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今亮相歷博

2020-12-20 看看新聞Knews

陶瓷是世界認識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人類貿易史上第一個全球化的商品,今天,《白色金子·東西瓷都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開幕,上百件來自中國、德國、日本的六家博物館的館藏瓷器精品,講述了中西方瓷器文明的交流、融合的歷史。

展廳中,這些明代景德鎮生產的瓷器,有個共同點,裝飾紋飾具有外銷元青花的遺風,外圈採用八個開光組成邊飾,被稱為"克拉克瓷"。17世紀,歐洲人稱呼葡萄牙航海大帆船為"克拉克",帆船運載大批中國青花瓷器到歐洲,這些身價勝過金銀的瓷器,成為歐洲人嚮往的奢侈品。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副研究員王成蘭向記者介紹,在1603年的時候,荷蘭人截獲了一艘葡萄牙商船,經過雙方激戰,船貨只剩下一半,但是這一半的瓷器,在阿姆斯特丹拍賣,拍賣價值達到350萬荷蘭盾,這好比在市中心繁華地段購買房子的話,可以買750幢房子,而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總市值不到650萬,所以這半船的瓷器就賺回了一半,從此荷蘭人就開始大規模購買中國瓷器,歐洲的瓷器熱也由此揭開了序幕。

1635年,荷蘭商人第一次把歐洲人日常使用的器物帶到中國,請景德鎮工匠模仿生產。展廳中呈現的這個口緣被削成圓弧的器物就是歐洲理髮店用來剃鬍子的,此外,湯盆、冰酒桶等這些訂製瓷,豐富了西方人的生活用具。當時歐洲還不能燒制硬質瓷器,波蘭國王奧古斯都二世,是個狂熱的瓷器收藏者,1717年,他曾用600名龍騎兵,換了151件清康熙時期的青花瓷。這位國王還把鍊金術士伯特格爾,拘禁起來研製瓷器,1709年,伯特格爾終於破解了制瓷秘方,他稱瓷器是"白金",創製了歐洲本土的硬質瓷梅森瓷器。德國梅森成為了歐洲制瓷工業的發源地。他們在瓷雕工藝上,找到了發展風格。

比如,這組《猴子樂團》是由21個猴子音樂家組成的滑稽管弦樂隊,這些猴子扮成人樣的精巧雕像用來裝飾宴會桌,這一題材一直是18世紀中期,歐洲工廠製造的最後歡迎的產品。這件梅森塑像筆架套件,上面還有不少中國元素。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副研究員王成蘭介紹,這兩個人物很有意思,這個男士穿著很華麗、絲綢,手裡拿著一本漢字書籍,背後一個女士,這兩個人是歐洲人想像中的中國人的形象,他們的瓷器跟我們比,更注重藝術性,所以我們看到的這些梅森瓷器都像一件件藝術品,跟我們實用瓷器還是有些不一樣。 而到了18世紀,由於梅森瓷廠規模不大,產品供不應求,而且價格高昂,歐洲人還會在中國訂製梅森風格的瓷器。

整個展覽成為東西方瓷器文化互鑑和經貿交流的見證。

(看看新聞Knews記者:章海燕 袁忠 視頻編輯實習生:蔣偲怡 實習編輯:陸熠)

