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古建專家用500幅彩圖 「拆解」太和殿的前世今生

2021-01-15 騰訊網

「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於明萬曆年間來華,在《利瑪竇中國札記》中描述了紫禁城宮殿建築修繕所需木材的運輸方式:神父們在運河邊看到把梁木捆在一起的巨大木排和滿載木材的船,由數以千計的人拉著沿岸跋涉。有些一天只能走五六英裡。這樣的木排來自遙遠的四川省,兩三年才能運到首都。」這是世紀文景日前出版的新書《太和殿》中收錄的一則小故事。

本書作者周乾博士是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古建專家,曾任職故宮博物院建築部,參加太和殿大修工作。2004年至2007年太和殿大修時負責太和殿結構設計分析,每日在太和殿工作。2007年至今一直開展太和殿研究。在《太和殿》這本書中,周乾通過圖文並茂的形式,帶領讀者由內到外、由上到下、由整體到局部了解太和殿設計和建造的巧妙之處。書中500幅彩圖,讓讀者從視覺上清晰直觀地認識太和殿的建築功能、建築技藝、建築技術、建築文化和建築藝術。

相關焦點

  • 新書上架|故宮古建專家用500幅彩圖,為你「拆解」太和殿的前世今生
    本書作者周乾博士是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古建專家,曾任職故宮博物館建築部,參加太和殿大修工作。2004-2007年太和殿大修時負責太和殿結構設計分析,每日在太和殿工作。2007至今一直開展太和殿研究。在《太和殿》這本書中,周乾通過文圖並茂的形式,將帶領讀者由內到外、由上到下、由整體到局部了解太和殿設計和建造的巧妙之處。
  • 《太和殿》|紫禁城美學精華,這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太和殿》一座宮殿展現紫禁城美學精華,500幅彩圖拆解太和殿建築細節細微之處展現古人巧奪天工的精湛技藝,這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日前,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博士後合作導師、故宮古建專家周乾先生所著《太和殿》出版。
  • 這部《太和殿...
    《太和殿》如果要問剛剛度過了自己600歲「生日」故宮裡是誰一直站在「C位」,相信很多粉絲都會脫口而出「太和殿」。但如果真要問起這座「巨無霸」的前世今生,「身高」「三圍」,能回答清楚了就屈指可數了。別急,北京世紀文景新出的這部《太和殿》,這就把它「拆開」來給你看個究竟。
  • 太和殿的「前世今生」
    歷史北京【太和殿的「前世今生」】太和殿在永樂年間建成時名為奉天殿,嘉靖時期更名為皇極殿,清初順治朝改名太和殿。大殿落成僅百日,就遭雷擊起火,三大殿盡毀。之後在嘉靖、萬曆、康熙年間又三次毀於火災,現存建築為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當時,由於巨型楠木稀缺,重建的太和殿在規模上明顯縮水,面積大約只有永樂年間的一半。
  • 北京故宮太和殿將關閉大修
    【南京日報報導】根據故宮古建築保護修繕計劃,太和殿將於2006年年初進行全面修繕。為此,自2006年1月6日起關閉太和殿,進行施工前期準備工作。整個修繕工作預計在2007年年底結束。施工期間,中和殿、保和殿照常開放。在太和殿施工區域將增添有關太和殿歷史和保護修繕的知識展示,並在維修保護遮蔽棚上用大幅噴塗形式再現太和殿的雄偉景象。
  • 北京:故宮對太和門、太和殿地面保養維修月底完工
    故宮博物院太和門至太和殿廣場地面保養維修工程施工進入衝刺階段,預計五月底完工。自開工以來,項目部根據工程實際情況,翻閱大量歷史資料,並邀請古建專家現場指導,提高工藝水平,在保護性拆除時挑選保存比較完好的原有地磚,用到其它局部揭墁區域,減少地原有地面幹預,最大限度地確保修舊如舊。據了解,太和門和太和殿廣場,因年久失修,地面大面積坑窪不平,造成局部積水,遊人行走不便。
  • 揭秘故宮古建保護那些事兒
    明年,故宮將迎來600周歲生日。作為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代皇宮建築群,故宮古建經歷過哪些變遷?故宮的古建保護者又是怎樣保護這座紫禁城的?這個最早的工程小組由當時還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前身——北京文物整理委員會工作的古建專家於倬雲、李方嵐和故宮的宋麟徵三個人組成。「小組一成立,就對故宮進行了全面調查,並很快拿出了故宮歷史上第一個五年整治與搶險規劃。任務有四個:一是搶救危險建築,二是疏浚金水河,三是清理垃圾,四是增加上下水管網。」一年過去,小組帶領工人們完成了大小工程21項。
  • 故宮三大殿有著怎樣離奇的前世今生?看完令人唏噓不已
    談故宮三大殿的前世今生前,先給大家談談我國古代是怎樣在消防通道和防火間距上做文章的。可以說這點對於三大殿的命運十分重要。唐長安復原圖(局部)再個是,居民區之間用大的街道隔開,我們可以將這個大街道理解成今天的消防通道的概念。
  • 故宮太和殿年初大修 重繪彩畫更換琉璃瓦
