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中國,我為什麼不遠萬裡去歐洲買瓷器?

2020-12-20 環球時尚眼

提到在歐洲買瓷器,你可能以為我瘋了。我們生在 China,為什麼還要不遠萬裡去歐洲買 china 呢? 不過聽說啊,現在有不少中國中產和有品位的土豪,都跑到這個德國小鎮買陶瓷去了。

我現居德勒斯登,這是一個「德國著名旅遊城市」,被稱為「易北河上的明珠」,對了,還有「歐洲矽谷」。

但今天的主角,是一個離它不遠的小鎮: 梅森 ,火車車程僅約半小時。也許你對這個名字覺得陌生,然而,和很多低調的歐洲小鎮一樣,它建城至今已有近千年歷史(那會中國是五代十國時期,請自行體會有多久遠),也是歐洲古老的陶瓷業中心。

小鎮梅森風光

數百年來, 梅森瓷器製造廠創作的藝術品,都是歐洲皇室名流爭相收藏的對象。 大家熟知的奧匈帝國皇后 茜茜公主就是他家死忠粉 ,收藏了數千件梅森瓷器,如今總價值已高達數千萬歐元。

這幾年,製作精良的梅森瓷器,也一直在歐洲的拍賣會上佔據高端價位。2005 年,佳士得以 560 萬歐元 (差不多是 4200 萬人民幣) 的高價,拍出一對製作於 1730 年前後的瓷塑「白鷺」,創下了梅森藝術品的最高拍賣紀錄。

就是它們

還有調查報告稱,在 20 年內,投資梅森藝術品的升值空間甚至大於黃金、股票或者房地產。在很多德國朋友家裡, 一件精美的梅森瓷器,幾乎是傳家寶一樣的存在。

梅森瓷器,一個「敗家國王」的傑作

16 世紀,瓷器隨葡萄牙商隊,從中國傳入歐洲,精緻的花紋、細膩的觸感,把歐洲貴族們迷得神魂顛倒,也想生產屬於自己的 china. 不過啊,古代中國人民的智慧也不是說模仿就能模仿的,在之後二百多年時間裡,歐洲人拼了命研究,都沒有造成功過。

然後,重要人物出場: 18 世紀的波蘭國王 (兼德國薩克森州,也就是梅森所在的州的國王,歐洲確實夠小的) —— 奧古斯都二世 。

就是這位大哥

在治理國家方面,他沒什麼建樹,然而,他的「敗家」,可是歷史上出了名的。他喜歡建造精美的宮殿教堂,對瓷器更是發狂般的喜愛。據傳, 他曾用 600 名騎兵與當時的普魯士國王交換了百餘件康熙年間的青花瓷。

在位於德勒斯登的皇宮——茨溫格宮 Zwinger 裡,有他的個人藏品展。從這裡我們就能一窺他對瓷器的狂熱:他共收藏有兩萬餘件瓷器,茨溫格宮只展出部分 。

圖為展覽一角,展出的瓷器無論質量還是品質上已足夠令人震驚,而這僅僅是部分。

要說梅森瓷器的發明,還是誤打誤撞而來。既然是個「敗家」的主兒,奧古斯都二世自然對鍊金之類的生財之道極為敏感,聽說有個名叫 伯特格爾 Bttger 的年輕人能鍊金,就任性地把他抓來了,關進實驗室鍊金。然而,這個年輕人卻一再讓他失望。

另一方面,數學家契恩豪斯 Tschirnhaus 也在為國王進行玻璃方面的實驗,希望能製造出瓷器來。於是自然的,煉不出金的伯特格爾就成了瓷器研發小組的助手。沒想到,這一聯手,竟然真的成功了。

不過,契恩豪斯年紀大,去世得早,所以「歐洲瓷器第一人」的名聲都讓伯特格爾佔了。

(在此,編輯忍不住吐槽一句,這倆人的名字也太難打難念了,尤其是這個 ,如果基因決定了你是不能捲舌星人,你就很難發出這個要嘴巴和舌頭同時捲成一個圈才能發出來的音了。

