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等級最高的宋代官窯瓷器:看一眼都是福!

2020-12-23 騰訊網

每天了解古玩知識

官窯屬於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址有南北之分。北宋官窯興盛於宋徽宗時期,據文獻記載,窯場設在汴京(今河南開封),目前尚無法取證。

南宋官窯的窯址在杭州烏龜山一帶,考古人員進行了多次發掘,獲得了比較多的實物資料。

南宋 修內司官窯月白雙蓮房水注

宋代官窯瓷器與汝、哥、鈞窯瓷器一樣,特別注重釉色美。

宋代官窯瓷器主要為素麵,既無華美的雕飾,又無豔彩塗繪,最多使用凹凸直稜和弦紋為飾。

釉面紋片粼粼,愈顯高潔古雅。釉色以粉青為主。且釉面開片本因釉與胎的收縮率不一致,冷卻時形成一種釉裂胎不裂的現象,古代工匠巧妙地利用錯落有致的開片,順其自然,形成一種妙趣天成的裝飾釉。

這種裝飾主要出現在宋代官窯、哥窯、汝窯青瓷表面。或稱「開片「龜裂」。

◆ ◆ ◆ ◆ ◆

兩岸故宮館藏官窯精品一覽

官窯大瓶

高34.5cm,口徑9.9cm,足徑14cm

故宮博物院藏

瓶圓口,直頸,垂腹,圈足。通體內外施青釉,釉面開有冰裂狀紋片,上部開大片紋,近底處紋片細碎。

此件官窯大瓶是官窯中的傑作,形體碩大,造型端莊古樸,溢青流翠的釉面上隱現出冰裂紋,在清代皇宮收藏中備受皇帝的賞識,成為御苑至寶。

官窯葵瓣洗

高4.8cm,口徑18.7cm,足徑11.2cm

故宮博物院藏

洗八瓣葵花式,斜直壁,折底,圈足。

通體施粉青釉,釉面開片,片紋交織如網。足底邊無釉,露鐵黑色胎。

此洗造型優美,釉層瑩潤如玉,在溢青流翠的釉面上片紋縱橫交錯,大片紋間又閃現條條小冰裂紋,構成優雅和諧的藝術整體。

官窯青釉方花盆

高9.2cm,口邊長15.3cm,足邊長13.0cm

故宮博物院藏

花盆呈長方體形,敞口,器口鑲銅,直壁,平底中央開有一滲水圓孔。

器底承以四矮足,底足露胎處呈黑褐色,俗稱「鐵足」。

通體施粉青色釉,釉面開片,開片較大,裂紋遍布器身。此盆造型規整,釉色青潤。

官窯青釉弦紋瓶

高33.6cm,口徑9.9cm,足徑14.2cm

故宮博物院藏

瓶洗口,長頸,圓腹,高圈足,圈足兩側各有一長方形扁孔可供穿戴。

頸至腹部凸起7道弦紋。通體施青釉,釉層肥厚。器身布滿大片紋,縱橫交錯。

此瓶仿漢代銅器式樣,線條簡潔雅致,凸起的弦紋改變了造型的單調感,增強了器物的裝飾性。

釉色給人以凝厚深沉的玉質美感,是宋代官窯瓷器的代表作品。

官窯青釉盞託

高5.7cm,口徑8.1cm,足徑6.7cm

故宮博物院藏

盞託斂口,弧形腹,託盤邊沿寬大,圈足外撇。

內外施滿釉,釉色瑩潤,開有冰裂紋片。

此盞託造型別致,釉面晶瑩類玉,為清宮舊藏宋代官窯器,傳世極少,彌足珍貴。

官窯青釉蒜頭瓶

高13.2cm,口徑3.2cm,足徑5.7cm

故宮博物院藏

瓶直口,頸部細長,腹部由凹凸的稜線形成似蒜頭狀的形體,圈足。

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片,開片較大且遍布器身。此瓶釉面肥厚潤澤,閃現一種酥油般光澤,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在造型上也頗具特色,器身於穩重端莊中以凹凸變化的稜線突出其精巧。

