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莉娜皇后博物館的明代瓷器是如何來的

2021-01-09 蕭家老大a

葡萄牙莉娜皇后博物館的明代瓷器是如何來的

最先從海上進入中國的葡萄牙人,也是最早從海上把中國瓷器帶到歐洲的人。

早在達迦馬第一次到達印度之時,裡斯本就已經了解到瓷器的信息。公元1501年,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一世,在寫給西班牙國王費迪南德二世和王后伊莎貝拉的信中,就提到在印度的另一側「有一些僅臣服於一位國王的國家,該地叫做Mal china (印度語Maha-China「大中國」),從那裡運來瓷器、麝香、琥珀和沉香……那裡精美的瓷器,一件就值上百克努喳多(Cruzado葡萄牙貨幣)。」

葡萄牙國王曼奴埃爾一世,直接下命令,要葡萄牙艦隊購入中國瓷器,這些瓷器,一時成為貴族之間,國家之間最尊貴的禮品。請注意,它不是用品,連國王都捨不得用,只是擺著觀賞。不久,中國的瓷器工廠就收到了葡萄牙的來樣加工訂單,這種來樣加工的瓷器,要求在瓷器上,依樣繪出某國或某家族的紋章,即徽記。有的也題有訂製人的名字,以顯專屬和尊貴。

歐洲現存最古老的中國來樣加工外銷瓷器,現在葡萄牙南部貝雅城的莉娜皇后博物館中,上面刻有葡萄牙文和「1541年」字樣。

貝雅古城是葡萄牙南部阿連特茹大區貝雅區的一座城市,也是貝雅區首府。這裡擁有眾多歷史遺蹟,莉娜皇后博物館就是公元1459年修建的聖母修道院,修道院是一座後哥德式建築。

莉娜皇后博物館創建於公元1927年,其收藏品有可追溯至愷撒時期的地方展品、中世紀的碑文和紋章;還有幾幅十五世紀至十八世紀弗萊芒以及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油畫;大禮拜堂中保留了三幅公元1741年的瓷板畫;在眾多展品中,一件來自中國的瓷器,對於世界和中國瓷器史研究者來講特別珍貴。

在裡斯本的貝倫大發現紀念碑下,有一幅當年南非贈送的大理石拼貼的羅盤地圖《葡萄牙發現世界之圖》。在珠江口位置上,劃有一艘克拉克帆船,旁邊刻著「1514年」,也就是說葡萄牙人確信,此時他們已經出現在廣東沿海。史載,這一年,葡萄牙船長若熱·阿爾瓦雷斯(Jorge Alvares澳門譯:奧維士)在屯門登陸,公元1522年,葡萄牙人再叩屯門的大門,被廣東海道副使汪鋐趕走。

據明代溫州人項喬(公元1493—1552年)的《甌東私錄》記載,葡萄牙人離開珠江口之後, 公元1524年前後,出現在舟山雙嶼。史載,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明右副都御史朱紈派出軍隊攻入雙嶼港,收船塞港。如此說來,葡萄牙人與中國人最初的瓷器貿易,地點應在寧波海域,時間應在公元1524年至公元1548年間。這正是莉娜皇后博物館收藏的青花碗的時代背景。

莉娜皇后博物館一樓拐角,專有一個展櫃,只放了那件青花瓷碗。柜上貼有葡萄牙文說明牌,大意是:「別碌佛哩的碗——罕見的明代瓷器」「此碗是舊金山的卡斯楚(1871年—1960年)捐贈的……以紀念和延續記憶,莉娜皇后博物館特此感謝,1956年11月3日」

那展櫃在牆角,三面是牆,一面是玻璃。據有關記錄說,全口沿銘文是「EM TEMPO DE PERO DE FARIA DE 1541」,大意是:別碌佛哩,於1541年訂製。

這幾件瓷器怎麼來到了歐洲?

