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六百年光陰,全都濃縮在了這場大展中

2020-12-18 騰訊網

始建於明朝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的紫禁城已經在中華大地上巋然屹立了600年。

9月10日至11月15日,重磅展覽《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在故宮午門開展。從西雁翅樓、午門正樓到東雁翅樓,450餘件文物、3大主題、18個歷史節點,傾心講述了自1406年起至今紫禁城所經歷的歷史故事。

從國家博物院收藏的這件《明宮城圖》可以大致知道明代的紫禁城結構

此次展覽使用了午門區域的西雁翅樓、正樓及東雁翅樓三個展廳。參觀由午門西馬道進入,東馬道離開,展線全長256米,展出文物及史料照片共計450餘件,包括明代永樂「青玉明成祖諡冊」,《朱瞻基行樂圖》、太和殿上的脊獸、乾隆參與設計的金甌永固杯、清代皇帝大婚時的配置文物等。展覽形式設計緊扣「時間」這一主題,以四季變化的景象為背景,使觀眾在參觀展覽的過程中感受到故宮不同季節不同景象變化的美感。

展廳內,一條紫禁城中軸線沿路展開

西雁翅樓展廳

主題為「宮城一體」,空間色彩採用米白色,凸顯明代石質構件立體效果,配合大量圖版說明及書畫展品,講述明代宮城建設理念及建築工程技巧。通過3個歷史節點,講述了北京皇宮營建的序幕、告竣和明代紫禁城內布局的改變。

展覽現場

該廳展覽的第一件文物為「青玉明成祖諡冊」,諡冊6片,黃織金緞將6片連接。永樂元年上諡。每片均是四條拼成,冊第1片刻4條龍,第2至5片刻諡文,為楷書填金字,第6片光素。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卒,年七十一。葬孝陵,廟號太祖,諡號高皇帝。此冊為明代永樂即位時上諡。

青玉明成祖諡冊

下面的這件黃綠琉璃塑蓮花瓦件由南京博物院藏,雖然只是建築的一個組成部分,但是蓮花的葉片和荷葉以浮雕的方式從平面上湧起,蓬勃美麗。

黃綠琉璃塑蓮花瓦件

展廳中也展出了許多將紫禁城建構起來的雖然樸實但是十分重要的部件——磚頭,如下面的這塊在故宮博物院大高玄殿出土的銘文磚,就浮雕著「年例」二字。

故宮博物院大高玄殿出土的銘文磚

紫禁城從1420年建成以後,基本大格局已經定下來了。清代入關以後是沿襲明代的建制,後來康熙,雍正帝對於建築大規模的改建很少,除非是建築遇到雷擊或是遇火需要重修。

《朱瞻基行樂圖》描繪的就是明宣宗朱瞻基便服簷帽在御園觀賞各種體育競技表演的場面。包括射箭、蹴踘、馬球、捶丸、投壺等,場面宏大繁複而又具體入微,生動地表現出當時宮中的文體娛樂活動。由於要反映特定的地點和環境,所以描繪了大量的建築。此卷以工整細膩的寫實手法按照歷史原貌對明代皇宮的樓臺殿閣作了既真實又概括的描繪,是研究明代宮廷歷史以及皇家建築的重要資料。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展出的為複製品)的明代晚期的《入蹕圖》也詳細地描繪了明代的宮殿的建構。

《入蹕圖》(複製品)局部

《徐顯卿宦跡圖冊》全面真實地記錄了徐顯卿作為一位明代翰林官員的成長曆程和仕宦生涯。本次展覽展出了圖冊中的兩頁,觀眾可形象地看到距今400多年前,也就是明代中晚期紫禁城午門及太和殿廣場的真實情景,觀眾可以從中發現紫禁城建築在明清兩代變遷的蛛絲馬跡。故宮博物院方面介紹,《徐顯卿宦跡圖冊》中最有意思的是太和殿的斜廊,那個廊子很容易失火,所以邊上就變成隔火牆了。

《徐顯卿宦跡圖冊》

《朱瞻基行樂圖》局部

午門正樓展廳

主題為「有容乃大」,空間色彩採用紅色,烘託出清代紫禁城宮殿建築及內簷裝飾的華麗與精美,同時講述清代各個時期紫禁城建築格局與風格的變化。通過8個歷史節點,講述了清代的十位皇帝為滿足其理政、寢居等功能的需求,對紫禁城建築進行重修或改建,形成今日紫禁城的基本格局。展出文物體現了中國古代多民族文化融合和勞動人民的智慧。

