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看皮瓷看底,教你瓷器底足鑑定25條妙招!

2021-01-13 騰訊網

瓷器底足鑑定

我們在鑑定瓷器的過程中當然可以通過瓷器的神韻,器型,釉面,畫工,款識,發色等等來鑑定,但是底足的鑑定是鑑定環節中極其重要的,尤其是對於真偽和斷代是非常重要的依據,這也是為什麼作假者往往需要老底新接的原因之一。

下面為大家盤點一下瓷器底足鑑定25條!每一條都超級實用!

1.火石紅

火石紅中的鏽黑點,看上去有滋潤感,自然感,不乾燥,在40倍放大器或陽光下能看到有五彩哈蜊光。

2.修胎刀痕

古代修胎刀多用竹刀,現代修胎多用鋼鋸條,竹刀子修理後留下刀印成細絲狀,現代鋸條修後留下刀印是粗線條(2至3毫米距離)。這個不同之處一看很明顯。

現代鋸條修後留下刀印是粗線條

竹刀子修理後留下刀印成細絲狀

3.露胎胎骨

觀察其露胎之處胎骨老化及自然磨損情況(偽品之磨損比較平滑,沒有真品那麼自然)。一般來說古陶瓷真品,其露胎骨顯得比較乾燥,而仿品則不同,顯得輕滑或堅膩。當然也不能絕對而言,有的古陶瓷露胎也很細潤堅膩,然而相比仿品還是稍顯乾燥;

汝窯天青釉圓洗,宋,故宮博物院藏

4.粘砂現象

觀察其粘沙現象,如明之以前的器物多有不同程度的粘沙現象,清官民之窯足內積釉處也有粘沙,而仿品這一點卻極少做到(偽品也有少數粘沙,然不像真品那樣顯得老化乾燥),因其燒造工藝高於古時,釉也施得不是那麼厚,不會造成積釉,再加多為模注而過於規整等原因,使之極少有粘沙;

5.底足做法

縱觀各個時期的足之做法都有其特別之處,所以還可鑑察其露胎痕跡之紋路,如南宋瓶腳就有圓圈之旋紋,元之器物也都多有旋坯痕並有雞心點,明時則多有放射狀的跳刀痕,旋坯痕則少(僅前幾朝帶有元朝之遺蹟),清之民窯大多數能透過釉層看到旋坯之痕,官窯幾乎看不到什麼痕跡了,而仿品則往往做不到這點,不是過左就是過右。

6.足底觀察

底足老氣自然,無泥漿粉土及其它洗不乾淨的人為物,無人為作舊而被復燒的痕跡。

7.內折角

關於內折角。內折角就是底面與足牆的夾角。這個夾角裡邊有積釉,就是上釉的時候積得比較多,多了以後就呈現出一種蝦青色。這是明代中期以前經常出現的,現在的仿品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但是仿品的積釉與真品的積釉有兩點不同。第一,它不是蝦青色而是淡綠色,即使能接近蝦青色也是泛綠的。第二,明代蝦青色的線有些窄,而後仿的比較寬。

8.胎骨質地

胎骨(底足)洪武前顆粒較粗,胎大多呈白中泛灰,胎骨有小孔隙,而永樂後胎骨相對比以前的要細白一些,無論胎質怎樣,看上去絕不生硬,有自然熟透感,使人感到胎質粗細不乾燥,有無氧化物都自然,手感不重又不扎的那種潤膩不澀的胎質感。

9.胎骨外觀

胎土與古代瓷胎有別。從胎的質感觀察,有機械淘泥、練泥和快速陳腐的表現。胎骨(底足)與器物內外露胎處的色澤、老氣、用料等要一致,感覺要自然。

五彩靈芝桃樹紋盤,明嘉靖,故宮博物院藏

12.刻字

除了餐桌上日用瓷器,古代一般不會對其他瓷器刻字的。但有些古代祠堂用瓷,如無祠堂名號也會加刻的,以防止有人拿回家私用。

五彩雲龍盤,明崇禎,故宮博物院藏

13.削足方式

景德鎮的瓷器多是在掛釉以後方將器足削去。相反,日本瓷器都是在全部成形後再掛釉。所以細看江西瓷的外足釉與坯的分界,釉是以鋒利的切線斷然而止的,這一點與日本製品迥然有別。古瓷中明代製品多留有削足的痕跡,而清代所作除劣等品外,大都在切削過的足端用濡筆或布加以揩拭,因而足底面總是帶有一種柔軟、滑潤之感。試看清代瓷器中有仿明代製品很相似的,但從未見有模仿這種削足之癖。有時雖然很難用肉眼判斷,然而如果用放大鏡一看便可大體瞭然。當我們鑑別明瓷與清瓷的時候,固然一般都可由它們的器形、釉色以及圖樣等各方面綜合來看,不過有時也會陷於迷惑而莫知所是。此時如能注意一下這種削足之癖,便會成為鑑定上的一個有力線索。

