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御窯瓷器弘治正德瓷器對比展之正德篇(一)

2020-12-19 人民網

結束了弘治篇的內容展示,今天咱們一起來看《明代御窯瓷器——景德鎮御窯遺址出土與故宮博物院藏傳世弘治、正德瓷器對比展》之正德篇。正德御窯瓷器共分為五個單元部分:第一單元 清新優雅——青花、釉裡紅瓷器、第二單元 色彩繽紛——五彩、鬥彩瓷器、第三單元 古樸雅致——雜釉彩、素三彩、琺花瓷器、第四單元 五光十色——顏色釉瓷器、第五單元 影響深遠——後仿正德朝御窯瓷器。

正德御窯瓷器展廳進門展示的青花瓷畫

正德皇帝朱厚照在位16年,是明代近300年歷史中最能鬧騰的一位皇帝,歷史上認為他是一位昏庸、荒唐、不正常的皇帝。但是正德皇帝也有很好玩兒的一面,自小受到了良好的儒家教育,很小就能背《古蘭經》,對伊斯蘭教、藏傳佛教都很感興趣。正德皇帝對瓷器燒造也感興趣,這一朝是明代景德鎮御窯瓷器發展史上一個承上啟下的轉折點,主要表現在逐漸擺脫了成化、弘治朝御窯瓷器胎體輕薄、造型較少、裝飾疏朗等特點,而變得器物胎體趨於厚重、造型逐漸增多、裝飾偏向繁縟等。

正德朝御窯瓷器品種多達20多個,少於成化朝,但多於弘治朝,其中尤以孔雀綠釉青花、素三彩、孔雀綠釉瓷等取得的成就最高、最受人注目,堪稱傲視明代御窯瓷器的名品。正德御窯瓷器在裝飾上的最顯著特點是大量使用阿拉伯文、波斯文作為裝飾。以八思巴文署四字年款(意為「至正年制」)亦為明代各朝御窯瓷器上所僅見,呈現一種非常有趣的現象。正德朝御窯瓷器上獨有的文化符號,成為學者熱衷討論的學術課題。

第一單元主要是青花和釉裡紅瓷器,青花瓷器是正德朝御窯瓷器中的大宗產品,因所用青料有所改變,致使該朝御窯青花瓷器具有承上啟下之特點。

正德御窯青花瓷器造型比成化、弘治朝御窯青花瓷器豐富得多,因應社會需求而燒造的書房、客廳用器和寺廟用供器明顯增多。所繪圖案以龍、纏枝花卉、阿拉伯文、波斯文為主。所署年款既有青花楷體「大明正德年制」六字款,也有「正德年制」四字款和「大明宣德年制」仿款,更有稀見的八思巴文款。

除了白地青花瓷以外,正德朝還燒造孔雀綠釉青花、黃地青花、綠地青花、青花加礬紅彩瓷等品種。正德御窯釉裡紅瓷器非常罕見,所見使用鮮紅釉局部裝飾的三魚紋碗,釉裡紅髮色雖不成功,但在肥腴的白釉襯託下,三魚若隱若現,似在水中閒遊,反倒耐人尋味。

青花海水應龍紋出戟尊

明正德

高21.7釐米 口徑14.9釐米 足徑10.5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尊口呈喇叭狀,長頸、折肩、圓鼓腹,足部外撇並分為三層。頸部、腹部和足部兩側各置出戟。口內繪蕉葉紋,外壁頸部和腹部繪海水應龍紋。足部上層繪雲紋、中層繪應龍紋、下層繪海水紋。外底以礬紅彩書一「禾」字。

青花纏枝蓮紋出戟尊

明正德

高21.7釐米 口徑15.3釐米 足徑10.6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尊口呈喇叭狀,長頸、折肩、扁鼓腹,足部外撇並分為三層。頸部、腹部和足部兩側各置出戟。口內繪蕉葉紋,外壁頸部和腹部繪纏枝蓮紋。此尊與本書圖版159明正德青花應龍紋出戟尊造型相同,大小相若,僅紋飾有別。

