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景德鎮外銷瓷的主要紋飾(圖)

2020-12-18 人民網江西頻道

原標題:明清景德鎮外銷瓷的主要紋飾(圖)

明清時期是景德鎮瓷業發展最為鼎盛的時期,同時也是其瓷器外銷最為興盛的時期。隨著16世紀大航海時代的來臨,東西方各條新航線不斷開闢,使中國的陶瓷外銷也進入到全球化的時代。明清景德鎮外銷瓷,在帶來經濟交流的繁榮的同時,也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交融。東西方不同的文明,不同的審美觀念,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飲食文化和服飾文化等各個方面的信息,通過瓷器這個載體,在交流與互動中綻放異彩。

明清景德鎮外銷瓷的主要紋飾:

克拉克瓷

克拉克瓷

克拉克(kraak)源自於葡萄牙語(caraack)「大舶」的意思。公元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海上截獲載一艘滿大量中國青花瓷器葡萄牙商船,這些瓷器拍賣後獲得巨額利潤,因為當時不清楚瓷器產地,歐洲人把這種瓷器命名為「克拉克瓷」。克拉克瓷的生產一直持續到清代康熙時期。其特點是以盤、碗為多,盤、碗的口沿有圓口或花瓣口,繪花瓣形、扇形、橢圓形或圓形開光,開光內繪山水、人物、花卉、花鳥、果實等圖案。此外,克拉克瓷器中有一個非常特別的圖案—俗稱「七頭蛇」,這種圖案的瓷器並不多見,雖然目前還不能明晰地解讀其含義,但它明顯帶有宗教色彩,顯然應是定製之物。

中國風:山水紋、戲劇故事、人物紋、大花籃、花鳥紋等

遙遠的東方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令不少西方人覺得神秘和嚮往。17—18世紀的歐洲,生活的奢靡之風蔓延,中國瓷器的在歐洲價格不菲,擁有精美的中國瓷器,成為了當時貴族和有錢階層的炫富資本。傳統的中國瓷器紋飾,如山水紋或山水人物紋、戲劇故事紋、人物紋、大花籃、花鳥紋等,是當時外銷瓷中的熱銷品種。人物紋除了戲劇故事的內容外,較受西方人歡迎的還有仕女圖、仕女嬰戲圖、農家樂等,他們認為這些都是充滿東方情調的內容。雖然這些紋飾的寓意西方人不一定了解,但這些紋飾的中國瓷器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和虛榮心。

中國「伊萬裡」

中國「伊萬裡」

明末清初當時中國社會政局動蕩,無疑對景德鎮瓷業的外銷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於是歐洲市場把目光瞄向了日本。從1650年起,原先專門外銷中國景德鎮瓷器到歐洲的荷蘭東印度公司,開始外銷日本九州有田燒的瓷器製品到歐洲地區,以代替中國瓷器外銷的不足。這種外銷的有田燒瓷器在純白的質地加上青花、礬紅和描金,清麗而豪華,在歐洲各國廣受歡迎、風靡一時。因有田燒瓷器多從九州的伊萬裡港口裝船出海,因此人們稱之為「伊萬裡瓷器」或「伊萬裡燒」。景德鎮在清初康熙、雍正時期直至乾隆早期,也根據市場的需要,模仿生產了部分伊萬裡風格的瓷器以供外銷,紋飾包括花鳥、人物等題材。乾隆中期以後這類紋飾逐步消失。

圖案式樣與菸葉紋

圖案式樣是指帶狀或三解形圖案內繪花草、花鳥、龍鳳等圖案的紋飾,通常畫面豐滿,基本不留白或留白較少。有的是繪類似如意雲的圖案內再繪花草等紋飾,西方學者認為這種圖案像項鍊上的吊墜,稱之為吊墜式樣。這類紋樣一般為青花和五彩製品,多見於瓶、罐、壺等類器物。

菸葉紋式樣的命名來自西方的學者。菸葉瓷其實與菸草無關。它的圖案主要由翻卷的西蕃蓮、圓形的皮球花或牡丹、芍藥等其他花卉和大片的葉子構成,有的還加上孔雀、雉雞等鳥類。因為大葉子像極了菸葉,因此西方學者俗稱它為「菸葉瓷」。它有青花加彩和粉彩兩個品種,構圖較為豐滿。菸葉瓷通常色彩豐富明麗、花卉嬌豔怒放,給人秀美、豔麗、熱鬧、生命旺盛的感覺。它流行的時間主要在雍正至乾隆中期。