青花怪石牡丹紋菱花式盤,明洪武,景德鎮制

14.護胎釉

護胎釉通常添加芝麻色的植物灰,可以保護素胎,便於均勻上釉。乾隆和現代偽作天球瓶的圈足處護胎釉差別很大,乾隆的護胎釉經過高溫氧化,閃閃發亮,而贗品根本不見有芝麻色護胎釉。

粉彩嬰戲天球瓶,清乾隆,故宮博物院藏

15.胎土痕跡

老的,胎土中有含砂粒的「硬」感覺,手拉坯形成大小、深淺不一的旋紋會留在器物的內壁。贗品的胎有人工和機制二種:人工拉坯的胎沒有竹刀修胎的痕跡(因是用鐵刀修胎),機制胎的連手拉坯旋紋都看不見,而且胎土緊密,含粉狀,無含砂粒的感覺,呈「軟、溼」的狀況。

鬥彩鴛鴦臥蓮碗,清乾隆

16.露胎處,胎釉的連續性

舊器無釉露胎的地方,呈乾燥狀胎釉形成一體的感覺。新器無釉露胎的地方呈「溼」狀,胎釉形成二部分的視覺,即使經特別做舊處理過的器物,也無法呈現胎釉連成一體的視覺。

鮮紅釉盤,明正德,故宮博物院藏

舊器的胎腳因年代的風化,不同程度上會形成高低不平的凹凸小坑,整體呈現出一片自然、乾燥、統一的色澤。新器的胎溼現剛出爐狀,或因化學物的造假,變得太黑,太舊的狀況,整體無法統一,呈現胎釉分開的「溼」感覺。

中低檔仿品為降低成本,都使用機械加工原料生產,其底足露胎胎質不是過白,過細就是過密。

17.石英砂和氧化鋁粉做墊料

目前景德鎮普遍使用石油液化汽窯燒制瓷器。為了防止器物與碳化矽棚板粘連,要在兩者之間撒上石英砂或氧化鋁粉。仔細觀察器物的足圈,如果上面粘有上述兩種材料且十分牢固,必定是現代仿品。不僅是元青花,明清瓷器亦如此。古代根本不用石英砂和氧化鋁粉作墊料。

18.瓷片研究

研究瓷片的好處(優勢)之一是能非常真切地觀察古瓷的胎。由於是殘片,其斷面便將器胎的所有信息暴露無餘,包括胎的厚度、呈色、氣孔狀態、顆粒狀態、胎質純度、雜質狀況、吸水性能、硬度……等等,這些器胎信息在不同時代、不同窯口都有或明顯或細微的差別,這是瓷器鑑定的一個重要視角。

而這些信息卻是整器難以完充分披露的。整器基本為釉層包裹,只在器底接觸面(外底、足端處)及漏釉縮釉處顯露「冰山一角」,且這些有限的「露胎處」披露的往往不是瓷胎的真實信息,而常常是「假象」——往往是陶衣(化妝土)、氧化層(火石紅)、酸鹼腐蝕層、黴斑汙染層、汙物堆積層等等,不是真正的胎色。

19.足邊修釉

清三代官窯瓷尤其康雍兩代的官窯器特別講究修足圈邊上的釉。它是在上釉之後在足圈頂部內外各修一刀使足背兩邊的釉修整齊。且僅僅留下不到一個毫米的胎露出來。整齊劃一十分精細,一般民窯品是做不到的。

粉彩花蝶紋盤,清康熙

對足背兩邊的釉要用小刀輕輕地修一圈,讓胎與釉處凸出一道白色的胎,且形成凸出(無釉部分)的部分才不到一個毫米。這一道精細的工藝,且整整齊齊又十分美觀,是鑑別清三代官瓷的一個標準。

