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在廈門國際會展中心舉辦的「兩岸文創商業對接會暨海峽兩岸文旅文創商業地產招商大會」上,臺灣華山文創園總監林羽婕在主題演講環節以「怎麼再利用舊工廠」為題,向在場嘉賓講訴了華山文創園的經營之道。
臺灣華山文創園總監林羽婕
「文創園區體驗,生活產業」這是我很感興趣的一個主題。兩岸的文創產業園區同樣呈現的是兩種形態,一種是平地起高樓,一種是原來的舊廠房怎麼再利用。我們華山是一個老 廠房重新利用的例子,這個老廠房今年剛好100年,我們怎麼將這個老廠房重新利用,這個就是今天我想講的話題。
今天在這裡有很多文創園區經營的業者和即將經營文創園區的朋友們,所以我就著重講下,我們是用什麼樣的想法、什麼樣的思維和經營模式去運營一個文創園區。華山跟大陸很多文創園區可能有一些不太一樣。在這裡,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一開始想的都是怎麼招商引資。在華山,我們一開始當然也想過這個問題。但是後來我們就想,如果從招商引資方向思考,很有可能就會被這些商和資綁架。所以我們開始做一個逆向思考。
今天主要分兩個層面來講:在尋找趨勢、掌握趨勢之外,對於我們來說重要的是搭平臺,跟贏商網一樣,我們也是在做搭平臺的事。我們的園區非常小,室外面積3.5公頃,這是一個非常小的園區,這個園區卻在全臺灣最好的位置,走路可以到臺北火車站,也可以到大家熟悉的101,還可以走到故宮,華山文創園處在了一個文化、商業甚至是全臺北市發展的核心位置 。可是這個老園區荒廢了快20年。這100年間,房子陸續蓋,陸續修。在1987年的時候這個酒廠搬遷之後,長達20年被閒置。經過多次討論之後,這個園區最終被完整的保留下來。
細看華山1914的歷史,真的是頗為曲折。在1914年到1987年,它是一個老酒廠,除了有老酒廠之外,後來這個工廠全部翻修以後,裡面的 生產設備也都走了,所以就剩下一個空殼,就剩下一個爛工廠,甚至有一些是尾樓。1987年到1998年的時候,臺灣的立法院都說要把他們的會議大樓搬到這個地方來。在1987年的時候,有藝術家表示,華山文創處於如此中心的位置,如果被這樣荒廢,那我們的城市就會少了一個風景,就會跟全世界所有的現代化城市長得一模一樣了,所以華山就在當時被保留 下來了。在1998年到2003年的時候,當時說要把華山保留下來的藝術家、導演都被抓進去警察局了,後來還是別人把他們從警察局保出來。而在1998年到2003年的時候這一塊地又回到了政府的 手上,政府就思考它能不能再利用。我們也是從1998年開始思考怎麼用文化藝術去改變一個空間的可能,去尋找一個「下一個階段」的可能性。
在2003年到2007年的時候有非常多的展覽和表演, 甚至服裝和首飾都要作場秀。當華山文創園區被藝術家使用的時候就開始被許多的人和媒體關注了。下一個步驟就是應該怎麼樣去使用它?所有的藝術家都想把這個空間變得風風火火,可是如何營卻是一個大問題。這個園區開始被使用之後,就出現了非常嚴重的問題,比如沒有冷氣。園區內沒有現代化的網絡設備,餐廳進去必備的各種節能設備也都沒有。如果由政府的相 關單位來修這個園區必須要花非常多的錢,而政府的經費也沒有辦法去支持這樣一個老園區作改造,就在這時候剛好臺灣有一個擴大內需,把企業的資源拉進來一起去做合作的計劃,跟現在大陸的發展都是一樣的。所以在2005、2006年的時候,臺灣就找出了幾個老酒廠,拿了一個規劃案開始做重新的規劃。在2007年底這個園區正式成為文化創意產業園 區,它的任務開始有所改變了。從2007、2008年,我們做了一個決定,現在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都面臨兩難,如果有圍牆的話可以收門票,門票就可以維持日常的開銷,可是在2007年底接手這個園區的時候,我們的第一個決定就是把周圍的圍牆全部都打掉了,你會發現我們收不到門票,可是進來的群眾卻越來越多。