西洋花卉紋

景德鎮青花和廣彩在乾隆、嘉慶時開始較多出現畫西洋花卉的紋飾,花卉品種與畫法均與中國傳統的不同。花卉是我們叫不出名字的品種。畫法是引用了西洋畫中的透視技法和版畫的技巧,以細緻的線條表現明暗關係。

普朗克(PRONK)設計

考綱利斯-普朗克是荷蘭畫家和設計師,他於1734-1740年間受聘於荷蘭東印度公司,專門為定製瓷器設計紋樣。他所設計的紋樣據說有4種,但只有「花傘」系列和「博士」(或稱「學者)」系列留下了紙本樣稿或訂單,因此其他系列—「涼亭」和「仿中國花鳥人物」系列已無從考證。(相關資料有部分還收藏在印度尼西來的雅加達和阿姆斯特丹)他設計的紋樣被送到中國後,在景德鎮繪製成青花和粉彩瓷器,然後運到廣州出口外銷。

南京式樣(柳亭紋與山水人物)

南京式樣量大且流行所以單獨列出,實際上可歸於中國風。青花柳亭紋瓷器可以說是17—18世紀最受西方歡迎的中國風瓷器之一,有盤、瓶、壺、茶具等等。歐洲人不僅大量仿燒這種紋飾的瓷器,還為這種畫面編撰了一個非常浪漫動人的愛情故事。

紋章與字母組合

徽章紋瓷器又稱紋章瓷,是由歐美國家的皇室、貴族、社團、城市、軍隊首領等把象徵或代表自己權力、地位、身份的徽章圖案,燒制於定做的瓷器上面,作為自己獨有的標誌。在十八世紀末期部分銷往美國的外銷瓷上寫有表示某人專屬的大寫字母,通常是用金彩等彩料寫姓和名開頭的第一個大寫字母。這是因為有些美國的新移民沒有家族紋章,幫以此代替。

Fitzhugh(菲次休)式樣

以四組或六組、八組中國傳統花卉(牡丹、芍藥等),下面繪絲帶結八寶,這種紋飾在中國俗稱八寶花。由於英國東印度公司常駐廣州管理會主任Fitzhugh(菲次休)經常定做這種紋飾的瓷器,幫這種瓷器又被西方人稱為菲次休(Fizhugh)瓷。

西方人物:宗教題材和神話傳說故事、閒適生活

景德鎮瓷器上出現西方人的形象,始於雍正、清乾隆時期,延續至嘉慶、道光。道光以後逐步少見。品種以青花、粉彩為主,題材涉及宗教福話、休閒生活場景等。

歷史與政治圖案

在18世紀銷往歐洲的中國外銷瓷中,有部分瓷器紋飾的內容描繪的是歐洲當時的政治事件或歷史事件、政治人物。這反映了當時人們的審美觀與現在有明顯的不同。這些紋飾多繪於餐飲用具上,如啤酒杯、盤子等等。

港口與帆船

在大航海時代來臨之後,全球貿易便以海港貿易為主,並且發展迅速。因此,外銷瓷器中繪港口、海船等紋飾的也逐漸增多。有些西方的船長或船員,往往喜歡定製港口或海船為紋飾的瓷器作為航行紀念。

錦上添花:歐洲裝飾

18世紀時,歐洲人喜歡把買回去的中國瓷器進行二次加工,有加彩、加金、加金屬配件等方式,其目的有的是為了讓器物更華麗、美觀,有的是為了能讓器物賣出更高的價錢。

 