官窯青釉圓洗

高6.4cm,口徑22.5cm,足徑19cm

故宮博物院藏

洗敞口,器身近直,洗裡坦平,圈足矮寬,底部邊沿露胎無釉。 造型端莊典雅。

通體施青釉,釉呈粉青色,純淨瑩澈。 釉面上,金絲般的開片縱橫交織,片紋間又閃現出條條冰裂紋,優美和諧。

清代乾隆皇帝尤為喜愛,曾為此洗擬詩一首, 由皇家玉作匠師以楷書鐫刻於洗之外底。

官窯青瓷圓洗

高6.2公分 口徑30公分 底徑12.5公分

臺北故宮藏

圓侈口,加嵌銅邊,平底臥足,胎骨較厚。

內底面微鼓起,墊燒,施青釉。釉調不勻,外底顏色較淡,其餘青綠,局部泛灰。

器表滿佈棕色紋片,外底墊圈周緣沾黏一截窯具,足緣有多層施釉痕,足端露出黑灰色的胎體。

官窯青瓷龍紋盤

高4.2公分 口徑18.7公分 足徑11.3公分

臺北故宮藏

六瓣花口洗,口沿鑲銅釦,弧形淺壁,淺圈足。

採墊燒法燒製,內外施青釉,呈灰青色,釉面滿佈棕色開片,盤面貼飾模印團龍紋,龍形凸起為釉所掩,略顯鈍濁。

底面釉色偏黃,足端露灰色胎。 是傳世難得一見帶有印花紋樣的南宋官窯器。

官窯青瓷葫蘆瓶

高18.5公分 口徑1.7公分 足徑5.5公分

臺北故宮藏

小圓口,葫蘆形器身,器表有三道接痕,矮圈足。胎體較薄,墊燒,施青釉,呈色灰青。釉質清亮,局部泛黃,釉表滿佈灰棕色紋片。圈足施釉不勻整,足壁有多層施釉痕,足端露出灰黑色器胎。

官窯洗

高2.5公分 口徑14.1公分 底徑9公分

臺北故宮藏

侈口,淺弧壁,平底,圈足。 全器光素無紋,施罩青釉,釉色清而泛綠,厚潤帶玻璃光澤,並見細碎透明開片,口緣處因釉層較薄而呈現褐色。圈足滿釉,內有六支釘痕。

官窯盤

高3.5公分 口徑18.5公分 底徑6公分

臺北故宮藏

六瓣花口,弧壁漸收,圈足。整器施官釉,釉色溫潤柔和,器內外滿布細碎開片。圈足露胎一圈塗褐色汁,足內亦施官釉。

官窯盤

高2公分 口徑15.5公分 底徑5.1公分

臺北故宮藏

八瓣花口,淺壁,平底,圈足。器施淡青色釉,釉厚,有縮釉見胎的狀況,全器滿布細開片紋。圈足露胎一圈,圈足內滿釉。

官窯洗

高9.7公分 口徑23.5公分

臺北故宮藏

花瓣形口,斜直壁,平底內凹。器內外連同底部皆塗施青灰綠釉。釉面布滿細密淺褐色開片,底有六個支釘痕,露出紫金土胎色。

官窯青瓷圓洗

高5.1公分 口徑15.3公分 底徑11.5公分

臺北故宮藏

圓侈口,斜直深壁,平底無足。周壁胎較薄,底稍厚。外底微凹,內底略凸。滿釉支燒,通體施青釉,釉色粉青,口沿釉薄處現出灰邊,釉面開棕色大紋片。外底排佈五枚圓點狀支燒痕,支痕中露出深灰色的胎體。浙江省杭州市老虎洞窯址和南宋太廟區域出土有類似的標本。

官窯青瓷菊花式盤

全高4.5公分 口徑18.5公分 足徑13.3公分

臺北故宮藏

模製成形,花口,弧形淺壁,器外模塑三十一瓣菊花稜,平底,淺圈足。 採滿釉支燒法燒製,通體施青釉,釉色粉青,口下積釉,並有多層施釉痕,口足釉薄處,現出淺棕色邊。內外滿佈棕色紋片,局部間雜冰裂紋。