青花阿拉伯文出戟瓶

明正德

高25.7釐米 口徑3.8釐米 足徑7.2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瓶直口、圓唇、長頸、溜肩、鼓腹、高足外撇,平底。近口沿處均勻置六管,其中一管殘缺。頸下部和腹部各置六條出戟。通體青花裝飾。近口沿處六管上均繪靈芝雲紋,間以雲雷紋。頸中部自上而下繪雲雷紋、如意雲紋、蕉葉紋。肩部繪「壬」字形雲紋。腹部六個出戟間隔處各飾一圓形開光,開光內書寫阿拉伯文,周圍襯以變形如意雲紋。近足處上、下分別繪仰、俯蕉葉紋。外底素胎無釉。無款識。

此瓶造型規整,融合貫耳瓶和出戟瓶的特點,器形獨特。青花發色純正,並以阿拉伯文作主題紋飾。正德皇帝崇信伊斯蘭教,因此,正德朝御窯瓷器大量使用阿拉伯文和吉祥圖案作為主題紋飾。所飾阿拉伯文,一般都是《古蘭經》裡的語錄,如「一切讚頌都歸於真主」「真主真偉大」「讚美真主阿拉」等。

鬥彩阿拉伯文出戟瓶(鋸口)

明正德

高23.2釐米 殘口徑3.2釐米 足徑9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瓶直口、長頸、溜肩、鼓腹、足部外撇,平底。通體鬥彩裝飾。頸部自上而下分別繪回紋、卷草、下垂蓮瓣紋等,並置六條凸起的長條形戟,出戟上塗青料。肩部繪四朵「壬」字形雲。腹部置六條凸起的長條形戟,出戟間六個圓形開光內均書寫青花阿拉伯文,開光周圍襯以鬥彩如意雲頭紋。近底處繪如意頭紋和下垂蓮瓣紋。外底素胎無釉,底心微上凹,修底旋削紋清晰可見。此瓶系因口殘而鋸口的形體不完整器物,完整器形狀可參見本書圖161.

這件出戟瓶看似是完整的,其實原物是與上一件青花阿拉伯文出戟瓶一樣的,在回紋那個位置斷掉了,斷掉之後又把它磨平就變成了現在的狀態。之前拍賣市場上出現過這樣一件完整的鬥彩瓶,這叫出戟貫耳,突出來就是出戟,這個貫耳是六個耳朵,這件是故宮博物院藏,景德鎮也有出土。這些瓷器都屬於伊斯蘭風格。

青花阿拉伯文燭臺

明正德

高24釐米 口徑6.9釐米 足徑13.2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燭臺分上下兩節,上層由細圓柱支撐小盤,下層由喇叭狀外撇高足支撐大盤。通體青花勾蓮紋,開光內書阿拉伯文裝飾。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明正德年制」六字雙行外圍雙圈款。

此燭臺系原陳設於紫禁城內毓慶宮區正殿惇本殿一條案上的一對正德款阿拉伯文燭臺之一。毓慶宮始建於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代為太子宮,乾隆帝、光緒帝等都曾長居此宮。

青花阿拉伯文盒

明正德

通高7.8釐米 口徑16.5釐米 足徑16.5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盒呈圓形。平頂,上、下子母口扣合。通體青花裝飾。蓋面如意頭紋和三角形幾何紋,中心雙圈內寫阿拉伯文。盒與蓋側面紋飾相同,均為如意頭紋與三角紋組合而成,間以雙圈,圈內書寫阿拉伯文。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明正德年制」六字雙行外圍雙圈款。

明代正德朝御窯瓷器上常見阿拉伯文裝飾,看成此朝御窯瓷器的顯著特點之一。

青花雲龍紋繡墩

明正德

高34釐米 面徑23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繡墩呈鼓式,中空,座面微隆起。外壁上、下各凸起一周鼓釘。兩側對稱置輔首。通體青花裝飾。座面中心繪花卉紋,外圍獅子滾繡球紋。 外壁以鼓釘將器身紋飾自然分割成三部分,上為雲肩內繪折枝蓮紋,中為海水江崖襯託雲龍紋,下為海水江崖天馬紋。

此繡墩紋飾畫風自然,青花有暈散現象,色澤藍中泛灰,反映出正德民窯青花瓷的風貌。

正德時期的造型比弘治時期更加多樣化,這件繡墩的造型在正德以前是很少見的,到正德時期才開始燒制這種繡墩,其實並不好燒,因為裡面是空的,很容易塌陷,燒造的難度很大。

青花阿拉伯文筆山

明正德

高13釐米 長20.4釐米 寬5.5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筆山呈五峰山狀,與長方形須彌座相連。通體青花裝飾。兩側滿繪捲雲紋,圓形開光內書寫阿拉伯文。底座各邊飾拐子紋。外底中心署青花楷體「大明正德年制」六字雙行外圍雙方框款,兩側各開一銀錠氣孔。

