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外銷瓷器在歐洲有多風靡? 《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

2020-12-20 央廣網

 

   央廣網上海7月25日消息(記者林馥榆)《白色金子·東西瓷都——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今天(25日)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揭幕。展覽展出中國、德國、日本三個國家六個博物館共計75組136件的館藏精品瓷器,見證東西方文化互鑑和經貿交流。

  據本次展覽內容設計負責人、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研究部王成蘭介紹,展覽由「中國瓷器的傳播」、「歐洲的瓷器熱」、「歐洲瓷器的產生及影響」以及「兩個瓷都的碰撞」四個部分組成。從中國景德鎮、德國梅森兩個瓷器發源地講起,將器物置於「克拉克瓷」、「騎兵換瓷器」、「伯特格爾與白色金子」三個故事場景中,再現瓷器發展的歷史過程,勾勒出三百多年來中國與歐洲在碰撞、交流與融合中呈現出的豐富的多元文化。

  16、17世紀,中國的瓷器在歐洲風靡一時。掀起歐洲瓷器熱的要屬「克拉克瓷」。「克拉克」一詞源於17世紀歐洲人對葡萄牙航海大帆船的稱呼,由這些大帆船運載到歐洲的大批中國青花瓷器因此被稱為「克拉克瓷」。

  用於嬰兒洗禮的青花山水樓閣圖葫蘆形浴盆(央廣網記者 林馥榆 攝)

  隨著海上「絲綢之路」越來越繁忙,讓中國瓷器銷路得以不斷拓展,也促進了中國的瓷器與外銷地文化的碰撞和交流。記者在展廳看到用於嬰兒洗禮的青花山水樓閣圖葫蘆形浴盆等西方人日常的生活用品,來樣加工訂製的瓷器成為後來外銷瓷器最主要的產品。

  青花商標紋大盤(央廣網記者 林馥榆 攝)

  「中國風」瓷器受追捧,而且也帶動了歐洲陶瓷生產者對中國瓷器的仿製。其中,梅森瓷器代表了歐洲制瓷業的最高水平,其早期的裝飾畫模仿中國風格來滿足歐洲市場的需要,使「中國風」逐漸影響了全歐洲。18世紀中後期,歐洲市場上出現了中國製造的仿梅森風格的瓷器,說明梅森瓷器的器形和紋飾在藝術風格成熟後也反過來影響了中國瓷器的創作。

  中國人物陶塑(央廣網記者 林馥榆 攝)

  比如,這座男性人物雕像戴藍色的頭飾,身著中國寬鬆的長袍,長袍上裝飾著許多花卉,描繪的是一位中國皇帝,可是面相卻是西方人。

  猴子樂團 (央廣網記者 林馥榆 攝)

  傳奇塑像大師約翰·約阿希姆·坎德勒於1753年創作了一個由21個猴子音樂家組成的滑稽管弦樂隊草圖,這些扮成人樣的精巧雕像是用來裝飾宴會桌的作品。坎德勒利用這些小猴子,以幽默手法諷刺了當時的宮廷社會。而他的猴子管弦樂隊一直是18世紀中期的工廠製造的眾多完美雕像中最受歡迎的產品。

  來自日本的伊萬裡瓷器展品(央廣網記者 林馥榆 攝)

  據了解,此次展期持續至11月3日。本次展覽還展出了不少日本伊萬裡瓷器以及中國仿伊萬裡瓷器風格的瓷器。在上歷博的展期結束後,該展還將前往大連博物館、廣州博物館、江西省博物館、鄭州博物館進行巡展。