底面沿邊排佈八枚支釘,足端有使用磨擦痕,局部露出灰色胎。 從四川省彭州市窖藏出土的多曲銀盤,可推想此器器形仿自金銀器。

縱觀南宋官窯花口洗,造型樣式雖有個別變化, 但多半具有金屬器的風格,從中並且可以歸納出足徑一般介於9-13 公分之間,底面沿邊排佈的支釘有七或八枚兩種群組。

官窯灰青貫耳弦紋壺

高24.7公分 口徑13.6公分 底徑12.6公分

臺北故宮藏

壺圓口微撇,短頸,兩貫耳,碩腹,平底,矮圈足。 頸飾凸弦紋二道胎骨厚重,全器施青釉,釉色濃潤。釉面滿佈淺褐色紋片,略有砂眼。圈足端露胎,塗赭色汁。

官窯青瓷盤

高3.7公分 口徑15.8公分 足徑11公分

臺北故宮藏

圓侈口,口沿加鑲銅邊。淺壁,平底,淺圈足。 胎體較薄,採支、墊並用方式裝燒,內外施青釉,釉色偏灰,釉面滿佈棕色紋片,底面沿邊排佈七枚支釘,足端與支痕均顯露出灰黑色器胎。

宋 官窯大盤

高3.8公分 口徑16.7公分 足徑11.9公分

臺北故宮藏

模製成形,圓口,口沿鑲鍍金銅邊,淺壁,矮圈足。外壁模飾菊瓣三十五稜,滿釉支燒,通體滿施粉青色釉,釉質清亮濃稠。釉表滿佈棕色紋片,局部可見冰裂紋。底週排佈七枚支釘,支痕中露出深灰色器胎。

官窯青瓷葵口盤

高4.5公分 口徑19公分 足徑6.5公分

臺北故宮藏

六瓣葵口折腰盤,淺壁,淺圈足,盤心微凹,圈足低矮。採墊燒法燒製,內外施青釉,釉色偏綠,器表開棕色紋片,間雜少許細碎冰裂紋。外壁順應葵口出現六道淺槽,圈足施釉不勻整,著地處露出灰土胎色張公巷窯址也見有相似的標本。

官窯青瓷葵口碗

高5.3公分 口徑20公分 足徑7公分

臺北故宮藏

花口分六瓣,侈口嵌銅釦,弧形深壁,器外微現六道淺槽,內底心凹陷一圓槽,圜底,淺圈足,足徑較大。墊燒,內外施青釉,釉層濃潤,顏色翠綠,足壁有多層施釉痕,釉錶帶棕色紋片,間雜少許冰裂紋。圈足施釉不勻整,著地處露出灰色胎。

官窯青瓷葵口碗

全高8.8公分 口徑23.1公分

臺北故宮藏

花口分六瓣,侈口,弧形深壁,器外微現六道淺槽, 內底心微凹陷,圜底,淺圈足。墊燒,內外施青釉,釉層濃潤,顏色粉青,口下有多層施釉痕,釉錶帶少許棕色大紋片圈足施釉不勻整,著地處露出深灰色胎器形類似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亞歷山大碗」。

官窯青瓷葵口盤

高5.2公分 口徑21.7公分

臺北故宮藏

六瓣葵花形,侈口嵌銅釦,斜壁稍深, 至足際向內橫折成折腰盤式,盤心微凹,矮圈足。胎體稍厚,上施青瓷釉,釉色粉青,釉表開深色大紋片。施釉至足際,足緣無釉,露出燒後胎色。

底面鐫刻乾隆皇帝〈詠官窯葵花盤〉:「脩內陶秘器,官窯異外間。難分建隆代,總出鳳凰山。葵式全非赭,冰紋半染殷。傾陽如取譬,切已獨思艱」御製詩。

官窯青瓷葵口碗

高8.5公分 口徑23公分

臺北故宮藏

花口分六瓣,侈口,弧形深壁,器外微現六道淺溝,內底心凹陷一圓形淺槽,圜底,淺圈足。墊燒,內外施青釉,釉層濃潤,顏色粉青,口下局部刮釉,露出多層施釉特徵,釉錶帶少許棕色大紋片,圈足施釉不勻整,局部顯露出深灰色的胎體。器形類似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亞歷山大碗」。

