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會有分享,都是免費訂閱,請您放心關注。
中國陶瓷,歷史悠久,品種繁多,它是我國歷代文化的結晶。喜愛古陶瓷藝術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鑑定的人卻為數不多。中國歷代名窯精品層出不窮,且在如此漫長的歲月裡,還有很多優秀的仿製品。例如宋代的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窯,在當時就有其它地方窯仿造,雖有精粗之分,但也能風行於世。至於元、明、清,仿製古瓷之風更是有增無減。可以說千百年來所制仿古瓷器幾乎是到處可見。偶不經心就易出錯。要鑑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對中國幾千年各地陶瓷的生產有所了解,才能作出準確的判斷。
今日的傳世品和仿品以明,清兩代瓷器居多, 款識 款識 而明、清官窯絕大部分都有年款和特徵。如明代款識就有所謂「永樂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一類的說法。因此,我們在識別真偽古瓷時,首先應注意款識,注意款識的筆法,如橫,豎,撇,捺、勾、挑、點等的特徵。由於每個人的書法不同,寫官窯款的字體又必須經過選擇,具有一定的水平,因而仿製者勢必謹慎地摹仿,惟恐有不似的地方。而過于謹慎,就難免失於侷促,筆法不容易生動自然。這種破綻,為鑑定瓷器提供了線索。但僅注意這一點是遠不夠的,元代以前的古瓷並無正式官窯年款。雖然根據文獻記載,北宋曾有帶「景德年款」四字的瓷器,但未見實物。明清兩代雖有款識,但晚清所仿字體非常逼真,很難識別,必須詳細比較其字體和位置,才不致於發生錯誤。如永樂年款以現有實物來說,只有四字篆款寫、刻或印在園器裡部的中心。而仿品卻有四字或六字楷、篆書款寫在器裡或底足、口邊的。宣德年間的款有所謂「宣德年款遍器身」的說法,普遍多在底足中心或園器裡心和口邊,或琢器的口、肩、腰、足一帶。諸如此類,還是有一定規律的。大致說來,有如下幾點:
瓷器釉下存著氣泡,可以用它的形態和變化作為鑑定古代陶瓷的依據之一。這已被陶瓷專家們所應用,如不同時代,不同窯口、不同燃料和溫度燒成的瓷器,釉下氣泡的大小,組合形態都不同,用它可以作為斷代和區分窯口的依據之一。但瓷器釉下的氣泡在時間的長河中有著自行死亡的規律;時間久遠的瓷器一般死亡氣泡,它的折光與釉面的包漿共同形成了瓷器有面雅靜的縈光。但是,不同生活史的瓷器;施釉厚薄不一樣的瓷器;釉質不一樣的瓷器;施釉工藝不同的瓷器,即是在同一朝代生產的,釉下氣泡死亡的程度也不同。觀察得到清末以後的瓷器釉下氣泡無死亡。
明代字體多用楷書款,但永樂、宣德、弘治年間有少數例外,清代順治,康熙二朝亦為楷書盛行期,雍正則楷書款多於篆書款,乾隆時期篆書款漸多於楷書款,嘉慶以後篆書款遂成為主流,直到清末才又恢復以楷書款為主的趨勢。[1] 宣德款 宣德款 其次是款色有別。明、清瓷器款識多以青花為主。明代款的青花顏色若用放大鏡觀察,可見其顏色多是深厚下沉。而道光以後的仿品有色多是散渙、淺淺上浮。宣德款式色樣往往在同一器物上呈現黑、藍、灰等多種顏色,這一點雖不美觀,卻是後世很難仿製的特徵。自明代正德至清代末期的款色增加很多,有紅、綠、黑、藍、紫、金等色,並且也使用了刻、雕、印、堆等方法、然而仿製品在款色和刻、雕、印方法上也隨之有很多增加,只有認真加以區別,並結合用料和技術的不同,才可能大體判斷其時代真偽和瓷質優劣。例如康熙青花款的「康」字多用半水(水)或楷水(水),很少寫成泰水(水)。