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鑑定如何根據氣泡鑑定瓷器是否到代

2021-03-05 古玩飾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會有分享,都是免費訂閱,請您放心關注。                                                                                  

中國陶瓷,歷史悠久,品種繁多,它是我國歷代文化的結晶。喜愛古陶瓷藝術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鑑定的人卻為數不多。中國歷代名窯精品層出不窮,且在如此漫長的歲月裡,還有很多優秀的仿製品。例如宋代的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窯,在當時就有其它地方窯仿造,雖有精粗之分,但也能風行於世。至於元、明、清,仿製古瓷之風更是有增無減。可以說千百年來所制仿古瓷器幾乎是到處可見。偶不經心就易出錯。要鑑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對中國幾千年各地陶瓷的生產有所了解,才能作出準確的判斷。

今日的傳世品和仿品以明,清兩代瓷器居多, 款識 款識 而明、清官窯絕大部分都有年款和特徵。如明代款識就有所謂「永樂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一類的說法。因此,我們在識別真偽古瓷時,首先應注意款識,注意款識的筆法,如橫,豎,撇,捺、勾、挑、點等的特徵。由於每個人的書法不同,寫官窯款的字體又必須經過選擇,具有一定的水平,因而仿製者勢必謹慎地摹仿,惟恐有不似的地方。而過于謹慎,就難免失於侷促,筆法不容易生動自然。這種破綻,為鑑定瓷器提供了線索。但僅注意這一點是遠不夠的,元代以前的古瓷並無正式官窯年款。雖然根據文獻記載,北宋曾有帶「景德年款」四字的瓷器,但未見實物。明清兩代雖有款識,但晚清所仿字體非常逼真,很難識別,必須詳細比較其字體和位置,才不致於發生錯誤。如永樂年款以現有實物來說,只有四字篆款寫、刻或印在園器裡部的中心。而仿品卻有四字或六字楷、篆書款寫在器裡或底足、口邊的。宣德年間的款有所謂「宣德年款遍器身」的說法,普遍多在底足中心或園器裡心和口邊,或琢器的口、肩、腰、足一帶。諸如此類,還是有一定規律的。大致說來,有如下幾點:

瓷器釉下存著氣泡,可以用它的形態和變化作為鑑定古代陶瓷的依據之一。這已被陶瓷專家們所應用,如不同時代,不同窯口、不同燃料和溫度燒成的瓷器,釉下氣泡的大小,組合形態都不同,用它可以作為斷代和區分窯口的依據之一。但瓷器釉下的氣泡在時間的長河中有著自行死亡的規律;時間久遠的瓷器一般死亡氣泡,它的折光與釉面的包漿共同形成了瓷器有面雅靜的縈光。但是,不同生活史的瓷器;施釉厚薄不一樣的瓷器;釉質不一樣的瓷器;施釉工藝不同的瓷器,即是在同一朝代生產的,釉下氣泡死亡的程度也不同。觀察得到清末以後的瓷器釉下氣泡無死亡。

明代字體多用楷書款,但永樂、宣德、弘治年間有少數例外,清代順治,康熙二朝亦為楷書盛行期,雍正則楷書款多於篆書款,乾隆時期篆書款漸多於楷書款,嘉慶以後篆書款遂成為主流,直到清末才又恢復以楷書款為主的趨勢。[1] 宣德款 宣德款 其次是款色有別。明、清瓷器款識多以青花為主。明代款的青花顏色若用放大鏡觀察,可見其顏色多是深厚下沉。而道光以後的仿品有色多是散渙、淺淺上浮。宣德款式色樣往往在同一器物上呈現黑、藍、灰等多種顏色,這一點雖不美觀,卻是後世很難仿製的特徵。自明代正德至清代末期的款色增加很多,有紅、綠、黑、藍、紫、金等色,並且也使用了刻、雕、印、堆等方法、然而仿製品在款色和刻、雕、印方法上也隨之有很多增加,只有認真加以區別,並結合用料和技術的不同,才可能大體判斷其時代真偽和瓷質優劣。例如康熙青花款的「康」字多用半水(水)或楷水(水),很少寫成泰水(水)。在用字和字體結構方面也有一定規律可循。例如明代官窯有的題某某年制,有的題某某年造,而清代官窯卻一概都用「制」,還未發現有用「造」字的。其他如宣德的「德」字心上不寫一橫而成「德」字,後世仿世品往往忽視這一點。成化官窯款的「成」字最後一點,有的點在橫線右上方,有的點與橫線相平等,有的點在橫線右下方,故有所謂「成字一點頭肩腰」的說法。萬曆的「萬」字也有羊字頭與艸字頭的不同。總之,觀察款識既要注意其筆法、字體,結構和款色等各方面,還應當知道同一時期的款識筆法早,中、晚期仍有不一致的地方。只是在風格及色調上不失其時代特徵。因此,還必須結合共它方法來辨別真偽。

