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會博物館藏:500年前英法貴族的專屬中國瓷器

2021-01-09 文藏

圖片均由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提供

從500年前開始,在英國和法國,技藝精湛的工匠,財力雄厚的貴族,品位出眾的藏家,他們都為一種裝飾有鍍銀或銅鎏金架置的中國瓷器而著迷。

18世紀 中國瓷瓶 法國銅鎏金鑲接 局部圖

16世紀,中國瓷器很偶然地被帶入英國,或是通過黎凡特,或是通過好望角附近的海域。因為數量稀少,所以中國瓷器被認為是珍貴而特殊的財物。當時,許多有著高超技藝的英國銀匠被委託為這些瓷器作鍍銀鑲接裝飾。「脫胎換骨」後的瓷器,有些被用作贈送貴族的禮物,有些則被用來裝飾華麗的家居。

18世紀 中國瓷瓶 法國銅鎏金鑲接 萊斯特曼夫婦舊藏

這件中國青瓷中部為一「壽」字。引人注目的是,瓷瓶的高度發生了變化,顯然,在它原始高度的基礎上,巴黎的金匠截去了一部分,然後為它裝飾了帶有卷渦、穿孔手柄以及底座的銅鎏金架置。

這種架置裝飾被用來與Jean-Claude Duplessis père(1695年至1774年)的作品相比較。他是一位極具天賦的金匠,不僅有著精湛的銅鎏金技藝,而且在瓷器設計方面有所建樹。1748年至1758年,在古董商Lazare Duvaux的帳冊中,他的名字常常被提及。

1750年9月,Duvaux將一對中國青瓷賣給marquis de Voyer d'Argenson侯爵,而這對青瓷就是由Duplessis進行的銅鎏金鑲接,花費3000裡弗(古時的法國貨幣單位)。這一筆數額高昂的費用顯示了這類瓷器所具有的重要價值。

16世紀 中國瓷盤 英國倫敦鍍銀鑲接 摩根基金會舊藏

經過倫敦銀匠的一雙妙手,鍍銀鑲接的架置讓這件東方瓷盤變得異域風情。無論是贈送貴族的禮物,還是點綴家居的裝飾,它都是獨特的選擇。

16世紀 中國瓷盤 英國倫敦鍍銀鑲接 接口處花紋精緻規整 工藝精湛

到了18世紀的法國,瓷器鑲接工藝又有了更極致的發展。這一時期,銅鎏金工藝扮演了十分重要的功能性和裝飾性角色。在王公貴族家庭中,銅鎏金被廣泛應用於鐵製柴架、家具五金、壁燈、燭臺、枝形吊燈中。當然,它也被用在亞洲和歐洲瓷器的架置裝飾中。尤其是洛可可(ROCOCO)藝術興起後,瓷器的架置裝飾變得更加富麗堂皇,而這種風格正好符合「法式口味」。

銅鎏金架置的製作可謂價格不菲,十分昂貴。像這樣一件瓷器,其擁有者想必為此付出了一筆數目不小的錢。18世紀的拍賣目錄顯示,裝飾有銅鎏金架置的器皿經常會出現在貴族收藏中。而且他們認識到,這類器皿的價格恰恰是它們價值的真正體現,因為這種裝飾風格已經走在了時尚前沿。1783年,在路易-瑪麗-奧古斯丁奧蒙公爵(Louis-Marie-Augustin,duc d』Aumont)的藝術品收藏銷售中,許多都是銅鎏金鑲接的日本瓷器或中國瓷器,其中有一部分則由路易十六花費大量資金購藏。

16至17世紀 中國瓷碗 英國倫敦鍍銀鑲接 摩根基金會舊藏

這件裝飾有鍍銀架置的中國瓷器,與伊莉莎白一世的顧問威廉·塞希爾勳爵有關。它有可能是維吉尼亞殖民者Walter Raleigh爵士遺贈給勳爵兒子羅伯特·塞希爾(Robert Cecil)的物品。威廉·塞希爾及他的次子羅伯特·塞希爾兩代輔弼,乃是英國史上的重要賢臣。塞希爾家族本身也昌盛400多年,還在1937年出了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洛可可藝術是流行於18世紀前期的一種藝術形式,又稱「路易十五式」。它從大自然中吸收養分,運用各種貝殼、莨菪葉飾相纏繞形成渦形紋飾,花卉、流水般的曲線。同時,也受到東方庭園、花鳥紋樣等藝術的影響,還從中國絲綢、瓷器、漆器、家具的圖案與造型中汲取了靈感。洛可可藝術在構圖上強調不對稱,造型的基調常用S形曲線、卷渦、波狀和渾圓體。