展覽現場

以下為故宮博物院藏清乾隆金嵌寶金甌永固杯,杯金質,鼎式,圓形,直口;口沿鏨回紋一周,一面中部鏨篆書「金甌永固」,一面鏨「乾隆年制」四字款;外壁滿鏨寶相花,花蕊以珍珠及紅、藍寶石為主;兩側各有一變形龍耳,龍頭上有珠;三足皆為象首式,象耳略小,長牙卷鼻,額頂及雙目間亦嵌珠寶。

每年新年凌晨子時,皇帝都要在養心殿明窗,把金甌永固杯放在紫檀長案上,在杯中注入屠蘇酒,然後親自點燃蠟燭,提起毛筆,書寫祈求江山社稷平安永固的吉語。所以清乾隆金嵌珠石金甌永固杯被清代皇帝視為珍貴的祖傳器物,寓意江山永固。據說當年很多達官貴族、民間富商,都偷偷仿做過這尊大吉寶物,想借帝王傳家之寶,沾皇家福氣,保家業長存。

故宮博物院藏清乾隆金嵌寶金甌永固杯

紫禁城裡最熱鬧的就是有喜事的時候了,現場也展出了最高規格的婚慶場景——清代皇帝大婚時的配置:

貂皮金鳳嵌珠寶皇后冬朝冠

皇帝大婚坤寧宮洞房窗戶添安圖樣

展覽現場也復原了許多場景,如坤寧宮夕祭原狀。夕祭約在黃昏四、五點鐘舉辦,夕祭神很多,有穰軍神、蒙古神、畫像神。除這些供奉之神,祀時請的神更多,在祝辭中提到的有納丹仿暉(七星神)、喀電諾延(蒙古神),以及阿理年錫、安春阿雅、穆哩穆哩哈等。

坤寧宮夕祭原狀

紫禁城裡著名的屋脊獸也從屋脊上搬到了展廳,這套小獸是康熙三十四年重建太和殿時的原件,每件小獸都有美好的象徵寓意,尤其是最後一件——行什,只在太和殿出現,是個孤例,也是太和殿建築無上等級的體現。太和殿初建時名為奉天殿,後多次燒毀。康熙十八年(1679)二月初三日再次焚毀,由於良材難求,取木艱辛,這次工程備料用了十餘年;直到康熙三十四年開工,兩年後告竣,才有了今日的形制。」

憨態可掬的行什

寧壽宮花園的內簷裝修是公認的乾隆時期工藝巔峰水準,紫禁城內無出其右。而這件漆紗的工藝複雜程度與製作難度,即使在寧壽宮花園之中,也稱得上數一數二。以今天的科學技術手段,仍然未能實現對其工藝的徹底理解,更難以原樣複製。

正樓展廳寧壽宮區展出的漆紗

細細看之,漆紗輕盈玲瓏,它的正反面皆有相同圖案裝飾,又能完全透光,可謂絕妙。「別看它薄薄的一層,其中有紗芯層、紙樣層、貼金層、打底層、暈染層、勾線層共6層組成,只可惜漆紗的製作工藝久已失傳。」策展人、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副主任狄雅靜表示。

因為漆紗在這次大展上是二百多年來首度與公眾見面,但因其脆弱的表面狀況,以後恐怕也不容易再有機會公開展出。

東雁翅樓展廳

主題為「生生不息」,空間色彩採用綠色,意在表示故宮博物院成立後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發展景象。通過7個歷史節點,講述了昔日皇宮成為博物院後發生的故宮文物南遷、中軸線建築測繪等事件。大量的老照片影像、史料檔案以及實物展品,呈現了故宮博物院自成立以來各方面的工作成果以及發展過程。

展覽現場

展覽引入當事人的視角,從他們的日記、回憶錄和文章中尋找材料,用鮮活的第一視角經驗作為文獻的補充。比如,在講溥儀出宮時,展覽用到了遜帝溥儀、內務府大臣紹英和當時執行《修正清室優待條件》的李石曾三個人對事件的回憶,給觀眾提供了不同的角度來理解這一歷史事件。

《修正清室優待條件》

下面的則是很有歷史意義的一件清帝退位的「詔書」,主要內容是表述清朝的皇帝溥儀將退位,清朝終結。

清帝退位「詔書」

清末帝溥儀被驅逐出宮後,馮玉祥、黃郛與李煜瀛、鹿鍾麟、張璧等會晤,商討清室古物保管事宜。1924年11月7日,黃郛攝政內閣發布正式命令,通告修正清室優待條件情形,聲明清室古物處理辦法。11月20日,清室善後委員會正式成立,李煜瀛出任委員長聘請專家學者,點查清宮物品,籌設故宮博物院。

清室善後委員會參觀故宮暫行規則

展覽也呈現了故宮百年間修繕的成果,如養心殿正殿東暖閣後簷明瓦片,明瓦片曾被認為是雲母,而經過科技檢測,確認其是名為海月的貝殼。清代皇家宮殿和園林中多處有使用明瓦的記載,如今現存實物除養心殿外,已難尋實跡。

