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蘿曾是最頂級的「貴族美食」,在歐洲比中國瓷器和絲綢還值錢

2020-12-10 暮雪賞梅疏見月

14~16世紀,是世界航海貿易的高峰期,這這段時間內,中國的瓷器、絲綢遠銷西洋。

精緻優美的瓷器讓很多洋人大開眼界,紛紛折服於我國巧奪天工的製造手段。

於是在當時,瓷器和絲綢成為了中國的代名詞,china一詞最早的意思就是"瓷器"。

由於貨運成本太高,瓷器和絲綢在當時只有歐洲貴族才能享用。

但是在當時,有一款水果卻是比瓷器和絲綢還要貴重的存在,堪稱最頂級的"貴族美食",那就是——菠蘿

菠蘿並非是歐洲的原產的水果,它起源於熱帶美洲的巴西、巴拉圭一帶的亞馬遜流域。之後在南美、中美洲附近傳播。

直到1493年,哥倫布遠航到加勒比地區,船上的水手發現了一種奇怪的水果——菠蘿。

在當時的記錄上,哥倫布等人將菠蘿描繪成了一個"大號松果",但是果肉卻很像蘋果。

最終大家根據菠蘿的這兩個特性給它取名為"pineapple",是英文堅果和蘋果的組合。

在15世紀,歐洲的製糖工藝並不發達,很多人只能通過吃水果來品嘗甜味。

憑藉著南美洲超長的日曬,菠蘿獲得了超乎尋常的甜味,品嘗過的人甚至將其誇讚成"葡萄酒、玫瑰水和糖混合在一起的味道"。

香甜的菠蘿成功地俘獲了品嘗過的人。

由於歐洲地區氣候並不像南美那麼炎熱,所以不適合種植菠蘿。

此後的幾百年間,菠蘿只能靠海運,才能送到歐洲人的餐桌上。

可惜那個時候雖然可以全球通航,但是由於受限於技術,很多船都跑不快,保鮮技術也不行,所以海運的菠蘿大都爛在了船裡。

如果當時有航空速運加上冷鏈配送,歐洲人豈不是都要爽翻了。

由於運輸途中損耗巨大,菠蘿在被發現後的200年間內,價格一直居高不下。

普通的有錢人根本買不起菠蘿,非得是商業大亨,或者是皇親國戚才有實力去享用一顆從南美洲採摘的菠蘿。可以說在當時,菠蘿是最頂尖的"貴族美食"。

甚至是很多有錢人,只聞菠蘿大名,卻從來沒見過菠蘿。

即便是後來菠蘿運輸高效了一些,卻還是沒能將價格打下來。很多富豪都只能租借幾顆菠蘿在宴會上充場面,用完了還要再還回去。

這樣的場景像不像朋友圈裡"恭賀李總喜提瑪莎拉蒂一輛"的文案?

好在我們身處的時代水果已經不再那麼貴了,但它依舊是美味的代名詞。

相比於我們吃過的傳統菠蘿,有一款菠蘿不僅味道好,而且聞起來也很"上頭",那就是泰國的香水菠蘿。

這款菠蘿不僅味道甜,而且自身散發出香水般的氣味,僅僅是在它身邊路過,也會被它濃鬱的香氣所吸引,忍不住胃口大開。

現在泰國香水菠蘿上架頭條商店,而且包郵到家!

喜歡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購買!