16世紀 中國瓷瓶 英國倫敦鍍銀鑲接 摩根基金會舊藏

這件瓷瓶出自明代萬曆年間。1585年,倫敦一位不知姓名的銀匠採用鍍銀鑲接工藝,讓它變得與眾不同。而它曾是美國銀行家、著名收藏家約翰·皮爾龐特·摩根(1837年至1913年)眾多珍藏中的一員。

18世紀 中國瓷瓶一對 法國銅鎏金鑲接 威廉·貝克福德舊藏

這對瓷瓶的鑲接工藝體現了洛可可和新古典主義的藝術思潮,製作年代在1760年至1770年期間,這正好是兩種藝術思潮的過渡時期。

這是一對典型的仿古瓷,仿製的對象是青銅器。與此風格迥然不同的是,其鑲接設計充滿濃鬱的異國風情,由丘比特、花飾、貝殼和植物組成。當時,法國人對中國瓷器尤為推崇,他們試圖改變這些瓷器的外貌,創造出一種完全符合「法式口味」的奢侈物品。

正是因為這種強烈的「法式口味」,這對瓷瓶被英國富豪、著名收藏家威廉·貝克福德(1760年至1844年)珍藏。值得一提的是,位於英格蘭西南部威爾特郡的「放山居」,其前身就是這位收藏家故園的殘存部分。

18世紀 中國帶蓋香爐 法國銅鎏金鑲接 萊斯特曼夫婦舊藏

這件南瓜形的瓷罐,配有一個頂蓋,出自中國明代晚期或清早期。它被法國金匠改造成一個富麗堂皇的的香爐。渦卷形、穿孔以及葉子、貝殼的銅鎏金裝飾,將罐身與頂蓋隔開。

文中提及的美國頂級藏家約翰·皮爾龐特·摩根,以及摩根基金會在文藏6月19日中有所提及。更多大都會博物館館藏圖請點連結!