官窯青瓷洗

全高12.7公分 口徑17.5×19.5公分

底徑16.0×16.0公分 足徑15.8公分

臺北故宮藏

簋形器,呈橢圓形,口緣下有二道凸弦紋; 腹圓鼓,矮圈足,足圈外移。雙附耳的垂珥已被磨去,露出深褐色胎。附耳作立獸形,半環狀獸身中空。全器釉色粉青,厚腴,微有流動性。稜線處呈顯胎色。六角形的紋片多半無色,為俗稱之冰裂紋。另有淺黃色的大紋片,為鱔血紋。足圈內側多縮釉。口沿及足圈均鑲銅釦稜。

器仿西周銅簋,同樣的造型在杭州郊壇下窯址、老虎洞窯址均有出現。

官窯青瓷花式洗

高4.3公分 口徑17.8公分 足徑11.2公分

臺北故宮藏

十二瓣花口洗,弧形淺壁,平底,矮圈足。滿釉支燒,通體施青釉,顏色偏綠,釉質清透,口下、足際出現多層施釉的特徵。盤心淺劃一朵折枝花卉,線條淺淡。胎骨堅緻,釉面無開片。圈足修飾端整,底面沿邊排佈七枚支釘,支痕中露出灰色胎。韓國高麗青瓷中亦見有類似的器形。

官窯青瓷尊

全高25.9公分 口徑16.5公分 足徑13.0公分

臺北故宮藏

喇叭口、扁圓腹、高足脛外撇至足緣,圈足;其頸、腹及脛係分別製作後接合成,頸與脛部各飾一道弦紋;器外壁貼付四條直行的泥線,自口、經腹、至足,分三段凸起器面,有如出戟銅尊的稜脊。

全器施粉青釉,釉層厚而勻,光澤瑩潤,有不規則的大開片,器裡腹部與脛部的釉薄不勻且色灰黯。足緣無釉,呈暗褐色,其傷破處見深黑胎色。

全器造形典雅,泥線因罩厚釉而線條柔和,出脊稜緣處則映黑胎色。

(圖文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

(聲明:尊重作者原創。如有涉及版權問題,敬請作者或同行告知,我們將及時糾正刪除。同時,歡迎廣大藏友投稿分享您的原創好文章。同類微信公眾號轉載本刊發布文章,請另取標題,以免讀者誤會。如使用本刊標題,必須註明「轉自公眾號:四海博緣收藏平臺」。謝謝合作!

九門網,只為藏友謀福利!

收藏新時代,一步一精彩!