論文全文:

氣泡——是指瓷器胎外釉下,以至釉內蘊藏的氣泡。它的形成原因,是釉中和胎內水份及空間氣體經高溫燒制過程而運動,受到釉面阻擋而形成的。這一氣泡層內,氣泡的大小、多少、層次布局;因各個時期的制瓷材質、窯溫、燃料和燒制技術的變化而有所不間。氣泡的壽命受胎和釉的保護而存在,在瓷器生活史中,因釉面所處的條件不同;氣泡的壽命也不同。在正常的空間存放中,瓷器氣泡的生命有著自行消亡的變化,它像一個晴雨表,非常有助於我們鑑定古瓷,這也是在傳統方法鑑定瓷器基礎上的一個科學的突破。

一、以氣泡鑑定瓷器已被陶瓷專家們應用陶瓷專家們通過眾多的觀察,已經得出了社會公認的結論。如:

宋瓷五大名窯中,官、哥、定、鈞四窯瓷器的氣泡的特點是「聚沫攢珠」。

汝瓷氣泡的特點是「寥若晨星」。

元青花氣泡的特點是在密布的霧狀小氣泡層中散落著大氣泡,絕無中等氣泡過渡。

永樂瓷的氣泡特點是大、中、小氣泡混雜,布局疏朗,但較宣德氣泡少。

宣德瓷氣泡特點是成大、中、小不同的氣泡群,群與群之間間距流朗。

成化瓷的氣泡特點是:徹底改變了宣德瓷大、中、小不同而布局疏朗的情況,顯得小而密集。

馮先銘先生將成化瓷氣泡作為官窯瓷氣泡的分界線,成化以後的官窯瓷氣泡,基本上都是小而密集形成的。但是,有的也各具特點,如正德瓷氣泡小而密集,成魚子狀。至於宋元瓷器不存在氣泡一說,難以相信,可以說凡瓷器釉內都以不同形式的存在著氣泡,僅有大小多少之分。

二、氣泡死亡與釉面螢光的關係傳統的古瓷鑑定法是看釉面的光度,如是強光刺眼(又稱賊光)即是新瓷。如釉面瑩光柔和,即可斷定是老瓷。因此也引起了作偽者利用獸皮磨擦,強酸浸泡使瓷失光的辦法,但也免不了蒼白、呆板;失之古瓷之神。因保護條件不同,古瓷釉面也不絕對部為瑩光。古瓷形成瑩光的原因,除在空間中自然失光並形成了包漿外,經常陽光曝曬更會減弱釉光。釉下氣泡的死亡對釉面光線產生的影響也是一個原因。通過觀察,凡形成瑩光的瓷器,釉下氣泡都有程度不同的死亡,死亡氣泡的色澤是不同的,處在死亡過程中的氣泡呈徽黃,進而成黃;死亡的逾久,逾近黑色,瓷器逾老,氣泡死亡的逾多,瓷光逾弱。氣泡死亡的原因有四:一是窯燒中氣泡破裂;