20.釉面賊光

新器(贗品):釉薄光滑,呈賊光,無包漿狀,即使用「氫氟酸」處理過的器物,其光澤不是太亮就是太暗,呈不自然狀。

釉薄光滑,呈賊光

21.仿品釉面特徵

仿品除底面外,其他表面卻沒有多少缺釉的小圓坑,透明釉厚薄也正常。

偽品

22.康熙款胎底特徵

康熙瓷的胎質是精細白晰又堅緻,但制瓷風格較為粗獷,器底都留有旋痕。因是人工淘胎,再精細也存有雜質,因此,器底釉面上都有點點黑疵。如果你碰到的東西寫的是康熙款,但器底光潔,沒有旋痕和黑疵的話,十有八九是後仿品。

綠地紅彩雲龍紋盤,清康熙

23.仿品特徵總述

底足修胎不規整,稜角粗糙,能感到旋痕生硬的感覺。足底為粗砂底,不光滑。胎釉結合也疏鬆,釉面稀薄,混濁。

贗品

24.真品青花特徵

真品的底足內的青花款,放大鏡下肯定能看到氣泡。仿品沒有。

青花九龍鬧海紋碗,明成化

25.胎土原料對比

老瓷的胎質是腐熟高齡土製成,加之老瓷年代已久,肉眼觀感幹、酥、有老化痕跡。新瓷胎制泥工藝與老瓷不同。一是原料配比不同,二是瓷土是球蘑機粉碎而成,故現代瓷胎可表現為手撫有刺手感,有的雖然不刺手,但觀感發溼、硬。

鬥彩三秋杯,明成化

鬥彩三秋杯底部,明成化

以清代糯米胎舉例說明,拿一粒大米和一粒糯米比較,大米就是溼硬,糯米就是幹酥。但請注意,古來窯口甚多,胎質千差萬別,不可以一蓋全。最簡單的方法是用一片老瓷,一片新瓷對比,慢慢體會,找出差別,自可神會。關於釉的玉質感也是一樣,南方人叫肥厚,北方人叫滋潤,表述不同