喜歡,就給我一個「好看」

相關焦點

  • 「宋代官窯」遺址成謎,專家說法不一,瓷器存世量不足三位數
    靖康二年,北宋滅亡,汴京遺址沉入地下,北宋官窯同時遭到毀滅,官窯遺址也被淹沒在漫漫黃沙之中,而中國的瓷器藝術發展到宋代,已經臻於成熟,隨著燒制工藝和新材料的發現,宋代瓷器的燒制有了新的發展,在跨越了千年後,宋代瓷器更是以樸實無華的風韻和不可跨越的高度,成就了中國陶瓷發展史的巔峰時代
  • 北宋官窯——成就中國古瓷器巔峰
    南宋官窯就是沿襲北宋官窯的體制而設立的,明清兩代的官窯也同樣是繼承了這種模式而各自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官窯的產生是中國古代陶瓷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重要的裡程碑,對中國古代陶瓷產業的進化與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和推動作用。歷代的官窯都代表了那個時期瓷器生產的最高水準,並主導了瓷器製作的潮流和方向。
  • 被美國博物館收藏的中國瓷器,產自宋代五大名窯的哪一個?
    到清代,甚至連乾隆皇帝都曾賦詩:白玉金邊素瓷胎,雕龍描鳳巧安排;玲瓏剔透萬般好,靜中見動青山來。乾隆皇帝詩中所述的就是中國瓷器藝術之美。其實,中國歷代都有瓷器的身影,只是學者普遍認為在宋代之前,瓷器都是偏向追求實用而並非追求極致藝術。
  •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南宋官窯青瓷葵花式洗,宋代美女的化妝盒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南宋官窯青瓷葵花式洗,宋代美女的化妝盒瓷器收藏界對宋代瓷器都非常重視,其中宋代瓷器中的官窯瓷器,尤其是到藏家的追捧。因為官窯瓷器本身就是出自官方的要求來生產,並且直接為宋代的宮廷進行服務的瓷器。
  • 歷代官窯的基本特徵
    古代由朝廷官方營建、主持燒制瓷器的窯場,統稱為官窯,其所燒制的瓷器專供宮廷使用。五代、宋代、明代、清代官窯的窯址五代十國吳越錢氏宮廷壟斷越窯的部分生產,使得越窯有了官窯的特性。而北宋大觀、政和年間在汴京設置官窯,稱之北宋官窯,這才有了正式的「官窯」。
  • 室無瓷不雅,品鑑宋代文房瓷器,體會宋代文人之高雅
    很多人會在房間擺放一些文玩瓷器,效仿古人,這種行為不過是附庸風雅而已。要說到風雅,首屈一指的是宋人,尤其是宋代文人。文房瓷器追求內涵豐富和造型的精巧別致,今天就介紹幾件宋代的瓷器精品,體會宋代文人之高雅。
  • 官窯瓷器為何看起來很新?
    很多人玩瓷器收藏,尤其是明清瓷器的藏友常聽到一句話「舊瓷如新」,往往這些「舊瓷」都是官窯瓷器!不得不承認,在官窯瓷器的收藏圈內,無論是兩岸故宮博物館亦或是國內外各大博物館(私人博物館)等,很多官窯瓷器在燈光下(自然光下)看著很亮很新!
  • 宋代遺珍:故宮博物院的宋代瓷器,五大名窯之精品!
    #宋代五大名窯#「藏」在故宮博物院的宋代五大名窯five famous kilns「故宮博物院」院藏文物體系完備、涵蓋古今、品質精良、品類豐富。汝窯天青釉洗官窯官窯,是南宋宋高宗時期一些窯口專為宮廷燒制的瓷器
  • 典雅清新並存時代風格突出 宋代時期的瓷器名窯湧現
    它在唐、五代「南青(瓷)北白(瓷)」的基礎上,受當時商品流通、城鄉庶民生活及宮廷御用的推動,產量激增,質量提高,在花色品種和紋飾圖案上也有所改進和創新,形成了自由奔放、簡練瀟灑的時代風格,並出現了定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等五大名窯,而當時的磁州窯、耀州窯、吉州窯、龍泉窯、景德鎮窯等名窯也以其清新質樸的瓷器聞名於世。
  • 最美瓷器,萬彩鈞窯另詳解五大名窯——那些美麗的瓷器
    一件瓷器釉面上同時出現多種複雜的色彩,很難用語言來形容,可謂紫中藏青、青中透紅、紅中寓白、白裡泛藍、藍中有綠,各種色彩交織在一起,變化萬千。富於變化,是藝術審美的基本要素之一,鈞瓷也不例外。  厚:厚有兩種含義,一種是釉質厚實,乳濁度高,不露底;二是指釉層較厚,不淺薄。厚是鈞釉的基本的特徵,釉厚更利於鈞瓷的窯變。鈞瓷之所以大氣、凝重、耐看、釉厚是相當重要的一個因素。
  • 北宋瓷器:中國陶瓷的巔峰之作
