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博《中國古代瓷器》展|紋飾裡的中國

2020-12-22 一期一會生活美學

「質韞珠光堪作鑑,紋鏤花鳥具傳神。」

中國紋飾,美得驚豔。所謂天人合一,在東方的韻緒中,在紋飾的國度裡。

中國陶瓷久負盛名,特別是瓷器舉世聞名,如青瓷、黑瓷、白瓷、青花瓷、窯 變花釉瓷和彩繪瓷等,無論質地還是色澤,在長達數千年的歷史中不斷推陳出新,依然保持著長久的生命力。

中國在瓷器的製作上冠絕天下,在瓷器的裝飾——紋飾上也有極深的造詣。

瓷器紋飾,是裝飾在瓷器上的花紋總稱, 它是按照一定的圖案結構變化、抽象歸納等方法 規則化、定型化的圖形。隨著瓷器的出現和發展, 裝飾紋樣及形式變得豐富多樣,花紋、圖案、造 型等日益複雜,精美絕倫。

以龍鳳為紋飾

我們習慣講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龍鳳是中華民族的象徵,自商周以來,龍鳳就是天生一對。龍象徵著權威和尊嚴,鳳象徵著才藝和吉祥。所以才有''龍鳳呈祥''的古典。

以植物為紋飾

大多以松、竹、梅、蘭、牡丹、蓮花、桂花、桃、柿、石榴等植物為紋飾圖案。有:歲寒三友,圖案為松、竹、梅或松、竹、梅、蘭。四君子,圖案為梅、竹、菊、蘭草四種花卉。五世同堂,圖案為五個柿子和海棠花。玉堂富貴,圖案為玉蘭花,海棠花和牡丹花。

以動物為紋飾

如羊、馬、喜鵲、孔雀、鶴、鴛鴦、麒麟、怪獸、魚類、大象、蝙蝠、鷺、鵪鶉等。有:年年有餘,五福捧壽、福至心靈等等各種吉祥寓意。

以神話故事為紋飾

如仙人指路、八仙過海、暗八仙、天女散花、嫦娥奔月、佛八寶、麻姑獻壽、十八羅漢等等。

以歷史人物故事為紋飾

攜琴訪友、伯牙撫琴、踏雪尋梅、三娘教子、高士圖、耕織圖、文姬歸漢、昭君出塞、劉、關、張戰呂布、蕭何月下追韓信、陶潛愛菊、羲之戲鵝、三顧茅廬、仕女歌舞、庭院戲嬰、竹林七仙、百子圖、母子圖、刀馬人物等。

以自然風光為紋飾

如高山流水、萬壑聽松、深山訪友、白雲人家、壽山福海、群山疊翠、旭日高升、一帆風順、曲徑通幽、春華秋實、江山永固、四季報喜、五穀豐登、富貴長春、吉日高照、九秋同慶等。

瓷器紋飾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特點:

夏商周時期出現了陶器與瓷器的過渡品:原始瓷器。基於原始瓷器也可歸於瓷器大類,我們對原始瓷器的紋飾也進行探討。當時正是青銅器炙手可熱的時期,各種青銅製禮器在夏商周屢見不鮮,人們也更重視青銅器。自然,對瓷器並沒有更多的關注。瓷器的形制和紋飾多與青銅器相仿:在瓷器上的花紋多是以各種扭曲怪異的線與奇特的面構成玄奧複雜的花紋,這種花紋常常從整體上構成抽象的臉狀圖形。這些扭曲怪異的圖形臉孔也表現了當時人對於鬼神的敬畏。

中國真正的瓷器出現在東漢時期,瓷器質地細膩,無論是外貌和結構都已經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瓷。到了漢代,裝飾紋飾更為精美,有幾何紋、雲紋、植物紋和鳥獸紋等,其中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靈具有特殊意義的吉祥紋樣被廣泛使用。隨著瓷器功能和造型的變化,裝飾紋樣也豐富多樣,都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裝飾紋樣受民族遷移和佛教的盛行影響,具有較強的融合性以及鮮明的宗教色彩。瓷器裝飾紋樣也有了新的發展,題材和內容上更加豐富,胡人裝飾紋樣呈現在瓷器上, 而與佛教教義相關的蓮花紋、忍冬紋被大量運用。

