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中國古代陶瓷發展的重要時期。它在唐、五代「南青(瓷)北白(瓷)」的基礎上,受當時商品流通、城鄉庶民生活及宮廷御用的推動,產量激增,質量提高,在花色品種和紋飾圖案上也有所改進和創新,形成了自由奔放、簡練瀟灑的時代風格,並出現了定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等五大名窯,而當時的磁州窯、耀州窯、吉州窯、龍泉窯、景德鎮窯等名窯也以其清新質樸的瓷器聞名於世。
鈞窯碗
定窯產品以白釉瓷器為主,裝飾花紋繁富,流行刻印花卉圖案,北宋中期創造了覆燒的方法,提高了產量,在裝燒工藝上是一次很大的改革。定窯遺址中曾發現過刻有「官」、「尚食局」、「五王府」字款的白瓷片,說明定窯有一部分產品是為官府和宮廷燒造的。河北定縣北宋塔基中出土了100餘件定窯白瓷,其中有十餘件刻有「官」字款,胎薄釉潤,造型優美,是定窯的上乘之作。
龍泉窯瓷器
磁州窯是宋代北方著名的民窯,在今河北磁縣觀臺鎮。產品以碗盤為主,也燒造大型罐盆之類日用器皿,印有「張家造」戳記的瓷枕就是觀臺的產品。磁州窯瓷器用繪花、劃花和剔花等技法,繪製黑、褐兩彩的花卉禽魚等圖案,以明快流暢充滿生活氣息的構圖而著稱。屬於磁州窯系的窯場很多,分布於河北、河南、山西一帶,除觀臺以外,河南修武當陽峪窯址和湯陰鶴壁集窯址也很重要。
耀州窯是宋代北方專燒青瓷的民窯,產品種類很多,釉色沉穩,裝飾花紋與定窯相似。鈞窯瓷器也屬於青瓷,但它的釉色卻是一種藍色的乳光釉,深的作天藍色,淺的如天青色,最淡的似月白色,在藍色釉中利用還原銅的呈色作用燒出了紅色,紅藍釉互相溶合又出現了紫色。北宋窯有各式花盆、盆託,以及洗、爐、尊、缽等器。有些是專為宮廷燒造的。
定窯印花龍紋盤
北宋末年,中原戰亂,制瓷業停頓,北方的制瓷工匠南遷,促進了南方諸窯的發展。南方諸窯中最重要的是景德鎮窯和龍泉窯。景德鎮窯在宋代燒造青白釉(亦稱影青釉)瓷器,由於採用並改進了定窯的覆燒裝置,景德鎮窯青白釉瓷器的產量有很大提高。
龍泉窯是繼越窯而起的南方燒造青瓷的窯場,分布於今浙江南部諸縣中,而以龍泉縣為中心。近年對龍泉窯址作了大規模的發掘,窯床都是依山而建的長達數十米的「龍窯」,在窯床附近發現了工作間、晾坯間和淘洗池等遺蹟。龍泉瓷器在北宋尚處於初期階段,受越窯影響較深。到南宋中期以後有較大的進步,燒成了代表龍泉特色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還有以燒造黑瓷著稱的建窯,產品以碗盞為主,在漆黑色的釉上有閃銀光的細條紋,狀如「兔毫」;也有閃銀光的圓點紋,猶如「油滴」。吉州窯也是南宋才發展起來的窯場,它多仿其他名窯,但又能創出新意,如仿建窯黑瓷時,能燒出黑、黃色混合如海龜殼似的釉色,稱為玳瑁釉;又將民間剪紙的花樣作為紋飾移植到瓷器上去,成為吉州窯的獨特風格。
草帽杯
宋代陶瓷的突出成就,在於燒製成了定窯的白釉印花,耀州窯的青釉刻花和劃花,磁州窯的白釉釉下黑彩和白釉釉上劃花,鈞窯的乳光釉和焰紅釉,景德鎮窯的影青,龍泉窯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等。而黑釉的兔毫、油滴、玳瑁、剪紙漏花等新興品種和裝飾手法的出現,也標誌著此一時期陶瓷工藝的巨大進步。它們相互爭勝鬥奇,異彩紛呈。
宮廷御用瓷器多由河南寶豐清涼寺汝官窯、禹縣八卦洞鈞官窯和浙江杭州修內司官窯燒制進貢。這幾處官窯的瓷器在青釉、乳光釉上有所創造,以醇厚典雅取勝,而有別於民窯的簡樸清新。
宋代陶瓷在燒制上採取了「火照」檢查並控制窯爐的溫度和氣氛,以及原缽和覆燒等先進技術和工藝,使瓷器的質量、產量得到進一步提高。
這一時期瓷器的器形品種也較以前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而同一類器物又有各種不同的形式,新的器物品種不斷出現,主要有玉壺春瓶、梅瓶、花口瓶、卷口瓶、洗口瓶、瓜稜瓶、琮式瓶、瓜稜壺、葫節式壺、注子、枕等。紋飾題材亦豐富多採,多為花鳥走獸,亦有人物、山水等圖案,均富有生活氣息和裝飾美。其中某些紋飾題材及其表現形式,與當時興起的文人水墨畫有一定的聯繫。
本文為中國大百科全書資料庫原創,歡迎關注了解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