    現今已發現的古代陶瓷遺址分布於全國170個縣,其中北宋窯址的就有130個縣,約佔總數的75%.當時的窯廠各有特色,定窯、景德窯清秀,汝窯、耀州窯渾厚,官窯、哥窯典雅,鈞窯絢麗,建窯淳樸,磁州窯、吉州窯具有民間風採,都是我國的藝術精品。其中,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更是宋代的「五大名窯」,流傳至今的瓷器價值連城。
  • 臺北故宮宋代瓷器之似玉非玉汝窯瓷
    在臺北故宮的館藏文物中共有瓷器2萬5千多件,與北京故宮的30多萬件瓷器比起來並不算多,但是這裡的每一件瓷器都可以稱得上是陶瓷藝術史上的巔峰之作。汝窯是宋代有名的官窯。南宋葉真《垣齋筆衡》中記載:「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燒青瓷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妝窯為魁。」而被後世堪稱為宋代五大名窯的「汝、官、哥、鈞、定」,亦將汝窯排在首位。因此汝窯和汝瓷在我國古代瓷器發展中,特別是宋代官燒青瓷的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 像熟透的紅柿子般的釉色的宋代醬釉瓷器~
    像熟透的紅柿子般的釉色的宋代醬釉瓷器~宋代醬釉瓷器物有碗、盤、碟、瓶等,器形不大,品種和數量都比較少。明代景德鎮御窯廠以及清代的官窯瓷器都生產醬釉瓷,古樸渾厚,典雅優美。像熟透的紅柿子般的釉色的宋代醬釉瓷器~釉色為醬色、褐紅色、赭色、柿紅色的瓷器的通稱。
  • 北宋官窯傳承系列六 - 壺(上)
    古代「壺」的概念與現在我們的概念不太一樣,古代的壺按現在來講叫做「瓶」,因為現代人腦子裡的「壺」是帶把柄的才叫「壺」,這是宋代以後,尤其是明清以來由於喝茶、飲酒習慣的改變,與漢唐之前喝茶、飲酒的方法不同,所以生活習慣的改變,器物的使用、叫法都在不斷地變化。
  • 從雞缸杯到官窯八方瓶,仇國仕和他經手的「天價」中國瓷器!
    加盟蘇富比以來,他組織了多場成績超凡的拍賣專場,使得香港蘇富比繼續在中國瓷器及工藝品領域保持風向標的地位。 仇國仕提到他在拍賣行多年來的心得, 「第一眼接觸一件藝術品/拍賣品, 所有決定都是以情感接觸為準則,往後才是理性分析研究。」
  • 中國美色在瓷器,這些瓷器顏色,你知道都是怎麼來的嗎?
    單色釉的純淨、厚薄、冷暖,窯變時的變幻莫測,偶爾有如風鈴般清脆、令人愉悅的微小開片聲音,都給人帶來無窮的美的享受與遐想。 青釉 青釉,中國瓷器最早的顏色釉,施青釉的瓷器稱為青瓷。始見於商代中期,以後歷代都有燒造,均以鐵為主要著色元素,以氧化鈣為主要助溶劑。含鐵量越高,呈色越深。
  • 瓷器每個人都見過,那五大名窯你知道嗎,難道這些瓷器是破碗爛盆
    ,因為所有的瓷器出產地都是非常秀美的一個景色之地,比如說龍泉,從五代時候這裡就開始來燒制青瓷,到了宋朝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制瓷的一個基地沿著溪水十裡,壁部的瓷窯50多處,著名的瓷將張生一張生二兄弟倆,都是在這裡燒造瓷器釉色和造型都是各有千秋,所以張生一的瓷器磁窯叫做哥窯,張生二的磁窯叫做帝堯,哥窯的青瓷釉層飽滿,釉面顯露文片,列文千姿百態
  • 瓷器種類太多?教你如何區分中國五大名窯
    中國宋代瓷器生產,以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五個窯口產品最為有名,後人統稱其為「宋代五大名窯」。官窯以燒制青釉瓷器著稱於世。 官府經營的瓷窯。也泛指明、清時期景德鎮為宮廷生產的瓷器。元代景德鎮官窯稱「樞府窯」。
  • 康熙官窯瓷器「設計師」,呈瓷樣數百種,終於燒成絕佳的御窯瓷器
    明末清初,戰爭頻仍,景德鎮御窯廠瓷器燒制處於停滯、衰退狀態。康熙初期,統治者施行了一系列的政策,使社會經濟得到復甦。康熙十年開始,景德鎮奉旨開始燒制祭器。一直到康熙十九年,官窯瓷器「官樣」的出現,清朝官窯瓷器燒制出現了轉折點。
  • 盤點三件流落在日本的乾隆官窯瓷器,可以說每一件都十分的珍貴!
    乾隆這個時期,是大清朝的盛世時期,這個時候景德鎮可謂是名匠雲集,更是把康雍時期瓷器精髓發揚光大,乾隆瓷器也是在市場上除了康熙、雍正瓷器以外最受歡迎的品種,可以說乾隆時期的瓷器顏色最多,圖案最新、造型最奇、很多流落民間的名匠工藝精湛鬼斧神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