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有一集不到30分鐘的紀錄片一經播出,就引起了幾乎全體網友的關注!而後便銷聲匿跡,只在每一年更新一集,同樣都是不到半小時的時長,卻每次都讓大家激動不已。沒錯,這就是4年前伴隨故宮養心殿進入世紀大修,而拍攝的「年更」紀錄片《故宮新事》。
今年的《故宮新事》第四集,已經確定要在今年的9月10日播出,進行多年修整的養心殿維護工程現在究竟進行到哪一步了?作為普通遊客又何時能見到重生後的養心殿?種種疑問也許都會在全新一集的紀錄片中找到答案!
此外,這一天還是個特殊的日子,即便是因為疫情打亂了最初的計劃,依然備受矚目的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大展,也要在這天開幕了,萬眾期待之中,下半年中最大的盛事,絕對有此一項!
雖然現在位於午門雁翅樓的展覽中,究竟有哪些神物出現還是個秘密,但圍繞故宮的歷史變遷、皇家建築、宮廷往事等等,我們也可以簡單猜測下究竟會有哪些寶貝,出現在這次的《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大展中。
五脊六獸
北方民間,常用「五脊六獸」來形容「閒著不知道該做什麼好,百無聊賴,無所事事,閒得心煩意亂」的狀態。 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裡就有這麼一句:「這些矛盾在他的心中亂碰,使他一天到晚的五脊六獸的不大好過。」講的就是這個意思。而這個詞中真正的主角,這次大概率就會出現在展廳中!
「脊獸」也叫鎮瓦獸,在古代,是除宮殿廟宇外,民宅不得安置的一項建築配飾,它的發展歷程,也從唐宋時代的一隻,逐漸演變到了最多10隻,而走進紫禁城,在中國古代級別最高的建築——太和殿飛簷角上,只有皇帝才可以使用的10隻脊獸列隊而坐,威嚴中又有一絲萌態!因為順序排列有嚴格的規定,古人還為它們的順序編了一個順口溜:「一龍二鳳三獅子,海馬天馬六狎魚,狻猊獬豸九鬥牛,最後行什像個猴。」
帝王家事
這次的紫禁城600大展,在預告中就提到過展覽將共分為三大單元,18個關鍵年份。而這些時間節點上,我們推測就與明清兩代的帝王大婚等時間點有關,從路透的照片中可以看到,有一件名為《皇帝大婚坤寧宮洞房窗戶添按圖樣》的文物,可能就在講述此中不為人知的細節。
作為清代曾經編撰《四庫全書》的地方,現在位於故宮文華殿身後的文津閣一直都以其獨特的造型吸引著旅行者,而這次展出的文物中,曾經編入四庫全書的《考工記解》大概率也會現身!《考工記》相傳為春秋戰國時作,是我國第一部手工技術彙編,也是聞名中外的科技名著,本是記載古代「百工之事」及官營、家庭手工業的「三十二工」等技術領域的內容,而成書於宋代的《考工記解》,則是對於《考工記》的一次專業考究,也對後世的科學技術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
故宮變遷
這次展出的文物中,還有一件《徐顯卿宦跡圖冊》,這件文物為今天的我們,呈現出了明代時紫禁城的真實容貌!《徐顯卿宦跡圖冊》全面真實地記錄了徐顯卿作為一位明代翰林官員為官生涯,而從出現在這次展覽圖冊中的兩頁,觀眾可形象地看到距今400多年前,也就是明代中晚期紫禁城午門及太和殿廣場的真實情景!
初露真容
在紫禁城建成的600年裡,來自民間的神奇技藝同樣在這座皇城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今天我們口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許都曾在故宮中嶄露頭角!這次展出的文物中,第一次出現於公眾視野中的文物並不在少數,而依然能拔得頭籌的,當時這件在正樓展廳寧壽宮區展出的漆紗。
這件漆紗製作於1773年,這是它自誕生以來,200多年首度與公眾見面,因其脆弱的表面狀況,以後恐怕也不容易再有機會公開展出。寧壽宮花園的內簷裝修是公認的乾隆時期工藝巔峰水準,紫禁城內無出其右。可是即便在寧壽宮花園之中,這件漆紗的工藝複雜程度與製作難度,也難有其他物件能出其右。而且在故宮這樣的頂級文物修復機構中,仍然未能以當下的科技對其工藝產生徹底理解,更不用說原樣複製了。
除了這些世所罕見的珍寶,也許還有更多我們從未見識過的文物正在等著你的發現!也許會在展廳中親自讓你發出驚嘆,大展即將開幕,《故宮新事》也終於迎來更新,現在的故宮,又迎來了一年中最迷人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