表面中間留有針眼的死氣泡。二是有開片的瓷器,處在釉面開片裂紋上的氣泡先死。三是受外因侵襲,如空氣、手觸等,環境如土泡、水浸等。四是瓷器在時間和空間運動中的自然鬆弛老化,使氣泡在不是絕對封閉的釉中,氣體逐漸散失,首先是淺層次,再後是深層次,氣泡陸續死亡。三、死氣泡狀態與瓷器鑑定以死氣泡的狀態鑑定瓷器,必須具備相對的同等條件,如不同朝代的瓷器,同是傳世品青花瓷或同是出土青花瓷;同時傳世品釉裡紅或同是出土釉裡紅,同是汝瓷(包括仿汝),同是定窯瓷(包括仿定瓷)等方可比較。本文對青花瓷和釉裡紅瓷器的比較中,僅以白釉、青白釉面下的氣泡相對比,因青花料質不同,厚薄不同,對氣泡的保護能力也不同,難於比較。白釉或青白釉雖有不同,但差異尚小。比較鑑定的主要目的是達到有助於準確的斷代。陶瓷界慣說二百年以上的古瓷才能擺脫賊光,具備柔和悅目的螢光。以帝王朝代分大體是在乾隆末年(1796年),也就是乾隆以前(含乾隆)的瓷大都程度不同的具有瑩光。但宋元鈞瓷、龍泉瓷和元代青花瓷多有例外,因它們的釉面保光性能持好,鈞瓷是含銅的乳油釉,元青花以乾粉施釉。筆者觀察過多種這類瓷器,釉下氣泡均基本保持完好,也有個彆氣泡開始具有混汙現象,有變死趨勢。龍泉窯的石灰鹼釉釉層厚,僅在釉薄的突核處才有死氣泡現象。筆者藏一鉤窯早期傳世鋼紅彩斑茶碗,青釉下已有好多氣泡死亡,呈褐色;有的是黑色,但銀紅彩覆蓋下的氣泡依然完好。另一藏品來龍泉容香爐;

僅在口邊角和孩紋凸處有些死氣泡,平面釉厚地方都氣泡完好。元青花的上釉工藝不盡一致,一種是施以乾粉的噴釉法,這種釉下很少有氣泡,一些大氣泡多出現在青花色澤邊緣。在乾粉白點間隙,時有小氣泡。第二種是白釉或青白釉面上加施透明釉的,該種不施乾粉;釉下無白色霧蒙層,氣泡大小均清晰可見,此種釉保護氣泡能力特強。第三種是青花上面僅施以青白釉;釉面下邊氣泡多有死亡,變褐變黑,如所藏龍紋梅瓷的氣泡即是很好的說明。宋瓷距今已有九百至一千年,給予了氣泡很長的老化時間,即是施透明釉帶玻璃光的汝窯瓷器也出現了黑色死亡氣泡,甚至有的能佔到10%,如筆者藏宋汝瓷天青釉三足鬲式爐,鷹首壺和龍鳳紋三足洗,宋定窯早期六辨瓜稜蓋罐等都有相當的死亡黑氣泡。如何利用氣泡鑑定明清青花瓷器,除準確介定朝代氣泡特點外,還要斟酌釉面對氣泡的保護能力,重點看瓷器自身生活史對氣泡壽命的影響程度,氣泡顏色的老化程度,是初趨變色剛要死亡,還是已死變黃進而老化成黑,以作為斷代的一項依據,結合其他條件進行綜合分析。

筆者對所藏不同時代的瓷器進行了氣泡對比鑑定,結果如下:宋代定窯早期白釉瓜稜罐 黑色(土浸)60%、 宋代汝窯三足高式爐黑色 10%、宋代耀州窯六瓣花口盤A 多數為黑色30%、宋代耀州窯六瓣花口盤B 多數為黃色20%、宋代龍泉窯香爐僅凸處有黃色死氣泡、元代青花八桂獸扭罐(罩透明釉基本無死氣泡)、元代乾粉釉鳳首扁瓶有花邊緣處有大氣泡.基本無死亡、元代青白釉青花小口罐黑色 10%、明永樂釉裡紅魚藻紋蓋罐褐色 10%、明宣德海馬紋青花膽式瓷 黑褐色8%、明成化青花風紡大碗 黑褐20%、明嘉靖乙末年知縣徐(王幾)造青、花八面首貫耳弦紋梅瓶黃色8%、明萬曆龍鳳效五彩蓋罐 黃色40%、明代青花元寶黃色 10%、清康熙雙留款青花罐 黃色8%、康熙吉慶堂青花風穿牡丹嘗瓶 褐色8%、康熙樹葉款五彩人物蓋合 黃色8%、雍正仿成化鬥彩盤褐色 10%、乾隆防雍正青釉瓜稜瓶 褐色8%、嘉慶半邊款五彩大碗 偶樂發現死氣泡、清同治五彩益合 基本無死亡氣泡、道光青花小碟四件(半邊款)釉面較差 黃色16%、清同治蘇府藏寶款刀馬人嘗瓶一對,基本無死亡氣泡、光緒紅釉描金團龍紋瓶 基本無死亡氣泡、民國仿雍正羊首樽 無死亡氣泡、民國花鳥題詩水注無死亡氣泡、民國花鳥題詩藥臼無死亡氣泡。