還要再說回朱紈,據朱紈《甓餘雜集卷四·三報海洋捷音事》記載:浙江的許氏兄弟與胡勝、胡鈺等走私商人「擅造二桅以上違式大船,將帶違禁貨物下海,前往番國買賣,潛通海賊,同謀結聚,及為響導,劫掠良民者,正犯處以極刑,全家發邊衛充軍事例,各造三桅大船,節年結夥,收買絲綿、錦緞、磁器等貨,並帶軍器,越往佛狼機、滿咖喇等國,叛投彼處。番王別碌佛哩、類伐司別哩、西牟不得羅、西牟陀密噦等,加稱許棟名號……」

公元1548年攻下雙嶼後,朱紈在寫給明朝皇帝的這份奏章中,準確地記錄了公元1539-1548年之間,馬六甲葡人歷任「番王」之姓名,其中的別碌佛哩,曾於公元1528-1529年、公元1539-1543年間,兩度出任馬六甲要塞司令。這個「別琭佛哩」正是「Pero de Faria」的音譯(今譯為:佩羅·德·法裡亞)。也就是說,收藏在貝雅的這件瓷器是別琭佛哩第二次出任馬六甲總督時,通過雙嶼向中國內地瓷窯訂製的。

這件青花碗,直口雙耳,碗底圖案為胡人獻寶一類題材,碗外騎馬的人物,似手持狀元帽,或許是狀元及第圖,口沿有西洋銘文與年代。據了解,它是目前存世三件同類青花碗中的一件,另一件在那不勒斯,還有一件在伊斯坦堡的託普卡比宮。

那不勒斯的青花碗,內壁口沿一周也題有「EM TEMPO DE PERO DE FARIA DE 1541」,碗心裝飾為馬六甲海軍少校安東尼奧·德·阿布雷烏(António de Abreu)紋章。託普卡比宮收藏的青花碗,是撇口墩式碗,碗內沿一周題「PEMTEMPO DE PERO DE FARIA DE 541」,碗心繪葡萄牙皇室紋章,外腹飾葡萄牙皇室紋章和渾天儀。

紋章瓷上的紋章,誕生於12世紀中葉的歐洲戰場,當時在盾牌及護甲外袍上均繪有獨特圖樣,以辨敵我。後發展成君主、貴族的家族紋章。先是繪於歐洲陶器上,後來升級到中國訂製瓷器上。

此碗上的渾天儀,是葡萄牙皇家專屬標識。它是由葡萄牙國王約翰一世(Joo I de Portugal,1385-1433 在位)與蘭卡斯特 (Lancaster)家族聯姻後,由英國引進。曼努埃爾一世與約翰三世均沿用這一代表王權的標識,因此,繪製有渾天儀的訂製瓷器與葡萄牙國王有密切關聯。

這三隻青花碗都有銘文「PERO DE FARIA DE 1541」。這位「別琭佛哩」,也是阿布雷烏的指揮官。當年葡萄牙人是通過馬六甲的中國商人偷偷在中國大陸訂製瓷器。關於最初的中間商,有人認為,是活躍於馬六甲的商人火者亞三。公元1517年,他曾作為翻譯引領葡萄牙使團進入中國,據接待葡萄牙使團的廣東按察司僉事顧應祥(江西為官)《靜虛齋惜陰錄》載,此人「乃江西浮梁人也,稟稱此乃佛郎機國遣使臣進貢。」(浮梁即景德鎮)。最早葡萄牙訂製瓷器,或由他所開創。

國外關於葡萄牙人向中國商人訂製瓷器的記載, 最早出現於公元1528 年, 惹爾日·卡布拉爾 (Jorge Cabral)由馬六甲發回裡斯本致國王的信中,他說:「我向一個來到此地的中國船長,為殿下訂製了幾件,他把瓷器帶來了,可是,不是我想像的那種。當我回去以後,殿下就知道是什麼樣子了。」此信透露的瓷器信息:訂製者為葡萄牙遠東軍官;是為葡萄牙王室訂製;訂製地點是馬六甲;訂製瓷器的出品,與其設想有所出入。