相關焦點

  • 瓷器的重要特徵-底足鑑定瓷器真偽
    古陶瓷鑑賞有一句行話叫「舉足輕重」,意思是說鑑定瓷器真偽和年代,看器物的底足十分關鍵,所謂舉其足而知其輕重也。「看瓷不看底,斷代沒道理」說的意思也差不多。瓷器的底足傳遞了許多不同時代瓷器製作的諸多信息,瓷器底足也是贗品製作的「軟肋」,可以「形似」,而「神似」 極難。
  • 如何從瓷器底足上看出年代痕跡?
    鑑定瓷器的年代和真偽,要從細節著眼,小小的一個瓷器底足只要會分析,就能很輕易的避開假貨找到真品,例如瓷器底足上的「乳突」、「旋痕」(包括田螺紋及切削紋)、「跳刀痕」、「棕眼」、「火石紅」(窯紅)、「墊燒痕」、「米糊底」、「敲底」、「沾窯砂」等,都保留了古代燒制陶瓷時留下的年代信息
  • 弄懂這14個鑑別瓷器底足的方法,從此購買瓷器「不求人」!
    在瓷器收藏的圈子裡,大家都知道,鑑定瓷器,主要是從神韻、器型、釉面,還有表面紋飾的畫工,發色來判別的,當然還有款識和底足,都能做為辨別瓷器的依據,並且,這裡面,底足在瓷器的辨別方面,也是有著很重要的作用的,尤其是辨別真偽和斷代方面,底足更是有著功不可沒的作用,那麼,底足到底該怎麼看
  • 從底足胎質認識元 明清 老瓷器
    元明清瓷器胎體胎質,鑑定老物件看瓷器底足胎質應注意把握一下幾點:一是觀察瓷器胎土是否經過人工淘洗。明清瓷器製作程序很規範,胎土都要經過人工淘洗,因而胎質顯得乾淨。 圖為元代釉裡紅底足胎質。明中早期底足胎質 老瓷器的胎質看上去既有粉狀,又有細顆粒狀。
  • 教你根據瓷器胎質來斷定瓷器所屬年代
    一般來說真正的古瓷,基露胎處有胎骨老化以及自然磨損的現象,也就是說,元代及以前的瓷器胎骨以及底足看上去比較幹酥,這與新仿瓷器胎子顯得硬是不相同的;明清瓷器的胎子,看上去比較細膩堅緻,有潤心之感,較之新仿瓷器的溼硬,略顯乾燥不夠潤滑。對於古瓷的斷代,胎質也能起作用。
  • 神秘7501瓷現身 鑑別真偽看底款(圖)
    記者一問方知,這兩件小瓷器就是俗稱「紅色官窯」的「7501」瓷。  東西雖小卻是巔峰之作  知道這兩件瓷器的身份後,記者請求上手一試。展覽負責人劉慶華幾經考慮,在桌面鋪上厚厚的氈子,並要求記者手不離氈,這才將兩件瓷器捧到記者手中。輕!東西到手後的第一感覺便是如此。
  • 通過底足的細節鑑別瓷器,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說實在是一條捷徑
    陶瓷鑑定,不外乎看器型、辯胎釉、論紋飾,了解歷史情況文化背景等,但對於初學者來說,單一個器型就夠複雜了,如《中國陶瓷》中所列典型器型就極多,而胎又涉及眾多窯口,即使同一窯口不同年代其胎土也不盡相同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說,故然要學看器型、辯胎釉、論紋飾,但更重要的是迅速找準突破口,這樣才有感覺
  • 一件接過宋代老底的現代龍泉青瓷弦紋梅瓶
    在平常鑑賞陶瓷活動中,大家會發現一個現象就是不管是資深的古陶瓷鑑定專家還是普通的古陶瓷愛好者,他們在辨別一件瓷器究竟是貨真價實的到代真品還是現代贗品假貨時,認真細緻入微觀察這件瓷器的底足肯定是不能跳過無法迴避的一個鑑定程序。
  • 瓷器鑑定如何根據氣泡鑑定瓷器是否到代
    這種破綻,為鑑定瓷器提供了線索。但僅注意這一點是遠不夠的,元代以前的古瓷並無正式官窯年款。雖然根據文獻記載,北宋曾有帶「景德年款」四字的瓷器,但未見實物。明清兩代雖有款識,但晚清所仿字體非常逼真,很難識別,必須詳細比較其字體和位置,才不致於發生錯誤。如永樂年款以現有實物來說,只有四字篆款寫、刻或印在園器裡部的中心。而仿品卻有四字或六字楷、篆書款寫在器裡或底足、口邊的。
  • 古玩造假無處藏,從器底鑑定古瓷新舊,只用4點
    瓷器鑑定方法瓷器的鑑定方法目前社會上主要有兩種:一是運用科學儀器,二是依靠傳統經驗。傳統鑑定方法以實踐經驗為基礎,強調「五大要素」,即瓷器的胎(包括製作工藝)、釉、造型、紋飾、款識。(1)跳刀痕、螺旋紋跳刀痕是以刀或其它工具在修制瓷器底足時形成的放射性條狀痕跡。瓷器拉好坯後在挖足、修足時如刀不銳利,或輪車的旋轉之力不均勻,易導致坯體上產生放射狀條紋,即是跳刀痕。
  • 美瓷鑑賞—大清雍正年制包金龍紋粉青釉瓷器
    概述圖為清代典型的粉青釉瓷器。青釉為生坯掛胎,胎中帶灰,入窯經過1180--1230攝氏度高溫還原焰燒制而成。由於石灰鹼釉高溫下粘度較大,即高溫下不易流釉,因此釉層可施得厚,使器物的釉色通過適當的溫度和還原氣氛達到柔和淡雅的玉質感。