    昨天,記者從故宮了解到,該殿大修工程的論證工作已完畢,修繕方案也已獲得國家主管部門批覆,預計最快在明年1月初開始啟動前期的腳手架搭建工程  棄用傳統修繕工序  「落架大修」是中國古建修繕工程常用的工序,但此次大修卻不會採用整體落架的方式,即不會採取將建築各部件按照嚴格順序拆下,然後再按拆時順序逐一「組裝」。
  • 專家維修故宮特大發現:重現太和殿驚天秘密,專家:朱棣太殘忍
    提起我國的故宮,作為古代權利最高的所在地,故宮內發生了很多的傳奇事件。眾所周知,朱棣成功篡位後,他最終定都北京,並且將紫禁城進行進一步擴建。據相關資料記載,為了修建故宮,朱棣曾經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隨後經過明清兩代的發展,如今富麗堂皇的故宮才會展現在世人面前,國家對於故宮的修復十分盡力,儘管故宮十分龐大,光是房間就達到了驚人的一萬間,國家對於故宮的每一片磚瓦都細心呵護,尤其是故宮中最重要的地方——太和殿。
  • 故宮太和殿上的屋脊六獸
    屋脊六獸典故  在中國古建築的岔脊上,都裝飾有一些小獸, 這些小獸排列有著嚴格的規定,按照建築等級的高低而有數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宮太和殿上的裝飾(共有10個),這在中國宮殿建築史上是獨一無二的,顯示了至高無上的重要地位。  在其他古建築上一般最多使用九個走獸。
  • 北京故宮太和殿修繕一新7月16日起重新開放(圖)
    北京故宮太和殿修繕一新7月16日起重新開放(圖) 2008年07月15日 20:09 來源:中國新聞網     7月15日,北京故宮太和殿在為重新開放做最後的準備。故宮太和殿大修工程持續兩年半,7月16日起,竣工的北京故宮太和門、太和殿、神武門將重新開放。
  • 紫禁城裡修古建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2020年9月10日至11月15日,「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覽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行,該展通過三大主題、18個歷史節點介紹紫禁城的規劃、布局、建築、宮廷生活,以及建築營繕與保護的概況。圖為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專家指導修繕技藝部修復承乾宮天花。(《我在故宮六百年》製作團隊供圖)故宮跨年,一跨就是「六百年」。
  • 臺北故宮博物院前世今生(圖)
    左起:故宮副院長莊嚴、孔德成(孔子後人)、王世傑、羅家倫、杭立武、譚先生 圖/莊靈先生提供 2圖 二戰期間的文物運輸船隊 圖/莊靈先生提供  臺北故宮博物院前世今生  一件宋代汝窯杯可以蓋一座故宮,而故宮擁有21件汝窯杯,價值千億  本刊記者 李乃清
  • 舉世聞名的「金鑾殿」故宮太和殿有望於明年修繕
    舉世聞名的「金鑾殿」———故宮太和殿明年有望啟動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修繕。27日,記者從故宮博物院了解到,代表著皇家頂級規制的太和殿大修工程的論證工作已完成,修繕方案也已送報北京市及國家有關主管部門。據悉,2008年前這座中國最大的單體古建築將再現其恢宏、莊嚴風採。
  • 樂高達人巧手搭建中國古建,用40萬粒積木再現故宮
    磅礴大氣的故宮,雄關萬裡的長城,鬱鬱蔥蔥的蘇杭水鄉,還有遊人如織的黃鶴樓,竟都是用樂高玩具搭建起來的……近日,在北京頤堤港的一個樂高展覽驚豔亮相,18件作品、超過500萬粒樂高積木還原了中國傳統建築和文化符號,它們全部出自全球首位華人樂高認證拼砌大師洪子健之手。
  • 故宮太和殿地磚裂開,工人修繕時發現一秘密,專家:朱棣太狡猾
    故宮,即紫禁城,是明成祖朱棣決定遷都北京後所建,始建於永樂四年(1406年),以南京故宮為藍本,歷時14年完成,紫禁城內的建築分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是東方三大殿。
  • 這16本書,帶你走進一座「紙上的故宮」
    借這些與故宮命運深深勾連的人物之口,揭露不為人知的歷史細節。《故宮的古物之美》作者: 祝勇出版社: 人民文學出版社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誠摯推薦!國家寶藏的前世今生,故宮藝術的典藏讀本。選取了18件故宮藏品,以18篇散文講述一件件國家寶藏的前世今生,連綴起一部故宮裡的藝術史,再現中華文明的營造之美。《故宮的古物之美2》作者: 祝勇出版社: 人民文學出版社故宮博物院第六任院長單霽翔誠摯推薦!
  • 故宮太和殿修繕工程年底啟動
    據京華時報報導昨天,故宮博物院負責人向北京市政協文史委員會委員匯報工作時表示,今年年底將啟動太和殿的修繕工程。  據故宮博物院工程管理處張克貴稱,太和殿修繕工程將於年底啟動,其它兩大殿也將進行修繕。三大殿的修繕工作將輪流進行,不影響遊客參觀。
  • 故宮太和殿的龍椅可以傳世500多年,它究竟是什麼材質做的?
    故宮的龍椅我們都知道,就是擺放在太和殿殿上的那把椅子,也被稱之為是修金雕龍木椅,是在明朝時期製作。大概算一下,也有五百多年的歷史了。很多人都會問,這把龍騎究竟有多麼厲害,可以傳世五百多年,那麼,他究竟是用什麼材質做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