不過這算好的了,目前德國權威的杜登詞典收錄的最長常用德語單詞,是有 36 個字母的 Kraftfahrzeug-Haftpflichtversicherung,意思是「機動車責任險」。啊,我愛中文。 )

左:伯特格爾;右:契恩豪斯

這可把國王樂壞了,立馬下令建廠製造。 1710 年,波蘭皇室 - 薩克森州選侯 - 瓷器工廠 (此處又是超長德文預警!這個工廠名稱的德語原文是:Kniglich-Polnische und Kurfürstlich-Schsische Porzellanmanufaktur 正式成立,它就是今天梅森瓷器廠的前身。

為守住獨門秘方,工匠們被關古堡

那麼,為什麼偏偏是梅森這麼個小鎮呢?首要原因很簡單,這裡有 豐富的高嶺土資源 ,製作瓷器少不了這種原材料。

其次,便是安保問題 。在當時,製造瓷器還是獨門秘方,奧古斯都大帝因此賺得盆滿缽滿,絕對比鍊金術有效多了。

這樣的生財之道,怎麼能外流呢?於是, 奧古斯都大帝瞄準了 德國最古老的城堡 —— 阿爾布萊希特城堡 Albrechtsburg,把它改建成一個依山的隱蔽工廠,把所有相關人等:設計師、科學家、工匠們統統關了起來。

大家就是被關在這座美麗的城堡裡(有這樣美的工廠打工,其實也不錯)

不過,世界上沒有無縫的牆,還是有幾個「德國肖克申」成功逃到了維也納、威尼斯等地,瓷器隨之慢慢在歐洲普及起來了。

幾百年來,梅森瓷器工廠更迭過很多版本的標誌,但主體都是兩把交叉的劍,這個設計從 1722 年沿用至今。在我看來這還挺好理解,這瓷器一定程度上成了皇權和貴族特權的象徵,為此也少不了打架(仗)流血。 (這不,為了造瓷器都把人關起來了。)

來自瓷器之鄉的我,為什麼要買這裡的 china?

對中國人來說,在歐洲買瓷器,聽起來可能有點奇怪?畢竟中國「瓷器之鄉」是不爭的事實,歐洲瓷器起步時也以模仿東方造型為主,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直到今天,梅森瓷器仍會產出許多中國風系列的產品。

但是很顯然,中國風不是我購買的理由。梅森瓷器——即使是中國風的系列,也有著與中國瓷器不同的風格,更硬朗、也更花哨。嗯,歐洲宮廷風。

感受一下這滿屏華麗的歐洲宮廷風,拍攝於梅森瓷器博物館

我第一次的購買經歷,發生在德國朋友給我譁啦譁啦說了一大通德國瓷器的歷史後,為了一探究竟,我去參觀了梅森瓷器工廠博物館。

正是這次參觀車間現場製作的經歷,讓我真正開始正視歐洲瓷器的自有文化。我驚訝且驚豔於歐洲瓷器「再創造」。

這不僅僅是色彩上的再創造:梅森擁有上萬瓷器顏料配方專利,能在忠於古老製作方式的同時提升上色效果。

梅森工廠博物館的色盤

還有花樣、創作手法上的再創造:一方面延續傳統舶來的瓷器風格並加以變形,比如藍色洋蔥、梅森玫瑰;另一方面在已有的花樣上進行延展、變形和融合,比如融合中國紋飾和西方油畫上色手法。

與中國瓷器截然不同的風格

如此一來,梅森瓷器就從模仿,到慢慢走上了自己的路。

另外,每件瓷器的造型和繪圖,都是由梅森自己培養的技師們手工完成的。這些技師在經過了少則三年多則數十年的深造後,不僅掌握著豐富而純熟的製作技藝,每個人也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因此, 每件瓷器都有自己的編號,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

工匠手工繪製花紋

還要強調一下的是, 梅森瓷器廠歸薩克森州政府所有 ,是德國為數不多的公有企業,技術產權受到了極大的保障,因此市面上難尋仿冒品。

梅森瓷器工廠博物館

地址: Talstrae 9,01662 Meien

電話 : +49 ( 0 ) 3521 4760 328

電子郵箱 : museum@porzellan-stiftung.de

官方網站 : www.porzellan-stiftung.de

肅然起敬的我打算花錢了,可是買哪件?

