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故宮將迎來600周歲生日。作為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代皇宮建築群,故宮古建經歷過哪些變遷?故宮的古建保護者又是怎樣保護這座紫禁城的?
日前,在位於故宮東華門角樓的古建館內,《故事集:古建工程師的一甲子——於倬雲百年誕辰展》的策展人謝安平接受了記者的採訪,就著一張張斑駁的舊照和泛黃的圖紙,將故宮古建築保護的種種往事娓娓道來。
故宮曾清出垃圾25萬立方米
曾經的紫禁城是什麼樣子?從展覽開篇的一張上世紀50年代的老照片上可以看到,故宮的丹陛一片荒蕪,廣場上長滿茂密的雜草,給人一種破敗的感覺。這張老照片拍攝於故宮保和殿東側左翼門。
「事實上,在晚清至民國期間,故宮古建築的保護修繕的規模比較有限。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故宮大量古建築保存狀況堪憂,紫禁城的許多地方都堆放了垃圾。」謝安平介紹,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故宮博物院準備重新開放。此時的故宮裡,除了中軸線的建築較為完整以外,到處是殘垣斷瓦,雜草叢生。一張舊照講述了1949年到1950年期間,故宮清理渣土的情形。「當時,故宮西牆下的垃圾、渣土堆得像城牆一樣高,工人可以從垃圾堆直接走到高達10米的城牆上。」接管故宮的北平軍事管理委員會下令「以參觀券收入作一般保養工程費用不必繳庫」,並撥專款修繕破壞嚴重的建築。
「當時,故宮還沒有完善的古建修繕隊伍,只有一個稱為‘總務科’的機構,底下有零星的工程技術人員和匠人,這些人力遠不足以為故宮的整理修繕做出系統的規劃。當時的管理者對此非常重視,專門為故宮搶險組建了工程小組。」這個最早的工程小組由當時還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前身——北京文物整理委員會工作的古建專家於倬雲、李方嵐和故宮的宋麟徵三個人組成。
「小組一成立,就對故宮進行了全面調查,並很快拿出了故宮歷史上第一個五年整治與搶險規劃。任務有四個:一是搶救危險建築,二是疏浚金水河,三是清理垃圾,四是增加上下水管網。」一年過去,小組帶領工人們完成了大小工程21項。到1953年,總計清運出垃圾25萬立方米,疏通2100米內金水河,從河中挖出淤泥5000立方米,修整古雨水溝18公裡,並增設了5公裡長的汙水管道,改變了故宮殘破的面貌。
開啟我國古建防雷之先河
1949年,故宮工程小組成立後,慢慢有了自己的「自營施工小隊」,「不過這時候的隊伍力量還比較零散,只能維持故宮古建的基本日常保養。」1954年,故宮的古建專家單士元提出:故宮的古建修繕不光需要施工隊伍,還需要研究隊伍、管理隊伍、工程技術人員等,這個觀點受到了當時故宮博物院院長吳仲超的重視,促成了1954年修建處的成立。於是,於倬雲被從北京文物整理委員會正式調入故宮,開始擔任修建處古建設計組組長。
此後的第二年,也就是1955年,故宮發生了一件「大事」——午門角亭遭到了雷擊,這已經是6年以來故宮第二次遭到雷擊了。當時的文化事業管理局高度重視這件事,指出必須要研究設計古建築的防雷裝置,解決防雷的問題。
防雷裝置的設計——這個重大的任務就落到了於倬雲的身上,他立即請來北京建築設計院的老同學王時煦,與故宮的同事們一起研究。由於國內沒有古建安裝現代防雷設施的先例,他們決定學習日本和蘇聯的做法——在古建築上安裝避雷針。「當時國民經濟剛剛恢復,設計方案既要做到避雷,又要做到多快好省,同時還要考慮到對古建築外觀的影響。」經過大量的調查與研究,工作組設計出了適應不同建築類型的防雷裝置,並在中軸線較為高大的古建築上安裝。「1957年,故宮的第一批高大、突出的建築物被安裝上了避雷設施。」從資料照片中,可以看到當時在屋脊正吻、卷棚屋頂等位置安裝避雷針的情形,特別是一張鎏金寶頂與避雷針相結合的照片,看上去十分巧妙、協調。
