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即將升入研二的王藝銘正忙著整理與新四軍英烈有關的歷史資料。9月開學後,她將以「老帶新」 的方式,幫助研一新生走進一門特殊的課程——《電視新聞與紀實作品研究》,製作紀錄片講述新四軍英烈的故事。而就在去年9月,還是新生的小王也是在老師和學長的帶領下,與團隊奔赴江蘇常熟,完成了紀錄片《隱蔽蘆葦蕩》,講述新四軍戰鬥在沙家浜的歷史。
《隱蔽蘆葦蕩》是《紅色傳承》系列紀錄片百集作品之一。這組紀錄片出自上海大學(以下簡稱:上大)新聞傳播學院教授王晴川和客座教授餘江如開設的研究生課程《電視新聞與紀實作品研究》。八年來,兩位教授帶領學生們走訪祖國大地,尋找戰鬥遺址,用一幀幀畫面記錄泛黃的革命故事,把陸續離去的一些戰鬥英雄永遠留在鏡頭之中。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為了迎接建黨百年,上大新聞傳播學院王晴川教授、餘江如客座教授,計劃在今年即將到來的秋、冬學期,帶領研一新生圍繞10位新四軍英烈的故事,創作10集《紅色傳承》紀錄片。
「淞滬遊擊縱隊參謀長周達明」、「浙東縱隊鋤奸科科長邱子華」、「新四軍六師十六旅旅長羅忠義」、「新四軍六師十六旅政委廖海濤」、「蘇浙軍區一支隊支隊長劉別生」、「新四軍四師偵查科長羅會廉」……
作為開國少將餘光茂將軍之子、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理事,年逾七十的餘江如提出了今年拍攝10集新四軍英烈紀錄片的想法。通過實地走訪考察、採訪相關人物,還原10位英烈的歷史面貌和動人故事。
暑期過半,王藝銘等幾位曾參與過紀錄片製作的研究生,正在圍繞這一選題,緊鑼密鼓地展開資料搜集與整理工作,為即將踏上採訪之旅的學弟學妹打好基礎。這批紀錄片計劃於2020年底,由選修《電視新聞與紀實作品研究》的新生製作成片。
↑《紅色傳承》團隊成員在進行資料整理工作
王晴川教授介紹,早在2012年10月,他和餘江如老師就開始整合上大新聞傳播學科和戲劇影視學科的師資力量,開展《紅色傳承》電視紀錄片創作工程,將教學與實踐相融合。在《電視新聞與紀實作品研究》課上,學生們分組完成不同的選題,參與製作紀實作品,每集時長在15至20分鐘左右。兩位老師帶領數屆學子,共同完成了100集以《紅色傳承》為主題的電視紀錄片創作。
↑《紅色傳承》紀錄片播出截圖
「選題策劃、解說詞撰寫、鏡頭拍攝、現場採訪、配音、後期剪輯及技術合成等工作。學生們不僅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掌握電視紀錄片創作的規律和方法,提升創作技能,也得到了很好的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四史』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王晴川說。
八年來,這項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課程,累計覆蓋上大新聞傳播學科和戲劇影視學科的研究生約300名,多位老師參與其中。他們的腳步走過北京、江蘇、浙江、安徽、河南、雲南、山西、陝西、湖北、湖南、四川、甘肅等地。創作完成的100集《紅色傳承》電視紀錄片,包括了《長徵的故事》、《新四軍對日偽作戰經典戰例》、《新四軍將士風採錄》、《上海解放的故事》系列等。
↑王晴川、餘江如老師帶領同學們採訪紅25軍老戰士洪明貴
↑餘江如老師帶領薛賽男等同學採訪紅軍老戰士張力雄
學生們在參與創作的過程中,與革命前輩對話交流,深受教育和感動,有的甚至動情地流淚。
新聞傳播學院2018級研究生鄭豔君說:「策劃製作了紀錄片《七兄弟從軍紀事》,採訪了新四軍老戰士鄭國芳老前輩等人之後,我真的感到自己一下子長大了,懂得了很多道理。而這些道理是書本上沒有的。」
↑田昊文等同學採訪新四軍老戰士阮武昌
令人感慨的是,《紅色傳承》創作團隊已經採訪過的一些紅軍老戰士、新四軍老戰士、八路軍老戰士和老地下黨員已經離世,相關採訪資料也成為寶貴的革命文獻。
據了解,這些紀錄片已經全部在上海廣播電視臺視頻點播平臺以《紅色傳承》為名,分20期上線播出,累計覆蓋受眾上千萬人次。其中,10集紀錄片《長徵的故事》等已經在上海教育電視臺播出。
今年打算創作的10集關於新四軍英烈的紀錄片,計劃於明年年初上線播放。
來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