這三隻青花碗的足底,皆有假冒「大明宣德年制」(公元1426-1435年)雙圈年款,此款可能是景德鎮民窯為了提高產品的品牌價值而假冒,而「別琭佛哩1541年訂製」的銘文,顯然是將別琭佛哩擺到了極為尊貴的位置上。所以,這些身份與身價特殊瓷碗,幾百年來,幾經王宮貴族流轉,保留至今。

這幾件刻有東西洋年款的青花碗,一直被定義為:歐洲現存最古老的中國來樣加工外銷瓷器。實際上,葡萄牙的一個基金會,還有一件青花水瓶,上面繪有渾天儀,推測訂製時間在公元1520年左右,不過,沒有年款。

此外,比「別琭佛哩」公元1541年訂製青花碗時間再晚些,還有十件存世的青花玉壺春瓶。此瓶肩部皆書有葡語銘文「ISTO MANDOU FAZER JORGE ALVRZ NA ERA DE 1552 REINA」,意為「1552年為惹爾日·阿爾瓦雷斯訂製」。據《廣東通志》記載,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舶夷趨濠鏡者,託言舟觸風濤縫裂,水溼貢物,願暫借地晾曬,海道副使汪柏徇賄許之……」此時,葡萄牙已在澳門落腳,販賣瓷器和訂製瓷器已步入「正軌」,後來進入歐洲的青花碗,也就無法與「別琭佛哩」的青花碗相提並論了。

(本篇完)