美國頂級藏家收藏的中國明清瓷器

欲知曉更多請前往App Store或應用寶搜索「中國收藏」並下載《中國收藏》雜誌App。

相關焦點

  •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為什麼要賣500多件中國瓷器?
    將上拍的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中國瓷器藏品——兩件元代鈞窯藍釉紫斑盤紐約佳士得將於2016年9月15日推出「美藏於斯——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珍藏中國瓷器」專拍,分為線上與線下兩個部分。其中,明清單色釉與五彩瓷頗為搶眼,如上拍的多件康熙五彩瓷器品質優良,在國內並不多見,十分珍貴。
  •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中國瓷器在佳士得拍賣的臺前幕後
    剛剛過去的紐約亞洲周中,佳士得推出的「美藏於斯——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珍藏中國瓷器」專場拍賣早在消息放出時就在古董圈引起震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和期待。此次爭取到大都會的委託,是紐約佳士得繼2014年的安思遠(Robert Ellsworth)專場拍賣後推出的又一具有巨大品牌效應的專場拍賣。在和競爭對手蘇富比的對壘中,佳士得在中國瓷器和藝術品板塊的市場瓜分中又進了一步。
  • 英美博物館藏唐宋浙江青瓷
    從器形與紋飾、相關器物的窯口與年代的甄別和紋飾起源研究的幾點思考,這幾個方面來闡述「流居」西方博物館藏浙江青瓷對我們研究的啟迪。   器形與紋飾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大英博物館、愛丁堡博物館、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均設有專門的中國館。中國館陳列的文物非常豐富,從史前的陶器、玉器到瓷器、金銀器、漆器、服飾、家具等。
  • 此國寶是康熙貼身之物,現藏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價值7.1億難回國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歷史悠久,為我們留下了許多燦爛的文化遺產,特別是從前的皇室宮廷物品,都是中國工匠用傳統工藝製作的精品,從慈禧太后的翡翠白菜,到掐絲琺瑯的景泰藍都堪稱中國藝術中的精品。但是中國近代飽受屈辱,醜惡的西方列強侵略中國,使得許多珍貴的文物流失海外,成為中國人心中永遠的痛,特別是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使得一代名園被大火焚燒,法國文豪雨果曾經痛斥英法兩個所謂「文明」國家做出的暴行是對世界藝術的侮辱!
  •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應我的要求,他一路介紹沿途景觀,包括川普大廈等,並在到達博物館門口後,幫我指明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古根海姆博物館、中央公園等的具體位置以及需要時間等。在紐約,某種意義上說,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與聯合國總部一起,構成人類歷史的交匯,大都會博物館記錄著世界的過去,聯合國總部在規劃世界的未來。
  • 中國瓷器歐洲「變身」:十八世紀法國對中國外銷瓷的改裝重飾
    1713年前後,法國貴族蓋尼亞請畫師為豐山瓶繪製了水彩畫,可以看到玉壺春瓶被鑲嵌成了帶蓋執壺,其金屬配件上有紋章與法語銘文(圖12)。可惜的是,1882年愛爾蘭國家博物館入藏時,鑲嵌的金屬附件已不復存在。儘管如此,豐山瓶頸部下面的孔洞明確地顯示出金屬附件的鑲嵌痕跡,使我們得以辨認出它的身份。
  • 美國博物館裡的 「中國文化」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收藏的中國菩薩儘管這些著名藝術博物館都值得一看,但如果時間緊張的話,我個人以為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是非看不可的首選。每次走進大都會博物館的亞洲館,面對大量的中華文化藝術珍寶,都會震撼不已,流連忘返。被稱為中國早期繪畫三大名作之一的五代董源所繪《溪岸圖》就在這裡展出。中國館最引人矚目的要數那幅有6米高、約10米寬的巨幅中國壁畫實物了。這是從山西廣勝下寺主殿山牆切割下來的「藥師經變」壁畫實物。
  • 葡萄牙莉娜皇后博物館的明代瓷器是如何來的
    葡萄牙莉娜皇后博物館的明代瓷器是如何來的最先從海上進入中國的葡萄牙人,也是最早從海上把中國瓷器帶到歐洲的人。早在達迦馬第一次到達印度之時,裡斯本就已經了解到瓷器的信息。葡萄牙國王曼奴埃爾一世,直接下命令,要葡萄牙艦隊購入中國瓷器,這些瓷器,一時成為貴族之間,國家之間最尊貴的禮品。請注意,它不是用品,連國王都捨不得用,只是擺著觀賞。不久,中國的瓷器工廠就收到了葡萄牙的來樣加工訂單,這種來樣加工的瓷器,要求在瓷器上,依樣繪出某國或某家族的紋章,即徽記。有的也題有訂製人的名字,以顯專屬和尊貴。
  • 「白色金子·東西瓷都——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 華麗登陸鎮海樓
