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義大利「景德鎮」帶來了畢卡索的陶瓷大作
150餘件(組)義大利法恩扎國際陶瓷博物館收藏的陶藝珍品,遠渡重洋來到瓷器故鄉,3月25日在浙博武林館區展出,向中國觀眾詮釋這段在義大利生息流傳千年的晶火傳奇。
馬約裡卡陶藝:
「見證古蹟和平文化遺產」
義大利是歐洲民族及文化的搖籃,在繪畫、雕塑諸多藝術領域都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馬約裡卡陶藝即為其中之一。
義大利的陶藝水平卓越,在古羅馬時代就已經普遍生產出高水準樣式和圖案的陶器。馬約裡卡是義大利錫釉陶的統稱,15世紀馬約裡卡裝飾陶傳入義大利著名的陶瓷重鎮法恩扎,從此法恩扎的馬約裡卡裝飾陶逐步發展和繁榮並享譽世界。
法恩扎國際陶瓷博物館位於義大利千年陶都法恩扎,這裡是世界著名的陶瓷專業博物館和重要的陶瓷文化、年譜和文獻的研究中心、聖地。該館創立於1908年,尤以收藏馬約裡卡陶瓷而聞名遐邇。因其歷史悠久,藏品豐富,2011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命名為「見證古蹟和平文化遺產」。
濃鬱「中國風」:
大朵紅花生長在中式花園裡
中國和義大利都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文化,15世紀至18世紀的大航海時代,精美的中國瓷器遠銷歐洲,對馬約裡卡陶藝產生了重要影響。
意方策展人說,這次為中國展覽精選的約150件MIC藏品,是來自法恩扎國際陶瓷博物館的館藏精品,反映了代表義大利各地特色的從文藝復興到20世紀的陶藝發展史。其中包括模仿17世紀開始流行於歐洲各國的中國手工藝品,以及以此風格發展到18世紀的部分精品。
明清時期,中國的瓷器通過海路遠銷西方,特別是青花瓷器普遍受到當地人們的喜愛。馬約裡卡陶瓷藝術和工藝經常模仿中國明代瓷器,形成一種具有東方色彩的新風格,產品表現出濃鬱的東方趣味。
展品中有一個十六世紀的錫釉陶碗,就是採用了明朝青花瓷的畫風,地盤花環中央畫有一枚貝殼,而貝殼在馬可波羅時代象徵著瓷器。另有一個十八世紀的錫釉陶盤,寬大的底部畫面為東方園林勝景,主體為湖邊一座塔,樹木花朵鬱鬱蔥蔥,具有明顯的「中國風」。還有一件帶蓋湯窩,畫面就是一個虛構的中國花園,大朵紅花描繪在藍色草地上。
畢卡索的籃彩白釉陶盤:
「折磨人的農牧神的臉」
中世紀後,文藝復興孕育了馬約裡卡陶瓷的繁榮和發展。這時期法恩扎馬約裡卡陶器空前繁榮,並逐步聞名世界,其藝術特點是以文藝復興時期的神話、宗教以及油畫為主要素材,反映出當時的藝術特色及社會生活時尚。
在隨後的幾個世紀,部分有創新和品牌意識的法恩扎陶藝家開始引進新的生產技術,並加強與繪畫家的聯繫。時至今日,義大利法恩扎馬約裡卡陶瓷在世界藝術史上仍然具有重要影響。
在法恩扎國際陶瓷博物館,收藏有數件畢卡索的作品。二戰時候,博物館毀於戰火,創始人給畢卡索寫了一封感人的信,請他幫助重建博物館。畢卡索於1950年捐贈了第一件作品,是一個象徵反戰、和平的橢圓罐,以此紀念博物館及收藏品的悲慘經歷。
這次展覽中,還有一件畢卡索製作的陶盤,名為「折磨人的農牧神的臉」,籃彩白釉,神秘誇張,還帶著玄幻色彩。策展人說,1947年畢卡索開始探索陶藝,他把不同的現狀和紋飾交替整合,並在繪畫中融入黏土雕塑手法,創作出近乎夢幻的效果,也是對偉大的遠古陶瓷文明的一種致敬。
(責編:王鶴瑾、魯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