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了弘治篇的內容展示,今天咱們一起來看《明代御窯瓷器——景德鎮御窯遺址出土與故宮博物院藏傳世弘治、正德瓷器對比展》之正德篇。正德御窯瓷器共分為五個單元部分:第一單元 清新優雅——青花、釉裡紅瓷器、第二單元 色彩繽紛——五彩、鬥彩瓷器、第三單元 古樸雅致——雜釉彩、素三彩、琺花瓷器、第四單元 五光十色——顏色釉瓷器、第五單元 影響深遠——後仿正德朝御窯瓷器。
正德御窯瓷器展廳進門展示的青花瓷畫
正德皇帝朱厚照在位16年,是明代近300年歷史中最能鬧騰的一位皇帝,歷史上認為他是一位昏庸、荒唐、不正常的皇帝。但是正德皇帝也有很好玩兒的一面,自小受到了良好的儒家教育,很小就能背《古蘭經》,對伊斯蘭教、藏傳佛教都很感興趣。正德皇帝對瓷器燒造也感興趣,這一朝是明代景德鎮御窯瓷器發展史上一個承上啟下的轉折點,主要表現在逐漸擺脫了成化、弘治朝御窯瓷器胎體輕薄、造型較少、裝飾疏朗等特點,而變得器物胎體趨於厚重、造型逐漸增多、裝飾偏向繁縟等。
正德朝御窯瓷器品種多達20多個,少於成化朝,但多於弘治朝,其中尤以孔雀綠釉青花、素三彩、孔雀綠釉瓷等取得的成就最高、最受人注目,堪稱傲視明代御窯瓷器的名品。正德御窯瓷器在裝飾上的最顯著特點是大量使用阿拉伯文、波斯文作為裝飾。以八思巴文署四字年款(意為「至正年制」)亦為明代各朝御窯瓷器上所僅見,呈現一種非常有趣的現象。正德朝御窯瓷器上獨有的文化符號,成為學者熱衷討論的學術課題。
第一單元主要是青花和釉裡紅瓷器,青花瓷器是正德朝御窯瓷器中的大宗產品,因所用青料有所改變,致使該朝御窯青花瓷器具有承上啟下之特點。
正德御窯青花瓷器造型比成化、弘治朝御窯青花瓷器豐富得多,因應社會需求而燒造的書房、客廳用器和寺廟用供器明顯增多。所繪圖案以龍、纏枝花卉、阿拉伯文、波斯文為主。所署年款既有青花楷體「大明正德年制」六字款,也有「正德年制」四字款和「大明宣德年制」仿款,更有稀見的八思巴文款。
除了白地青花瓷以外,正德朝還燒造孔雀綠釉青花、黃地青花、綠地青花、青花加礬紅彩瓷等品種。正德御窯釉裡紅瓷器非常罕見,所見使用鮮紅釉局部裝飾的三魚紋碗,釉裡紅髮色雖不成功,但在肥腴的白釉襯託下,三魚若隱若現,似在水中閒遊,反倒耐人尋味。
青花海水應龍紋出戟尊
明正德
高21.7釐米 口徑14.9釐米 足徑10.5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尊口呈喇叭狀,長頸、折肩、圓鼓腹,足部外撇並分為三層。頸部、腹部和足部兩側各置出戟。口內繪蕉葉紋,外壁頸部和腹部繪海水應龍紋。足部上層繪雲紋、中層繪應龍紋、下層繪海水紋。外底以礬紅彩書一「禾」字。
青花纏枝蓮紋出戟尊
明正德
高21.7釐米 口徑15.3釐米 足徑10.6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尊口呈喇叭狀,長頸、折肩、扁鼓腹,足部外撇並分為三層。頸部、腹部和足部兩側各置出戟。口內繪蕉葉紋,外壁頸部和腹部繪纏枝蓮紋。此尊與本書圖版159明正德青花應龍紋出戟尊造型相同,大小相若,僅紋飾有別。
青花阿拉伯文出戟瓶
明正德
高25.7釐米 口徑3.8釐米 足徑7.2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瓶直口、圓唇、長頸、溜肩、鼓腹、高足外撇,平底。近口沿處均勻置六管,其中一管殘缺。頸下部和腹部各置六條出戟。通體青花裝飾。近口沿處六管上均繪靈芝雲紋,間以雲雷紋。頸中部自上而下繪雲雷紋、如意雲紋、蕉葉紋。肩部繪「壬」字形雲紋。腹部六個出戟間隔處各飾一圓形開光,開光內書寫阿拉伯文,周圍襯以變形如意雲紋。近足處上、下分別繪仰、俯蕉葉紋。外底素胎無釉。無款識。
此瓶造型規整,融合貫耳瓶和出戟瓶的特點,器形獨特。青花發色純正,並以阿拉伯文作主題紋飾。正德皇帝崇信伊斯蘭教,因此,正德朝御窯瓷器大量使用阿拉伯文和吉祥圖案作為主題紋飾。所飾阿拉伯文,一般都是《古蘭經》裡的語錄,如「一切讚頌都歸於真主」「真主真偉大」「讚美真主阿拉」等。
鬥彩阿拉伯文出戟瓶(鋸口)
明正德
高23.2釐米 殘口徑3.2釐米 足徑9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瓶直口、長頸、溜肩、鼓腹、足部外撇,平底。通體鬥彩裝飾。頸部自上而下分別繪回紋、卷草、下垂蓮瓣紋等,並置六條凸起的長條形戟,出戟上塗青料。肩部繪四朵「壬」字形雲。腹部置六條凸起的長條形戟,出戟間六個圓形開光內均書寫青花阿拉伯文,開光周圍襯以鬥彩如意雲頭紋。近底處繪如意頭紋和下垂蓮瓣紋。外底素胎無釉,底心微上凹,修底旋削紋清晰可見。此瓶系因口殘而鋸口的形體不完整器物,完整器形狀可參見本書圖161.