具體到買什麼,先說一下關於當年奧古斯都大帝對中國龍的狂熱喜愛。 「明龍」紋飾 是梅森早期重要紋飾之一,是奧古斯都大帝親自下令設計,如今依然在沿用,比如下面的「多彩御龍」系列:

但這樣的中國風,對一個真正的中國人來說,多少有點「像又不是」的違和感,這種 " 出口轉內銷 " 還是算了吧。還是提幾個最具梅森特色,值得入手的。

1. 白瓷

這是梅森最早最經典的款式。梅森瓷器的招牌,就是 堅硬、潔白而細膩的瓷胎 。

杯底除了會印有梅森的標誌雙劍意外,還會有德語單詞「weiss」,即白色。下面是我買的一個梅森基本款咖啡杯,加上託盤在 70 歐元左右拿下的。

2. 經典圖案

i. B 或 X 型

這兩種是它家杯具外壁的兩款經典紋飾,是初識梅森必入單品之一。價位在 100 歐元左右一套。

ii. 金色標誌

Gold 系列是經典系列,瓷器上畫有大大小小的金色商標標誌,風格簡約。上面這個盤子是 125 歐元,花瓶是 275 歐元,算是價位親民的。

3. 紀念款

收藏價值較高,且通常都是限量款,有著不常見的設計樣式,如果考慮收藏或投資價值可以入,觀賞性也非常強。價格上不封頂,至少也是數千到上萬歐元。

比如這套限量版巧克力器具,再現了一款首次製作於 1730 年 -35 年前後的作品,全球限量 25 套。

4. 讓你一眼相中的小玩意

梅森瓷器不只有大件藝術品或餐具系列,一些小巧精緻的擺件也值得考慮,自用增添生活情調,送人又倍兒有面子——如果你被它的顏值所吸引,恰好價格也合適,就入手吧。

這樣精緻的小擺件就很不錯,本圖拍攝於梅森瓷器博物館

在梅森瓷器博物館的商店,通常大拇指大小的小擺件,在 50-100 歐元之間,人物造型相對複雜,價格也更高一些,但 300 歐元之內也能拿下。

5. 珠寶配飾類

梅森早已不止做杯碟等餐具,或是雕塑等藝術品,也將觸手伸到了高級珠寶領域。在德國,還有新婚夫婦會訂製梅森的婚戒。如果你喜歡瓷器溫潤的質感,不妨試一試。

別致的瓷器珠寶。

寫在最後但非常重要的一些 tips

1. 官網 www.meissen.com 有中文版,雖然陳列的款式偏少,但可以對梅森瓷器有一個初步的概覽。目前中國有兩家專賣店,分別在北京和上海:

北京旗艦店

地址:朝陽區建國路 81 號華貿中心 1 座 L117-L118

上海專賣店

地址:徐匯區衡山路 890 弄 9 號(衡山坊 5 號樓)

而在德國版官網上,標註有每款產品的價格,有意購買的話,可以先看一下價格。

2. 在參觀瓷器工廠博物館時,可以考慮購買一張通票,去 阿爾布萊希特城堡 參觀一番。博物館裡以觀看現場展示和欣賞百餘年間梅森瓷器成品為主;而在城堡裡,則有更詳細的梅森瓷器相關歷史介紹。

