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語裡,中國和瓷器兩種意思共用一個單詞。可以看出中國作為瓷器大國的標籤在西方人眼裡印象極其深刻。在15世紀歐洲引入了中國的陶瓷以後,歐洲人的生活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他們的餐桌上,瓷器成為了離不開的角色。
歐洲飲品文化流行造就了餐具定製的多樣化
在15世紀以前,因為長期海運的不便,景德鎮的陶瓷在歐洲的輸入量很少。只有王公貴族或者巨賈一類的人物才有機會使用到景德鎮的陶瓷,平民只能通過有關王公貴族的畫作來欣賞到陶瓷。當時這些陶瓷在歐洲人的心目中有著很高的地位。
而在15世紀以後,因為海陸航道的開闢,運輸也逐漸發達起來。陶瓷製品越來越多的輸入到歐洲社會,因而各式的陶瓷器皿也搬上了歐洲很多家庭的餐桌。這還很深地影響到了他們的飲食文化。
從中國進口的陶瓷器具潛移默化地改變了歐洲人的飲食結構,尤其是咖啡,茶和巧克力等飲品的盛行。這些不斷升級的飲食結構也反過來促進了陶瓷業的快速發展。
這些風雅的飲品自然需要好的餐具來進行搭配,尤其是對於法國的國王路易十四這個奢侈的傢伙來說。他要求每一套餐飲都要有相關的器具來進行搭配。因而當時的飲品器具都是成套的。在景德鎮,為了適應這種飲食需求,他們也開始成套的生產專門飲用茶,咖啡和酒的器具。
因為飲食習慣的複雜,他們要求的這些成套餐具經常一套就多達幾百件。這些成套的餐具不僅要求造型協調,這些器具和食物的形狀也必須匹配。並且他們之間的組合要合適。這些器皿一般包括成套的、 碟、 碗、 杯、 油瓶、 醋瓶、 調味瓶、 鹽罐、 糖罐、 香料罐、 燭臺、 水壺、 冷酒器等。
根據當時的訂單以及對沉船打撈的情況來看,茶具佔了大部分,幾乎佔據了所有餐具的三分之一。因為歐洲人的需求,景德鎮的陶瓷餐具也做出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尤其體現在餐具的大小上,為了適應歐洲人的大手,這些餐具在體量的大小、 胎體的厚薄、 器皿的口沿、 器具的把手上都做出了改進。
除了這些之外,在至器具的款式、 釉色、 花紋方面都不斷改進自身, 做到盡善盡美。這些陶瓷的裝飾也開始使用西洋繪畫。景德鎮生產的船形調味汁瓷器, 模仿的是歐洲銀製品,平底橢圓,單嘴單把。陡邊奶碗, 帶有大曲柄和小喙嘴, 也是模仿歐洲銀製品。
這些器具的設置不僅為了美觀,還有防止燙手,潑灑和方便拿取的特點。帶蓋的瓶是為了保溫,厚胎的碗用來隔熱,小碟可以便於分食。這些精緻的器具滿足了人們對於飲食的需求,也推動了社會形成典雅的飲食習慣。
精美餐具的到來影響了歐洲人的飲食習慣
這些餐具的到來顯然改變了歐洲人的飲食方式,東方輸入歐洲的胡椒,肉桂,丁香等被他們製成調味品,這些調味品反而佔據了他們飲食的主要部分,甚至導致菜餚本身並無關緊要。這些每一件調料品也需要裝在瓷器裡。可見當時的陶瓷器具花樣之多。另外各種各樣的餐具也改變了人們曾經從手直接拿食物的習慣。
在17世紀茶葉傳入宮廷之後,飲茶的習慣便在英國盛行起來。並且隨著茶葉輸入量的逐漸增多,從王公貴族到平民百姓,飲茶的風潮就沒有停止過。中國的茶具也大受歡迎,簡單的茶具包括茶葉罐、茶壺、茶杯、茶託等,複雜的茶具包括茶葉罐、茶壺、茶杯、茶託、水壺、茶碗、糖罐、奶盅、奶壺等,甚至茶几,配上銀質茶匙和茶刀。
這些飲茶的派對也成了他們炫耀自己瓷器的最佳場合,英國下午茶的盛行導致英國人對這些細緻的茶具和禮儀更為講究。他們還習慣在茶中加入牛奶,檸檬等飲用,這就給茶具增添了更多的發展空間,發展出了糖罐,奶盅,甚至點心盤等等。這些精緻的茶具甚至會被當成傳家寶進行傳承。
