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於明朝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的紫禁城已經在中華大地上巋然屹立了600年。
9月10日至11月15日,重磅展覽《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在故宮午門開展。從西雁翅樓、午門正樓到東雁翅樓,450餘件文物、3大主題、18個歷史節點,傾心講述了自1406年起至今紫禁城所經歷的歷史故事。
從國家博物院收藏的這件《明宮城圖》可以大致知道明代的紫禁城結構
此次展覽使用了午門區域的西雁翅樓、正樓及東雁翅樓三個展廳。參觀由午門西馬道進入,東馬道離開,展線全長256米,展出文物及史料照片共計450餘件,包括明代永樂「青玉明成祖諡冊」,《朱瞻基行樂圖》、太和殿上的脊獸、乾隆參與設計的金甌永固杯、清代皇帝大婚時的配置文物等。展覽形式設計緊扣「時間」這一主題,以四季變化的景象為背景,使觀眾在參觀展覽的過程中感受到故宮不同季節不同景象變化的美感。
展廳內,一條紫禁城中軸線沿路展開
西雁翅樓展廳
主題為「宮城一體」,空間色彩採用米白色,凸顯明代石質構件立體效果,配合大量圖版說明及書畫展品,講述明代宮城建設理念及建築工程技巧。通過3個歷史節點,講述了北京皇宮營建的序幕、告竣和明代紫禁城內布局的改變。
展覽現場
該廳展覽的第一件文物為「青玉明成祖諡冊」,諡冊6片,黃織金緞將6片連接。永樂元年上諡。每片均是四條拼成,冊第1片刻4條龍,第2至5片刻諡文,為楷書填金字,第6片光素。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卒,年七十一。葬孝陵,廟號太祖,諡號高皇帝。此冊為明代永樂即位時上諡。
青玉明成祖諡冊
下面的這件黃綠琉璃塑蓮花瓦件由南京博物院藏,雖然只是建築的一個組成部分,但是蓮花的葉片和荷葉以浮雕的方式從平面上湧起,蓬勃美麗。
黃綠琉璃塑蓮花瓦件
展廳中也展出了許多將紫禁城建構起來的雖然樸實但是十分重要的部件——磚頭,如下面的這塊在故宮博物院大高玄殿出土的銘文磚,就浮雕著「年例」二字。
故宮博物院大高玄殿出土的銘文磚
紫禁城從1420年建成以後,基本大格局已經定下來了。清代入關以後是沿襲明代的建制,後來康熙,雍正帝對於建築大規模的改建很少,除非是建築遇到雷擊或是遇火需要重修。
《朱瞻基行樂圖》描繪的就是明宣宗朱瞻基便服簷帽在御園觀賞各種體育競技表演的場面。包括射箭、蹴踘、馬球、捶丸、投壺等,場面宏大繁複而又具體入微,生動地表現出當時宮中的文體娛樂活動。由於要反映特定的地點和環境,所以描繪了大量的建築。此卷以工整細膩的寫實手法按照歷史原貌對明代皇宮的樓臺殿閣作了既真實又概括的描繪,是研究明代宮廷歷史以及皇家建築的重要資料。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展出的為複製品)的明代晚期的《入蹕圖》也詳細地描繪了明代的宮殿的建構。
《入蹕圖》(複製品)局部
《徐顯卿宦跡圖冊》全面真實地記錄了徐顯卿作為一位明代翰林官員的成長曆程和仕宦生涯。本次展覽展出了圖冊中的兩頁,觀眾可形象地看到距今400多年前,也就是明代中晚期紫禁城午門及太和殿廣場的真實情景,觀眾可以從中發現紫禁城建築在明清兩代變遷的蛛絲馬跡。故宮博物院方面介紹,《徐顯卿宦跡圖冊》中最有意思的是太和殿的斜廊,那個廊子很容易失火,所以邊上就變成隔火牆了。
《徐顯卿宦跡圖冊》
《朱瞻基行樂圖》局部
午門正樓展廳
主題為「有容乃大」,空間色彩採用紅色,烘託出清代紫禁城宮殿建築及內簷裝飾的華麗與精美,同時講述清代各個時期紫禁城建築格局與風格的變化。通過8個歷史節點,講述了清代的十位皇帝為滿足其理政、寢居等功能的需求,對紫禁城建築進行重修或改建,形成今日紫禁城的基本格局。展出文物體現了中國古代多民族文化融合和勞動人民的智慧。
展覽現場
以下為故宮博物院藏清乾隆金嵌寶金甌永固杯,杯金質,鼎式,圓形,直口;口沿鏨回紋一周,一面中部鏨篆書「金甌永固」,一面鏨「乾隆年制」四字款;外壁滿鏨寶相花,花蕊以珍珠及紅、藍寶石為主;兩側各有一變形龍耳,龍頭上有珠;三足皆為象首式,象耳略小,長牙卷鼻,額頂及雙目間亦嵌珠寶。