相關焦點

  • 17世紀歐洲的「中國風」,貴族們使用中國瓷器,穿著中國衣服
    中國的瓷器自唐開始,由絲綢之路傳入歐洲,西方人從來沒有見過這麼精美的器皿,也不知道這種瑩潤如玉的器皿是如何製成的。於是中國的瓷器成為一種寶物被西方貴族收藏,這種精美瓷器是當時歐洲人財富與身份的主要象徵,也是歐洲商人暴力致富的主要瓶頸。
  • 歐洲頂級奢侈瓷器 讓你痴狂的理由(組圖)
    瓷器是中國最古老的工藝,但是現在卻在國際高端市場上不見蹤跡,甚至淪為廉價的日常用品。相反受中國影響很深的歐洲瓷器卻成為了頂級產品的主流,其中還有不少是和LV、CHANEL齊名的奢侈品牌。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些歐洲的「奢瓷」早就脫離了日用品的範疇,它們最高段的產品是皇室專用的;它們限量版的產品早就進入了博物館……在收藏家眼中,它們的升值潛力不亞於古董和名畫;在FANS眼中,它們的價值決不低於豪宅和名車……  以往我們很少有人對歐洲頂級瓷器有所了解。
  • 那場歐洲刮過的「中國風」,曾持續百年之久
    17世紀時,由於航海地理大發現,新航道得以開闢,海路成為歐亞大陸交往的主要通道,大量中國絲綢和瓷器經海上絲綢之路運往歐洲,成為歐洲上流社會的財富象徵,並深刻影響了一個時代的審美。這股中國風可算是洛可可風格的重要元素之一,瓷器的淡雅精緻和絲綢的飄逸悅目,與洛可可風格的纖巧華麗十分契合。那時,瓷器是一種身份象徵,平常百姓甚至根本無緣得見。
  • 大都會博物館藏:500年前英法貴族的專屬中國瓷器
    圖片均由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提供從500年前開始,在英國和法國,技藝精湛的工匠,財力雄厚的貴族,品位出眾的藏家,他們都為一種裝飾有鍍銀或銅鎏金架置的中國瓷器而著迷。18世紀 中國瓷瓶 法國銅鎏金鑲接 局部圖16世紀,中國瓷器很偶然地被帶入英國,或是通過黎凡特,或是通過好望角附近的海域。
  • 歐洲瓷器,留在皇族嘴角的情調
    瓷器作為中國最古老的工藝技術,現在卻漸漸脫離了大眾生活。倒是從中國傳入,然後在歐洲有著上百年傳統的瓷器精品,卻在一點點改變中國消費者的觀念,並影響著中產生活趣味及品位。  或許是因為瓷器誕生於中國的緣故,以往很少有人對歐洲的瓷器有所認識。
  • 三百年前,歐洲國家派出間諜,專門刺探中國瓷器生產的情報
    馬可·波羅的日記裡曾記錄了瓷器的存在,並大為宣揚瓷器的好處,這助推了歐洲人的熱情,其中尤以義大利美第奇家族的法蘭西斯科最是瘋狂,他16世紀中後期,即在佛羅倫斯的鮑博利公園建窯,開始試驗模仿中國瓷器。美第奇家族模仿中國瓷器從造型、釉色上看已經十分逼真,但由於試製困難重重,又花費巨大的財力,1587年,法蘭西斯科去世後,美第奇陶瓷生產才停止下來,目前傳世的只有60多件。
  • 為何大英博物館喜歡收藏中國瓷器,看看古代歐洲把瓷器叫什麼
    英國的大英博物館裡陳列和收藏了非常多的中國瓷器,而這些瓷器的來源,一些是英國人的民間收藏,還有一些是古代英國的購買保留下來,最大量的其實來自英國對圓明園的掠奪,但是大家會是否奇怪,為啥英國人對中國的瓷器情有獨鍾呢?
  • 中國有3項國寶級技術,曾被歐洲人成功竊取,如今卻很少有人知道
    其中17-18世紀以法國,英國以及荷蘭等殖民強國為首嗎,而18-19世紀美國和德國也加入了進來。其中最諷刺的是美國曾以一國之力偷竊英國的紡織業技術,而英國的紡織業則是中國竊取而去的。曾經的中國,是商業間諜頻繁到達之地。今日就舉例三個中國被國外竊取的技術,來看看這些面目猙獰的「大國」嘴臉。這三個技術就是曾經使得中國在世界貿易中處於壟斷地位的茶葉,絲綢以及瓷器。
  • 絲綢、青銅、造紙印刷和瓷器 四大發明重定義?
    專家稱絲綢、青銅、造紙印刷和瓷器才代表中國古代科技發明最高水平   指南針、造紙術、火藥、活字印刷——這些傳統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其實需要重新定義?   日前在中國科技館新館開幕的「奇蹟天工——中國古代發明創造文物展」分別以絲綢、青銅、造紙印刷和瓷器四大類文物為主展示了中國古代偉大創造發明與奇蹟天工。
  • 一個china道出了中國和瓷器的同源:歐洲飲食文明受到東方影響
    在英語裡,中國和瓷器兩種意思共用一個單詞。可以看出中國作為瓷器大國的標籤在西方人眼裡印象極其深刻。在15世紀歐洲引入了中國的陶瓷以後,歐洲人的生活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他們的餐桌上,瓷器成為了離不開的角色。