相關焦點

  • 白色金子·東西瓷都——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
    「白色金子東西瓷都——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由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大連市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廣州博物館、江西省博物館、鄭州博物館5家單位主辦,德國杜塞道夫黑提恩斯-德國陶瓷博物館、德國梅森瓷器博物館、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福建博物院、大連文物總店協辦,得到了大連海關與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的大力支持
  • 《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今亮相歷博
    陶瓷是世界認識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人類貿易史上第一個全球化的商品,今天,《白色金子·東西瓷都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開幕,上百件來自中國、德國、日本的六家博物館的館藏瓷器精品,講述了中西方瓷器文明的交流、融合的歷史。
  • 天價梅森瓷器模仿景德鎮,「高仿中國風」居然騙過了畫師
    東方網記者熊芳雨、汪偉秋7月25日報導:《白色金子·東西瓷都——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今天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開展,展覽展出的136件瓷器中,不僅有中國景德鎮的精品瓷、外銷瓷,還有德國梅森瓷器、日本瓷。雪球花茶杯、青花纏枝花紋梅瓶……這些展品透露出中國外銷瓷對西方社會生活的影響,以及歐洲梅森瓷器對中國的藝術啟迪。
  • 「白色金子·東西瓷都——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 華麗登陸鎮海樓
    南方網訊 (記者/陳偉峰 通訊員/李明暉)6月12日,由三個國家的八家博物館攜手舉辦的「白色金子·東西瓷都——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在廣州博物館正式開展。此前已在國內的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和大連博物館展出,本次在廣州站是該展的第三站。
  • 「歐洲第一名瓷」是如何煉成的:從對中國瓷器的模仿到創新
    「克拉克」一詞源於17世紀歐洲人對葡萄牙航海大帆船的稱呼,由這些大帆船運載到歐洲的大批中國青花瓷器因此被稱為「克拉克瓷」。最早由景德鎮生產,裝飾紋飾格局具有外銷元青花的遺風,其布局多半採用外圈由八個開光組成邊飾,中間主體圖案多為中國傳統花鳥、人物、吉祥物等。16世紀後期和17世紀一直暢銷歐洲。1659年以後,荷蘭東印度公司正式開始出口伊萬裡瓷器。
  • 景德鎮、梅森和伊萬裡——東西方瓷業文化的碰撞與交融
    當然,由於窯業規模與貿易總量等相對較小,無法與中國瓷器燒造與外銷規模相比。但在一定的歷史階段,伊萬裡瓷器與中國瓷器不同程度的進入歐洲市場,在當時同樣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景德鎮和伊萬裡的陶瓷文化交往由來已久,明末景德鎮銷往日本的景德鎮「古染付」、「南京赤繪」等瓷器,給當地開創瓷器窯業提供了很好的樣板,而當地最早仿燒的瓷器就是景德鎮瓷器。
  • 百餘件瓷器精品亮相上海 「瓷韻雙城」跨時空對話
    《白色金子·東西瓷都——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湯彥俊攝中新網上海7月25日電 (王笈 陳楓)《白色金子·東西瓷都——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25日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拉開帷幕。百餘件瓷器精品作為東西方文化互鑑和經貿交流的見證,在此講述著東西方卓越瓷器的發展歷程。《白色金子·東西瓷都——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湯彥俊 攝陶瓷是中國的重大發明,是世界認識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人類貿易史上第一個全球化的商品。
  • 從青花瓷到梅森瓷器
    景德鎮的陶匠們舶來域外兩大元素,按照外商的審美,讓它盛開在俗胎的瓷器上,成為青花瓷的標準紋飾:纏枝蓮。 然而無論是絲綢之路還是海上絲綢之路,阿拉伯人作為中國和歐洲貿易的中間商始終控制著商路,他們從中賺取了大量利潤,歐洲人迫切希望找到與中國直接貿易的商路,這也就是哥倫布開啟的大航海時代的背景,不過哥倫布沒有找到中國,他卻找到了美洲,並在哪裡發現了銀礦,當然後來這些銀子作為國際貿易硬通貨來到了中國。
  • 瓷器愛好者請留意,中德日三國八館聯合舉辦的展覽來羊城了
    南都訊記者許曉蕾 6月12日,「白色金子·東西瓷都——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在廣州博物館正式開展。「藍色洋蔥」源自中國寓意福壽多子的石榴和桃子的變體,當時梅森工匠不熟悉中國的水果和花卉紋樣,因而將花莖和枝條相互交織,繪成歐洲人熟悉的洋蔥形狀。「藍色洋蔥」系列是德國梅森瓷器最有代表性的青花紋樣之一,是梅森模仿景德鎮最成功的案例之一,自1739年誕生以來一直延續至今,成為梅森乃至歐洲最負盛名的餐具紋樣。