特別值得提出的是,瓷器裝飾紋樣多為網紋、波 浪紋、聯珠紋、菱形紋等,同時人們所嚮往具有特殊寓意的鳥雀、闢邪、仙佛等紋飾也很多見。後代瓷器裝飾紋樣多繼承前者,最為常見的有幾何紋、花草紋、波浪紋。鳥獸、魚龍、人物、祥雲山水等紋樣也有出現。

唐代瓷器紋飾相對以前有了較大的變化,改變了以神明為主體的風格而更為以自然風光、現實生活為主。卷草紋、瑞錦花紋、花樹對鹿等紋飾成為是唐代瓷器紋飾的主流。唐代瓷器紋兼容並包,在吸收各種紋樣的同時自我改進,呈現出一種欣欣向榮的氣象。這與大唐帝國此時的國風是一致的。

唐代瓷器紋樣豐富,主要有動物、植物和幾何紋樣。而豔麗的花草相比樸實無華的花草在植物紋裡佔有更多部分。這些紋樣還在形式上大膽變化,通過形式化誇張表現出一種帶有意向性的裝飾形式,體現出了唐代裝飾藝術。

宋代瓷器裝飾圖案千姿百態,在前人的基礎上更加多樣,主要題材依然以植物花卉紋樣為 主,花卉種類,有石榴、海棠、牡丹、蓮花、蕉葉、 萱草等。此外動物紋樣也有新的發展,在傳統紋樣上增添了鶴、麒麟、鹿、兔等。嬰戲題材在此時期非常流行,主要以兒童嬉戲玩耍為主,內容題材豐富,比如釣魚、趕鴨、玩鳥、抽陀螺等, 惟妙惟肖,形象生動。磁州窯的剔花,花卉取曲直有度,疏密有致,構圖嚴密緊湊,具有極強的裝飾性;耀州窯刻花,刀法多變,造型挺拔秀美, 題材豐富,紋飾繁縟華麗。

除此之外,以文字作為瓷器紋飾也被社會廣泛應用。宋雖然沒有開創文字裝飾瓷器的先河,但將文字作為正式的紋飾是由宋完成的。當時的裝飾在瓷器上文字表現出當時人的人生態度與處事態度。如「忍」、「道德清淨」、「風吹前院竹,雨灑後庭花」等語句。也有一些吟風弄月、描繪風景的句子:「風曉殘竹月拂柳,玉盤之下花與酒」、「石揚清波,孱轉激蕩」等。

元青花,在我國輝煌燦爛的陶瓷文明史上獨樹一幟,其裝飾紋樣層次繁縟,如松竹梅、荷花、山石、魚藻、海濤等,題材內容深刻反映此時代的社會風貌。藝術家多以松、竹、梅為主題,充分表現出漢族人民對異族統治者面前清高、堅 貞不屈的民族精神。

明朝瓷器裝飾紋樣分為兩大類:青花和五彩, 繪畫形式成為此時期主要裝飾手法,青花為此時期的主流,宣德青花多用纏枝花、一束蓮、牡丹、 雀梅、三友圖等;成化多以禧嬰、人物仕女、草蟲小景、棕櫚、葡萄等;弘治、正德多用纏枝蓮、 八寶、連理牡丹、柵欄樹石、高圖吟眺等;嘉靖 多用蓮花魚藻、雲鶴、海馬、壽山福海、祥麟瑞 獸、八仙過海、人物樓臺等;纏枝紋在這幾段時期為重要的裝飾紋樣之一,比例勻稱、均 衡,具有嚴整高度的程式化。

清代瓷器裝飾紋樣佔主導地位的為繪畫式, 不同時期的繪畫風格和題材內容有所側重。康熙時期主要有龍鳳、四季景、戲曲人物故事、耕織漁樂、詩文、雛雞牡丹、祈福祝壽、冰紋梅花、 錦地開光等;雍正時期多以花鳥紋樣裝飾於器物;乾隆繼承了前朝題材,並進行多方向發展;明清 時期受宗教影響深刻,瓷器裝飾上多以吉祥寓意、 喜慶、幸福為主,歷史人物故事題材形象生動, 栩栩如生。