每年新年凌晨子時,皇帝都要在養心殿明窗,把金甌永固杯放在紫檀長案上,在杯中注入屠蘇酒,然後親自點燃蠟燭,提起毛筆,書寫祈求江山社稷平安永固的吉語。所以清乾隆金嵌珠石金甌永固杯被清代皇帝視為珍貴的祖傳器物,寓意江山永固。據說當年很多達官貴族、民間富商,都偷偷仿做過這尊大吉寶物,想借帝王傳家之寶,沾皇家福氣,保家業長存。
故宮博物院藏清乾隆金嵌寶金甌永固杯
紫禁城裡最熱鬧的就是有喜事的時候了,現場也展出了最高規格的婚慶場景——清代皇帝大婚時的配置:
貂皮金鳳嵌珠寶皇后冬朝冠
皇帝大婚坤寧宮洞房窗戶添安圖樣
展覽現場也復原了許多場景,如坤寧宮夕祭原狀。夕祭約在黃昏四、五點鐘舉辦,夕祭神很多,有穰軍神、蒙古神、畫像神。除這些供奉之神,祀時請的神更多,在祝辭中提到的有納丹仿暉(七星神)、喀電諾延(蒙古神),以及阿理年錫、安春阿雅、穆哩穆哩哈等。
坤寧宮夕祭原狀
紫禁城裡著名的屋脊獸也從屋脊上搬到了展廳,這套小獸是康熙三十四年重建太和殿時的原件,每件小獸都有美好的象徵寓意,尤其是最後一件——行什,只在太和殿出現,是個孤例,也是太和殿建築無上等級的體現。太和殿初建時名為奉天殿,後多次燒毀。康熙十八年(1679)二月初三日再次焚毀,由於良材難求,取木艱辛,這次工程備料用了十餘年;直到康熙三十四年開工,兩年後告竣,才有了今日的形制。」
憨態可掬的行什
寧壽宮花園的內簷裝修是公認的乾隆時期工藝巔峰水準,紫禁城內無出其右。而這件漆紗的工藝複雜程度與製作難度,即使在寧壽宮花園之中,也稱得上數一數二。以今天的科學技術手段,仍然未能實現對其工藝的徹底理解,更難以原樣複製。
正樓展廳寧壽宮區展出的漆紗
細細看之,漆紗輕盈玲瓏,它的正反面皆有相同圖案裝飾,又能完全透光,可謂絕妙。「別看它薄薄的一層,其中有紗芯層、紙樣層、貼金層、打底層、暈染層、勾線層共6層組成,只可惜漆紗的製作工藝久已失傳。」策展人、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副主任狄雅靜表示。
因為漆紗在這次大展上是二百多年來首度與公眾見面,但因其脆弱的表面狀況,以後恐怕也不容易再有機會公開展出。
東雁翅樓展廳
主題為「生生不息」,空間色彩採用綠色,意在表示故宮博物院成立後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發展景象。通過7個歷史節點,講述了昔日皇宮成為博物院後發生的故宮文物南遷、中軸線建築測繪等事件。大量的老照片影像、史料檔案以及實物展品,呈現了故宮博物院自成立以來各方面的工作成果以及發展過程。
展覽現場
展覽引入當事人的視角,從他們的日記、回憶錄和文章中尋找材料,用鮮活的第一視角經驗作為文獻的補充。比如,在講溥儀出宮時,展覽用到了遜帝溥儀、內務府大臣紹英和當時執行《修正清室優待條件》的李石曾三個人對事件的回憶,給觀眾提供了不同的角度來理解這一歷史事件。
《修正清室優待條件》
下面的則是很有歷史意義的一件清帝退位的「詔書」,主要內容是表述清朝的皇帝溥儀將退位,清朝終結。
清帝退位「詔書」
清末帝溥儀被驅逐出宮後,馮玉祥、黃郛與李煜瀛、鹿鍾麟、張璧等會晤,商討清室古物保管事宜。1924年11月7日,黃郛攝政內閣發布正式命令,通告修正清室優待條件情形,聲明清室古物處理辦法。11月20日,清室善後委員會正式成立,李煜瀛出任委員長聘請專家學者,點查清宮物品,籌設故宮博物院。
清室善後委員會參觀故宮暫行規則
展覽也呈現了故宮百年間修繕的成果,如養心殿正殿東暖閣後簷明瓦片,明瓦片曾被認為是雲母,而經過科技檢測,確認其是名為海月的貝殼。清代皇家宮殿和園林中多處有使用明瓦的記載,如今現存實物除養心殿外,已難尋實跡。
明瓦片
丹宸永固
紫禁城建成六百年
展覽時間: 2020.09.10 – 2020.11.15
展覽地點: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
本次展覽不單獨售票,
憑故宮博物院門票進院後可免費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