相關焦點

  • 外銷廣彩瓷 傳播「廣作」美
    特別是明清以後,依託對外貿易的領先優勢,廣州手工藝逐步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時代。許多「廣作精品」成為歐洲貴族的高級定製,折射出當年歐洲上流社會對「中國風」的嚮往。正在廣州塔「嶺南之窗」展出的「華彩雲集—廣彩及嶺南工藝新品展」堪稱一次廣州、廣東傳統手工藝的大薈萃。當中,有一批反映當年十三行貿易情況的特色展品,向觀眾講述著一段屬於廣州、也屬於世界的歷史。
  • 艾爾伯克基收藏中國外銷瓷
    在館方策展人JeffreyMunger和Denise Patry Leidy的精心策劃之下,「設計全球——艾爾伯克基收藏中國外銷瓷(Globalby Design:Chinese Ceramics from the R.Albuquerque Collection)」主要呈現16世紀末至18世紀之間,成為全球性奢侈品的中國陶瓷如何改變了歐洲制瓷工業與餐飲文化之發展歷程
  • 異域風情,鐫刻在景德鎮陶瓷上的歐洲姓氏
    清雍正、乾隆期間,外銷瓷所帶來的經濟利益,驅使景德鎮窯場競相效仿西洋和東洋的裝飾形式及風格,如唐英所說「仿西洋黃色、紫色器皿」、「仿西洋紅色、綠色、烏金器皿」、「仿西洋琺瑯畫法,人物、山水、花卉、翎毛無不精細入神」、「仿東洋抹金、抹銀」等。這種仿製,使景德鎮陶瓷在傳統紋飾畫法的基礎上新添了不少具有異國情調並流傳至今的裝飾品種。
  • 「洛克菲勒」珍藏餐具組 | 中國外銷瓷與拿破崙
    除了「印象派晚拍」三張皇牌畫作,「家具、瓷器及裝飾藝術品」亦有明星登場,主角是嘉慶時期的「中國外銷瓷」以及拿破崙一世特製的「甜品餐具組」。事不宜遲,請裝飾藝術及設計傑作部資深專家 - 馬博懿(Becky MacGuire)為大家親自介紹吧。
  • 景德鎮四大名瓷知多少
    景德鎮以產瓷器聞名於世,素有「瓷都」美稱,早在五代時期就開始生產瓷器,至今已經有上千年歷史。這裡千年窯火不斷,其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的獨特風格蜚聲海內外,其中最為著名的四大名瓷是青花瓷、粉彩瓷、玲瓏瓷和色釉瓷。
  • 「中國風」外銷瓷器在歐洲有多風靡? 《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
    從中國景德鎮、德國梅森兩個瓷器發源地講起,將器物置於「克拉克瓷」、「騎兵換瓷器」、「伯特格爾與白色金子」三個故事場景中,再現瓷器發展的歷史過程,勾勒出三百多年來中國與歐洲在碰撞、交流與融合中呈現出的豐富的多元文化。  16、17世紀,中國的瓷器在歐洲風靡一時。掀起歐洲瓷器熱的要屬「克拉克瓷」。
  • 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推出「絲綢之路——從『瓷』啟航」系列活動,活動包括「『籤』與千尋」互動體驗、《絲路瓷行——景德鎮明清外銷瓷》講座、「尋找歷史的足跡——匠心瓷韻」直播以及《歸來·絲路瓷典-絲路陶瓷見證500年全球化外銷瓷特展》等。
  • 160餘件明清官窯瓷器精品亮相山東 打造宮廷瓷文化視覺盛宴
    孫婷婷 攝中新網濟南5月18日電 (孫婷婷)青花纏枝蓮紋缸、祭藍釉梅瓶、五彩十二月花卉紋杯……山東博物館館藏的160餘件明清官窯瓷器精品,於「5·18國際博物館日」集中亮相,為市民近距離打造一場宮廷瓷文化視覺盛宴。康熙年間製成的五彩十二月花卉紋杯,由12隻酒杯組成,一杯一花,花旁配以五言或七言詩句,將詩情畫意熔於一爐。
  • 景德鎮、梅森和伊萬裡——東西方瓷業文化的碰撞與交融
    神話雕塑,梅森瓷器博物館藏景德鎮、梅森與伊萬裡地處江西的景德鎮,是宋元時期的一個重要瓷器產地,當地生產的青白釉、元青花以及卵白釉瓷器都是名品。明清兩代,景德鎮成為皇家御用瓷燒造基地,大量精美產品進入宮廷。明代晚期以後,景德鎮民窯瓷器大量外銷亞洲乃至歐洲美洲。
  • 紋章瓷:中國製造的歐洲時尚,為什麼會讓貴族們趨之若鶩
    而今天介紹的重頭戲,是外銷瓷中的貴族——定製外銷瓷。所謂定製外銷瓷,就是為某些西方客人特意定製的外銷瓷,對於歐洲貴族來說,一套定製的外銷瓷,可以說是價值連城。今天的歷史,我決定從1604年開始敘述,這一年的荷蘭俘獲了兩艘來自葡萄牙的滿載著中國商品的商船,一艘被稱為「克拉克號」,一艘被稱為「聖卡塔裡娜號」,其中僅「聖卡塔裡娜」號(St.