同樣的紋飾,在不同歷史時期亦有變化。

例如用文字作為裝飾,明、清兩代製品便有所不同。如明代瓷器多以寫梵文、經語、百福、百壽字為主,而康熙時期則偏重用大篇詩、詞、歌、賦以及表、頌等作裝飾文字。例如「赤壁賦」、「騰王閣敘」、「前後出師表」、「聖主得賢臣頌」等。

元代時期的竹子紋飾也比較常見,葉子向上,竹葉肥厚是其特色。值得注意的是,沒有竹葉向下的畫法。而明代洪武、永樂、宣德以後的竹葉不僅向上,也有向下的。

這些不同特徵表現,都是時代文化背景和審美觀念的演變所致。有些還與當時最高統治者的愛好和意願分不開,譬如官窯瓷器上的紋飾。

如明嘉靖皇帝迷信道教,於是多喜用八卦、仙、雲鶴一類的圖案作裝飾。清道光皇帝嗜愛鳥、犬、草蟲,因而這一類的畫面也出現得較多。

又如清代有賞賜瓷器之風,舉凡雍、乾、嘉、道、鹹五朝皇帝所賜群臣的瓷器,照例是以白地青花蓮為主要紋飾,並以海水紋飾繪瓶口者為多(此種賞瓶通身共有九層花紋)。使用這種紋飾的含義,據說是表示為官以清(青、清同音)白為重,蓮是廉(蓮、廉同音)潔,海水是象徵四海昇平之意。

瓷器紋飾,題材豐富,技法巧妙,可謂圖必有意,意必吉祥

瓷器紋飾受到同時代的主流文化、審美旨趣和工藝水平的影響,表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徵。每一個人物、動物、植物,包括宗教、圖案、文字都代表著或複雜或簡單的社會含義。在一件人為創造的容器上寄託情感,表達願望,繼而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

這些趨吉避兇、表達民俗信仰的紋飾,見證了不同時代下人們的心理改造過程,亦反映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此內容為一期一會生活美學原創,著作權歸一期一會生活美學所有。

