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磚鋪墁,紅牆碧瓦,六百年風雨裡,威嚴依舊。
這裡是故宮,這裡是中國的驕傲。
1、什麼是故宮?
故宮,舊稱「紫禁城」,現稱「故宮博物院」,它是600年歷史的見證者與守衛者,是中國皇家美學的集大成處,也是中國古典文化的典型代表。
公元1403年正月,朱棣從侄兒建文帝手中奪過大位。然而,此時的大明王朝內憂外患不斷,局勢不容樂觀,朱棣決定遷都北京。
既然要在北京安家,那麼必不可少地便是為皇帝建造一座宮殿。於是,這一場浩大的工程由此展開。
太和殿的柱子是用極為珍貴的楠木製作而成。據說,當時朱棣派心腹們採集楠木,這項採木工作持續了13年。
保和殿有一塊最大的丹陛石,它由一塊完整的石頭雕刻而成。朱棣還動用了一萬多名民工和六千多名士兵來開採石料,又派用了兩萬民工、一千多頭騾子,花了整整28天的時間,才把這塊大石頭運送到京城。
直到公元1420年,這座凝聚百萬工匠汗水乃至生命的宮殿終於建成,成為王朝聖地。
明清時期的紫禁城,儼然成為帝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既象徵皇權,承載著王朝興衰,又是萬千民眾功成名就的理想之地,凝結了華夏民族的文化血脈。
1925年10月10日,神武門的門洞上懸掛上了一塊新匾額:故宮博物院。
在三千多位重要人物和兩萬多的普通老百姓的注目下,故宮博物院正式開幕。這意味著這裡再也不是皇權獨享的宮殿,而是一座千千萬萬普通人均可置身其中的博物院。
這裡是故宮,是承載著中華民族厚重歷史的故宮博物院,它正在全世界的矚目下走向全新的輝煌徵程!
2、故宮圖書館館長講故宮:這裡是故宮鎮守神獸
毫不誇張地說,每個中國人,一輩子至少得去一次故宮!即便不能馬上前往故宮,我們依然可以「紙上遊故宮」。
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圖書館副館長向斯老師主編的《這裡是故宮:鎮守神獸》中,概括講述了故宮太和門前銅獅、御花園內的跪象、儲秀宮前的銅鹿、故宮貓、故宮燕等瑞獸的特點,精準還原了古代神獸的形象與性格,開啟一場探索故宮歷史與知識之旅。
太和門前的兩座銅獅,頭上都有45個髮髻,細想一下,5乘以9得45,正好對應皇帝「九五至尊」的身份。
而將作為百獸之王的獅子放置在太和門前,也是有講究的。太和門是進入皇宮前三殿的大門,也是皇帝上朝的地方,以百獸之王的威嚴兇猛守衛紫禁城的中心,象徵著皇權至上。
御花園內的跪象分立兩側,相向而跪。雖然它的體型沒有真正的大象那麼大,但具有很明顯的「象」的特徵:長鼻、大耳與巨腳。
細細觀察,我們就會發現,所謂的「跪象」頭部被套住,脖頸與胸上也有革帶,這對「有禮貌」的跪象已經被馴化。這對跪了幾百年的銅像,早已「俯首稱臣」,更有「接駕」之意。
3、了解故宮冷知識,帶你徹底讀懂故宮
《這裡是故宮:鎮守神獸》不僅向我們講述了神獸的故事,還傳達了故宮風採。書中既有神秘傳說,又有歷史知識,在現實與幻想的交織中,讓我們迅速獲得紫禁城神獸全攻略。
例如慈禧太后就非常喜歡儲秀宮前的那對銅鹿,這其中有什麼奧秘嗎?
事實上,鹿的形象是清朝最主要的吉祥圖案之一。在宮苑門口放置銅像,既有祈願長壽安康之意,又有追逐權力之疑。畢竟,「鹿」還有天下逐鹿、逐鹿中原的象徵。
除了這些精心設計製作而成的神獸之外,故宮還有一種活生物——故宮貓,又稱御貓。在故宮的各個角落之內隨處可見的故宮貓,也是故宮的一處美景。
最突出的貓奴皇帝,便是嘉靖帝,他還特別為愛貓設立了「貓兒房」,又稱「御貓房」。這些御貓不僅有專人照顧,還會被封上官銜,御貓的地位可見一斑。
明清時期的御貓具有雙重身份,一方面,它們是皇帝、妃嬪的寵物,另一方面,它們也是故宮的「保安」。每當夜晚來臨,御貓們便出來「巡邏」捉老鼠,防止木質建築被老鼠損壞。
直到現在,故宮依然有很多貓在這裡生活,被登記在冊的共有181隻,而且每一隻都有自己的名字。
至於,紫禁城內為什麼能騎馬?
兇猛無比的貔貅為什麼是招財神獸?
慈禧太后的丹陛石為何缺了一角?
……
走進故宮,走向鎮守神獸,眾多趣味知識點,等待你一一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