  • 學會這幾種胎底特徵,你也可以鑑別瓷器
    可是仿品假作再完美也會有紕漏,而第一眼並不受到注意的胎底,恰恰可以透露出瓷器真偽的重要線索。今天簡單列出幾種不同的底足特徵,鑑別瓷器時不妨從胎底著手,尋找瓷器真偽的蛛絲馬跡。粗狂的「旋痕」與「跳刀痕」唐宋元明清,名瓷數以千計,但只有元瓷足底一般是不上釉的,也只有元瓷在眾多朝代瓷器中,因其底部的澀胎裸露在外的緣故,吐露的信息是最多的。元瓷足底一般為平底或淺窩底,旋削成型,底足通常為裸態。有的瓷器上有護胎釉,有的就沒有。
  • 中國瓷器的頂峰是宋瓷,宋瓷的極品是影青
    影青因為有玉的質感,所以又被稱為「瓷中之玉」,堪稱「諸窯之冠」。 宋真宗的賜名,就足以證明景德鎮影青在宋朝名瓷中的地位。 古代制瓷界有一個說法:越似玉,越珍貴,也越難燒制。 而影青則是古瓷中質感最接近玉石的品種,被稱為「假玉器」。
  • 崔凱:雖然接的是「瓷器老底」,但器身是新的
    收藏之旅:考考你的收藏眼力·瓷器篇(2020第202期)鑑賞範圍:陶瓷、字畫、玉器、錢幣、銅器、雜項鑑定老師簡介:崔凱,中國古陶瓷研究會鑑定委員會委員鑑定專家,北京電視臺北京青年《我愛收藏欄目》 特約鑑定嘉賓,河南衛視《華豫之門》 特聘瓷器專家,在從事文博工作十餘年,對陶瓷雜項工藝類文物研究考證鑑定有較深的造詣,中國元青花俱樂部副會長,天下收藏俱樂部專團專家。
  • 看顏色鑑定古玩瓷器,古瓷斷代的基礎知識
    前邊的文章講了青花瓷的鑑定方法,今天這篇文章講如何通過瓷器的顏色鑑定古玩瓷器,以及如何判斷新瓷器做舊的方法。掌握了以下知識點,在古瓷鑑定上會對大家有一定的幫助。瓷器在不一樣的時代,所施的彩料都有所不同,總的來講,以前那些工藝都採用的礦物顏料,現在就不一樣了,大家大多都用的是化工料,礦物料和化工料所表現出來的色彩,從根本上就是不同的,所以我們在鑑定真假古瓷的時候,以及給古瓷斷代的時候,可以通過瓷器上色材料的不同,進行鑑定。礦物料並不是單指一種材料,這是一個統稱,各個朝代使用的礦物料在配比上都是不同的。
  • 程永昌老師論成化鬥彩瓷器鑑定簡要
    在這些古瓷器上沉積著無數的歷史、文化、社會信息。而這些信息是任何一件其他現代器物所無法取代的.古瓷的鑑定向來就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今天我就和黃鐵軍老師來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成化鬥彩在鑑定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項。
  • 瓷器小知識-銅紅釉瓷特點
    銅紅釉瓷是明清時期兩代帝王比較重視的紅釉瓷器。銅紅釉瓷屬於名貴的瓷器品種,燒造難度之大,為世人所珍視。紫色百合香為您詳細解讀明清銅紅釉瓷特點,使您深入了解銅紅釉瓷器小知識。從明代嘉靖時期開始,由於燒造高溫銅紅釉瓷的技術失傳,所以一度只能用低溫礬紅釉瓷替代高溫銅紅釉瓷。清代康熙時期,銅紅釉瓷器恢復燒造,繼而出現了著名的「郎窯紅」、「豇豆紅」和「鈞紅」瓷器。
  • 乾貨:清代瓷器鑑賞口訣大全
    清代三百多年歷史處於中國瓷器工業已經成熟,世界手工業大發展和歐洲工業革命的時代。在瓷器製作業,清政府派督陶官督造官方用瓷。而官方以欣賞和把玩要求制出賞品瓷。加之這時的制瓷工業受國內外影響深,外來的琺瑯彩被用在中國瓷器上,瓷器的其他方面也極度發展,如:有瓷製作的宮廷用轉心瓶,鏤空雕塑複雜的燻爐等。
  • 瓷器收藏必讀| 古瓷鑑定術語解釋213條(中)
    它與其它瓷的區別,在於圖文是特別訂製的,特意的,特顯其個性。有文章披露,現有造假,但不可因噎廢食,遇軟刻,應慎重,可多尋幾個古瓷特徵來鑑定。一件看似簡單的古瓷,也會有十個以上的古瓷特徵。129、硬刻:是指在燒成的瓷器上刻劃圖文。它不同於「硬刻符」。硬刻符只是簡單地刻劃一、二字,或幾筆符號,目的是便於區別同類器而已。
  • 康熙郎窯紅瓷器如何鑑別真偽與怎麼鑑定郎窯紅瓷器?
    為了流釉不過底足,工匠用刮刀在圈足外側刮出一個二層臺,阻擋流釉淌下來,這是郎窯紅瓷器製作過程中一個獨特的技法,世有「脫口垂足郎不流」之稱。真正的郎紅,就是康熙本朝所燒制的官窯或官民窯。康熙後的,都為仿郎窯。仿燒康熙郎紅,主要在清中晚期(嘉道、光緒)和民國初期。康熙郎窯紅瓷器如何鑑別真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