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故宮古建保護那些事兒

2020-12-20 中國日報網

明年,故宮將迎來600周歲生日。作為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代皇宮建築群,故宮古建經歷過哪些變遷?故宮的古建保護者又是怎樣保護這座紫禁城的?

日前,在位於故宮東華門角樓的古建館內,《故事集:古建工程師的一甲子——於倬雲百年誕辰展》的策展人謝安平接受了記者的採訪,就著一張張斑駁的舊照和泛黃的圖紙,將故宮古建築保護的種種往事娓娓道來。

故宮曾清出垃圾25萬立方米

曾經的紫禁城是什麼樣子?從展覽開篇的一張上世紀50年代的老照片上可以看到,故宮的丹陛一片荒蕪,廣場上長滿茂密的雜草,給人一種破敗的感覺。這張老照片拍攝於故宮保和殿東側左翼門。

「事實上,在晚清至民國期間,故宮古建築的保護修繕的規模比較有限。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故宮大量古建築保存狀況堪憂,紫禁城的許多地方都堆放了垃圾。」謝安平介紹,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故宮博物院準備重新開放。此時的故宮裡,除了中軸線的建築較為完整以外,到處是殘垣斷瓦,雜草叢生。一張舊照講述了1949年到1950年期間,故宮清理渣土的情形。「當時,故宮西牆下的垃圾、渣土堆得像城牆一樣高,工人可以從垃圾堆直接走到高達10米的城牆上。」接管故宮的北平軍事管理委員會下令「以參觀券收入作一般保養工程費用不必繳庫」,並撥專款修繕破壞嚴重的建築。

「當時,故宮還沒有完善的古建修繕隊伍,只有一個稱為‘總務科’的機構,底下有零星的工程技術人員和匠人,這些人力遠不足以為故宮的整理修繕做出系統的規劃。當時的管理者對此非常重視,專門為故宮搶險組建了工程小組。」這個最早的工程小組由當時還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前身——北京文物整理委員會工作的古建專家於倬雲、李方嵐和故宮的宋麟徵三個人組成。

「小組一成立,就對故宮進行了全面調查,並很快拿出了故宮歷史上第一個五年整治與搶險規劃。任務有四個:一是搶救危險建築,二是疏浚金水河,三是清理垃圾,四是增加上下水管網。」一年過去,小組帶領工人們完成了大小工程21項。到1953年,總計清運出垃圾25萬立方米,疏通2100米內金水河,從河中挖出淤泥5000立方米,修整古雨水溝18公裡,並增設了5公裡長的汙水管道,改變了故宮殘破的面貌。

開啟我國古建防雷之先河

1949年,故宮工程小組成立後,慢慢有了自己的「自營施工小隊」,「不過這時候的隊伍力量還比較零散,只能維持故宮古建的基本日常保養。」1954年,故宮的古建專家單士元提出:故宮的古建修繕不光需要施工隊伍,還需要研究隊伍、管理隊伍、工程技術人員等,這個觀點受到了當時故宮博物院院長吳仲超的重視,促成了1954年修建處的成立。於是,於倬雲被從北京文物整理委員會正式調入故宮,開始擔任修建處古建設計組組長。

此後的第二年,也就是1955年,故宮發生了一件「大事」——午門角亭遭到了雷擊,這已經是6年以來故宮第二次遭到雷擊了。當時的文化事業管理局高度重視這件事,指出必須要研究設計古建築的防雷裝置,解決防雷的問題。

防雷裝置的設計——這個重大的任務就落到了於倬雲的身上,他立即請來北京建築設計院的老同學王時煦,與故宮的同事們一起研究。由於國內沒有古建安裝現代防雷設施的先例,他們決定學習日本和蘇聯的做法——在古建築上安裝避雷針。「當時國民經濟剛剛恢復,設計方案既要做到避雷,又要做到多快好省,同時還要考慮到對古建築外觀的影響。」經過大量的調查與研究,工作組設計出了適應不同建築類型的防雷裝置,並在中軸線較為高大的古建築上安裝。「1957年,故宮的第一批高大、突出的建築物被安裝上了避雷設施。」從資料照片中,可以看到當時在屋脊正吻、卷棚屋頂等位置安裝避雷針的情形,特別是一張鎏金寶頂與避雷針相結合的照片,看上去十分巧妙、協調。

「實踐證明,這些設備有效減少了建築因遭受直接雷擊而受損的情況。它的意義在於開啟了我國古建築防雷的先河。」謝安平介紹,1985年開始,故宮與中科院電工所合作,對防雷設施進行改造和增補。「直到現在,故宮古建築的防雷設施還在不斷更新。」

