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7月25日消息(記者林馥榆)《白色金子·東西瓷都——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今天(25日)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揭幕。展覽展出中國、德國、日本三個國家六個博物館共計75組136件的館藏精品瓷器,見證東西方文化互鑑和經貿交流。
據本次展覽內容設計負責人、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研究部王成蘭介紹,展覽由「中國瓷器的傳播」、「歐洲的瓷器熱」、「歐洲瓷器的產生及影響」以及「兩個瓷都的碰撞」四個部分組成。從中國景德鎮、德國梅森兩個瓷器發源地講起,將器物置於「克拉克瓷」、「騎兵換瓷器」、「伯特格爾與白色金子」三個故事場景中,再現瓷器發展的歷史過程,勾勒出三百多年來中國與歐洲在碰撞、交流與融合中呈現出的豐富的多元文化。
16、17世紀,中國的瓷器在歐洲風靡一時。掀起歐洲瓷器熱的要屬「克拉克瓷」。「克拉克」一詞源於17世紀歐洲人對葡萄牙航海大帆船的稱呼,由這些大帆船運載到歐洲的大批中國青花瓷器因此被稱為「克拉克瓷」。
用於嬰兒洗禮的青花山水樓閣圖葫蘆形浴盆(央廣網記者 林馥榆 攝)
隨著海上「絲綢之路」越來越繁忙,讓中國瓷器銷路得以不斷拓展,也促進了中國的瓷器與外銷地文化的碰撞和交流。記者在展廳看到用於嬰兒洗禮的青花山水樓閣圖葫蘆形浴盆等西方人日常的生活用品,來樣加工訂製的瓷器成為後來外銷瓷器最主要的產品。
青花商標紋大盤(央廣網記者 林馥榆 攝)
「中國風」瓷器受追捧,而且也帶動了歐洲陶瓷生產者對中國瓷器的仿製。其中,梅森瓷器代表了歐洲制瓷業的最高水平,其早期的裝飾畫模仿中國風格來滿足歐洲市場的需要,使「中國風」逐漸影響了全歐洲。18世紀中後期,歐洲市場上出現了中國製造的仿梅森風格的瓷器,說明梅森瓷器的器形和紋飾在藝術風格成熟後也反過來影響了中國瓷器的創作。
中國人物陶塑(央廣網記者 林馥榆 攝)
比如,這座男性人物雕像戴藍色的頭飾,身著中國寬鬆的長袍,長袍上裝飾著許多花卉,描繪的是一位中國皇帝,可是面相卻是西方人。
猴子樂團 (央廣網記者 林馥榆 攝)
傳奇塑像大師約翰·約阿希姆·坎德勒於1753年創作了一個由21個猴子音樂家組成的滑稽管弦樂隊草圖,這些扮成人樣的精巧雕像是用來裝飾宴會桌的作品。坎德勒利用這些小猴子,以幽默手法諷刺了當時的宮廷社會。而他的猴子管弦樂隊一直是18世紀中期的工廠製造的眾多完美雕像中最受歡迎的產品。
來自日本的伊萬裡瓷器展品(央廣網記者 林馥榆 攝)
據了解,此次展期持續至11月3日。本次展覽還展出了不少日本伊萬裡瓷器以及中國仿伊萬裡瓷器風格的瓷器。在上歷博的展期結束後,該展還將前往大連博物館、廣州博物館、江西省博物館、鄭州博物館進行巡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