相關焦點

  • 上海博物館,典藏明代景德鎮瓷器!件件堪稱上乘之作!
    上海博物館藏。高9釐米、口徑9.95釐米、底徑4.5釐米。明代是景德鎮的鼎盛階段的開始,陶瓷藝術集歷代瓷藝之精華,取得了更高的發展。凡前代已有的品種,此時應有盡有;大量新工藝、新的裝飾手法,也先後湧現。
  • 黃釉瓷器外觀特徵及鑑定方法簡介
    這是清後宮皇太后、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皇子福晉、皇子側室每年瓷器品種和份額圖表,從對表中信息的解讀,我們得到了如下重要信息:1、瓷器在後宮只分為兩種,黃色瓷器和各色瓷器。2、對於地位最高的皇后和皇太后,黃色瓷器的配額高於其它各色瓷器之和。3、對於其他身份的後宮女眷,黃色瓷器數量驟降,每樣只有幾件,相對於其它各色瓷器屬於少數,地位最低的答應、皇子的福晉、側福晉,則根本沒有權利使用黃色釉瓷器。
  • 明代御窯瓷器弘治正德瓷器對比展之正德篇(一)
    結束了弘治篇的內容展示,今天咱們一起來看《明代御窯瓷器——景德鎮御窯遺址出土與故宮博物院藏傳世弘治、正德瓷器對比展》之正德篇。 正德御窯瓷器展廳進門展示的青花瓷畫 正德皇帝朱厚照在位16年,是明代近300年歷史中最能鬧騰的一位皇帝,歷史上認為他是一位昏庸、荒唐、不正常的皇帝。
  • 為何大英博物館喜歡收藏中國瓷器,看看古代歐洲把瓷器叫什麼
    英國的大英博物館裡陳列和收藏了非常多的中國瓷器,而這些瓷器的來源,一些是英國人的民間收藏,還有一些是古代英國的購買保留下來,最大量的其實來自英國對圓明園的掠奪,但是大家會是否奇怪,為啥英國人對中國的瓷器情有獨鍾呢?
  • 《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今亮相歷博
    陶瓷是世界認識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人類貿易史上第一個全球化的商品,今天,《白色金子·東西瓷都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開幕,上百件來自中國、德國、日本的六家博物館的館藏瓷器精品,講述了中西方瓷器文明的交流、融合的歷史。
  • 明代文物展將亮相大英博物館
    新華網倫敦9月16日電(記者夏曉 吳叢司)大型明代文物展18日將在大英博物館正式對外展出,為觀眾展示明代早期鮮為歐洲人所知卻有重要意義的一段歷史。  由英國石油公司贊助的「明:皇朝盛世五十年」展覽將通過生活、軍事、藝術文化、宗教信仰以及外交貿易等不同主題向觀眾展示明代1400年至1450年間的珍貴文物。
  • 上海博物館藏明代藝術珍品展在俄羅斯開幕
    螭紋玉方牌 明 上海博物館藏 原標題:明代遺珍   近日,「上海博物館藏明代藝術珍品展」在俄羅斯克裡姆林宮國立博物館開幕。   明代的中國,國力興盛,經貿通達,文化繁榮,明代工藝美術的發展也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綻放出美的藝術。本次展覽共有83組156件展品,分為「文人書房」「崇古生活」「明瓷薈萃」「古墓遺珍」四大板塊,既有上海地區考古出土的文物珍品,也有官窯瓷器、漆器、家具、繪畫、金銀玉器、文房用品以及仿古青銅禮器等眾多館藏精品,表現出了明代社會文人士大夫階層生活的方方面面。
  • 「景德鎮明代御窯遺址出土與故宮博物院藏傳世瓷器對比展」在故宮...
    景德鎮是明、清兩代專門為宮廷燒造御用瓷器的產地,紫禁城則是這些御用瓷器成品的使用地。故宮博物院是在明、清兩代皇宮及其收藏品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中國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所藏明代御窯瓷器不但數量多,而且質量精,與景德鎮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傳世與出土明代御窯瓷器對比展,可謂珠聯璧合。
  • 村民挖出24件明代青花瓷 由三星堆博物館收藏日後展出
    廣漢南興鎮出土的明代青花瓷近日,廣漢市南興鎮仁壽一村民在地裡挖土時,挖出包括碗、碟、高足杯等24件明代中晚期的青花瓷。接到報警後,廣漢警方和文物管理部門工作人員趕往現場,收回了這批明代青花瓷。昨日上午,這批文物已被轉交至廣漢三星堆博物館收藏。經統計,這批出土的青花瓷,包括大青花瓷碗1件、中青花瓷碗6件、小青花瓷碗6件、青花瓷碟2件、青花高足杯3件、方形青花碟1件、白瓷碟5件,可辯器物共計24件以及青花瓷片若干。媒體記者在廣漢三星堆博物館看到了這批瓷器,這些瓷器上有牡丹、仕女、山水、龍紋等精美圖案,還有大明嘉靖年制等文字,屬於明代民窯上品。
  • 記者帶你揭秘山東博物館的「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秦文 濟南報導9月11日,山東博物館召開「明代服飾文化展」媒體見面會。記者從會上獲悉,由山東博物館與孔子博物館聯合主辦的「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將於2020年9月29日在山東博物館二樓12號展廳正式開展,展期暫定為3個月,屆時觀眾們可以近距離的感受明朝服飾的端莊儀態與宏美氣度。伴隨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復興,漢服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成為街頭流行。