古建測繪圖時有「新發現」

許多關注北京歷史的人都知道,上個世紀40年代由中國營造學社社長朱啟鈐謀劃、建築師張鎛主持完成了中軸線測繪活動。這次測繪從1941年開始,整整歷時4年,測繪者在戰亂中繪製了北起鐘鼓樓、南至永定門的北京城中軸線主要古建築實測圖,共704幅,規模空前。上世紀60年代,國家將654幅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藏圖紙中的355幅圖紙撥給故宮博物院收藏,這些圖紙繪製的都是紫禁城建築。「對於故宮文物建築保護,這是一個裡程碑式的事件,一直到上個世紀60年代、80年代,故宮對院內古建築的測繪一直都是在延續這項工作。」

「上世紀40年代對於故宮古建築的測繪,除了中軸線以外,沒有更多的系統測繪。於是,到了上個世紀60年代,故宮又重新開啟了建築的測繪工作,其間就發現了許多此前不為人知的軼事。」謝安平向記者展示了一張當年鍾粹宮的測繪圖,「這張圖裡就有當年的一大‘意外發現’。」謝安平告訴記者,許多建築此前沒有進行過詳細測繪。位於東六宮最東北角的鐘粹宮正是這樣一座古建築。由於鍾粹宮建築保存完好,不論是建築細部,還是彩畫做法,都屬於清晚期的風格。多少年來,故宮的工作人員一直把它當成是一座清代修建的宮殿建築。「這次測繪,工作人員鑽進屋頂,發現其中的木構件十分完整,節點處理非常簡潔、漂亮,風格不似清代建築。時任古建部門設計組組長的於倬雲被大家請去進行鑑定。經過仔細的驗證,最後確定鍾粹宮的主體為明構。」

謝安平介紹,中國的古建築在使用過程中,其外部修飾經一代一代的使用者、維修者之手,不斷做出改變,這與使用者的習慣有關,也與當時的歷史、文化環境有關。「通過測繪,人們對古建築的了解也在不斷加深。這是個很有意思的過程。如今,伴隨著為時18年的故宮古建大修工程的進展,古建築的測繪工作還在不斷地繼續。」

午門劈裂梁架沿用至今

在一張1961年的午門城樓檢查記錄中記述到,「午門門樓殘壞情形嚴重,根據實際情況,理應挑頂。」謝安平告訴記者,在上個世紀50年代,文整會在幫助故宮進行古建維修時就已經發現了午門的承重構件——五架梁發生了劈裂,當即進行了搶險加固。到了上世紀60年代初期,這個問題再度顯現出來,「五架梁又發生了劈裂,而且情況比之前的範圍更大,可以說這時候午門出現了比較嚴重的結構問題。」勘察人員在調查時推測,這一主要承重構件的劈裂可能是由於在清初期重修時使用的木料過小造成的。

「按照當時普遍的修繕方法,這需要將屋頂的梁架一次拆下,更換承重梁。」然而,國家經濟正處於困難時期,故宮人員縮減,材料與勞動力都處於短缺的狀況。「在這麼個條件下,光是找到這麼大的料就很困難,要‘落架大修’從現實條件上說可謂困難重重。」於是,故宮檢查組的工作人員經過商討決定先臨時支頂維持安全,並向國家文物局上報了一套新的保護方案:加固梁架。「在不動原來梁架的基礎之上,用新的材料將五架梁‘頂’起來,把受力直接傳導到下層梁架,使承重的壓力不集中在劈裂的五架梁身上。」這是一個非常聰明、新穎的方法,不僅對建築結構擾動較小,同時耗費較少,在經濟上也尚屬可行。