博物館有現場展示製作過程

3. 梅森瓷器工廠博物館兼官方賣場 ,價格比大城市專賣店要低,種類也比較齊全,真是深諳消費者心理,尤其是中國消費者——周末有常駐的中國導購。

官方賣場還設有 outlet 特賣專區 , 經常有換季打折, 價格會便宜 10% 到 50% 或更多, 是一個很好的「淘寶」場所。 但是有少量質量稍欠缺一點,購買時要注意檢查,不要留下遺憾。

5. 梅森本身是一個很棒的小鎮,老城在二戰中倖免於難,完好地保存了中世紀小鎮的風貌,值得好好遊覽一番。這兒還是德國最小的葡萄種植區,不妨來一杯 金雷司令 Meiner Goldriesling。

在富有特色的地窖餐廳,喝一杯美酒吧

小鎮裡也有很多特色餐廳,例如 Keller(取地下儲藏室、酒窖之義),這一類型的餐廳建在地下,多提供傳統菜餚,極具薩克森州當地特色

相關焦點

  • 為何大英博物館喜歡收藏中國瓷器,看看古代歐洲把瓷器叫什麼
    瓷器不是很普通和很日常的東西,為何不收藏那些更珍貴的黃金珠寶等等珍貴玩意。其實,大家可能不清楚,中國古代的瓷器在歐洲還有另外一個名字,這個名字叫在現在都很好聽,很吸引人,當時瓷器在歐洲叫做「白金」,不是現在女孩子買戒指那種白金,這裡指的白金是瓷器的顏色。
  • 歐洲瓷器,留在皇族嘴角的情調
    瓷器作為中國最古老的工藝技術,現在卻漸漸脫離了大眾生活。倒是從中國傳入,然後在歐洲有著上百年傳統的瓷器精品,卻在一點點改變中國消費者的觀念,並影響著中產生活趣味及品位。  或許是因為瓷器誕生於中國的緣故,以往很少有人對歐洲的瓷器有所認識。
  • 在歐洲成為歷代奢侈品的中國瓷器,為何只在中東歐輝煌發展呢?
    源於中國的瓷器在13世紀有過一次大規模的技術轉移,隨著蒙古帝國的遠徵,瓷器工藝被傳授到了歐洲,特別是中歐和東歐,這是最為正統的中國瓷器工藝繼承者。相比於後來歐洲本土的瓷器工藝的變革,瓷器作為一種奢侈品早在羅馬帝國時期就被公認了。
  • 「中國風」外銷瓷器在歐洲有多風靡? 《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
    據本次展覽內容設計負責人、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研究部王成蘭介紹,展覽由「中國瓷器的傳播」、「歐洲的瓷器熱」、「歐洲瓷器的產生及影響」以及「兩個瓷都的碰撞」四個部分組成。從中國景德鎮、德國梅森兩個瓷器發源地講起,將器物置於「克拉克瓷」、「騎兵換瓷器」、「伯特格爾與白色金子」三個故事場景中,再現瓷器發展的歷史過程,勾勒出三百多年來中國與歐洲在碰撞、交流與融合中呈現出的豐富的多元文化。
  • 17世紀歐洲的「中國風」,貴族們使用中國瓷器,穿著中國衣服
    中國的瓷器自唐開始,由絲綢之路傳入歐洲,西方人從來沒有見過這麼精美的器皿,也不知道這種瑩潤如玉的器皿是如何製成的。於是中國的瓷器成為一種寶物被西方貴族收藏,這種精美瓷器是當時歐洲人財富與身份的主要象徵,也是歐洲商人暴力致富的主要瓶頸。
  • 「歐洲第一名瓷」是如何煉成的:從對中國瓷器的模仿到創新
    16至19世紀,瓷器在歐洲的供不應求,促進了中國和歐洲之間繁忙的海洋貿易。中國瓷器以無與倫比的吸引力和巨大的經濟價值,影響並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自明永樂朝開始,青花成為景德鎮瓷器生產的主流。鄭和七次下西洋,帶回了蘇麻離青,被應用於瓷器上。此器胎體厚重,胎質潔白,紋飾構圖嚴謹,分層繪畫,青花呈色濃豔,當屬官窯產品。