筆山是用毛筆寫字作畫間隙擱置毛筆的用具,有木、銅、琺瑯、玉、石等各種材質。瓷質筆山以明、清兩代燒造較多。

青花阿拉伯文蓋盒(殘)

明正德

殘高10釐米 口徑24.5釐米 足徑23.8釐米

2004年江西省景德鎮市御窯遺址出土,景德鎮御窯博物館藏

盒殘破、變形,但仍能看出其呈長方形。附蓋。上、下字母口扣合。蓋與盒身因燒成溫度過高而造成粘連。從殘破處可以看出其胎質緻密,呈淺灰白色。通體青花裝飾。蓋面正中繪青花雙方框,框內書寫阿拉伯文,方框四角繪如意雲頭紋。蓋面兩端青花雙圈內書寫阿拉伯文,四周繪如意雲頭紋。盒身四面繪菱形雙框或雙圈,其內均書寫阿拉伯文。四周繪卷草紋。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明正德年制」六字雙行外圍雙方框款。

永樂、宣德時期景德鎮御窯廠就已經燒造具有伊斯蘭文化元素的器物,這些器物主要用於賞賜或貿易。而正德皇帝深受伊斯蘭教影響,這個時期景德鎮御器廠燒造了大量書寫阿拉伯文的器物,經學者考證這批器物均屬於宮廷用瓷。

說到風格多樣化,還有一個方面是方形器開始變多了。過去講一方頂十圓,方的瓷器很難燒制,容易變形、塌陷,青花阿拉伯文蓋盒這樣的方盒子有一件傳世品在香港的一位藏家手裡。這次展出的這件是窯址出土的廢品。這一時期的瓷器造型開始趨於複雜,造型開始趨於厚重,裝飾上又繁縟。成化弘治時期的造型則是舒朗俊秀為主,造型上也很俊秀,而正德時期就開始向晚明風格轉變了。

青花阿拉伯文欄板(殘片)

明正德

長37.4釐米 寬33.4釐米 厚1.7釐米

2004年江西省景德鎮市御窯遺址出土,景德鎮御窯博物館藏

殘片,可看出是四邊形,青花雙圈內書寫阿拉伯文,四周飾纏枝蓮紋。背面澀胎。

(責編:潘佳佳、王鶴瑾)