1963年秋天,午門加固工程順利完工,「直到今天,這些加固構建仍在支撐著午門城樓。」

來源:北京晚報

相關焦點

  • 紫禁城裡修古建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從紫禁城落成到今天,昔日的紫禁城已成為故宮博物院,跨入了第601個年頭,至今仍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故宮博物院和其他多數博物館相比,除了具有豐富的藏品外,一個突出特點在於建築本身就是最重要的「館藏」,而古建保護傳承對故宮來說也是極其重要的一部分。」
  • 故宮東、西六宮啟動古建「零修」,修繕將在這一重要慶典前完成
    「工人們這是在顛砍油皮(砍活),這屬於古建傳統油漆施工工藝裡的一環一一砍活,是將舊油漆和地仗(油飾前的基層)按規範清除乾淨。」站在柱前的房地集團總承包部故宮項目(部)項目經理王旭向記者揭秘。地仗工藝,是中國古建築油漆作傳統營造技藝中的一種特殊工藝,通俗地講,就是為木構件穿上一層「防護衣」,以更好地對其保護。
  • 一個傳奇古建設計師,近乎100%還原故宮建築,名叫「明清宮苑」!
    近來年火爆的明清戲都是在假的故宮拍攝的。這個地方就在浙江橫店,假的故宮有個好聽的名字叫「明清宮苑」。明明有真的故宮為什麼還要費大價錢大功夫大精力去造一個假的。原來是曾經在真的故宮拍攝時,不小心打碎了一個蠟燭,在真的故宮任何一個東西都是千百年留下來的財產,一草一物都是寶物,如果是因為拍戲遭到破壞,會心疼死的,從此之後故宮內部不準進行影視拍攝。
  • 北京東西城32處文物古建即將騰退保護
    北京市文物局6月6日表示,中軸線短期內暫無衝擊世遺打算,目前仍處於準備階段,中軸線及兩側的文物古建將啟動騰退保護,其中東西城32處不可移動文物的騰退工作年內啟動。中軸線申遺為何遲緩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才有資格被推薦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國家文物局更新預備名單,中軸線(含北海)入圍。
  • [都市零距離]紋繡市場亂象(三):揭秘「韓式半永久」的那些事兒
    [都市零距離]紋繡市場亂象(三):揭秘「韓式半永久」的那些事兒 紋繡市場亂象(三):揭秘「韓式半永久」的那些事兒。
  • 古建保護中,經濟效益究竟排在什麼位置
    一篇是經濟參考報的《倒賣古宅「改頭換面」 跨省遷建「拆真造假」——古建築倒賣灰色產業鏈調查》,說的是很多散在各地的古建或是古建部件被四處倒賣,有些當地的村幹部甚至成為「賣家」,有造古城訴求的地方政府成為「買家」。於是不少古建被在異地重塑,文化傳承斷了,基本的面貌也沒了。
  • 故宮古建專家用500幅彩圖 「拆解」太和殿的前世今生
    本書作者周乾博士是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古建專家,曾任職故宮博物院建築部,參加太和殿大修工作。2004年至2007年太和殿大修時負責太和殿結構設計分析,每日在太和殿工作。2007年至今一直開展太和殿研究。在《太和殿》這本書中,周乾通過圖文並茂的形式,帶領讀者由內到外、由上到下、由整體到局部了解太和殿設計和建造的巧妙之處。
  • 600歲故宮何以延續鮮活生命力?《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中找到答案
    如今,《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再次聚焦故宮匠人與學者,細膩地呈現了故宮古建修繕的過程和技術。該片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故宮博物院聯合出品,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攝製,以「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古建歲修保養為線索,通過故宮博物院古建部、修繕技藝部、工程處、文保科技部、考古部等故宮人的工作視角,踏上故宮再發現之旅。
  • 我在故宮「飛簷走壁」
    今天,節目嘉賓之一,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歷史與文物保護研究所所長劉暢為你講述,在故宮飛簷走壁測繪古建築的日子~而比起建築技藝本身,劉暢更愛建築背後匠人的智慧,「建築中最複雜的那些魯班鎖、鬥栱、榫卯,這些構造其實只要你把它拆開了玩,就能找到裡面的好多機巧,但我覺得設計出這種機巧的人的智慧更好玩。」
  • 日本網友看了故宮後,感嘆日本歷史建築物就是中國建築物的縮影!
    淺草寺說白了不就相當於上海的城隍廟麼,為啥能扯上故宮。日吹就消停點吧!還日本古建築比中國保護的好。光日本東京99%的建築都是二戰後重建的,美國二戰火燒東京 幾十萬頓炸彈把東京城都炸成一片廢墟了,那裡有什麼古建築?
  • 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六十周年 主題歌曲音樂短片正式發布