  • 中國瓷器歐洲「變身」:十八世紀法國對中國外銷瓷的改裝重飾
    繪製時間,既有在瓷器外銷至歐洲後不久,也有相隔甚遠。從畫面內容來看,「中國風」(幻想的東方風格、東方風景)是一種重要題材,甚至在用色等方面也刻意模仿中國五彩、粉彩(圖4)。例如這件黑彩瓶(圖5),採用西方的用色與畫法,畫面內容卻充滿東方風情。
  • 明清景德鎮外銷瓷的主要紋飾(圖)
    原標題:明清景德鎮外銷瓷的主要紋飾(圖) 明清時期是景德鎮瓷業發展最為鼎盛的時期,同時也是其瓷器外銷最為興盛的時期。隨著16世紀大航海時代的來臨,東西方各條新航線不斷開闢,使中國的陶瓷外銷也進入到全球化的時代。明清景德鎮外銷瓷,在帶來經濟交流的繁榮的同時,也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交融。
  • 雲遊上海歷史博物館,賞絕美瓷器大展!
    雲遊上海歷史博物館,賞絕美瓷器大展!全世界僅此一對的銅獅還有金燦燦的豪華轎子,運用了朱金漆木雕、玻璃畫和彩繡等中國傳統技藝,用時10年、耗費萬工,如今因製作技藝頻臨滅絕,十分珍貴。
  • 生在中國,我為什麼不遠萬裡去歐洲買瓷器?
    也許你對這個名字覺得陌生,然而,和很多低調的歐洲小鎮一樣,它建城至今已有近千年歷史(那會中國是五代十國時期,請自行體會有多久遠),也是歐洲古老的陶瓷業中心。小鎮梅森風光數百年來, 梅森瓷器製造廠創作的藝術品,都是歐洲皇室名流爭相收藏的對象。 大家熟知的奧匈帝國皇后 茜茜公主就是他家死忠粉 ,收藏了數千件梅森瓷器,如今總價值已高達數千萬歐元。
  • 三百年前,歐洲國家派出間諜,專門刺探中國瓷器生產的情報
    此時中國冰清玉潔、極其衛生的白色瓷質餐具傳到了歐洲,全歐洲為之傾倒,視之為「白色黃金」,於是一下子風靡,紛紛湧現在帝王將相乃至平民百姓的餐桌上。中國外銷瓷「事件」,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了。18世紀初,歐洲大量從中國進口外銷瓷,很多國家財政拮据,不少國家頗感危機,呼籲抵制中國貨,而私底下,紛紛山寨中國產品。而實際上,對中國瓷器的仿製更早就開始了。
  • 梅森瓷器Messien Porcelain絢爛的歐洲藝術史縮影
    當地有許多的中世紀建築,如哥德式建築亞伯特堡、聖母教堂、主教教堂以及無數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建築,這些豐富的自然與人文元素,對梅森的瓷藝創作有著深遠的影響。1701年,年僅19歲的鍊金師貝特格奉詔前往德勒斯登研發瓷器,在著名的物理學家數學家柴恩豪斯的協助下。費時7年,終於在1708年燒出歐洲首見的白瓷。
  • CHINA·MEISSEN德國梅森瓷器百年臻藝展」亮相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
    ——探秘歐洲瓷器鼻祖的前世今生「CHINA·MEISSEN德國梅森瓷器百年臻藝展」, 將於2018年5月13日至6月22日亮相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MEISSEN梅森作為歐洲瓷器的鼻祖,是德國國寶級的皇室品牌,此次攜手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致力於為廣大觀眾打造國際化的中外瓷文化交流平臺。瓷器的藝術起源於中國,中國瓷器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聲譽,並被當時的西方社會當做極其罕見的珍寶。「CHINA」現為「中國」和「瓷器」的英文譯名,也體現了這一點。
  • 日本瓷器緣何風靡歐美
    歐洲貴族熱衷收藏日本瓷   大約在明末清初的1640年前後,中國內部情勢混亂,中國外銷瓷的供應和運輸一度中斷。原本專門銷售中國景德鎮瓷器給歐洲國家的荷蘭東印度公司,此時開始將目光轉移到接近中國瓷器風格的日本「有田燒」上,將其作為中國瓷器的替代品外銷。   「有田燒」誕生於日本佐賀縣的有田鎮,有「日本景德鎮」之稱。
  • 梅森瓷器的獨立藝術:印象派畫作的鼻祖,獨特的藝術結構
    中國瓷器生產工藝上的獨特引發了不少梅森瓷器工匠的思考,直到17世紀末這個謎題才得以揭開。不光是奧地利本身出產的高嶺土不行,就連燒造工藝也不足以滿足需要,所以這導致不少工匠燒造出來的瓷器與中國瓷器上有較大差距,於是奧地利王室高薪聘請化學家調配了專用的高嶺土,這才解決了歐洲瓷器在質感上的不足。
  • 中國瓷塑的頂點在哪裡?上海歷博的這兩個展或有答案
    7月25日下午,一場匯聚景德鎮為代表的中國瓷器和梅森為代表的歐洲瓷器精品的瓷器大展——「白色金子·東西瓷都——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揭幕。作為此次大展的平行展,「玲瓏神致·冰玉匠心——明清德化瓷器精品展」也同期在上歷博開幕。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館長胡江表示,「梅森瓷器的頂峰在於它的雕塑和塑像,而不是罈罈罐罐。那麼我不禁會想,中國瓷塑的頂點在哪裡呢?從元、明、清德化瓷惟妙惟肖的雕塑中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 在歐洲成為歷代奢侈品的中國瓷器,為何只在中東歐輝煌發展呢?
    源於中國的瓷器在13世紀有過一次大規模的技術轉移,隨著蒙古帝國的遠徵,瓷器工藝被傳授到了歐洲,特別是中歐和東歐,這是最為正統的中國瓷器工藝繼承者。相比於後來歐洲本土的瓷器工藝的變革,瓷器作為一種奢侈品早在羅馬帝國時期就被公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