明瓦片

丹宸永固

紫禁城建成六百年

展覽時間: 2020.09.10 – 2020.11.15

展覽地點: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

本次展覽不單獨售票,

憑故宮博物院門票進院後可免費參觀。

相關焦點

  • 策展人帶你看懂紫禁城六百年大展:太和殿的第十隻走獸到底是啥
    這是紫禁城六百歲生日之年,最受關注的展覽之一。 這個展覽不以明星文物為亮點,故宮所藏186萬件文物退居次席,紫禁城六百年的歷史走上前臺,成為主角。展覽基於歷史研究,選取從1406年到2002年中的18個歷史片段,連起六百年的變遷。 缺少明星的展覽,更需要細看。
  • 紫禁城裡修古建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2020年春天,他們接到了一項特殊的任務——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策劃籌備一場名為「丹宸永固」的展覽。丹,是宮牆的紅色;宸,為深邃的宮殿。六百年來,紫禁城曾見證無數風雲變幻,如今,它也成為歷史本身。展覽講述的,是有關紫禁城建築規劃、肇建、變遷、修繕與保護的種種往事,而紀錄片記錄了策展過程中,故宮人探尋紫禁城古建前世今生的獨特經歷。追根溯源。
  • 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門票預約入口及預約限制人數
    2020-09-02 03:32:07 來源: 牆根網 舉報   紫禁城建成
  • 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地點在哪裡?
    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地點在哪裡?  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舉行的展覽,展覽共分為三大單元,鎖定了18個關鍵年份2020年9月10日至11月15日,  「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在故宮博物院舉行。
  • 我市11件館藏文物進京「祝賀」紫禁城建成六百年
    為紀念故宮建成600周年,自9月10日起,「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紀念展亮相故宮博物院。記者近日從市縣兩級文化和旅遊局獲悉,應故宮博物院邀請,鳳陽縣博物館借給故宮博物院館藏文物11件,用於在故宮博物院舉辦的「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紀念展。
  • 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覽詳細介紹
    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覽詳細介紹  展覽時間:2020年9月10日-2020年11月15日  展覽於2020年9月10日正式向公眾開放,2020年11月15日結束。  展覽地點: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  2020年9月10日,「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在故宮博物院午門正式開幕。  展覽門票:不單獨售票,憑故宮博物院門票進院後可免費參觀。
  • 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 六百年走過風雨歷程
    作為中國古代城市建設和宮殿營造思想的集中體現,紫禁城用600年的時光,講述了一個傳承與發展的故事;她的建造者、使用者將智慧和財富凝結於這座城中,而如今,她的守護者們,為了她的延年益壽,為了她的「丹宸永固」,一代一代、殫精竭慮、全力以赴——「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9月10日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午門-雁翅樓展廳開幕,以450餘件文物及史料照片生動展現紫禁城六百年走過的風雨歷程。
  • 祝勇:了解紫禁城的歷史,眼光一定要超出六百年
    我舉這個例子是想說,我們了解北京,了解明朝歷史,了解紫禁城的歷史,這個眼光一定要超出六百年,去向更遠的文化源流中尋找,這樣很多東西才能看的清楚。這個眼光就是文化的眼光,所以故宮我們一定要從兩個眼光來看,一個是王朝意義上的故宮,還有一個就是文化意義上的故宮。我寫《故宮六百年》既要關照到王朝意義,因為畢竟有兩代、24個皇帝。
  • 建築學院團隊助力「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覽
    本站訊(通訊員 鍾夢倩 攝影 劉鶴鳴)2020年9月10日,「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在故宮博物院午門正式開幕。天津大學建築學院作為本次大展的合作策展單位受邀參加開幕儀式,出席開幕式的有天津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孔宇航,院長助理、建築系副系主任楊崴,建築歷史與理論研究所副所長張鳳梧,及參與策展的建築學院教師何蓓潔、智能與計算學部教師張毣與部分策展團隊成員。
  • 今晚就踏上你的紫禁城時間之旅吧!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來了!
