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大英博物館裡陳列和收藏了非常多的中國瓷器,而這些瓷器的來源,一些是英國人的民間收藏,還有一些是古代英國的購買保留下來,最大量的其實來自英國對圓明園的掠奪,但是大家會是否奇怪,為啥英國人對中國的瓷器情有獨鍾呢?瓷器不是很普通和很日常的東西,為何不收藏那些更珍貴的黃金珠寶等等珍貴玩意。
其實,大家可能不清楚,中國古代的瓷器在歐洲還有另外一個名字,這個名字叫在現在都很好聽,很吸引人,當時瓷器在歐洲叫做「白金」,不是現在女孩子買戒指那種白金,這裡指的白金是瓷器的顏色。
在歐洲一份手稿,有個叫塞繆爾·詹森人,1777年9月在自己寫給朋友的一封信中提到:「我還沒有以如此之高的速度喜歡任何一件容易被打破的東西」。
它提到容易打破的東西,其實就是當時我們出口到歐洲的瓷器,而當時的中國瓷器可以說等於是現在的LV的地位,中國陶瓷的熱潮讓歐洲國家已達到接近流行病的程度,有筆記形容這是一場「中國風的蔓延」。
中國瓷器的出口規模,在17世紀和18世紀達到了頂峰,超過7,000萬件各種各樣的產品銷售到了歐洲,從當時的英國倫敦到裡斯本,很多人都拿著錢,等著新的瓷器回來,趕緊購買更多新品。
不過患上這個「瓷器病」最深的,是歐洲的皇室貴族和貴族們,他們為了比誰更有錢,非常喜歡用「白金」為宮殿的牆壁,地板和天花板做裝飾。可以說零號病人是波蘭國王奧古斯特·斯特朗和薩克森選帝後。他的非常有鑑賞能力,並且很喜歡收藏,他收藏了接近30,000件瓷器藏品,並且他後來還監禁了鍊金術士約翰·弗裡德裡希·伯特格,直到他弄清楚瓷器的秘方,這一秘方一直受到中國人的嚴密保護。
出口瓷器融合了東方和西方的生產者和消費者兩個世界,建立了繼續塑造當今世界貿易運作模式。
瓷器的起源在遠古的時期,當時中國已經出現了陶工,開始使用高嶺土(也稱為瓷土),製作瓷器。後來,進入了部落私有制,陶工們開始充分利用了自己的技術研究和發展瓷器。到唐代和宋代陶工們已經完善了陶瓷和製作工藝。並且在出口上不斷的增加,即使到了今天,景德鎮的產品仍以其卓越的白度,硬度和透明度而享譽全球。
在進入歐洲之前,中國瓷器是先傳到了阿拉伯國家。從九世紀開始,穆斯林商人就向埃及,敘利亞和波斯的市場出口了大量瓷器商品。
像歐洲人一樣,阿拉伯的陶工們竭盡全力地複製中國瓷器的純度和光彩,但他們對毛玻璃,白土和氧化錫的實驗都失敗了。然而,波斯氧化鈷意外的成為了中國人手中的完美藍色塗料。結果是景德鎮窯從波斯進口了數噸鈷礦石來裝飾他們的商品,然後將其出售並運回中東。
葡萄牙在1513年開通了通往中國的海上航線時,發現了瓷器,這些瓷器讓人「目瞪口呆」,如布拉加大主教在1563年突然湧入。荷蘭緊隨其後。1603年2月,荷蘭東印度公司截獲了一艘載有數噸的葡萄牙商船新加坡附近的中國瓷器。這些商品在阿姆斯特丹拍賣時非常有價值,以至於使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首都翻了一番,並引發了荷蘭-葡萄牙戰爭。
中國瓷器對西方藝術的改變
中國瓷器還影響了餐桌布置,貿易和藝術方面的歐洲趨勢。在1615年,中國瓷器就出現在荷蘭藝術家的靜物畫中,例如克拉拉·皮特斯,弗洛裡斯·范·迪克、和奧西亞斯·比爾特、。這些早期圖片中的菜餚大多是標準中式碗和杯子,
黃油盤,大啤酒杯,芥末罐,鹽窖和燭臺:中國製造生產出了各種適合西方口味和生活方式的瓷器產品。儘管荷蘭人最初堅持要以異國情調的「中國式」裝飾瓷器,但景德鎮的工匠們很快就開始以歐洲版畫和素描為主題來展示其技術。
中國瓷器由於受到了歐洲和中東傳播。最近證實越南已經發現了漢代時代的陶瓷,而唐朝則在日本,美索不達米亞,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印度出售了瓷器。它在13世紀到達了斯瓦希裏海岸,在15世紀到達了伊朗。
中國瓷器並不是第一批全球商品,而是一種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傳播最廣,數量眾多,具有持久力和對世界文化影響的附加特徵的瓷器。中國出口瓷器帶來了「今天我們所知道的全球化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