    這八家博物館包括廣博、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大連市公共文化服務中心、江西省博物館、鄭州博物館、德國黑提恩斯——德國陶瓷博物館、德國梅森瓷器博物館以及日本大阪東洋陶瓷美術館,中、德、日、英、法等多國瓷器精品薈萃羊城,為羊城市民帶來一場華麗的視覺盛宴,在家門口即可一睹數百年前「瓷中白金」的風採。
  • 中國有多少國寶流失海外?
    把中國文物列為文化侵略的重要內容拉開了中國近代文物大流失的序幕1860年英法聯軍對圓明園進行了野蠻的劫掠和焚燒大火三日不滅圓明園及附近的清漪園、靜明園等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1900年5月28日八國聯軍以義和團運動為藉口悍然發動侵華戰爭
  • 大維德瓷器裡的中國
    他是那個時代英國貴族收藏家中唯一精通中文和古文的收藏家,對銘文和題字很感興趣。在他的瓷器藏品中,不少底部有「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萬曆年制」「康熙御製」「雍正年制」和「乾隆年制」的字樣。1934年英國瓷器專家霍蒲孫所著的《大維德所藏中國陶瓷圖錄》中提到,大維德注重稀有品種、帶款識的資料性瓷器。
  • 160年前,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在160年前的今天,1860年10月7日(農曆1860年8月23日),英法侵略軍火燒圓明園。這樣,它就要迫使清朝政府開放更多的商埠,進一步控制中國海關,加強對清政府的控制。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大門,英、法、美等西方國家便以修約為名,企圖壓迫清政府給其新的侵略權益。1853年5月,英國首先向中國提出要求修改已訂的《南京條約》的有關條款,美國和法國也接踵而來,均遭到清政府的拒絕。英、美、法等殖民主義者掀起的「修約」交涉未能得逞,就惱羞成怒,決定用發動新的侵華戰爭來實現其無理要求。
  • 大都會博物館,世界三大博物館之一,巨大的藝術品寶庫
    這不是一天兩天就能看完的地方,或者說,這種偉大的博物館,用一生去享用都綽綽有餘——常年展出幾萬件作品,而實際館藏數量接近300萬。非常好看,有耳機可以租用。和孩子一起去的,她租的是英文解說,我租的中文解說,英文解說的比中文的詳細,且英文解說的作品比中文的多得多,畢竟是在人家國家。票可以三天有效,咱不是搞藝術的就是看看開開眼。早上10點開門,我們看到下午3點還只是走馬觀花,東西太多了。
  • 流失海外的文物,那些藏有重要中國文物的海外博物館!
    中國歷史悠久,文物浩如煙海,為外國博物館及公私機構收藏是不可避免的,並不全都是「流失海外」。本文為您詳細介紹了目前中國文物的海外收藏現狀,並整理出藏有較重要中國文物的海外博物館名單,以供諸君參考。亞瑟 賽克勒大廳是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陳列中國佛教藝術的特別展廳,出自山西廣勝寺的元代壁畫、雲岡造像、河南淇縣東魏李道贊等五百人造像碑等傑作濟濟一堂。
  • 大英博物館,收藏著2萬多件被掠奪的中國文物,卻未保管妥善!
    大英博物館,又名不列顛博物館,成立於1753年,於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對公眾開放,位於英國倫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羅素廣場。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法國羅浮宮、英國大英博物館、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和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畫賞析
    照夜白圖韓幹 中國 約750年 紙本水墨 30.8x34cm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照夜白是唐玄宗(712-756年在位)寵愛的一匹戰馬,這幅《照夜白圖》或許是中國藝術中最廣為人知的駿馬圖。
  • 分享:艾惕思爵士《菲律賓出土的中國瓷器(chinese porcelain found in the philippines)》
    所以,我們應當承認菲律賓應該也存在土豪貴族消費得起高檔元青花瓷器,甚至是專門定製高質量的小件器物。這種特殊工藝的小罐雖然製作大多粗率,但相較於普通小罐可能售價不低,也是貴族專享。至於伊朗出土的菲律賓型器物,可見英藏威廉姆森波斯灣北岸調查所獲的中國古代瓷片中的兩片。
  • 大英博物館藏中國官窯、哥窯瓷器資料
    大英博物館藏中國官窯、哥窯瓷器資料英國 倫敦 大英博物館 95號陳列廳 實景一.南宋 官窯①南宋 官窯 粉青釉琮式瓶
  • 他用騎兵換瓷器結果王位都被打沒,藝術品多到感動貴族竟成功復闢
    據後來成立的德勒斯登國家瓷器博物館統計,這裡收藏的中國、日本瓷器總數逾24000件,這在全世界都是絕無僅有的一個海量寶庫。 而這一切,都拜一個傳奇的歐洲君主所賜。 ●德勒斯登軍事博物館藏 奧古斯特黃金甲冑/馬具 另一方面,奧古斯特不欺負弱的,又跟著俄國和丹麥結盟去惹強大的瑞典北方同盟。
  • 賞析| 日本的博物館藏的頂級宋盞
    導語日本官方認定的國寶級文物中,瓷器只有14件,有8件是中國瓷器,8件中有4件是宋代建盞,含3件曜變盞,1件油滴盞。從數量上看,光是建窯一個窯口的瓷器,就佔了日本國寶瓷器的28.5%,那麼這些宋盞都長什麼樣?為什麼頂級建盞都藏在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