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故宮只留下那些帶不走的建築,臺北的故宮所藏之精華讓人嘆為觀止,經過了3個小時左右的參觀,我還是覺得有些遺憾,因為定期換上新的藏品,這次感覺重量級的書畫作品並不多,比起金玉、古瓷、青銅這些,我們這些看熱鬧的,更願意看看文化價值更高的東西,三希堂法帖最重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包括最近熱映超低分的《富春山居圖》都沒有展出。中國有兩個故宮,一個是北京故宮,一個是臺灣故宮。對於這兩個故宮,人們是這樣評價的:北京故宮,有宮無寶;臺灣故宮,有寶無宮。
在這個小故宮,我在那宮外、宮內徘徊了半天,想起了中國那絕大部分的國寶如何通過蔣介石最終輾轉的在這裡落地,心裡不禁感慨萬千。無論這國傳之寶最終在哪裡,只要它們安然無恙的保存下來了、保存在我們龍的傳人手裡,就好。我相信終有一天,他們終究會成為所有華人共同的財富。小故宮後面有三座小山,據故宮的講解人介紹,小山內全是蔣介石安放的國寶,如果要輪流每天放到小故宮展覽,起碼要五十年的時間才能全部展覽完畢。臺北的小故宮在外觀上模仿北京故宮,但採用極為素雅的色調。藍綠色的琉璃瓦屋頂,覆蓋著米黃色的牆壁,優雅而不張揚,這座典雅的宮殿,隱藏於青山之下,嵌於萬綠之中。
臺北必去的地方,收藏著當年被國民黨帶去臺灣保留下來的諸多國寶,珍品號稱比北京故宮的要有價值得多。要去臺北故宮最好一早去,爭取在旅行團去之前先進去,否則晚了會很多人,排隊要排很久。去臺北故宮沒有捷運直達,要坐捷運到劍潭/士林站,轉乘公交車紅30到故宮博物館。臺北故宮內部空調還是有點冷的,去的話要注意保暖。
門票只要160新臺幣,比國內各種景點門票低多了,北京故宮也請好好反思。在故宮服務臺可以借中文導覽,抵押證件+100新臺幣就可以了。聽官方講解很有用,不過蹭聽各路導遊的講解也是很有意思的,各種趣聞各種調侃,幽默生動,每個導遊都有自己的一套風格,我覺得這也是一大特色。去臺北故宮最好不要急,行程安排儘量多留點時間,不誇張的說,裡面的寶貝很多,就算花一天時間細細觀看也不過分的。
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坐落在臺北市基隆同北岸士林鎮外雙溪,中國宮殿式建築,共4層,白牆綠瓦。院內收藏有自北京故宮博物院、南京國立中央博物院、瀋陽故宮、熱河行宮、中國青銅器之鄉-寶雞運到臺灣的二十四萬餘件文物,所藏的毛公鼎、散氏盤等商周青銅器,歷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獻、名畫碑帖等皆為希世之珍,展館每三個月更換一次展品。
雖然比起北京的故宮要小的很多,但是裡面的寶藏卻絕不遜色,都是我們國家的瑰寶。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佔地總面積約16公頃,依山傍水,氣勢宏偉,碧瓦黃牆,充滿了中國傳統的宮殿色彩。因為時間比較緊,所以只是對比較重要的展品瀏覽了一下,很多都沒有時間略過了,對於喜歡收藏的人來說,恐怕來幾十趟也在所不惜呀。當然也不能錯過買紀念品,這是每次旅遊必備的項目之一。裡面不讓照相,那就來兩張外景。
鎮館之寶確實名不虛傳,太多的讚譽自有出處,讓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這麼厚重的博物館裡的方便周到的設計,比如導覽器,租用一個,按罩在文物外玻璃上的編號輸入,就能聽到跟這個文物相匹配的歷史及文物描述。十分細緻。開始還有幾分鐘的館長歡迎詞。處處讓我們體會到博物館對於遊覽者的尊重,價值厚重的文物欣賞完畢,一樓的多媒體讓你近距離一顯身手,多媒體屏幕裡的乾隆俏皮可愛有個性,你還可以親手造宮殿,具有現代元素的宮廷趣味小短片,還有現代雕塑科幻人物扎堆湊熱鬧,真是處處輕鬆隨意,遊覽者可以站到特定區域,多媒體鏡頭提取站上去的遊覽者服裝的顏色進行揉合,從新塑造出古代花瓶的顏色,古代的作品與現代科技的結合,讓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