相關焦點

  • 「中國風」外銷瓷器在歐洲有多風靡? 《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
    央廣網上海7月25日消息(記者林馥榆)《白色金子·東西瓷都——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今天(25日)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揭幕。展覽展出中國、德國、日本三個國家六個博物館共計75組136件的館藏精品瓷器,見證東西方文化互鑑和經貿交流。
  • 白色金子·東西瓷都——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
    「白色金子東西瓷都——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由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大連市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廣州博物館、江西省博物館、鄭州博物館5家單位主辦,德國杜塞道夫黑提恩斯-德國陶瓷博物館、德國梅森瓷器博物館、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福建博物院、大連文物總店協辦,得到了大連海關與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的大力支持
  • 「白色金子·東西瓷都——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 華麗登陸鎮海樓
    南方網訊 (記者/陳偉峰 通訊員/李明暉)6月12日,由三個國家的八家博物館攜手舉辦的「白色金子·東西瓷都——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在廣州博物館正式開展。此前已在國內的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和大連博物館展出,本次在廣州站是該展的第三站。
  • 雲遊上海歷史博物館,賞絕美瓷器大展!
    雲遊上海歷史博物館,賞絕美瓷器大展!雲遊「上歷博」上歷博(上革博)新館總建築面積23000平方米,基本陳列展覽面積5002平方米,館藏文物12萬餘件,展出各類珍貴文物1145件。建築本身就是上歷博最好的展品。如果你還沒來得及去欣賞,不如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進入全景導覽模式,雲遊上歷博,珍貴展品一一呈現。
  • 上海歷博的這兩個展或有答案
    7月25日下午,一場匯聚景德鎮為代表的中國瓷器和梅森為代表的歐洲瓷器精品的瓷器大展——「白色金子·東西瓷都——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揭幕。作為此次大展的平行展,「玲瓏神致·冰玉匠心——明清德化瓷器精品展」也同期在上歷博開幕。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館長胡江表示,「梅森瓷器的頂峰在於它的雕塑和塑像,而不是罈罈罐罐。那麼我不禁會想,中國瓷塑的頂點在哪裡呢?從元、明、清德化瓷惟妙惟肖的雕塑中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 天價梅森瓷器模仿景德鎮,「高仿中國風」居然騙過了畫師
    東方網記者熊芳雨、汪偉秋7月25日報導:《白色金子·東西瓷都——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今天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開展,展覽展出的136件瓷器中,不僅有中國景德鎮的精品瓷、外銷瓷,還有德國梅森瓷器、日本瓷。雪球花茶杯、青花纏枝花紋梅瓶……這些展品透露出中國外銷瓷對西方社會生活的影響,以及歐洲梅森瓷器對中國的藝術啟迪。
  • CHINA·MEISSEN德國梅森瓷器百年臻藝展」亮相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
    ——探秘歐洲瓷器鼻祖的前世今生「CHINA·MEISSEN德國梅森瓷器百年臻藝展」, 將於2018年5月13日至6月22日亮相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1710年在德國德勒斯登(Dresden),薩克森公國的強王奧古斯特二世出於對東方瓷器的狂熱痴迷,命人成功破解了瓷器製作的奧秘,並創立了歐洲最早的瓷器品牌——MEISSEN梅森。從此開啟了歐洲數百年的制瓷歷史,促進了歐洲瓷器的興起與發展,享有「歐洲第一名瓷」的盛譽。
  • 景德鎮、梅森和伊萬裡——東西方瓷業文化的碰撞與交融
    景德鎮、梅森與伊萬裡是昔日亞歐兩大洲的三個市鎮,本來是毫無關係的不同地區,景德鎮在中國江西的浮梁縣,伊萬裡在日本九州佐賀縣,而梅森更是在遙遠的德國薩克森州。各自的歷史、文化和風情都不同,但瓷器使這三個小城鎮連接到了一起,產生出了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擦出了藝術的火花。
  • 百餘件瓷器精品亮相上海 「瓷韻雙城」跨時空對話