    為追求儘可能的完美,音樂短片的拍攝與後期製作也經歷了秋冬春夏四季,終於在今天,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六十周年主題歌曲《傳心人》音樂短片正式發布。 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前身為古建管理部,當時下設研究設計組、庭園組和工程隊。一直以來,故宮古建築的保護工作任務繁重。今天的古建部設有五個科組:古建設計組、資料研究組、古建管理組、遺產地監測組、乾隆花園項目組,加上辦公室及領導班子共51人。
  •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播出
    日前,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開播。作為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的焦點從可移動文物轉為不可移動文物,聚焦古建的修繕保護,從宮牆之內故宮守護人的工作視角解密600年故宮丹宸永固背後的故事,帶觀眾踏上故宮的再發現之旅。
  • 故宮太和殿大修竣工重開放 首次放「鎮物」(圖)
    太和殿相當於故宮的「眼珠子」,如何保證糾錯不犯錯呢?「古建的內外簷彩繪是協調的,而太和殿的內簷彩繪依然保留了康熙時候的原狀。」故宮古建修繕部主任李永革說,專家便根據殿內彩繪及老圖片等史料記載,按「斬砍見新」(一種傳統工藝,即,用特製的小鏟刀將木結構表面的彩畫砍掉,為了比較徹底地清除原來的彩畫——編者注)技術,去掉彩畫油皮、油灰,原汁原味地恢復了最高規格彩畫的皇家氣勢。
  • 駱新「雲上」為你揭秘!戲劇表達與舞臺表演的那些事兒
    駱新「雲上」為你揭秘!戲劇表達與舞臺表演的那些事兒 2020-07-08 14: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故宮太和殿年初大修 重繪彩畫更換琉璃瓦
    昨天,記者從故宮了解到,該殿大修工程的論證工作已完畢,修繕方案也已獲得國家主管部門批覆,預計最快在明年1月初開始啟動前期的腳手架搭建工程  棄用傳統修繕工序  「落架大修」是中國古建修繕工程常用的工序,但此次大修卻不會採用整體落架的方式,即不會採取將建築各部件按照嚴格順序拆下,然後再按拆時順序逐一「組裝」。
  • 讓厚重題材「貼地」起飛 《我在故宮六百年》見微知著
    歲末年初,三集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央視紀錄片頻道播出,以「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古建歲修保養為線索,通過故宮文物保護人員的工作視角,開啟故宮「再發現」之旅。紀錄片將鏡頭探向記憶深處,讓觀眾在對古代建築的凝視中,窺見流動的歷史,預見生生不息的未來。  光陰流轉、世事變遷,紫禁城曾見證600多年的風雲變幻,如今也成為歷史本身。
  • 故宮票價明年漲三成北京三大皇家園林重見天日
    本報記者黃建華報導旺季門票價格上漲將成為故宮保護文物、限制客流量的一項重要措施之一。記者昨天從故宮博物院了解到,明年的適當時候,故宮將推出旺季浮動票價制,以價格手段控制客流,達到保護這一恢宏皇家建築的目的。據初步測算,故宮旺季的門票上浮幅度可能為30%左右。  門票漲價,是否真能達到限制客流、保護文物的目的?
  • 故宮院長回應爭議:今年正月十五,我們的月亮比巴黎的圓
    故宮博物院2日舉辦黃廷方慈善基金捐資故宮博物院籤約儀式。單霽翔為在場來賓介紹了一年來故宮的情況,隨即說到剛剛結束不久並引起爭議的「紫禁城上元之夜」燈會。單霽翔自問自答,首先是故宮人的激情,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故宮既是博物館又是景區,要在文旅融合方面做出一些實踐。同時也得益於持續了18年的古建修繕工程,否則就不可能呈現紫禁城的完美景觀;大量文物隨著「平安故宮」工程得到了修復,才能有「紫禁城過大年」中如此大規模的文物展現光彩。此外,故宮首次復原的天燈、萬壽燈被單霽翔稱為「故宮最大的文化創意產品」。
  • 2020年故宮整體開放面積將擴大到80%
    2016年,養心殿研究性保護工程啟動。而至今,故宮的施工隊伍卻遲遲沒有「進駐」養心殿。那麼,這兩年8個月的時間裡,故宮人在做什麼呢?讓我們來聽聽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怎麼說。「此前,我們在研究性保護方面已經從可移動文化遺產的保護與修複方面得到了有效的經驗。比如,故宮文物醫院的『開張』,在動工修復文物本體之前,項對文物進行分析、檢測、探傷,建病例、出診斷、研究修複方案,徹底『體檢』之後再下手修復。」單霽翔表示,古建築的修復也要借鑑這方面的成功經驗。
  • 北京故宮太和殿將關閉大修
    【南京日報報導】根據故宮古建築保護修繕計劃,太和殿將於2006年年初進行全面修繕。為此,自2006年1月6日起關閉太和殿,進行施工前期準備工作。整個修繕工作預計在2007年年底結束。施工期間,中和殿、保和殿照常開放。在太和殿施工區域將增添有關太和殿歷史和保護修繕的知識展示,並在維修保護遮蔽棚上用大幅噴塗形式再現太和殿的雄偉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