在用字和字體結構方面也有一定規律可循。例如明代官窯有的題某某年制,有的題某某年造,而清代官窯卻一概都用「制」,還未發現有用「造」字的。其他如宣德的「德」字心上不寫一橫而成「德」字,後世仿世品往往忽視這一點。成化官窯款的「成」字最後一點,有的點在橫線右上方,有的點與橫線相平等,有的點在橫線右下方,故有所謂「成字一點頭肩腰」的說法。萬曆的「萬」字也有羊字頭與艸字頭的不同。總之,觀察款識既要注意其筆法、字體,結構和款色等各方面,還應當知道同一時期的款識筆法早,中、晚期仍有不一致的地方。只是在風格及色調上不失其時代特徵。因此,還必須結合共它方法來辨別真偽。
論文全文:
氣泡——是指瓷器胎外釉下,以至釉內蘊藏的氣泡。它的形成原因,是釉中和胎內水份及空間氣體經高溫燒制過程而運動,受到釉面阻擋而形成的。這一氣泡層內,氣泡的大小、多少、層次布局;因各個時期的制瓷材質、窯溫、燃料和燒制技術的變化而有所不間。氣泡的壽命受胎和釉的保護而存在,在瓷器生活史中,因釉面所處的條件不同;氣泡的壽命也不同。在正常的空間存放中,瓷器氣泡的生命有著自行消亡的變化,它像一個晴雨表,非常有助於我們鑑定古瓷,這也是在傳統方法鑑定瓷器基礎上的一個科學的突破。
一、以氣泡鑑定瓷器已被陶瓷專家們應用陶瓷專家們通過眾多的觀察,已經得出了社會公認的結論。如:
宋瓷五大名窯中,官、哥、定、鈞四窯瓷器的氣泡的特點是「聚沫攢珠」。
汝瓷氣泡的特點是「寥若晨星」。
元青花氣泡的特點是在密布的霧狀小氣泡層中散落著大氣泡,絕無中等氣泡過渡。
永樂瓷的氣泡特點是大、中、小氣泡混雜,布局疏朗,但較宣德氣泡少。
宣德瓷氣泡特點是成大、中、小不同的氣泡群,群與群之間間距流朗。
成化瓷的氣泡特點是:徹底改變了宣德瓷大、中、小不同而布局疏朗的情況,顯得小而密集。
馮先銘先生將成化瓷氣泡作為官窯瓷氣泡的分界線,成化以後的官窯瓷氣泡,基本上都是小而密集形成的。但是,有的也各具特點,如正德瓷氣泡小而密集,成魚子狀。至於宋元瓷器不存在氣泡一說,難以相信,可以說凡瓷器釉內都以不同形式的存在著氣泡,僅有大小多少之分。
二、氣泡死亡與釉面螢光的關係傳統的古瓷鑑定法是看釉面的光度,如是強光刺眼(又稱賊光)即是新瓷。如釉面瑩光柔和,即可斷定是老瓷。因此也引起了作偽者利用獸皮磨擦,強酸浸泡使瓷失光的辦法,但也免不了蒼白、呆板;失之古瓷之神。因保護條件不同,古瓷釉面也不絕對部為瑩光。古瓷形成瑩光的原因,除在空間中自然失光並形成了包漿外,經常陽光曝曬更會減弱釉光。釉下氣泡的死亡對釉面光線產生的影響也是一個原因。通過觀察,凡形成瑩光的瓷器,釉下氣泡都有程度不同的死亡,死亡氣泡的色澤是不同的,處在死亡過程中的氣泡呈徽黃,進而成黃;死亡的逾久,逾近黑色,瓷器逾老,氣泡死亡的逾多,瓷光逾弱。氣泡死亡的原因有四:一是窯燒中氣泡破裂;
表面中間留有針眼的死氣泡。二是有開片的瓷器,處在釉面開片裂紋上的氣泡先死。三是受外因侵襲,如空氣、手觸等,環境如土泡、水浸等。四是瓷器在時間和空間運動中的自然鬆弛老化,使氣泡在不是絕對封閉的釉中,氣體逐漸散失,首先是淺層次,再後是深層次,氣泡陸續死亡。三、死氣泡狀態與瓷器鑑定以死氣泡的狀態鑑定瓷器,必須具備相對的同等條件,如不同朝代的瓷器,同是傳世品青花瓷或同是出土青花瓷;同時傳世品釉裡紅或同是出土釉裡紅,同是汝瓷(包括仿汝),同是定窯瓷(包括仿定瓷)等方可比較。本文對青花瓷和釉裡紅瓷器的比較中,僅以白釉、青白釉面下的氣泡相對比,因青花料質不同,厚薄不同,對氣泡的保護能力也不同,難於比較。白釉或青白釉雖有不同,但差異尚小。比較鑑定的主要目的是達到有助於準確的斷代。陶瓷界慣說二百年以上的古瓷才能擺脫賊光,具備柔和悅目的螢光。以帝王朝代分大體是在乾隆末年(1796年),也就是乾隆以前(含乾隆)的瓷大都程度不同的具有瑩光。但宋元鈞瓷、龍泉瓷和元代青花瓷多有例外,因它們的釉面保光性能持好,鈞瓷是含銅的乳油釉,元青花以乾粉施釉。筆者觀察過多種這類瓷器,釉下氣泡均基本保持完好,也有個彆氣泡開始具有混汙現象,有變死趨勢。龍泉窯的石灰鹼釉釉層厚,僅在釉薄的突核處才有死氣泡現象。筆者藏一鉤窯早期傳世鋼紅彩斑茶碗,青釉下已有好多氣泡死亡,呈褐色;有的是黑色,但銀紅彩覆蓋下的氣泡依然完好。另一藏品來龍泉容香爐;
