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每一個角落都很美,每一個細節都集萃著智慧,是中國匠人精神的集中體現」「看直播就好像身臨其境,如此空曠的故宮難得一見」「我去年去故宮都沒細緻地看過這些,有機會還去故宮看看」……
這是故宮直播活動期間的網友評論。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故宮已經閉館70多天。為了不讓公眾錯過紫禁城的旖旎春光,4月5日、6日,故宮博物院首次對閉館期間的故宮進行網上直播。在三場直播中,觀眾透過手機、電腦屏幕等,跟著故宮講解員,聆聽紫禁城裡的建築、文物歷史,觀賞古樹繁花,並進行互動,充分領略故宮的春日之美。
「雲遊」線路精心設計
春天的故宮,梨花風起,滿城春色,美得格外令人心醉。
為儘可能全面地向觀眾呈現故宮春日的美好,三場直播設置了三條各具特色的「雲遊」路線,「午門—太和殿—右翼門—慈寧宮」「西華門—武英殿—午門展廳—文華殿—東華門」以及「午門—三大殿—東六宮」,涵蓋了西、中、東各路景致。
故宮博物院宣教部相關負責人介紹,直播線路設計有幾方面的考慮:慈寧宮是近兩年開放的一個主體建築區域;東六宮往常相對「冷門」,導遊較少帶領遊客參觀,其中,延禧宮建築頗具特色;從武英殿到文華殿則可看到大片丁香林、海棠林,春色宜人。
除線路精心設計外,三場直播挑選了早、中、晚三個不同時段進行。上述負責人透露,有些遊客早上來中午走,有些下午來傍晚走,總會錯過故宮一天中的些許景致。「我們想既然做直播,不如乾脆就呈現一些大家平時不太有機會感受到的東西。其中,第三場直播我們最初想選的是早6點至8點,但考慮到直播效果,才改到早8點到10點,觀眾仍可以看到平時難得一見的故宮清晨。」
專業講解有趣有料
在三場直播中,講解員引領觀眾關注故宮細微之處,滿滿的知識點讓觀眾對故宮有了全新認知。
如,講解員來到慈寧宮,介紹階前的御路石雕時說道,石雕主體是龍鳳花紋,但這裡還有一個「彩蛋」,一隻藏起了頭的小壁虎在花紋裡,原來傳統文化中壁虎有趨吉避兇的吉祥寓意。再如,古代朝會時,太和殿廣場如何保證有序站立、保持威儀?廣場上兩列南北向漢白玉磚其實就是儀仗隊方位指示。相傳康熙皇帝南巡歸來時,儀仗隊從太和殿一直排到天安門外,隊伍中不僅有人還有大象,盛況空前。此外,宮裡的繁花古樹也亮點頻頻,承乾宮的梨花、永和宮的紫藤、延禧宮的丁香……觀眾隔著屏幕仿佛都能嗅到撲鼻的芬芳,更了解了其背後的歷史故事與美好寓意。
直播開始不久,網友互動就格外活躍,他們紛紛為講解員的專業知識點讚,並直言,體會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參觀遊覽的樂趣。
「這是故宮講解員的基本功。」故宮博物院宣教部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三場直播中六位優秀的講解員還有一個共同的身份——《我要去故宮》系列叢書午門、慈寧宮、文華殿、武英殿、太和殿、東六宮分冊的作者,基於多年的研究與積累,他們講解故宮建築、文物等可謂信手拈來,有深度、有趣味,帶給大家與以往完全不一樣的感受。
網友「飄逸琉璃」留言道,「原來我只是去過故宮,這次『雲遊』開始,我才真正了解故宮,知道了那些平平無奇的水缸等陳設見證了怎樣的一段歷史,期盼疫情結束,我可以再次現場感受故宮,相信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有益探索期待常態化
疫情期間,各地博物館、美術館等紛紛創新「雲服務」,取得了不錯的社會效益,故宮的成功嘗試無疑也為各地提供了有益借鑑。
記者從故宮博物院了解到,此次直播活動有20餘家網絡平臺實時播出。截至4月6日17∶30,全網總瀏覽量超過4.3億,其中總播放量約1.9億,話題討論總量約2.4億。與此同時,故宮直播相關話題連續兩天登上微博、抖音的全國熱搜榜,其中微博平臺上「故宮2020年首次直播」「故宮的花開了」等話題討論量約1.84億。
「本次故宮直播毫不意外地吸睛、圈粉無數。從側面看出,厚重傳統的故宮,越來越擅長利用網際網路走進日常生活,也越來越受到年輕群體的關注和喜愛。」在中國人民大學創意產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文化品牌測評技術文化和旅遊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宋洋洋看來,「這次直播是探索性的,以聊天形式,重在介紹知識點、不為人知的小細節,研學、文化體驗的功能性很強,生動有趣不枯燥。」
中國旅遊研究院韓元軍博士認為,「故宮線上直播之所以引起極大關注,是故宮將自身深厚文化資源與科技、時尚、創意等元素有機結合的結果,是源於故宮注重將文物、文化遺產活化而變得更受年輕人喜愛的結果。」
據了解,故宮在直播過程中也時時關注觀眾的意見建議,宣教部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在第三場直播中就汲取了觀眾「希望能在直播中配地圖說明講解區域」「在講解中適當增加一些生動活潑的插圖」等建議,不少觀眾為故宮的及時改進點讚。
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坦言,此次直播策劃時間較短、相關經驗不足,在內容與路線規劃和設施設備配置等方面仍有改進空間。「未來將考慮開展更多短時段直播,為大家在不同的季節直播不同的景色,也可能會對非開放區進行更多呈現。」
王洋 來源 中國旅遊報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