  • 景德鎮法藍瓷重燃華人瓷藝驕傲(組圖)
    「新瓷器時代――法藍瓷重燃華人瓷藝驕傲」展覽中的主要展品「福海騰達」系列頂級精品餐具,是由故宮博物院與法藍瓷(FRANZ)邀集法國頂級品牌柏圖瓷器(BERNARDAUD)、昆庭銀器(CHRISTOFLE)、及巴卡拉水晶(BACCARAT)共同合作打造,由故宮博物院監製、法藍瓷公司設計、法國工藝製作,全套6人份,計206件作品,限量200套。
  • 景德鎮陶瓷的歷史地位與發展戰略
    郭沫若詩曰:「中華向號瓷之國、瓷業高峰是此都」。景德鎮以瓷業主撐一城,歷千年而不衰,引舉世之矚目,迄今仍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陶瓷歷史文化名城,擁有無與倫比的文化象徵性與影響力。 一、景德鎮陶瓷的歷史地位 1.景德鎮陶瓷的發展歷史 景德鎮生產陶瓷歷史悠久。肇始於漢唐,崛起於宋元,鼎盛於明清,綿延至當代。
  • 中國瓷器歐洲「變身」:十八世紀法國對中國外銷瓷的改裝重飾
    明清時期大批中國外銷瓷輸入歐洲,其中部分瓷器在歐洲會被改造和重新加以裝飾,成為一種複合器物。鑲嵌金屬附件是其中最常見的手段,這是一種將金屬製成的附件加裝嵌入另一器物(本文中是指中國瓷器)的特殊工藝。歐洲對中國瓷器的金屬鑲嵌,盛行於17至18世紀,尤以法國為盛,並在歐洲產生了輻射性影響(注1)。
  • 景德鎮2019博物館之夜-盛夏綻放!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國家記憶·友誼使者·中國祝福—景德鎮國家用瓷特展」、「歸來·絲路瓷典特展-絲路陶瓷見證500年全球化」開展暨「景德鎮市博物館之夜」活動啟動儀式在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舉行。
  • 大國瓷都,承古匠心——景德鎮瓷器
    元青花 鬼谷子下山罐釉裡紅瓷明代時期,景德鎮憑藉源源不斷的精品與「新品」享譽全國,被稱為「瓷都」,青花瓷在那時被定為「國瓷」。當時青花瓷為主要燒制對象,順便也燒制一些點彩、鬥彩等彩瓷品種。因為皇帝酷愛瓷器,「上有所好,下必其焉」,無論是官窯、民窯都極力研究創新,青花三彩、粉彩、琺瑯、甚至是仿古瓷品都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這也是市場上明清真品價高人搶的原因。當時還出現了一位著名督陶官唐英,他不僅參與燒造還將經驗與心得整理成冊,編寫出《陶成記事碑》和《陶冶圖說》兩部清代制瓷工藝史的重要資料,極大地推動了景德鎮制瓷技術的提高。
  • 「珠山逸韻——景德鎮近代陶瓷 名家作品展」南山博物館開幕
    9月23日上午,由深圳市南山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深圳市南山博物館、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聯合承辦的「珠山逸韻——景德鎮近代陶瓷名家作品展」在南山博物館隆重開幕。
  • 天價梅森瓷器模仿景德鎮,「高仿中國風」居然騙過了畫師
    東方網記者熊芳雨、汪偉秋7月25日報導:《白色金子·東西瓷都——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今天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開展,展覽展出的136件瓷器中,不僅有中國景德鎮的精品瓷、外銷瓷,還有德國梅森瓷器、日本瓷。雪球花茶杯、青花纏枝花紋梅瓶……這些展品透露出中國外銷瓷對西方社會生活的影響,以及歐洲梅森瓷器對中國的藝術啟迪。
  • 中國傳統文化,景德鎮陶瓷彩繪雕塑,紋樣裝飾效果
    景德鎮陶瓷彩繪雕塑的裝飾紋樣: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 主體紋樣,另一類是 輔助紋樣。主要的裝飾紋樣有龍、鳳、蟠螭紋、八寶紋、八吉祥、暗八仙、蝙蝠、梅蘭竹菊、福壽紋、松鶴紋以及明清時期的官員服飾上的補子紋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