    一塊毫不起眼的藍色瓷磚為何承擔著「丹宸永固」大展的特殊使命?如此種種疑問,都可以在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中找到回答。圖說:《我在故宮六百年》2021年,故宮將迎來第601年。《我在故宮六百年》聚焦故宮600年的歷史印痕,以「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大修工程、歲修保養為線索,通過故宮古建部、工程管理處、修繕技藝部、文保科技部、考古部等部門的工作視角,開啟故宮再發現之旅。這些「新發現」既有故宮深處的大歷史,也有故宮古建上的趣聞故事,更有紫禁城每塊磚瓦、每根梁木所發出的「文明之聲」。
  • 六百年前,紫禁城正式落成
    正式宣告紫禁城的落成。故宮是什麼?是一座凝聚了中華文明之美的城池。而美自何而來?祝勇先生在《故宮六百年》中的回答是:萬萬千千的勞動者成就了它的美。今天,我們就分享《故宮六百年》的後記—— 這是一座無法一言以蔽之的城,這是一座拒絕總結的城,我們看到的,永遠是它的一個局部、一個側影。它不是一句話、一個顏色、一個形象,甚至不可能是一本書。故宮、六百年,讓我的寫作無論多麼努力,都接近於徒勞。但我仍然相信言說的價值,自打我開始寫作那一天起,我就對言說的價值堅信不疑。我到底想寫什麼呢?
  • 六百年的紫禁城,領略極致之美!
    攝影/劉順兒妞 六百年紫禁城 為什麼是中國人的「鎏金典藏」? 位於太和門外的斷虹橋,引出了故宮彎彎繞繞的金水河。而午門等建築的規劃,又承襲了隋唐時恢復的「三朝五門」形制,中軸線這一盡展北京城壯美的大格局,則是元代宮殿遺址打下的基礎。
  • 六百年紫禁城,初雪依舊,人不同
    紅牆金瓦,與白雪最配 立冬之後 日日關注天氣 不過等一朝雪落 看故宮美成紫禁城 半夢醉人間
  • 2020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時間什麼時候開始結束?
    2020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時間  ➤展覽名稱: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  ➤開始時間:2020年9月10日  ➤結束時間:  展覽介紹:本次展覽共分為三大單元,鎖定了18個關鍵年份將它作為參觀紫禁城的「序廳」,在對紫禁城600年歷史的回望中,理解貫穿紫禁城「時」「空」的歷史文化,感受宮殿技術與藝術完美結合的最高境界,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便於大家更有針對性、更加系統地參觀紫禁城。
  • 觀察|解讀紫禁城磚瓦的文明密碼
    2020年春天,他們接到了一項特殊的任務——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策劃籌備一場名為「丹宸永固」的展覽。 丹,是宮牆的紅色;宸,為深邃的宮殿。六百年來,紫禁城曾見證無數風雲變幻,如今,它也成為歷史本身。展覽講述的,是有關紫禁城建築規劃、肇建、變遷、修繕與保護的種種往事,而紀錄片記錄了策展過程中,故宮人探尋紫禁城古建前世今生的獨特經歷。
  • 一周觀展指南|穿越紫禁城六百年,走近蘇東坡汪曾祺
    近期,最引人注目的無疑是剛開幕的故宮600年的特展「蘇軾主題書畫特展」和即將到來的「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前者以中國文人畫的推行者與實踐者蘇軾為核心,多方位呈現平常而偉大的東坡先生;後者是鎖定了18個關鍵年份,以文物來回望紫禁城600年歷史。
  • 600年前的今天,紫禁城宣告落成……
    圖說:紫禁城600年大展開幕式現場新民晚報駐京記者 潘子璇 攝 沒有張燈結彩舉辦慶祝活動,沒有鋪天蓋地的新聞宣傳,「低調」的故宮博物院在今天傍晚六點
  • 故宮600年大展來了!紫禁城屋脊上的神獸搬下來給你看!
    備受矚目的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終於來了!此次展覽名稱為「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將於9月10日-11月15日在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開幕。布展現場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紫禁城宮殿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2020年,紫禁城建成已整整600年。紫禁城宮殿是中國古代城市建設和宮殿營造思想的集中體現,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宮,共有24位皇帝在此生活居住。在600年的傳承中,匯集了中華民族勞動人民的智慧。這裡是中國文化「有容乃大」的實物例證,是中華民族當之無愧的「大成之城」。
  • 高明:「瑞雪紫禁城」是我與故宮六百年的緣分
    2020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坐落在北京中心的古老而神秘的紫禁城迎來了建立600周年紀念重要時刻。故宮,對於每一個中國人都有著一份特殊的情感,都在用自己的最用心的方式表達著對著這一宏偉建築、藝術殿堂的崇高敬意。
  • 讓厚重題材「貼地」起飛 《我在故宮六百年》見微知著
    歲末年初,三集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央視紀錄片頻道播出,以「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古建歲修保養為線索,通過故宮文物保護人員的工作視角,開啟故宮「再發現」之旅。紀錄片將鏡頭探向記憶深處,讓觀眾在對古代建築的凝視中,窺見流動的歷史,預見生生不息的未來。  光陰流轉、世事變遷,紫禁城曾見證600多年的風雲變幻,如今也成為歷史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