「實踐證明,這些設備有效減少了建築因遭受直接雷擊而受損的情況。它的意義在於開啟了我國古建築防雷的先河。」謝安平介紹,1985年開始,故宮與中科院電工所合作,對防雷設施進行改造和增補。「直到現在,故宮古建築的防雷設施還在不斷更新。」
古建測繪圖時有「新發現」
許多關注北京歷史的人都知道,上個世紀40年代由中國營造學社社長朱啟鈐謀劃、建築師張鎛主持完成了中軸線測繪活動。這次測繪從1941年開始,整整歷時4年,測繪者在戰亂中繪製了北起鐘鼓樓、南至永定門的北京城中軸線主要古建築實測圖,共704幅,規模空前。上世紀60年代,國家將654幅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藏圖紙中的355幅圖紙撥給故宮博物院收藏,這些圖紙繪製的都是紫禁城建築。「對於故宮文物建築保護,這是一個裡程碑式的事件,一直到上個世紀60年代、80年代,故宮對院內古建築的測繪一直都是在延續這項工作。」
「上世紀40年代對於故宮古建築的測繪,除了中軸線以外,沒有更多的系統測繪。於是,到了上個世紀60年代,故宮又重新開啟了建築的測繪工作,其間就發現了許多此前不為人知的軼事。」謝安平向記者展示了一張當年鍾粹宮的測繪圖,「這張圖裡就有當年的一大‘意外發現’。」謝安平告訴記者,許多建築此前沒有進行過詳細測繪。位於東六宮最東北角的鐘粹宮正是這樣一座古建築。由於鍾粹宮建築保存完好,不論是建築細部,還是彩畫做法,都屬於清晚期的風格。多少年來,故宮的工作人員一直把它當成是一座清代修建的宮殿建築。「這次測繪,工作人員鑽進屋頂,發現其中的木構件十分完整,節點處理非常簡潔、漂亮,風格不似清代建築。時任古建部門設計組組長的於倬雲被大家請去進行鑑定。經過仔細的驗證,最後確定鍾粹宮的主體為明構。」
謝安平介紹,中國的古建築在使用過程中,其外部修飾經一代一代的使用者、維修者之手,不斷做出改變,這與使用者的習慣有關,也與當時的歷史、文化環境有關。「通過測繪,人們對古建築的了解也在不斷加深。這是個很有意思的過程。如今,伴隨著為時18年的故宮古建大修工程的進展,古建築的測繪工作還在不斷地繼續。」
午門劈裂梁架沿用至今
在一張1961年的午門城樓檢查記錄中記述到,「午門門樓殘壞情形嚴重,根據實際情況,理應挑頂。」謝安平告訴記者,在上個世紀50年代,文整會在幫助故宮進行古建維修時就已經發現了午門的承重構件——五架梁發生了劈裂,當即進行了搶險加固。到了上世紀60年代初期,這個問題再度顯現出來,「五架梁又發生了劈裂,而且情況比之前的範圍更大,可以說這時候午門出現了比較嚴重的結構問題。」勘察人員在調查時推測,這一主要承重構件的劈裂可能是由於在清初期重修時使用的木料過小造成的。
「按照當時普遍的修繕方法,這需要將屋頂的梁架一次拆下,更換承重梁。」然而,國家經濟正處於困難時期,故宮人員縮減,材料與勞動力都處於短缺的狀況。「在這麼個條件下,光是找到這麼大的料就很困難,要‘落架大修’從現實條件上說可謂困難重重。」於是,故宮檢查組的工作人員經過商討決定先臨時支頂維持安全,並向國家文物局上報了一套新的保護方案:加固梁架。「在不動原來梁架的基礎之上,用新的材料將五架梁‘頂’起來,把受力直接傳導到下層梁架,使承重的壓力不集中在劈裂的五架梁身上。」這是一個非常聰明、新穎的方法,不僅對建築結構擾動較小,同時耗費較少,在經濟上也尚屬可行。
1963年秋天,午門加固工程順利完工,「直到今天,這些加固構建仍在支撐著午門城樓。」
來源: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