主筆/所謂牧之

編輯/ 南橘

圖片 /楊潔

策劃/寶華堂主

出品/寶華堂

相關焦點

  • 覽鏡鑑微:國博「鏡裡千秋」展中銅鏡發掘品的考古故事
    2020年11月24日,經過較長時間的精心籌備,由中國國家博物館(以下簡稱「國博」)主辦的「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覽(以下簡稱「鏡裡千秋」展)開幕(圖一)。該展覽展出國博館藏銅鏡及其相關文物260餘件(套),這是國博首次舉辦有關銅鏡的專題展覽,其學術意義非同凡響。
  • 中國瓷器上的幾何紋飾欣賞
    幾何紋是出現最早、也最簡潔的紋飾,屬於原始裝飾紋樣。幾何紋是由幾何基本元素(點、線、圓)所組成的有規律的紋飾,純屬形式上的變化和結構上的美感。這種紋飾在原始社會的彩陶上早已出現,在早期作為主要紋飾的機會非常少,通常作為主紋的陪襯或地紋使用。
  • 請收下這份來自國博的驚喜
    位於天安門東側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在閉館近百天後,終於在五一重啟,迎來期待已久的觀眾朋友。為紀念有序開放,國博特意向當天前100名進館的觀眾贈送紀念品。陪女兒專程來看展的徐女士對國博的暖心之舉頗感驚喜,稱讚今日國博是「一位久別重逢後容姿煥發的摯友」。
  • 博物館裡歡樂多:古錢幣像鏟子 「關老爺」扭腰賣萌
    上官雲 攝  中新網北京5月18日電(上官雲)說起博物館以及博物館裡的展覽,尤其涉及古代珍品時,可能大多數人腦海裡會蹦出這樣的情景:雕像們目視前方,人們瞪大眼睛觀摩藝術品,配上略微昏暗的燈光,展廳內一派幽深氣息……實則不然。
  • 瀋陽故宮與中國國家博物館合作辦展——金滿堂,玉滿堂擺駕進京展典藏
    1月7日,記者從瀋陽故宮了解到,「金玉滿堂——瀋陽故宮典藏清代宮廷珍品展」自2020年12月31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以來,大受觀眾的歡迎。在為期3個月的展覽期間,將為觀眾揭開中國最後一個皇朝的神秘面紗,展現清代宮廷藝術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最高工藝。
  • 「中國風」外銷瓷器在歐洲有多風靡? 《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
    央廣網上海7月25日消息(記者林馥榆)《白色金子·東西瓷都——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今天(25日)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揭幕。展覽展出中國、德國、日本三個國家六個博物館共計75組136件的館藏精品瓷器,見證東西方文化互鑑和經貿交流。
  • 皇城藝術館攜兩大特展仲秋開館
    很多人會不假思索地說:故宮、國博。殊不知,還有一座與天安門咫尺之遙的皇城藝術館了。它和故宮、國博、太廟藝術館一起,構成了蔚為大觀的「首都中心博物館群落」。 據悉,皇城藝術館開幕展將隆重推出《從蘇東坡到吳之振——清初文壇盛舉與黃葉村莊的士林往事》和《玉染草色雪映霞——宋元瓷器精品展》兩大特展。 《從蘇東坡到吳之振——清初文壇盛舉與黃葉村莊的士林往事》展講述明末清初改朝易代之際,在社會激蕩變動的大背景下文人的生活狀態。以數百年前文人詩文唱和的獨特角度,展示清朝士林獨特的審美趣味和文脈傳承。
  • 清代沉船文物歸國,「泰興號」出水瓷器今日入藏國博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8月13日,190餘件清代中晚期瓷器入藏國博,這些瓷器曾隨「泰興號」商船沉入海底,後經過打撈、出售、回購,最終被捐贈給國博。展出的「泰興號」出水瓷器。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今天,國家博物館舉行「泰興號」清代沉船瓷器捐贈儀式,泮廬集團正式向國家博物館捐贈這批文物。「泰興號」沉船為清代道光年間沉沒於印度尼西亞附近海域的一艘中國商船,船貨以清中晚期民窯瓷器為主,兼有少量紫砂陶器、石器、金屬器等。20世紀90年代,沉船被國外商業團隊打撈,出水文物在國際市場拍賣出售。
  • 中國國家博物館慶百年誕辰 48個展廳多個展覽
    今天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的生日。從2011年3月國博新館開館至今,已累計接待觀眾超過600萬人次,這意味著每天有近2萬人次的參觀量。為了慶賀國博百年誕辰,又逢暑期參觀高峰,國博準備了多個質量上乘的展覽。
  • 典雅紋飾古色古香瓷器雅而不俗的韻致
    全器釉色青綠,紋飾清晰細緻,製作精巧玲瓏,反映出當時藝師們的審美觀念,代表了耀州窯瓷器刻花工藝的突出成就,為不可多得的宋代耀州窯精品。金 耀州窯青釉大缽耀州窯青釉創燒於唐晚期,北宋達到巔峰,金代耀州窯承襲北宋精湛的制瓷工藝,這時期青釉瓷大量出現,釉色白中閃青、釉質肥厚,為文人雅士、達官顯貴所喜愛。
  • 北京地鐵1號線新增「國博專列」 乘客近距離了解國寶
