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韓熙載宴客用的青白瓷竟比達文西畫給耶穌的鉛釉陶早500年
陶瓷的東西方(中)
原創|於伶娜窯望
-1-
絲路瓷語
「絲綢之路」的開闢,使世界歷史上幾個文明古國的文化滲透到漢文化中,尤其是融希臘、羅馬、波斯、印度藝術為一體的「鍵陀羅式」佛教藝術,直接影響了魏晉南北朝以後的中國佛教藝術風格,也間接影響了中國的陶塑藝術。
從漢代張騫通西域到明初鄭和七次下西洋,中國與帕米爾高原以西的大片穆斯林地區之間,經濟和文化的交流十分頻繁。由於海外貿易和人員的交往,各自的文化因素相互吸收與融合,伊斯蘭文明之風吹進中國大地,最早且聲名最大的影響莫過於蘇麻離青的引進,這種源於西亞的鈷料讓中國瓷器上誕生了一抹風靡世界的藍色。
明代正德九年(1514年),在葡萄牙航海家科爾沙的利率下,領歐洲第一艘海船抵達廣州,此後二三百年間,法、英、德、俄、美等十幾個國家的商船陸續來到中國。通過他們與官方、民間的廣泛接觸,進行頻繁的貿易交往和文化交流,帶來的歐美文明使陶瓷藝術在裝飾形式、裝飾風格和表現技法都有新突破。
清雍正、乾隆期間,外銷瓷所帶來的經濟利益,驅使景德鎮窯場競相效仿西洋和東洋的裝飾形式及風格,如唐英所說「仿西洋黃色、紫色器皿」、「仿西洋紅色、綠色、烏金器皿」、「仿西洋琺瑯畫法,人物、山水、花卉、翎毛無不精細入神」、「仿東洋抹金、抹銀」等。這種仿製,使景德鎮陶瓷在傳統紋飾畫法的基礎上新添了不少具有異國情調並流傳至今的裝飾品種。
-2-
定製瓷
當歐洲商人將砝碼壓在景德鎮陶瓷上,為了更好地迎合歐洲審美趣味,更送來他國畫家在中國傳授西洋畫法,將外域紋飾植於中國的瓷器上,曾任景德鎮御窯廠督陶官的年希堯就是義大利畫家郎世寧的弟子。
在沒有學會冶瓷技術之前、看膩中國風之後,歐洲及其他國家會用另一種方式,把能代表各自文明與時尚的畫稿和設計樣式通過商船帶到景德鎮,請這裡的匠人定製他們想要的瓷器。由此產生了明清外銷瓷歷史上重要的兩個瓷種:克拉克瓷與紋章瓷。
福建平和所產或稱作「漳洲窯」、「汕頭器」,卻不能叫「克拉克瓷」,這一稱謂僅限於景德鎮生產的具有開光裝飾特點的明清時期精細外銷瓷。作為首次外銷到歐洲的青花瓷,克拉克瓷大約在嘉靖後期始燒,持續百年。這類青花瓷器型以盤為主,少量碗、瓶、罐、盒等,盤、碗普遍為菱口,胎體細薄堅硬,開光裝飾配以中國傳統紋飾是其最顯著的特點。
這種開光的裝飾效果最早也是來源於西亞,15、16世紀的阿拉伯地區,早期為西亞的中東、伊斯蘭人生產,由葡萄牙人銷往歐洲、中東、東南亞、西亞、美洲,乃至全世界。
景德鎮陶瓷大學教授曹建文收藏的這件明朝萬曆年間生產的克拉克瓷盤,盤面開光、繪畫略顯粗糙,底部粘沙。曹教授認為,這件克拉克瓷為低檔產品,無論做工、畫工都談不上精細。作為民窯生產的瓷器,克拉克瓷沒有受到官方的任何限制與阻礙,得以自由融合西方藝術手法與裝飾紋樣,形成樣式大致相同。
紋章瓷是與克拉克瓷類似的另一類定製瓷。奧地利、西班牙的宮廷畫家設計的國王紋章,美國藝術家設計的紐約城紋章,俄國的雙頭鷹、法國的君子蘭、荷蘭的鬱金香等國家徽章,都成為景德鎮瓷工學習西洋畫法的藍本,在不斷繪製異域風情的同時,也促進了陶瓷藝術的多樣性發展。
中國陶瓷遠銷國外,直接影響各國的陶瓷工藝和瓷器風格,對歐洲人的生活與藝術產生了重大影響,外國陶藝受到中國陶瓷的啟迪,形成各具特徵的陶瓷藝術和陶瓷文化。法國路易十五時期的「洛可可」藝術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中國瓷器的外銷不僅影響了歐美大陸的生活文化,還助推了日韓等國冶瓷技術的發展。中國陶瓷和茶器傳入日本,影響了日本的陶藝,催生了日本茶道,正如日本著名社會活動家中島健藏所說:「可以斷言,如果不談中國的影響,那麼我們根本無法說明日本的傳統工藝美術。」16世紀初在中國學習瓷器製造長達25年的五良大甫(中文名:吳祥瑞),回國後創燒的「伊萬裡」,17世紀中葉,仿造克拉克瓷的「芙蓉手」,以及最具日本民族風格的日本青花瓷「鍋島青花」和「藍九穀」,這些都是中國瓷器傳入日本後,當地人成功燒造出的青花瓷。
(寫作之初,筆者拜訪了兩位陶瓷文化研究方面的專家——景德鎮陶瓷大學教授詹嘉和曹建文,基於他們對東西方陶瓷藝術交流的真知灼見才有了這篇文章,在此一併致謝!)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