  • 中漢拍賣:秋季專拍中那些大雅之風,明代青花瓷器的瑰麗之態!
    創新之道,明代瓷器可謂首屈一指,而摹古之風也同樣盛行。相較於元瓷的雄奇粗獷,宋瓷的簡約秀雅更受青睞,隨著瓷器工藝技術的發展,仿效官、哥、汝、鈞、定等名窯的制器層出不窮,且都精工細作,極富雅韻。中漢秋拍中也可見此類明代摹古佳器。
  • 滄州再出土明代皇家石碑:是她當上了皇后,給娘家立的
    7月底,河北滄州滄縣興濟鎮發現了一塊斷碑,為明孝宗為皇后張氏修建崇真宮時所立石碑的上半塊,它與當地博物館內收藏的另一塊斷碑相吻合,兩塊斷碑拼合修復。興濟鎮是張皇后的家鄉。僅過了一個月,這裡又有新發現。9月3日下午,張皇后祭祀母親金氏一族所立石碑在興濟鎮餘慶屯村出土。石碑發現於興濟公園南側的餘慶屯村運河邊,根據碑上清晰的字跡可以判斷,這是明孝宗張皇后為母親金氏一族所立。石碑碑首是精雕細刻的龍紋,與此前發現的明孝宗敕建崇真宮石碑上半部分一致。碑首中部刻有「中宮祭文」四字。
  • 通過實物殘片復原宋孝宗皇后壽成殿用過的瓷器,工美館這場跨年展很...
    這是乾隆皇帝對宋代瓷器的盛讚。南宋官窯和哥窯,是宋代瓷藝的經典。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曾經在老虎洞窯址發掘出土很多殘件,不少都是宋代的官窯瓷器。利用這些殘件,仿燒同款瓷器,再現經典的釉色和造型,同時告訴你,古人是如何用瓷器來打造雅致生活的。
  • 明代早期青花瓷器為何那麼貴:看了就知道
    永樂一朝窯事興盛,上承宋元,中澤宣成,下啟康乾,為有明一代官窯瓷器藝術之典範,開創之功甚偉,集古今之菁華,融中外之風格,雋品迭出,其中青花一項,尤為精絕,色澤深翠,式樣精妙,明代文人品評甚高,謂之「發古未有之名品」「其價幾與宋器埒矣」,備受後世推崇,本件「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紋梅瓶」即為永樂御窯之無上雋品。
  • 「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今日在山東博物館...
    9月29日下午,由山東博物館和孔子博物館聯合主辦的「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在山東博物館隆重開展。此次展覽為期3個月,是山東省博物館聯盟成立後舉辦的又一場重磅展覽,山東博物館和孔子博物館收藏的明代傳世成衣實物,其體系之完整、色彩之鮮豔、款式之齊全、保存之完好、紋飾之精美,在國內甚至是世界博物館界都是首屈一指。
  • 故宮「御瓷新見」展看盡明代御窯瓷器
    祭藍釉、澆黃釉、鮮紅釉和白釉,在明代祭祀制度中分別被用作祭祀天、地、日、月壇。其中,由於高溫下銅離子的發色對溫度和氣氛要求極為敏感,致使鮮紅釉瓷的成品率極低。9月22日起,這些罕見顏色的瓷器都可以在故宮博物院「御瓷新見」展上看到。
  • 中國最小的省級博物館,展現了東西方文明的交融
    山頂坐落著澳門博物館,如果只能從澳門選一座博物館來逛,一定就是這裡了。前往博物館扶梯入口的路上,矗立著一座銅像。它的名字早在中學歷史課本書上便被提及——義大利人利瑪竇。來過澳門的人非常多,但來過澳門博物館的人可不多,網絡上也鮮見攻略。我原本想這麼小的博物館,估計沒什麼看頭吧,一個小時怎麼著也夠了。我當時中午到這裡原本是想躲躲太陽,就鑽進了博物館。沒想到,即便是走馬觀花,一個小時也覺得時間太緊張。
  • 明代服飾文化展在山東博物館開展,還有精美文創可以買買買
    29日下午,「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在山東博物館開展,孔府傳世文物「香色麻飛魚貼裡」吸引市民駐足。 新時報記者黃中明 攝9月29日下午,由山東博物館和孔子博物館聯合主辦的「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在山東博物館隆重開展。
  • 「中國風」外銷瓷器在歐洲有多風靡? 《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
    央廣網上海7月25日消息(記者林馥榆)《白色金子·東西瓷都——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今天(25日)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揭幕。展覽展出中國、德國、日本三個國家六個博物館共計75組136件的館藏精品瓷器,見證東西方文化互鑑和經貿交流。
  • 大都會博物館藏:500年前英法貴族的專屬中國瓷器
    圖片均由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提供從500年前開始,在英國和法國,技藝精湛的工匠,財力雄厚的貴族,品位出眾的藏家,他們都為一種裝飾有鍍銀或銅鎏金架置的中國瓷器而著迷。18世紀 中國瓷瓶 法國銅鎏金鑲接 局部圖16世紀,中國瓷器很偶然地被帶入英國,或是通過黎凡特,或是通過好望角附近的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