女人在家裡喝茶,男人就在外面喝咖啡。從1605年英國第一家咖啡館在牛津開張以後。到1683年僅倫敦就有咖啡館約500家,甚至很多知名人士直接在咖啡館裡工作。這裡也養成了人們知禮節,清醒節制的習慣。
景德鎮陶瓷中咖啡器具的優雅造型也更是襯託出了咖啡館的浪漫環境,也體現出了這些貴族的高雅品味,想像自己一手託著咖啡杯,一手拿著咖啡壺耳,慢慢品味咖啡的同時,也是在欣賞咖啡器具的優雅。
巧克力從墨西哥傳入西班牙以後,一開始也只作為一種飲品享用的,這種飲用器具和咖啡壺和茶壺基本相似。但是壺蓋上面會有月牙形的小孔為了防止攪拌勺,為了這使得這種飲品能夠趁熱食用。一開始歐洲定製的巧克力瓷器都是小碗。到後來又逐漸演變成了單柄和雙柄的巧克力杯,他們自身的陶瓷仿製水平也提高了。
這些飲食器具還被賦予了超自然的魔力,因為陶瓷器具相比以前的銅質餐具和木竹餐具來說,使用更加健康,不需要擔心因為長久使用帶來的腐蝕或者生鏽的情況。因而也因為沒有產生病菌也不容易引發疾病。甚至歐洲還有傳聞說使用瓷器飲食可以強身健體。
瓷器影響下的酒文化的盛行
作為歐洲最有名的酒文化,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瓷器的影響。在東印度公司17世紀向中國景德鎮發出的訂單當中,就有很多的酒壺和酒杯。這種類型的訂單佔據了總量的十分之一,也是一筆不小的訂單。
飲酒肯定需要酒具,以葡萄酒為例,由於歐洲人對葡萄酒的特殊喜好,因而他們在喝葡萄酒的時候有一些特殊的「規矩」。比如先喝白葡萄酒再喝紅葡萄酒。先喝口味淡的再喝口味濃的,以及先喝年份短得再喝年份長的。
如果需要配餐, 那麼在上酒的順序上還分為開胃酒、 主菜佐酒、 甜點酒和餐後酒。這些規矩造成了在飲用這些不同的酒需要用到不同的杯子。喝葡萄酒一般用的是玻璃酒杯, 喝白蘭地則必須配白酒杯, 喝潘趣酒則另有一套較為完備的禮儀和專用酒具。
因為歐洲人注重對於葡萄酒的「品」,而中國瓷器的尊貴身份的加入更使得這種「品」帶來了更多的享受。根據中國明清瓷器圖錄可知, 明朝中葉以後, 中國的瓷器酒具生產已經形成系列, 既有小巧玲瓏適宜飲用烈酒的高腳酒杯, 也有口沿開放容量較大適宜品嘗葡萄酒之類的平底酒杯, 還有比平底酒杯容量更大適宜飲用啤酒的馬克酒杯等。
還有一種特殊的「酒」當中也透露著中國瓷器的影響。就是潘趣酒。這種酒起源於英屬殖民地印度, 原本是一種含有果汁飲料的泛稱。分含酒精和不含酒精兩大類。印度不含酒精的潘趣酒主要由糖、 果汁、 茶等原料調製而成, 含酒精的潘趣酒則在調製時添加酒的成分。 歐洲人調製潘趣酒, 多用葡萄酒或朗姆酒。
因為潘趣酒的起源也是東方,而瓷器也是。因而這些歐洲人就將這兩種東西結合到一起,喝潘趣酒必須用中國陶瓷。他們在中國定製的潘趣酒碗通常為敞口、 深腹、 弧壁、 圈足。大的潘趣碗多用於調酒, 然後再盛裝於小碗中碗之中。
這種酒和傳統的葡萄酒不同,主要是用來分喝和共享的。主要是體現出一種家庭和待客的禮儀。這種情義的表達方式逐漸變成了一種習俗,並且在歐洲文化內形成了一種象徵意義。帶上了祝福和吉祥的內涵。
陶瓷原本作為一種生活用品來使用,但是在傳承中又被賦予了藝術的內涵。這些用來飲食的陶瓷逐漸藝術化,配合歐洲高雅的文化氛圍。中國瓷器在進入歐洲以後,在接受外來文化的同時也在不斷豐富自身的內涵,不僅自身發展得更為細緻精美,還影響到了歐洲的飲食文化。
參考文獻:
《歐洲瓷器史》
《歐洲經濟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