相關焦點

  • 「景德鎮明代御窯遺址出土與故宮博物院藏傳世瓷器對比展」在故宮...
    人民網北京9月22日電 由故宮博物院和景德鎮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明代御窯瓷器」系列對比展之「御瓷新見——景德鎮明代御窯遺址出土與故宮博物院藏傳世瓷器對比展」今天在故宮博物院景仁宮展出。景德鎮是明、清兩代專門為宮廷燒造御用瓷器的產地,紫禁城則是這些御用瓷器成品的使用地。故宮博物院是在明、清兩代皇宮及其收藏品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中國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所藏明代御窯瓷器不但數量多,而且質量精,與景德鎮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傳世與出土明代御窯瓷器對比展,可謂珠聯璧合。
  • 故宮「御瓷新見」展看盡明代御窯瓷器
    祭藍釉、澆黃釉、鮮紅釉和白釉,在明代祭祀制度中分別被用作祭祀天、地、日、月壇。其中,由於高溫下銅離子的發色對溫度和氣氛要求極為敏感,致使鮮紅釉瓷的成品率極低。9月22日起,這些罕見顏色的瓷器都可以在故宮博物院「御瓷新見」展上看到。
  • 故宮展傳世弘治、正德瓷器精品 多半系首次公開
    正德孔雀綠釉青花魚藻圖盤 杜洋 攝故宮展傳世弘治、正德瓷器精品 多半展品系首次公開中新網北京9月29日電 (記者 應妮)由故宮博物院和景德鎮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明代御窯瓷器對比系列展之三——「景德鎮御窯遺址出土與故宮博物院藏傳世弘治、正德瓷器對比展」29日在故宮博物院齋宮展廳開幕
  • 景德鎮御窯碎片的「拼圖」故事
    「2014年,故宮與景德鎮協商,決定舉辦以故宮博物院藏傳世明代御窯瓷器和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出土明代御窯瓷器對比為主題的系列展。」景德鎮陶瓷御窯博物院展陳部萬淑芳介紹,2015年6月2日,「明代御窯瓷器系列對比展」的第一個展覽「明代御窯瓷器——景德鎮御窯遺址出土與故宮博物院藏傳世洪武、永樂、宣德瓷器對比展」在故宮齋宮和延禧宮開幕,展出傳世文物和出土瓷片修復文物297件(套),拉開了為期6年的「獲選者」和「落選者」從生產端到使用端重逢的序幕。
  • 故宮「御瓷新見」展:御窯「親兄弟」跨越百年的重逢
    明天,「御瓷新見——景德鎮明代御窯遺址出土與故宮博物院藏傳世瓷器對比展」將在故宮景仁宮向公眾開放。 圖說:「御瓷新見——景德鎮明代御窯遺址出土與故宮博物院藏傳世瓷器對比展」海報 官方圖 景德鎮是明、清兩代專門為宮廷燒造御用瓷器的產地,紫禁城則是這些御用瓷器成品的使用地
  • 康熙官窯瓷器「設計師」,呈瓷樣數百種,終於燒成絕佳的御窯瓷器
    明末清初,戰爭頻仍,景德鎮御窯廠瓷器燒制處於停滯、衰退狀態。康熙初期,統治者施行了一系列的政策,使社會經濟得到復甦。康熙十年開始,景德鎮奉旨開始燒制祭器。一直到康熙十九年,官窯瓷器「官樣」的出現,清朝官窯瓷器燒制出現了轉折點。
  • 明代正德瓷器的特徵和真偽鑑別
    正德皇帝生活奢侈的需求使得景德鎮瓷器開始了大量生產燒造,器形和品種都較明弘治朝更為豐富。正德朝正處於明代中晚期交替的過渡時期,上承成化、弘治朝,下啟嘉靖、萬曆朝,器物逐漸改變了前朝的精緻、纖細、小巧的風格,生產出造型凝重的大件器物。而且正德皇帝深受伊斯蘭文化的影響,在正德時期大量集中出現裝飾阿拉伯文字的瓷器,這也是正德瓷器典型的時代特徵。
  • 700年皇室御用瓷器廠——景德鎮御窯廠
    御窯廠是明、清兩代專造宮廷用瓷的皇家窯廠,是我國燒造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工藝最精湛的官辦瓷廠。御窯廠為皇家燒造御窯瓷約700餘年,流傳下來珍遺官窯瓷器現大多數收藏在北京、臺北故宮博物院和世界各大博物館。
  • 中漢拍賣:秋季專拍中那些大雅之風,明代青花瓷器的瑰麗之態!
    在中漢二〇二〇秋拍②瓷器佛像藝術品專場中,便有這樣一件明永樂青花纏枝蓮紋雙系小罐,其體量雖小,但卻別致秀巧,讓我們時隔數百年,依舊可以感到永樂御窯瓷器的周正考究。值得注意的是,拍品紋飾布局較傳世同類小罐殊為特別,雙系耳下對應一朵蓮花,雙系耳間則對稱繪飾兩朵蓮花,有別於常見雙系耳間一朵蓮花居中之布局。景德鎮珠山東門頭曾出土有明永樂青花纏枝蓮紋雙系小罐,其造型、尺寸、紋飾布局、繪染手法與拍品相同,可資參閱。創新之道,明代瓷器可謂首屈一指,而摹古之風也同樣盛行。