這件出戟瓶看似是完整的,其實原物是與上一件青花阿拉伯文出戟瓶一樣的,在回紋那個位置斷掉了,斷掉之後又把它磨平就變成了現在的狀態。之前拍賣市場上出現過這樣一件完整的鬥彩瓶,這叫出戟貫耳,突出來就是出戟,這個貫耳是六個耳朵,這件是故宮博物院藏,景德鎮也有出土。這些瓷器都屬於伊斯蘭風格。
青花阿拉伯文燭臺
明正德
高24釐米 口徑6.9釐米 足徑13.2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燭臺分上下兩節,上層由細圓柱支撐小盤,下層由喇叭狀外撇高足支撐大盤。通體青花勾蓮紋,開光內書阿拉伯文裝飾。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明正德年制」六字雙行外圍雙圈款。
此燭臺系原陳設於紫禁城內毓慶宮區正殿惇本殿一條案上的一對正德款阿拉伯文燭臺之一。毓慶宮始建於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代為太子宮,乾隆帝、光緒帝等都曾長居此宮。
青花阿拉伯文盒
明正德
通高7.8釐米 口徑16.5釐米 足徑16.5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盒呈圓形。平頂,上、下子母口扣合。通體青花裝飾。蓋面如意頭紋和三角形幾何紋,中心雙圈內寫阿拉伯文。盒與蓋側面紋飾相同,均為如意頭紋與三角紋組合而成,間以雙圈,圈內書寫阿拉伯文。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明正德年制」六字雙行外圍雙圈款。
明代正德朝御窯瓷器上常見阿拉伯文裝飾,看成此朝御窯瓷器的顯著特點之一。
青花雲龍紋繡墩
明正德
高34釐米 面徑23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繡墩呈鼓式,中空,座面微隆起。外壁上、下各凸起一周鼓釘。兩側對稱置輔首。通體青花裝飾。座面中心繪花卉紋,外圍獅子滾繡球紋。 外壁以鼓釘將器身紋飾自然分割成三部分,上為雲肩內繪折枝蓮紋,中為海水江崖襯託雲龍紋,下為海水江崖天馬紋。
此繡墩紋飾畫風自然,青花有暈散現象,色澤藍中泛灰,反映出正德民窯青花瓷的風貌。
正德時期的造型比弘治時期更加多樣化,這件繡墩的造型在正德以前是很少見的,到正德時期才開始燒制這種繡墩,其實並不好燒,因為裡面是空的,很容易塌陷,燒造的難度很大。
青花阿拉伯文筆山
明正德
高13釐米 長20.4釐米 寬5.5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筆山呈五峰山狀,與長方形須彌座相連。通體青花裝飾。兩側滿繪捲雲紋,圓形開光內書寫阿拉伯文。底座各邊飾拐子紋。外底中心署青花楷體「大明正德年制」六字雙行外圍雙方框款,兩側各開一銀錠氣孔。
筆山是用毛筆寫字作畫間隙擱置毛筆的用具,有木、銅、琺瑯、玉、石等各種材質。瓷質筆山以明、清兩代燒造較多。
青花阿拉伯文蓋盒(殘)
明正德
殘高10釐米 口徑24.5釐米 足徑23.8釐米
2004年江西省景德鎮市御窯遺址出土,景德鎮御窯博物館藏
盒殘破、變形,但仍能看出其呈長方形。附蓋。上、下字母口扣合。蓋與盒身因燒成溫度過高而造成粘連。從殘破處可以看出其胎質緻密,呈淺灰白色。通體青花裝飾。蓋面正中繪青花雙方框,框內書寫阿拉伯文,方框四角繪如意雲頭紋。蓋面兩端青花雙圈內書寫阿拉伯文,四周繪如意雲頭紋。盒身四面繪菱形雙框或雙圈,其內均書寫阿拉伯文。四周繪卷草紋。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明正德年制」六字雙行外圍雙方框款。
永樂、宣德時期景德鎮御窯廠就已經燒造具有伊斯蘭文化元素的器物,這些器物主要用於賞賜或貿易。而正德皇帝深受伊斯蘭教影響,這個時期景德鎮御器廠燒造了大量書寫阿拉伯文的器物,經學者考證這批器物均屬於宮廷用瓷。
說到風格多樣化,還有一個方面是方形器開始變多了。過去講一方頂十圓,方的瓷器很難燒制,容易變形、塌陷,青花阿拉伯文蓋盒這樣的方盒子有一件傳世品在香港的一位藏家手裡。這次展出的這件是窯址出土的廢品。這一時期的瓷器造型開始趨於複雜,造型開始趨於厚重,裝飾上又繁縟。成化弘治時期的造型則是舒朗俊秀為主,造型上也很俊秀,而正德時期就開始向晚明風格轉變了。
青花阿拉伯文欄板(殘片)
明正德
長37.4釐米 寬33.4釐米 厚1.7釐米
2004年江西省景德鎮市御窯遺址出土,景德鎮御窯博物館藏
殘片,可看出是四邊形,青花雙圈內書寫阿拉伯文,四周飾纏枝蓮紋。背面澀胎。
(責編:潘佳佳、王鶴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