    《白色金子·東西瓷都——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湯彥俊攝中新網上海7月25日電 (王笈 陳楓)《白色金子·東西瓷都——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25日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拉開帷幕。百餘件瓷器精品作為東西方文化互鑑和經貿交流的見證,在此講述著東西方卓越瓷器的發展歷程。《白色金子·東西瓷都——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湯彥俊 攝陶瓷是中國的重大發明,是世界認識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人類貿易史上第一個全球化的商品。
  • 從青花瓷到梅森瓷器
    說到青花瓷,我們一定會想到元青花,其實青花瓷早在唐代已經有了,然而唐代是一個彩繪瓷興盛的時代,青花只是唐宋時眾多瓷器彩繪的一種,並沒有什麼突出的地方,直到遇到了穆斯林。
  • 瓷器愛好者請留意,中德日三國八館聯合舉辦的展覽來羊城了
    南都訊記者許曉蕾 6月12日,「白色金子·東西瓷都——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在廣州博物館正式開展。展覽選取以景德鎮為代表的中國瓷器和以梅森為代表的歐洲瓷器精品77組136件,其中廣州博物館16組18件,江西省博物館13組13件,上海市歷史博物館6組6件,日本大阪東洋陶瓷美術館9組10件,德國黑提恩斯——德國陶瓷博物館和德國梅森瓷器博物館33組89件,讓東西瓷都景德鎮和梅森進行跨越時空的文明對話,印證「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
  • 從名媛旗袍、姚明球衣到市民70年帳本,上歷博展示市民捐贈
    從名媛旗袍、姚明球衣到市民70年帳本,上歷博展示市民捐贈 澎湃新聞記者 陳若茜 2019-03-25 17:13 來源
  • 景德鎮十大瓷廠瓷器亮相南京,約不約?
    9月7日至8日,由南京文化產業協會主辦的「瓷器雜件老貨交流會」將在朝天宮古玩市場舉行。這次交流會的亮點當屬「國窯風華景德鎮十大瓷廠陶瓷藝術展」,70件(套)出自景德鎮「十大瓷廠」的精品瓷器將亮相。這一次,陶瓷愛好者不僅能夠大飽眼福,還能學習陶瓷知識,淘淘寶貝。
  • 70年家庭帳本、1936年的駕照 上歷博想聽你和老上海的故事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昨天迎來了一些特別又普通的觀眾,特別之處在於,他們把自己家裡珍藏多年的文物捐贈給了上歷博(上革博),同時他們又都是上海街頭普普通通的市民。 開館一周年來,上歷博接受來自社會各界的文物捐贈80組536件。
  • 「景德鎮明代御窯遺址出土與故宮博物院藏傳世瓷器對比展」在故宮...
    人民網北京9月22日電 由故宮博物院和景德鎮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明代御窯瓷器」系列對比展之「御瓷新見——景德鎮明代御窯遺址出土與故宮博物院藏傳世瓷器對比展」今天在故宮博物院景仁宮展出。景德鎮是明、清兩代專門為宮廷燒造御用瓷器的產地,紫禁城則是這些御用瓷器成品的使用地。故宮博物院是在明、清兩代皇宮及其收藏品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中國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所藏明代御窯瓷器不但數量多,而且質量精,與景德鎮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傳世與出土明代御窯瓷器對比展,可謂珠聯璧合。
  • 「歐洲第一名瓷」是如何煉成的:從對中國瓷器的模仿到創新
    「克拉克」一詞源於17世紀歐洲人對葡萄牙航海大帆船的稱呼,由這些大帆船運載到歐洲的大批中國青花瓷器因此被稱為「克拉克瓷」。最早由景德鎮生產,裝飾紋飾格局具有外銷元青花的遺風,其布局多半採用外圈由八個開光組成邊飾,中間主體圖案多為中國傳統花鳥、人物、吉祥物等。16世紀後期和17世紀一直暢銷歐洲。1659年以後,荷蘭東印度公司正式開始出口伊萬裡瓷器。
  • 梅森瓷器的獨立藝術:印象派畫作的鼻祖,獨特的藝術結構
    與同樣爭取到特許經營權的丹麥不同,奧地利當時是一個傳統的內陸強國。自從蒙古帝國建立的世界體系崩塌以後,奧地利就成為神聖羅馬帝國實力最為雄厚的一個諸侯國自然也成為了羅馬教廷值得去信賴的對象。二、梅森瓷器的誕生源於國有企業的改革梅森瓷器的發展最早得益於羅馬教廷的特許經營權,可是在奧斯曼帝國擴張的過程中就迫使奧地利進行國有企業改革,當時梅森瓷器屬於完全官辦制的企業,到了後來才改革形成了多元化的股份制企業,其中助推器就在於奧斯曼帝國的入侵。
  • 梅森瓷器Messien Porcelain絢爛的歐洲藝術史縮影
    1710年1月23日,奧古斯特二世宣布在德國東部古城德勒斯登近郊設立梅森瓷廠;同年6月,他將工廠遷往梅森的亞伯特堡。為了防止「白色金子」的製作秘方外洩,奧古斯特二世將貝特格軟禁了5年。貝特格獲釋後不久,因過勞和酒精中毒,辭世。貝特格窮盡一生最精華的歲月,奠定了歐洲瓷器製作的基石。其後的海洛特、昆德勒等人則踵事增華,創下了令人驚嘆的工藝成就。
  • 一周觀展指南|京滬瓷器特展多,江南扇面涼風至
    炎炎夏日,京滬兩地紛紛開啟了關於瓷器的大展,「龍泉青瓷」、「空白期瓷器」、「明德化瓷器」等,望觀眾感受瓷器的魅力。而在江南、蘇杭等地則接連推出了「明清扇面展」、「扇與江南雅文化」等,為酷暑帶來一絲涼風。此外,北京故宮的「良渚與古代中國——玉器顯示的五千年文明」,敦煌的「吐蕃文明展」,深圳的「國漫展」也都吸引著藝術愛好者的目光。
  • 貴如黃金的瓷器產自這裡——梅森小鎮
    在德勒斯登西北方向,距離約30公裡的地方,有一座千年小鎮梅森(Meissen),僅有3萬人口。從17世紀開始,來自中國的瓷器和絲綢、茶葉一起進入歐洲,成為當時的上流社會的摯愛,當時歐洲的達官貴人們以穿絲綢衣服、用瓷器、喝中國茶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