  • 瓷器中的皇后-骨瓷
    l瓷器,從中國傳到歐洲 中國與世界的交往,特別是與歐洲的交往,更多的始於瓷器、絲綢和茶葉。古代的絲綢之路把瓷器從中國傳到歐洲,讓歐洲人對中國有了更真切地認識。他們不僅為瓷器的精美工藝傾倒,更是被當時的中華文明所折服。歐洲人自然而然地把中國與瓷器緊緊聯繫到一起,於是誕生了 CHINA——千百年來恆久不變的一個稱謂。
  • 生在中國,我為什麼不遠萬裡去歐洲買瓷器?
    提到在歐洲買瓷器,你可能以為我瘋了。我們生在 China,為什麼還要不遠萬裡去歐洲買 china 呢? 不過聽說啊,現在有不少中國中產和有品位的土豪,都跑到這個德國小鎮買陶瓷去了。我現居德勒斯登,這是一個「德國著名旅遊城市」,被稱為「易北河上的明珠」,對了,還有「歐洲矽谷」。但今天的主角,是一個離它不遠的小鎮: 梅森 ,火車車程僅約半小時。
  • 中國瓷器歐洲「變身」:十八世紀法國對中國外銷瓷的改裝重飾
    明清時期大批中國外銷瓷輸入歐洲,其中部分瓷器在歐洲會被改造和重新加以裝飾,成為一種複合器物。鑲嵌金屬附件是其中最常見的手段,這是一種將金屬製成的附件加裝嵌入另一器物(本文中是指中國瓷器)的特殊工藝。歐洲對中國瓷器的金屬鑲嵌,盛行於17至18世紀,尤以法國為盛,並在歐洲產生了輻射性影響(注1)。
  • 中國瓷器的一些常識
    中國瓷器的一些常識中國陶瓷如是說 二中國最早的瓷器,發現於山西夏縣東下馮龍山文化遺址中,距今約4200年。器類有罐子和缽。因為,當時的瓷器,形制和質量都比較原始,相當於陶器向瓷器過渡的一種器物,故此,稱為原始瓷。
  • 一名外國人慕名遊歷中國,給中國改了個名字,卻誤導歐洲人數百年
    《博物志》記載的漢代張騫出使西域,讓歐洲國家感受到了這個東方古國的神秘魅力,在古代歐洲,能夠使用中國絲綢和瓷器的一定是貴族,因為平民根本買不起中國的瓷器,絲綢和茶葉等等。在歐洲國家我國出口他們的物品都可以算是奢侈品,只有自己才有資格和能力享受。
  • 紋章瓷:中國製造的歐洲時尚,為什麼會讓貴族們趨之若鶩
    畢竟,對於歐洲人來說,一套瓷器代表著什麼?是財產嗎?不,是尊嚴。只要你擁有一套來自遙遠的東方的精美瓷器,就能挺胸抬頭名正言順的說一句你是上流社會的一員。而今天介紹的重頭戲,是外銷瓷中的貴族——定製外銷瓷。所謂定製外銷瓷,就是為某些西方客人特意定製的外銷瓷,對於歐洲貴族來說,一套定製的外銷瓷,可以說是價值連城。
  • 「歐洲第一名瓷」是如何煉成的:從對中國瓷器的模仿到創新
    15世紀末開始,由於造船水平的提高和航海技術的發展,加上貨幣經濟和商業的擴張,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等西方國家紛紛向印度洋和太平洋尋求新的市場。16至19世紀,瓷器在歐洲的供不應求,促進了中國和歐洲之間繁忙的海洋貿易。中國瓷器以無與倫比的吸引力和巨大的經濟價值,影響並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自明永樂朝開始,青花成為景德鎮瓷器生產的主流。鄭和七次下西洋,帶回了蘇麻離青,被應用於瓷器上。
  • 歐洲貴族竟也是大碗喝酒大塊吃肉?中國潘趣碗竟成貴族炫富神器?
    其實潘趣這個詞是英文punch的譯音,潘趣一詞來自於潘趣酒,潘趣酒最早出現在1623年英國文獻裡,這種潘趣酒最早是東印度公司的船員帶到英國的,潘趣酒是由檸檬、糖、香料、茶還有酒組成的,有點像我們現在喝的冰紅茶兌洋酒,現在歐洲人嘲笑中國網紅飲料兌酒,殊不知早在1623年歐洲人的祖先就已經在喝飲料兌酒了。
  • 日本瓷器緣何風靡歐美
    歐洲貴族熱衷收藏日本瓷   大約在明末清初的1640年前後,中國內部情勢混亂,中國外銷瓷的供應和運輸一度中斷。原本專門銷售中國景德鎮瓷器給歐洲國家的荷蘭東印度公司,此時開始將目光轉移到接近中國瓷器風格的日本「有田燒」上,將其作為中國瓷器的替代品外銷。   「有田燒」誕生於日本佐賀縣的有田鎮,有「日本景德鎮」之稱。
  • 藝術人類學專家:16世紀歐洲人曾崇尚中國文化
    談到中國瓷器所反映的文化交流,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人類學研究所所長方李莉認為,「16世紀,外國人非常喜歡中國瓷器,就像今天我們喜歡LV的包一樣,當時的歐洲人也崇尚中國的文化。」  中國陶瓷的歷史是全人類的文化史  方李莉的新作《中國陶瓷史》被冠以「以藝術人類學的視角和全球性的學術眼光」 完成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