    中國搜索宋家儒攝第六節主題車廂聚焦國博「屹立東方——館藏經典美術作品展」和「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兩大展覽。一件件紅色文物瞬間把人們帶到新中國成立這一偉大歷史時刻,而虎鎣、圓明園鼠首銅像、圓明園兔首銅像、彩繪浮雕武士石刻等文物形象,帶人們重溫了流失海外的珍貴文物回歸故土的輝煌歷程。
  • 「泰興號」清代沉船出水瓷器入藏國博|組圖
    新京報訊 8月13日,190餘件清代中晚期瓷器入藏國博,這些瓷器曾隨「泰興號」商船沉入海底,後經過打撈、出售、回購,最終被捐贈給國博。今天,國家博物館舉行了「泰興號」清代沉船瓷器捐贈儀式。「泰興號」沉船為清代道光年間沉沒於印度尼西亞附近海域的一艘中國商船,船貨以清中晚期民窯瓷器為主,兼有少量紫砂陶器、石器、金屬器等。20世紀90年代,沉船被國外商業團隊打撈,出水文物在國際市場拍賣出售。2018年,泮廬集團從海外購回了10萬餘件該沉船出水瓷器。
  • 一周觀展指南|國博上博賞元明瓷器,倫敦展達·文西手稿
    目前,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正在上海舉辦,中華藝術宮展現了全國優秀美術作品展覽、全國優秀書法篆刻作品展覽與全國優秀攝影作品展覽。這也是中國藝術節首次將美術、書法篆刻、攝影展覽匯聚在同一個場館裡。上海博物館繼「太平洋藝術」展開幕後,即將舉辦「灼爍重現:十五世紀中期景德鎮瓷器大展」,呈現空白期時期的瓷器面貌;而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則舉辦了「海宇會同:元代瓷器文化展」與亞洲文明展。此外,在「5·18」之際,各地博物館也開展了不少值得觀看的展覽,例如湖南省博物館的特展「根·魂——中華文明物語展」、山西博物院的「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等。
  • 房梁上的「密符」——中國古代建築紋飾地圖
    一在談建築紋飾之前,我們必須介紹一些中國古代建築的基本結構。其中房梁部分最突出的就是榫卯結構。傳說在紫禁城這樣龐大的古建築結構裡,卻找不到一根鐵釘,成就這種奇蹟的,就是榫卯結構。這是中國古代建築中最鮮明的特色,因此,中國建築學會還把它作為自己的會徽,象徵著中國建築文化的傑出成就。為了加固建築,古人會在木材上刷一層油漆以起到保護木材的作用。隨著文化的不斷繁榮,這些木樑的表面就漸漸成為古人寄託美好願望和展開想像的廣闊天地。
  • 生在中國,我為什麼不遠萬裡去歐洲買瓷器?
    在很多德國朋友家裡, 一件精美的梅森瓷器,幾乎是傳家寶一樣的存在。梅森瓷器,一個「敗家國王」的傑作16 世紀,瓷器隨葡萄牙商隊,從中國傳入歐洲,精緻的花紋、細膩的觸感,把歐洲貴族們迷得神魂顛倒,也想生產屬於自己的 china. 不過啊,古代中國人民的智慧也不是說模仿就能模仿的,在之後二百多年時間裡,歐洲人拼了命研究,都沒有造成功過。
  • 山水紋飾前半生:由紙絹到瓷器,文人筆墨的「自娛」與「娛人」
    可以說,自魏晉至宋元,就是山水繪畫融入瓷器紋飾的歷程,卻是如此的跌宕而漫長。山水畫,顧名思義,描繪山水而成。紋飾對處在幼年期的瓷器來說,還很遙遠。一、王維與文人山水入唐,煌煌盛世一掃清極遁世的老莊思潮,儒釋道三家融匯。
  • 明永樂瓷器,開啟中國青花瓷的黃金時代
    隨著景德鎮瓷器業的昌盛繁榮和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其胎、釉精細,青色濃豔,造型多樣和紋飾優美而負盛名,與宣德青花一道被稱為開創了中國青花瓷的黃金時代。永樂朝前後期瓷器質量發生很大變化,永樂早期製品基本接近洪武朝後期,而後期製品則與宣德早期相接。永樂青花端莊秀美,器物線條非常柔美流暢。講究修胎,器形十分規整。
  • 用英語介紹中國--瓷器
    因為瓷器是中國的發明,所以「瓷器」與「中國」在英文中同為一詞,這充分說明精美絕倫的瓷器完全可以作為中國的象徵。最初的瓷器,出現在商朝時期,叫「原始瓷」,但真正意義上的瓷器開始於東漢時期。The techniques for making porcelain matured in the Tang Dynasty.唐朝時,瓷器製作工藝已臻成熟。
  • 如何欣賞這種中國傳統紋飾?
    現在作為中國紋飾,冰裂紋和它的變式,出現在任何設計師想表達中國意境的地方。缺憾與美感那麼統一,以至於人們生活中也經常想起它,甚至用來吐槽。畢竟是誕生在上千度高溫的窯爐!一使用「冰裂紋」這個詞,生活寒苦仿佛都有一絲消融。
  • 邛窯起而天下驚:揭秘中國最早的彩繪瓷器(圖)
    原標題:邛窯起而天下驚:揭秘中國最早的彩繪瓷器   邛窯,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民間瓷窯之一,是四川最具代表性的民間古瓷窯。邛窯歷史悠久,自南朝至兩宋,共經歷八個多世紀,是目前已知的四川古陶瓷窯址中, 燒造時間最長、產品最豐富、造型紋飾最美的名窯。邛窯瓷器,集彩繪、雕塑、窯變於一身,造型生動、釉色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