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鬧市中的桃花源,門外,立交橋上車水馬龍;門內,舊式廠房中藏著安靜的展廳、店鋪——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簡稱「華山」),是臺北一個正在興起的文創勝地。
藏於鬧市的冥想之地
類似北京的798,「華山」前身也是廢棄的工廠。一棟棟人字頂灰色廠房,有些牆皮已經剝落,露出斑駁的底色;樓門是老式的本色木拼門;屋頂則自由自在地長著綠草。當然,搭配整齊的綠色灌木、鐵製抽象雕塑,這些舊式廠房的歲月痕跡,成了樸素而內斂的懷舊風情。
臺灣著名私房菜「食養山房」的創辦人林炳輝曾這樣評價「華山」:「是臺北市難得的淨土,可以吸引忙碌的現代人來此沉澱、靜思、冥想。」或許因為這不期然形成的獨特味道,「華山」一經發現就受到很多藝文活動的青睞。
融音樂表演、藝術展示、藝文交流等為一體的「簡單生活節」就選址於此。2006年首屆「簡單生活節」就吸引了3萬人次參與。當然,「簡單生活節」邀集了不少知名歌手助陣,不過,歌手們樂於參與同樣也有理念的共鳴。12月的臺北,或是明亮而不熱烈陽光下,或是沐浴著清涼的雨絲,歌手們在露天裡放歌,聽眾則端著咖啡席地而坐。與演出相伴的,還有知名藝術家的演講,業餘創作者的藝品展賣。聽音樂、與藝術家互動,順便欣賞一下藝術愛好者天馬行空的創作……「簡單生活節」的藝文「雜燴」,似乎正是對「華山」的知心詮釋。
「不是博物館,像公園,大家都很親近的地方。」經營方這樣描述「華山」。或者說,讓藝術走下神壇,走入生活。去年,「精彩數位故宮」在「華山」開幕,活動將臺北故宮博物院中的名藏,製作成可以與觀眾互動的影像產品:唐朝仕女變身風景名勝的導覽,靜態的名畫則成為有聲有色的精彩動畫。同樣,幾米藝術中心將臺灣著名繪本畫家幾米的繪本,化為一幕幕魔幻劇。
創意江湖的論劍之地
幾米音樂魔幻劇場在「梅酒廠」舉辦,「精彩數位故宮」一個展室竟是「鍋爐室」……「華山」的建築最早建於1914年,是一家日本酒廠;1922年,改為臺北酒廠;臺灣光復後被國民政府接收,直到1987年遷出市區,廠房閒置下來。
1997年,幾位藝術家意外發現此地,敏銳地想到,酒廠仍保有過去臺北產業與生活的空間記憶,非常適合成為一個多元藝文展演空間。經過努力,「華山藝文特區」1999年正式成立。2007年2月,臺灣「文建會」將其定位為推動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旗艦基地;12月,臺灣文創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取得經管權。
為什麼取名「華山」?一般人可能會聯想到著名作家金庸筆下的「華山論劍」,但是此「華山」非彼「華山」。日據時期,「華山」區所在地被更名為「樺山町」,以紀念首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後來衍變為「華山」。今天的「華山」,名字起源已經模糊,人們通常會聯想到英雄會聚的彼「華山」,寄望此「華山」成為文化創意江湖的論劍之地。
尋找新星的「孵夢基地」
佔地7.21公頃的「華山」分為室內場館及室外空間。經營者介紹,北邊公園綠地可作為大型藝術作品展示、演唱會及小型表演活動場地;休閒區與餐飲服務區結合,平時供民眾休憩,也可變身為小型表演場地。
經營者將「華山」描述為「世貿中心」、「孵夢基地」、「未來櫥窗」和「休憩勝地」。「世貿中心」、「休憩勝地」不用多說,前者指提供舉辦演講、論壇等交流的舞臺,後者希望通過創意市集、美食,提供可吃可玩可逛的休閒之地。值得一提的是「孵夢基地」和「未來櫥窗」。經營者說,「華山」是造夢和圓夢的實驗場。「我們吸引有成就的明星進來;同時,通過藝術家博覽會等形式,尋找新明星。」臺灣文創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榮文說,「我們就是要尋找成名前的幾米,讓他有機會在我們的協助之下,成為將來的幾米。」如今,知名詞作人方文山在「華山」開了一家茶屋,偶像明星周杰倫特別把自導的《熊貓人》慈善公益見面會選在「華山」,「華山」還有一個常設的幾米藝術中心。
當然,協助未來之星,並不是免費提供場地,「我們會有很多機制與藝術園體合作,通過企業贊助、政府補助等形式,讓他們沒有房屋成本。用不同的優惠方案,讓未來的文創明星們以『華山』作為夢想飛揚的起點。」(記者 孫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