僅在口邊角和孩紋凸處有些死氣泡,平面釉厚地方都氣泡完好。元青花的上釉工藝不盡一致,一種是施以乾粉的噴釉法,這種釉下很少有氣泡,一些大氣泡多出現在青花色澤邊緣。在乾粉白點間隙,時有小氣泡。第二種是白釉或青白釉面上加施透明釉的,該種不施乾粉;釉下無白色霧蒙層,氣泡大小均清晰可見,此種釉保護氣泡能力特強。第三種是青花上面僅施以青白釉;釉面下邊氣泡多有死亡,變褐變黑,如所藏龍紋梅瓷的氣泡即是很好的說明。宋瓷距今已有九百至一千年,給予了氣泡很長的老化時間,即是施透明釉帶玻璃光的汝窯瓷器也出現了黑色死亡氣泡,甚至有的能佔到10%,如筆者藏宋汝瓷天青釉三足鬲式爐,鷹首壺和龍鳳紋三足洗,宋定窯早期六辨瓜稜蓋罐等都有相當的死亡黑氣泡。如何利用氣泡鑑定明清青花瓷器,除準確介定朝代氣泡特點外,還要斟酌釉面對氣泡的保護能力,重點看瓷器自身生活史對氣泡壽命的影響程度,氣泡顏色的老化程度,是初趨變色剛要死亡,還是已死變黃進而老化成黑,以作為斷代的一項依據,結合其他條件進行綜合分析。
筆者對所藏不同時代的瓷器進行了氣泡對比鑑定,結果如下:宋代定窯早期白釉瓜稜罐 黑色(土浸)60%、 宋代汝窯三足高式爐黑色 10%、宋代耀州窯六瓣花口盤A 多數為黑色30%、宋代耀州窯六瓣花口盤B 多數為黃色20%、宋代龍泉窯香爐僅凸處有黃色死氣泡、元代青花八桂獸扭罐(罩透明釉基本無死氣泡)、元代乾粉釉鳳首扁瓶有花邊緣處有大氣泡.基本無死亡、元代青白釉青花小口罐黑色 10%、明永樂釉裡紅魚藻紋蓋罐褐色 10%、明宣德海馬紋青花膽式瓷 黑褐色8%、明成化青花風紡大碗 黑褐20%、明嘉靖乙末年知縣徐(王幾)造青、花八面首貫耳弦紋梅瓶黃色8%、明萬曆龍鳳效五彩蓋罐 黃色40%、明代青花元寶黃色 10%、清康熙雙留款青花罐 黃色8%、康熙吉慶堂青花風穿牡丹嘗瓶 褐色8%、康熙樹葉款五彩人物蓋合 黃色8%、雍正仿成化鬥彩盤褐色 10%、乾隆防雍正青釉瓜稜瓶 褐色8%、嘉慶半邊款五彩大碗 偶樂發現死氣泡、清同治五彩益合 基本無死亡氣泡、道光青花小碟四件(半邊款)釉面較差 黃色16%、清同治蘇府藏寶款刀馬人嘗瓶一對,基本無死亡氣泡、光緒紅釉描金團龍紋瓶 基本無死亡氣泡、民國仿雍正羊首樽 無死亡氣泡、民國花鳥題詩水注無死亡氣泡、民國花鳥題詩藥臼無死亡氣泡。
由上表分析,雖然各瓷器的生活史不同,但大體可以歸納為:宋代瓷器氣泡死亡多,已多數為黑色,少數為褐、黃色;元代瓷器氣泡因釉而異;明代如釉面較肥厚的永樂、宣德瓷器釉面俱有較強的氣泡保護能力,死亡氣泡多為褐色。清代早中期瓷器氣泡死後多為黃、微黃色;清後期、民國和現代瓷器基本上無死亡氣泡。氣泡在死亡過程中由淺色變深色,在質感上由水瑩狀變成固體狀,隨著釉面的損毀,有的逐漸成為黑洞。瓷器氣泡的發展變化是隨著制瓷工藝的改進與提高而變化的,同樣存在量變和質變的關係,典型的朝代氣泡都是質變後的結果,對量變階段,即過渡階段的氣泡的變化,應予以足夠的重視。因此,除典型的朝代氣泡應予以肯定外;對邊緣過渡階段的氣泡尤應研究和肯定歸屬;結合其他斷代標準進行準確的斷代鑑定。
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