由上表分析,雖然各瓷器的生活史不同,但大體可以歸納為:宋代瓷器氣泡死亡多,已多數為黑色,少數為褐、黃色;元代瓷器氣泡因釉而異;明代如釉面較肥厚的永樂、宣德瓷器釉面俱有較強的氣泡保護能力,死亡氣泡多為褐色。清代早中期瓷器氣泡死後多為黃、微黃色;清後期、民國和現代瓷器基本上無死亡氣泡。氣泡在死亡過程中由淺色變深色,在質感上由水瑩狀變成固體狀,隨著釉面的損毀,有的逐漸成為黑洞。瓷器氣泡的發展變化是隨著制瓷工藝的改進與提高而變化的,同樣存在量變和質變的關係,典型的朝代氣泡都是質變後的結果,對量變階段,即過渡階段的氣泡的變化,應予以足夠的重視。因此,除典型的朝代氣泡應予以肯定外;對邊緣過渡階段的氣泡尤應研究和肯定歸屬;結合其他斷代標準進行準確的斷代鑑定。

                                                                      點【在看

相關焦點

  • 瓷器的重要特徵-底足鑑定瓷器真偽
    古陶瓷鑑賞有一句行話叫「舉足輕重」,意思是說鑑定瓷器真偽和年代,看器物的底足十分關鍵,所謂舉其足而知其輕重也。「看瓷不看底,斷代沒道理」說的意思也差不多。瓷器的底足傳遞了許多不同時代瓷器製作的諸多信息,瓷器底足也是贗品製作的「軟肋」,可以「形似」,而「神似」 極難。
  • 看顏色鑑定古玩瓷器,古瓷斷代的基礎知識
    前邊的文章講了青花瓷的鑑定方法,今天這篇文章講如何通過瓷器的顏色鑑定古玩瓷器,以及如何判斷新瓷器做舊的方法。掌握了以下知識點,在古瓷鑑定上會對大家有一定的幫助。瓷器在不一樣的時代,所施的彩料都有所不同,總的來講,以前那些工藝都採用的礦物顏料,現在就不一樣了,大家大多都用的是化工料,礦物料和化工料所表現出來的色彩,從根本上就是不同的,所以我們在鑑定真假古瓷的時候,以及給古瓷斷代的時候,可以通過瓷器上色材料的不同,進行鑑定。礦物料並不是單指一種材料,這是一個統稱,各個朝代使用的礦物料在配比上都是不同的。
  • 死亡氣泡是判定古瓷器年代的重要依據!
    公安部評審通過的:《古陶瓷老化痕跡鑑定技術》也把氣泡變色等納入了十點鑑定內容。根據其普遍變色這個特徵,可以稱其為氣泡死亡的「變色期」。 「大明成化年制」雞缸杯和死亡氣泡的微觀照片(頂部出現一字形線條) 時間上推到明代再到元代,一些瓷器釉中死亡氣泡頂部的「一」字形或「 十」字形線條,已經擴展成圓形破口。因此,可以看作氣泡死亡的中級階段。根據其普遍破口的特徵,也可以稱其為氣泡死亡的「破口期」。
  • 康熙郎窯紅瓷器如何鑑別真偽與怎麼鑑定郎窯紅瓷器?
    為了流釉不過底足,工匠用刮刀在圈足外側刮出一個二層臺,阻擋流釉淌下來,這是郎窯紅瓷器製作過程中一個獨特的技法,世有「脫口垂足郎不流」之稱。真正的郎紅,就是康熙本朝所燒制的官窯或官民窯。康熙後的,都為仿郎窯。仿燒康熙郎紅,主要在清中晚期(嘉道、光緒)和民國初期。康熙郎窯紅瓷器如何鑑別真偽?
  • 瓷器繪畫用的化學顏料究竟是啥?利用它能不能鑑定瓷器
    朋友們在看鑑寶類節目的時候,瓷器鑑定專家們經常這樣說,「你這個藏品是新的,因為它用的是化學顏料」,看到這樣的解釋時,是不是有種「原來如此」的感嘆,其實感嘆之後還是一臉蒙B。為什麼這樣呢?恕小編直言,那些專家根本就沒有把啥是化學顏料解釋清楚,也可能是時間不夠,今天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什麼是化學顏料,以及利用它能不能為瓷器斷代。什麼是化學顏料?
  • 黃釉瓷器外觀特徵及鑑定方法簡介