  • 古代景德鎮瓷器,正統景泰天順時期,成化弘治正德時期
    迄今為止幾乎未見有這一時期任何官款的瓷器傳世,使人們對這一時期瓷器生產的面貌認識不清,因此,有人稱之為中國明代瓷器史上的「黑暗時期」或「空白期」。但從文獻記載看,從正統歷景泰至天順的30年間,景德鎮御器廠的生產並沒有完全停止,只是它燒造的瓷器,可能因為局勢混亂,並不書寫官款而已。
  • 寧波煜柏拍賣:明代單色釉瓷器的幾個典型作品
    明代生產的單色釉瓷器。單色釉也稱「一色釉」。因釉中含有不同的化學成分,在瓷器的坯體上施釉後經窯火燒,呈現出美麗的色澤,即成單色釉瓷器。如釉中含有一定量的鐵,經窯火燒成後呈青色,即為青釉瓷器;含有一定量的銅,經窯火燒成後呈紅色,即為紅釉瓷器。
  • 瓷器鑑定如何根據氣泡鑑定瓷器是否到代
    例如宋代的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窯,在當時就有其它地方窯仿造,雖有精粗之分,但也能風行於世。至於元、明、清,仿製古瓷之風更是有增無減。可以說千百年來所制仿古瓷器幾乎是到處可見。偶不經心就易出錯。要鑑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對中國幾千年各地陶瓷的生產有所了解,才能作出準確的判斷。
  • 這個地方是,瓷器的故鄉,China一詞也有瓷器的意思
    屏幕前的孩子們喜歡瓷器嗎?如果對瓷器感興趣的話,請去景德鎮看看,景得鎮是瓷器的故鄉,China這個是中國的意思,還有一個意思是瓷器。景德鎮是江西省的一個市,景德鎮有一個瓷器之都的名字,景德鎮是即使去也想去的城市,有賣很多瓷器的地方,瓷器很漂亮,買回來做紀念。
  • 明代早期青花瓷器為何那麼貴:看了就知道
    永樂一朝窯事興盛,上承宋元,中澤宣成,下啟康乾,為有明一代官窯瓷器藝術之典範,開創之功甚偉,集古今之菁華,融中外之風格,雋品迭出,其中青花一項,尤為精絕,色澤深翠,式樣精妙,明代文人品評甚高,謂之「發古未有之名品」「其價幾與宋器埒矣」,備受後世推崇,本件「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紋梅瓶」即為永樂御窯之無上雋品。
  • 學會這幾種胎底特徵,你也可以鑑別瓷器
    橫跨元明清的「火石紅」與「芝麻點」「火石紅」的出現要追溯到明代以前的制瓷工藝,由於胎土中含鐵量高,加溫時露胎處氧化成磚紅色,甚至是羊肝色。明代時的火石紅變得較淡了,但是明宣德時還常見火石紅斑,直到清早期仍然可見到火石紅。
  • 2017故宮年度大展門票網上怎麼預定?手機微信訂票入口
    2017故宮年度大展時間表:*展覽時間以實際展出時間為準*  趙孟頫書畫特展  時間:2017年9月6日—12月5日  地點:故宮武英殿書畫館  千裡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2月底  地點:故宮永壽宮  茜茜公主與匈牙利:17—19世紀匈牙利貴族生活展  時間:2017年9月28日—2018年1月3日  地點:故宮神武門  明代御窯瓷器——弘治、正德瓷器對比展  時間:2017年9月29日—2018年2月28日
  • 160餘件明清官窯瓷器精品亮相山東 打造宮廷瓷文化視覺盛宴
    孫婷婷 攝中新網濟南5月18日電 (孫婷婷)青花纏枝蓮紋缸、祭藍釉梅瓶、五彩十二月花卉紋杯……山東博物館館藏的160餘件明清官窯瓷器精品,於「5·18國際博物館日」集中亮相,為市民近距離打造一場宮廷瓷文化視覺盛宴。康熙年間製成的五彩十二月花卉紋杯,由12隻酒杯組成,一杯一花,花旁配以五言或七言詩句,將詩情畫意熔於一爐。
  • 如何從瓷器底足上看出年代痕跡?
    鑑定瓷器的年代和真偽,要從細節著眼,小小的一個瓷器底足只要會分析,就能很輕易的避開假貨找到真品,例如瓷器底足上的「乳突」、「旋痕」(包括田螺紋及切削紋)、「跳刀痕」、「棕眼」、「火石紅」(窯紅)、「墊燒痕」、「米糊底」、「敲底」、「沾窯砂」等,都保留了古代燒制陶瓷時留下的年代信息
  • 清宮生活 三希堂與御題詩瓷器的緣起
    ,而是名詩名句類,乾隆年間的御題詩瓷器多在壁瓶、茶具、小巧的瓶類上出現,燒制數量不多,是乾隆留在身邊把玩的心愛物,十分珍貴罕有,正如許之衡《飲流齋說瓷》云:「康雍乾三朝繪畫不題字之品為最多,有題字者較少,若題字必精楷,又以御製詩為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