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故宮三大殿的前世今生前,先給大家談談我國古代是怎樣在消防通道和防火間距上做文章的。可以說這點對於三大殿的命運十分重要。
首先,我們常在古代戰爭劇中看到為了阻止敵人攻入城內,守城的將士在城牆上與敵人激烈鏖戰的情景。為了避免戰火殃及城內的建築,城牆至建築之間一般都留有足夠的空間,這是古人的智慧之一。
再個是,居民區之間用大的街道隔開,我們可以將這個大街道理解成今天的消防通道的概念。比如,我國唐代的長安城居民區實行的是裡坊制,所謂的裡坊制即為最小的一個居住單元,類似我們今天的居住小區的概念。
據統計長安城共108坊,呈棋盤式布局。坊與坊之間均留有約15米寬的街道,此種街道既可以作為交通使用,又可作為消防通道之用。為保證道路暢通,唐代就對「侵路築屋」的行為嚴厲懲罰。
北京故宮的太和殿等三大殿的布局,也是在歷史上受了很大的教訓才成為今天的樣子。早在明永樂十九年間(1421年),北京宮殿才建成的第二年,三大殿奉天、華蓋、謹身就因火而焚,後來在原地重建後,在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三大殿再次全被燒光,隔了兩年,決定重修。
這次有大臣諫言三大殿常被毀是因為相隔距離太近(只有約10米),若縮小三大殿規模,使間距增加,那麼在防火上大有好處。可是這次的諫言因為換址重建會拖長工期等原因而沒有被採納。於是在原基礎上又建了三大殿。結果在1597年,三大殿第三次被燒盡。
隔了不久,決定再次重修三大殿。這次皇帝終於採納了縮小規模,使間距增大的諫言。這次,重建後的三大殿之間間距增加到30多米,是原來的三倍多。
這次重修後的三大殿歷經了大火的考驗。比如明末年,李自成攻打進北京放火燒城時,太和殿就完好無恙。康熙十八年,太和殿起火,其它兩殿卻完好無損。
怎麼樣?看完後是不是也感嘆故宮三大殿命途多舛呢?
本文為作者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