    這是清後宮皇太后、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皇子福晉、皇子側室每年瓷器品種和份額圖表,從對表中信息的解讀,我們得到了如下重要信息:1、瓷器在後宮只分為兩種,黃色瓷器和各色瓷器。2、對於地位最高的皇后和皇太后,黃色瓷器的配額高於其它各色瓷器之和。3、對於其他身份的後宮女眷,黃色瓷器數量驟降,每樣只有幾件,相對於其它各色瓷器屬於少數,地位最低的答應、皇子的福晉、側福晉,則根本沒有權利使用黃色釉瓷器。
  • 程永昌老師論成化鬥彩瓷器鑑定簡要
    在這些古瓷器上沉積著無數的歷史、文化、社會信息。而這些信息是任何一件其他現代器物所無法取代的.古瓷的鑑定向來就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今天我就和黃鐵軍老師來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成化鬥彩在鑑定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項。
  • 廣東省中博藝術品鑑定有限公司:收藏中國瓷器十大要點
    從年款、焙燒瑕疵、色彩、彩釉以至瓷窯,此文介紹如何入手了解有關中國瓷器的種種。同時介紹數件即將拍賣的精選拍品,以及曾於佳士得創下佳績的重要瓷器。不妨善用各地知名拍賣行舉行的拍賣,認識不同類型的中國瓷器,由於拍賣行能讓藏家親身接觸瓷器,因此在很多方面也比博物館更勝一籌。藏家能藉此了解瓷器的觸感、重量與彩繪品質。2多發問藏家往往要花上多年時間,才學懂分辨瓷器的真偽。
  • 他花30萬買瓷器檯燈,把檯燈裝置拆掉後,瓷器被鑑定價值300萬
    一位藏友在國外看到一盞瓷器檯燈,但是他就心跳加速了。因為識貨,他知道這盞瓷器檯燈,所使用的瓷器應該是屬於琺瑯彩,心疼的同時也是行動,琺瑯彩是古代一種非常漂亮的瓷器類型,而且價值連城,老外居然把東西做成了檯燈,只能說是實現了工匠夢,卻不知變廢為寶的廢品,居然才是價值連城的珍寶。
  • 鑑定新老瓷器的方法
    如何通過氣泡來鑑定新老瓷器有氣泡的瓷器是:青花瓷、、青瓷、鬥彩、、等等,一句話,凡是釉下彩瓷器,都是有氣泡的。絕對沒有氣泡的瓷器是:高古陶、粉彩瓷、五彩瓷、琺瑯彩、一句話,凡是釉上彩瓷器,都是沒有氣泡的。從釉光鑑別新老瓷器瓷器釉光產生的原理及自然變化現象分析:瓷器經過燒制以後,它的釉面有二層光波,釉表面有一層明亮的表光,也稱為「浮光、火光、賊光」,釉層內部有一層密集內含的內光。
  • 玉看皮瓷看底,教你瓷器底足鑑定25條妙招!
    瓷器底足鑑定 我們在鑑定瓷器的過程中當然可以通過瓷器的神韻,器型,釉面,畫工,款識,發色等等來鑑定,但是底足的鑑定是鑑定環節中極其重要的,尤其是對於真偽和斷代是非常重要的依據
  • 明永樂青花瓷如何鑑定的六種方法
    明永樂青花瓷如何鑑定?想必收藏愛好者都已有所了解,明永樂青花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永樂時期瓷器在我國的陶瓷工藝史上,此時的鮮紅釉、甜白釉和青花瓷器獨樹一幟,佔有特殊地位,成為明清兩代的典型,那麼讓我們首先了解一下永樂青花瓷。
  • 教你根據瓷器胎質來斷定瓷器所屬年代
    由於瓷器燒造的時代和地區的不同,其胎釉選料和燒造方法也各有不同,掌握瓷器胎釉的時代和地域特徵是瓷器鑑定的另一要素。既然要從瓷器的胎質入手,那麼就要了解胎質是什麼,瓷器的胎質是由瓷石、瓷土製作而成的。鑑別瓷器的胎質,要觀察瓷器的露胎處,特別是底足。
  • 康熙民窯青花瓷器鑑定