2008年到2009年我們就嘗試做各式各樣的開發。2010年,我們也面臨了所有文創園區會遇到的問題,就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我們除了把圍牆打掉和人群引進來,就要去思考怎麼讓更多的人潮聚集在這裡,後 來我們發現透過群聚化的效應和帶動,也就是不同的活動和不同群體在這裡辦會、辦展和辦演,可以吸引到諸多的人群聚集。當有人群踏上這個園區的話就會發現這個園區是很有趣的。當人潮開始聚集的時候我們 就思考怎麼把臺灣的文創產業帶到下一個階段,園區要體現的不只是一個生活形態,更是要找到一個產業的形態。所以我們開始做品牌,開始做整個園 區的深耕。文創要深耕是不容易的,剛才所有人都講到接地氣,這個需要時間的累積,透過時間的累積做深,你就會發現這個根扎得特別深。
在臺灣華山園區每一個角落都是一個風景,每一個角落都有一個故事。會有什麼人到我們的園區?除了觀光客,70%左右還是當地的民眾會到這個園區休閒、消費。這個園區幾乎每一個 禮拜都有新的活動在開展。這個園區平常做的事情就是你可以在這個園區可以做音樂,可以觀賞表演,我們每個星期都有不同的市集。到這個園區來即使不帶錢,你都可以找到或者是享受到想要的生活方式。當然很重要的是體驗大型跨界節慶。透過這樣一個節慶可以找到生活形態的可能性,可以找到趨勢的方向,可以告訴一般來參加節慶的人我要 傳達的理念是什麼。這個對我們來講不是聚集人潮,而是告訴大家下一個階段我們要做什麼。所以要做的就是建立品牌,打造華人的品牌。整個華山就做兩件事,就是加值和升級。文創產業都是既有的產業,只是做加值就需找到下一個可能性,一個成就品牌的可能性。我們透過「玩」去找到文創產業下一個階段發展的可能和前景 。文化創意產業如果只是談物業太容易了,我們想的是要怎樣經營空間、經營時間、經營創意、經營故事、經營感動,最後把這個感動變成是大家的感動,把這個感動變成是一種體驗的最高價值,這個是我們在經營的三件事情。在這個園區我們只要經營這三個項目,我們除了是一個策劃和規劃團隊,還是一個很特殊的除了物業 以外的經營團隊。當然我們有不止一種的面貌,它是一種風景,是文創產業特別的風景,是大家的風景。也是一所學校,是一座舞臺,最後是一本大書。人們可以透過這個文創園區可以找到想要的東西。
在這個價值鏈裡面我們是怎麼做一個創新平臺,一個創新服務業者的,我們就是通過「玩」,玩來玩去就可以玩出某種精神,我們經營的內容是會展業,有一半的空間在做服務業,比如 特色餐廳、特色咖啡廳等。有很大一半的空間還是由我們團隊來做經營,它其實是變動性的,不斷的在改變的。每一個禮拜都會發現新的活動,每一個禮拜都會發現新的展覽。禮拜 一到禮拜三可能會有很多的業者進來換展,布展。各種各樣的會議,可能是交流會、對接會,都會在這裡舉辦。展覽有商業型的展覽、藝術型的展覽,可是所有的展覽都要跟它的產業 去做對接。當然還有表演。我們希望在這裡可以找到匠的精神,現在兩岸都在談「非遺」,我們中國人有非常深的工藝。因為匠的精神在現代來講已經漸漸的流失了,我們希望作 這個園區把這個精神重新找回來,並重新凸顯和擦亮。在2007年的時候,金庸先生告訴我們,這是一個文藝江湖的地方。在我們看來,整個文化創意產業,其實就是跟文化觀光緊密結合的, 跟今天大會的主題也是緊密結合的,不管是商業地產還是文創產業其實都是在做一種事情,就是把文化觀光炒熱,而回歸到本質就是在經營感動。產業如果沒有跟資本去對接就不是產 業了。我們希望透過我們這樣的平臺,能夠把資本和創意去搭一個橋,去做一個完整的對接。我們華人的品牌才可以真正在世界的舞臺上一起做競爭並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