  • 本與瓷器無關--中國為什麼叫China
    又說,明清兩代瓷器大量出口,經阿拉伯傳到歐洲。這些史實,我無異議。唯可疑者,其說china由來,文云:「民間歷來有幾種說法。一種說法是china系根據秦字讀音轉化而來。但在景德鎮最為流行的說法是china是漢語昌南(原景德鎮名)的音譯。隨著景德鎮精白瓷大量流傳到海外,才使得瓷(china)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說china最初是昌南地名譯音,我覺得很新鮮。
  • 中國瓷器歐洲「變身」:十八世紀法國對中國外銷瓷的改裝重飾
    明清時期大批中國外銷瓷輸入歐洲,其中部分瓷器在歐洲會被改造和重新加以裝飾,成為一種複合器物。鑲嵌金屬附件是其中最常見的手段,這是一種將金屬製成的附件加裝嵌入另一器物(本文中是指中國瓷器)的特殊工藝。歐洲對中國瓷器的金屬鑲嵌,盛行於17至18世紀,尤以法國為盛,並在歐洲產生了輻射性影響(注1)。
  • 德國Meissen:歐洲瓷器中的白金
    印度犀牛瓷塑中國是瓷器的發源地,然而作為優秀的藝術媒介,瓷器在世界各地都有其發展脈絡。在歐洲,與其他奢侈品一樣,各式各樣的瓷器品牌充斥其間。在18世紀初,波蘭國王奧古斯都二世對瓷器有著狂熱的癖好,他萌生了自行開發制瓷技術的想法。奧古斯都為成就其瓷器夢想而倚靠一位藥劑師出身的化學家:伯特格爾。1709年3月,伯特格爾燒制出了歐洲第一件白釉瓷器。在此基礎之上,奧古斯都設立了歐洲第一個瓷窯——Meissen(梅森)。歐洲第一瓷器梅森的誕生,同時也是歐洲瓷器史最重要的開端。
  • 三百年前,歐洲國家派出間諜,專門刺探中國瓷器生產的情報
    此時中國冰清玉潔、極其衛生的白色瓷質餐具傳到了歐洲,全歐洲為之傾倒,視之為「白色黃金」,於是一下子風靡,紛紛湧現在帝王將相乃至平民百姓的餐桌上。中國外銷瓷「事件」,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了。18世紀初,歐洲大量從中國進口外銷瓷,很多國家財政拮据,不少國家頗感危機,呼籲抵制中國貨,而私底下,紛紛山寨中國產品。而實際上,對中國瓷器的仿製更早就開始了。
  • 紋章瓷:中國製造的歐洲時尚,為什麼會讓貴族們趨之若鶩
    今天的歷史,我決定從1604年開始敘述,這一年的荷蘭俘獲了兩艘來自葡萄牙的滿載著中國商品的商船,一艘被稱為「克拉克號」,一艘被稱為「聖卡塔裡娜號」,其中僅「聖卡塔裡娜」號(St. Catarina)就大約運載了十萬件瓷器。隨後,在當年的8月,這批瓷器在阿姆斯特丹的拍賣會上亮相,結果舉城轟動,不,這個形容是不準確的,應該是舉洲轟動,這些精美的器物吸引了全歐洲的貴族,瞬間就風靡了全歐洲。
  • 歐洲頂級奢侈瓷器 讓你痴狂的理由(組圖)
    瓷器是中國最古老的工藝,但是現在卻在國際高端市場上不見蹤跡,甚至淪為廉價的日常用品。相反受中國影響很深的歐洲瓷器卻成為了頂級產品的主流,其中還有不少是和LV、CHANEL齊名的奢侈品牌。  痴狂理由2 高貴的皇族血統  瓷器是從中國傳到西方的,16~18世紀時,歐洲皇室貴族對瓷器的狂熱達到了極限。這也簇生了歐洲瓷器的誕生。