    早期系元年至二十年(1662——1681年)),中期是二十一至四十五年(1682——1706年),晚期為四十六年至六十一年(1707——1722年),作者今以康熙朝景德鎮民窯青花瓷器鑑定為題進行探討,以期「拋磚引玉」。二、造型、胎、釉和工藝康熙民窯青花造型古樸、端莊,整體比例協調,線條流暢,充滿陽剛之美。型制、規格眾多難以計數。
  • 還在為難瓷器的真偽?如何看一個瓷器是否為真?
    如何鑑別這個瓷器,從沒有人說去修訂過一個框架,都是靠的經驗,一句「唯手熟爾」,卻不乏辛酸淚,所以小編也整理了這一片算是對所有瓷器的一個入門的鑑別方式,希望可以幫助到喜好古玩瓷器的愛好者們。古瓷器的鑑別其實可以分為七項:型,釉,胎,飾,彩,款,工。
  • 古陶瓷鑑定研究——明洪武、永樂官窯瓷器的年號款問題探究
    明洪武釉裡紅松竹梅紋玉壺春瓶通過研究近幾十年來的考古發掘資料,墓葬和遺址中出土的明代瓷器中未發現一件帶有「大明洪武年制」的官窯款瓷器,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有70餘件明洪武青花瓷器和釉裡紅瓷器,沒有一件帶有洪武官窯款,可見當今有無「洪武」官窯年款已成為鑑定要點。
  • 瓷器收藏必讀| 古瓷鑑定術語解釋213條(中)
    125、五彩氣泡:花鈞釉中一般都會有大氣泡,而有些大氣泡的呈色是五彩的。不同角度觀看,則色也不同。五彩氣泡破眼的上口邊沿色,更是豔麗多彩。若圓球形氣眼裡顯古銅色,此物必古無疑。有文章披露,現有造假,但不可因噎廢食,遇軟刻,應慎重,可多尋幾個古瓷特徵來鑑定。一件看似簡單的古瓷,也會有十個以上的古瓷特徵。129、硬刻:是指在燒成的瓷器上刻劃圖文。它不同於「硬刻符」。硬刻符只是簡單地刻劃一、二字,或幾筆符號,目的是便於區別同類器而已。硬刻則是一個完整的畫面,一段完整的文字,其含有很高的藝術性。
  • 學習瓷器鑑定,清代以後得學點繪畫知識,講一下皴法
    之所以大家管明代瓷器叫「粗大明」,做工粗糙是一方面,畫法是另一方面。先來看一件圖一圖1是個明代晚期的青花人物紋尊,記住畫中的山石,有點像「波浪」再看下面圖2瓷器。從明末到清初,從清初到清中期,瓷器畫法上的進步非常明顯。這得益處於明末清初幾位畫家的貢獻,他們是:董其昌、陳洪綬、劉泮源、華巖,以及「四王」。但將技法應用於瓷器的卻另有其人,很遺憾我們不知道他們的名字,只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宮廷畫師。
  • 古陶瓷鑑定有了新方法? (2)
    普通人也可鑑定文物?作為廣州面積最大的私立博物館,東方博物館這次與公立的廣州番禺博物館聯手推動研究,是否會掀起古陶瓷鑑定的新一輪革命?以往的歷史證明:民間過去是將來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的主力軍。「私立博物館面臨很大的競爭,它們如何能真正立足、生存?
  • 古陶瓷鑑定研究如何通過對釉面的判斷來區分新老瓷器
    在上篇《古陶瓷鑑定研究|如何通過對釉面的判斷來區分新老瓷器》文章中我們講了如何區別青釉、白釉、黑釉和紅釉,本篇繼續講一下如何區別其它釉色。黃釉瓷器黃釉器也分為高溫和低溫兩種。低溫黃釉是一種以氧化鐵為呈色劑、鉛為助熔劑的低溫顏色釉,最早見於漢代陶器上,顯橙紅色澤,唐三彩中的黃釉即屬此類。早期的低溫鉛釉主要有棕黃色和綠色兩種,其中棕黃釉的著色劑是氧化鐵,綠釉為氧化銅。在歷經唐、宋、遼、元、明、清各代的發展,低溫黃釉的種類和品質都有了很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