOT(興建-營運-轉移,Build-Operate-Transfer)等等。無論哪種類型,政府都不售讓房屋產權,經營權也會在民資營運若干年後收回。
2006 年,文建會將華山「一園三治」,將其分為電影實驗場的 OT 案、臺灣文創產業旗艦中心的 BOT 案、以及臺灣文創產業基地 ROT 案,分別委外經營。真不愧是試點啊!
1、OT案
電影實驗場的 OT 案由侯孝賢代表的「臺灣電影文化協會」取得經營權,也就是於2012年底開放的「光點電影院」。它面積很小,只佔用了北側一棟廠房。如今外界對它的評價是:「因為由臺灣電影文化協會經營,在片種的多元化和選擇上,的確走出與其他電影院的差異性,成功吸引一群喜愛非商業片的影迷。」
光點電影院售票處
2、BOT案
該是在園區西南側的非古蹟區新建一棟全新的建築---華山旗艦中心,規劃地上12層、地下3層。最後由於嚴重進度落後而遭到解約,該項目流產了。
BOT案就是左側的那棟高樓,這個設計方案再也不會落地了,圖源網絡
3、ROT案
園區絕大多數空間都屬此案。
2007年11月6日,遠流出版公司、仲觀設計顧問公司與國賓大飯店共同創辦的「臺灣文創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正式與文建會籤約,取得華山 ROT 案未來「15 年加 10 年」(即15年後享有10年優先續約權)的整修及經營權,並在當年 12 月進駐華山,將其重新命名為「華山1914文創園區」。
至此,甲方文建會(後來的「文化部」)與乙方臺文創公司跳起了雙人舞,華山走上了正途。
園區總平面圖,西邊突出的一片,即為樟腦精製廠區,圖源網絡
園區空間形態,圖源網絡
【伍】
摸索前行
臺文創公司接手後,對園區整體修繕提升,加上室內裝修和各種設施配套,硬體上投資上億新臺幣。公司另需每年給「文化部」租金約1500萬元,以及定額權利金100萬元。對臺文創團隊來說,初期的運營經費是一筆沉重的負擔。李正芳先生在跟我們的座談中也提到,初期他們與甲方的交涉中,最重要的是爭取較為寬鬆的政策環境,「給我們生存空間,讓我們活下去」。
在園區剛開始整修時,臺文創經營園區的主要收入只能來自場租費用,也就是將舊廠房再出租。這一度招致「二房東」的質疑,畢竟ROT的終極目標是引進文創產業,促進與推廣文創活動,光靠場地出租很難實現這一目標。
園區對建築外殼的改造並不大,外面看還是破破的,這反倒使得這些老廠房有一種很獨特的「粗糲感」
為了達到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重目標,2008年,臺文創董事長王榮文請來臺灣藝術文化屆人士共同成立「財團法人臺灣文創發展基金會」。基金會主要負責非盈利運營,比如園區藝術文化活動及教育推廣。基金會的作用就是讓園區在商業營利與社會責任間取得平衡。
經過幾年的耕耘,園區漸漸形成了獨特的藝術氛圍和商業體驗,藝術與商業為這裡帶來了強大的人流。2015年,華山園區在商業上首度扭虧為盈,「活下去」的問題解決了。根據華山文創園區的年報,2015 年華山共舉辦 1,891 場活動,參與人次超過 286 萬人,所以文創上來說,起碼也算差強人意吧。
曾經的高塔區,前面的這片小廣場被命名為「華山劇場」
這幾步臺階被命名為「千層野臺」
左邊是曾經的紅酒、米酒作業場,右邊是曾經的果酒大樓
曾經的清酒工坊
曾經的烏梅酒廠
曾經的紅露酒貯藏車間
曾經的車庫工坊
這片漂亮的紅磚房就是曾經的樟腦精煉廠
古樹在這裡是與歷史建築同等重要的存在,有些樹根深深抓進了磚石牆體,看起來有種吳哥窟的即時感。
細看這家Swatch的大門,門檻竟是「鑲嵌」入牆的樹根,大自然真奇妙啊。
【陸】
非議
在我看來,2015年的華山已經挺成功的了。你看,老房保住了、園區激活了、政府沒投錢、企業能盈利,這還不行嗎?
不行!隨著園區越來越熱鬧,外界對它的非議也甚囂塵上。
首先發難的是當初在這裡發現新大陸的藝術家們。他們覺得政府不應該把園區交給商業運營公司,而是理想化的認為園區應由政府預算經費支持,讓藝術家們自己經營。如今,日益高漲的場地費將這些並不富裕的「原住民」擋在了門外,苦心經營的根據地被「文化部」和臺文創給搶走了。
藝術家們還抱怨說,當年他們在這布展時,政府以保護古蹟為由,要求不得損傷一點建築。現如今可倒好,每家店鋪叮叮咣咣的裝修,政府反倒同意了,這是明顯的「雙重標準」啊。
政府部門越來越關注園區商業化的問題,包括它的甲方---臺灣「文化部」都認為它似乎太過商業化了。在ROT合約中約定園區30%的建築面積可以作為附屬設施,比如餐廳等。臺文創為了扭轉經營頹勢,讓太多餐飲、零售、酒館等進入園區,有人調侃華山園區成了「公辦夜店」,而它的主業---文創產業---卻還沒達到人們的期待。
「文化部」自己使用的空間
還有一種聲音質疑建築物的手續,這些改為商用的老廠房是否符合土地的規劃性質,有沒有依法依規按程序調整規劃,有沒有取得「合法建築物使用執照」?是否存在房屋安全和消防隱患?
這一條簡直就是同類改造項目的「原罪」啊。
【柒】
一種風景、一所學校、一座舞臺、一本大書
華山1914文創園區把自己的角色定位為「文創產業的旗艦基地、創意人的江湖、文創活動的消費體驗聚落」。
多年來,園區團隊「經營時間、經營空間、經營創意、經營故事、經營感動、成就品牌;揮灑血汗,探索試誤;日見清晰,日益茁壯」。
根據2019年華山年報,園區全年舉辦活動1338檔/2514場,吸引396.8萬人次到訪,成為當仁不讓的文化觀光打卡聖地。
業態比例方面:餐廳等附屬設施面積佔比7.67%,低於ROT約定的30%,聚焦文創主業。
自營比例方面:自營面積佔比50.47%,超過ROT約定的35%,絕對不再是「二房東」了。
運營資金方面:全年運營投入1.63億元,實現營業額6.64億元、產值39.5億元。
臺文創董事長王榮文曾希望華山能夠成為「一種風景,可以欣賞;一所學校,可以學習;一座舞臺,可以展現成果,揮灑能量;一本大書,記錄下我們從過去到未來的努力軌跡。」
我想,他們現在做到了。
2019華山年報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