  • 歐洲制瓷史的開端:麥森瓷器誕生的故事
    在17世紀末期的歐洲市場,東亞瓷器的價值和黃金不相上下。在中西方眾多貿易交換的商品中,瓷器的影響最為持久深遠。上千年過去了,絲綢會腐爛蟲蛀,貴重金屬可以被重鑄,但瓷器生於土與火,易碎卻不易毀。然而在最初的交換中,瓷器並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很多商人購買瓷器是作為「壓艙物」,海上運輸時以保持船艙的平穩。歐洲人對中國瓷器一見鍾情,那細膩白潤的光澤令他們如痴如醉。
  • 一個china道出了中國和瓷器的同源:歐洲飲食文明受到東方影響
    在英語裡,中國和瓷器兩種意思共用一個單詞。可以看出中國作為瓷器大國的標籤在西方人眼裡印象極其深刻。在15世紀歐洲引入了中國的陶瓷以後,歐洲人的生活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他們的餐桌上,瓷器成為了離不開的角色。
  • 菠蘿曾是最頂級的「貴族美食」,在歐洲比中國瓷器和絲綢還值錢
    14~16世紀,是世界航海貿易的高峰期,這這段時間內,中國的瓷器、絲綢遠銷西洋。精緻優美的瓷器讓很多洋人大開眼界,紛紛折服於我國巧奪天工的製造手段。於是在當時,瓷器和絲綢成為了中國的代名詞,china一詞最早的意思就是"瓷器"。
  • 日本古董瓷器質量很好,價格為什麼一直很低?
    日本十九世紀藏春亭三保造瓷杯眾所周知china這個英文單詞除了代表中國以外還代表著瓷器,中國從宋代起就將瓷器銷往歐洲,中國的瓷器可謂是長期佔領歐洲市場,日本瓷器偷師於中國,以中國瓷器的基礎上加入了日本的風格
  • 去歐洲旅遊買什麼特產好?
    2、英國各種包裝精美的茶葉有人會問明明國內就產茶,為什麼還要到英國去帶茶葉回來?其實英國人對茶的熱情超過任何國家,看看英劇裡的英國下午茶,就知道英國人對茶的喜愛程度。英國的茶大部分是印度茶和錫蘭茶,關鍵是價格很公道實惠,而且每一種茶葉包裝都很精美,帶回去當手信再好不過!
  • 走出國門,與日本瓷器對比,我發現不能再驕傲了
    「歐洲的歌劇已經遠遠超越了中國京劇。」你覺得這話有問題嗎?對藝術的審美是主觀的。瓷器也是這樣,在藝術層面上,中國的幾千年的瓷器文化在藝術方面,絕對是最高的,但是在日用、特種瓷方面,即便是「瓷器國」,到了如今,與工業化的日本相比,某些方面還是有所欠缺。
  • 跟我走吧,帶你一起去領略下津味
    我大天津素有「北方曲藝之鄉」的美譽!地處九河下梢,津門故裡、曲藝之鄉,你認識天津可能是因為這裡的相聲,表演特色是自成一派的。天津相聲以諷刺見長 ,火爆熱烈 ,富於幽默感,說逗俱佳 。張壽臣的《哏政部》、馬志明的《糾紛》、馬三立的《買猴》等作品,這裡面肯定有你聽過的,多多少少都帶有一些諷刺意味。
  • 大維德瓷器裡的中國
    並非偶然的相遇大維德與中國瓷器的「緣分」,據說源起於一次對英國朋友的拜訪。據他的第二任妻子希拉·約克-哈蒂回憶,他1913年娶了堂妹,開始第一次婚姻,從孟買搬到倫敦定居。不久,他在劍橋生了一場病。「為了恢復健康,他去一位南部海邊有房子的朋友那裡居住。在他朋友起居室的壁爐架上擺放著一隻中國花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