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耀州窯刻蓮紋獸足爐
爐敞口,平沿,鼓腹,三獸足。爐通體施青釉,釉色青綠,典雅而含蓄。從口沿部始飾尖葉紋,下飾凸弦紋,肩飾回紋。腹部浮雕纏枝花卉紋,是耀州窯最常見的紋飾,構圖密而不繁,滿而不滯,線條行雲流暢,下飾三道凸弦紋。三足為三個高鼻大眼、怒目圓睜的怪獸,構思巧妙,匠心獨具。足底及爐內底部露胎,胎質細膩,灰白色。釉色青中泛黃,釉下隱見冰裂紋,渾厚柔和。該爐造型別致,裝飾美麗,胎體厚重,製作規整,為金代耀州窯器中的精美之作。
北宋 耀州窯魚紋菊瓣碟
碟弧腹、圈足,碟壁呈菊瓣型,放射狀地向外刻出一片片菊瓣紋,布局舒朗勻稱,線條活潑流暢又不失規整,餘下碟心刻劃海浪層卷波伏,飾魚紋遊弋於海水中。此碟出自耀州窯,滿施瑩潤平滑的青釉,胎體劃刻紋理乃耀州窯典型裝飾手法,觀之溫潤質樸,細膩精緻。全器釉色青綠,紋飾清晰細緻,製作精巧玲瓏,反映出當時藝師們的審美觀念,代表了耀州窯瓷器刻花工藝的突出成就,為不可多得的宋代耀州窯精品。
金 耀州窯青釉大缽
耀州窯青釉創燒於唐晚期,北宋達到巔峰,金代耀州窯承襲北宋精湛的制瓷工藝,這時期青釉瓷大量出現,釉色白中閃青、釉質肥厚,為文人雅士、達官顯貴所喜愛。本品直口,筒腹,圈足,壓手沉實。釉水腴潤柔和,釉色青中閃灰含綠。造型圓滿,比例諧調,沉穩端莊之中,流露著肅然大氣。缽,當屬禮器,絕非日常盛粥裝湯之品。置廟宇神臺之上,祖宗牌位之前,應有其特定位置。較之碗盤杯碟,稀少且珍貴。底足修胎精細,露胎處,因年代久遠,呈赭紫色。中央留釉,略有白色氧化物沾附其上,為金代遺物無疑。
金 鈞窯爐
鈞窯窯址原在河南禹縣、臨汝一帶,近年在河南鶴壁、新安的窯址以及大同的金墓也出土有類似品,為當時流行於北方地區的瓷器風格。此爐平口折沿,頸部較常見品修長,頸部中間還凸飾弦紋,造型雋秀,通體施天青釉,釉汁自然垂流至足,三足及器底無釉。施釉較厚,釉面密布細小開片,與淡雅的天青釉相得益彰,古韻十足。
宋 鈞窯高足杯
鈞瓷產於河南省禹州市,起源於禹州市神垕鎮,始於唐而盛於宋。鈞瓷為國之瑰寶、華夏一絕、舉世無雙,堪稱享譽海內外的中國名窯奇珍。鈞瓷以其古樸端莊的造型、出神入化的窯變、精美絕倫的釉色、雅而不俗的韻致,凸顯出其在中國傳統文化藝術領域的尊貴地位。高足杯也稱馬上杯,它同於高足碗,上為碗形,下有高柄。高足杯也稱把杯,外觀美麗,實用方便,是陶瓷中的典型器物,每個朝代的高足杯都有各自的時代特徵。此件高足杯口沿微向外撇,盤心平坦,盤下承以喇叭狀高足,底部露胎,具有典型的宋朝時期特徵,造型周整,胎骨堅密,釉面溫潤,釉色深穩,十分難得。
北宋 鈞窯天藍釉大缽
鈞窯是宋代五名窯之一,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宣德鼎彝譜》雲「內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首次把鈞窯和柴、汝、官、哥、定並稱。鈞窯的主要特徵是紫口、鐵足,芝麻醬底,器表有開片,似蚯蚓走泥痕跡,釉色以月白、天青、天藍色為基本色調。宋鈞窯以釉色美取勝,因此除了堆凸乳釘、弦紋以外,一般沒有其它紋飾。此件鈞窯缽斂口,弧腹,胎質密實。器身施天青釉,釉層勻淨,釉色滋潤、肥厚,光亮瑩潤,開片均勻自然,是宋鈞窯瓷器中少見的精品,不可多得。
宋 定窯繩紋蓋罐
蓋罐,直口,斜肩,下腹部斜折,罐身貼飾四條縱向泥條,並斜刻繩紋於其上,下端的繩紋製成四足,頗具新意。蓋內無釉露白胎,口緣、底足均無釉,本品罐身貼塑直稜泥條的手法,或與同時期的金屬器裝飾有關。本品更有原配罐蓋,十分難得,從器型到紋飾的手法,帶有明顯北宋早期的風格,並屬於浮雕素器者內的精品。臺北故宮藏有同類藏品,僅繩紋所劃紋飾和底足略有不同,可資比較。參閱:《定窯花瓷:院藏定窯系白瓷特展》,臺北故宮,2014年,第21頁,圖I2
宋 定窯刻蓮紋盤
盤敞口,口沿包銅扣,盤底圈足。裡外勻施白釉,釉色沉靜厚潤。口沿之下壓印兩周弦紋,盤內裝飾折枝蓮花一朵,線條利落,流暢如畫,為定窯劃花工藝的傑出代表。雕者先以長斜刀勾勒,繼而用梳齒工具押刻蓖紋,最後於輪廓的一側施加深峻的直刀,有如中鋒、側鋒交替用筆,在牙白釉沉積處暈散出濃淡交替的筆墨韻味。而花、葉內加刻的蓖紋更是抽象的表現出了植物表面的質感。定窯中刻有此種紋飾的折沿盤殊不多見。此盤外觀完整,器形娟秀,布局勻稱適宜,紋飾清晰生動,線條流暢自然,刀鋒乾淨利落,表現出定窯制瓷工匠們的精湛技藝。
北宋 定窯描金小盞
定窯是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宋代六大窯系之一,它是繼唐代的邢窯白瓷之後興起的一大瓷窯體系。定窯原為民窯,北宋中後期,定窯由於瓷質精良、色澤淡雅,紋飾秀美,被宋朝政府選為宮廷用瓷,使其身價大增,產品風靡一時。此件小盞弧腹、圈足,口沿及碗心局部描金。描金是金彩裝飾方法之一,是用本金或亮金在瓷面上描飾裝飾紋樣或配合其它裝飾作邊線或金地使用。整件胎骨堅緻,釉色晶瑩,器形古樸大方,極具神韻。
北宋 定窯出筋六瓣碗
花口,弧腹,圈足。碗心淺刻弦環,弦環與碗壁分布六釉稜出筋共成花瓣形貌。口沿露胎。此碗宋代定窯燒制,整觀胎薄體正,施釉均勻。定窯白瓷的馳名始於北宋,而定窯白瓷的燒造則始於唐代,其承襲刑窯,創燒於唐,發展於宋,延續燒瓷至金、元時期,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由於質量精良、風格淡雅,曾被宋皇室選為宮廷用瓷。窯址位於曲陽澗磁村及東西燕山村,曲陽宋代屬定州,故名定窯。唐代始燒白釉、黃釉器物。此碗胎質細膩,胎色潔白,施透明釉,表面釉光瑩潤,胎體有油膩感,素雅瑩然,雖歷盡千年滄桑,潤澤依舊,盡展素淨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