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瓷器胎體胎質,鑑定老物件看瓷器底足胎質應注意把握一下幾點:一是觀察瓷器胎土是否經過人工淘洗。明清瓷器製作程序很規範,胎土都要經過人工淘洗,因而胎質顯得乾淨。 圖為元代釉裡紅底足胎質。
明中早期底足胎質 老瓷器的胎質看上去既有粉狀,又有細顆粒狀。二是觀察胎的密度有無過大或過於疏鬆現象。明清瓷器制坯前的制泥是人工,人工制泥制坯燒出來的胎密度適宜,無密度過大或過於疏鬆現象。
明未的胎體胎質 現代仿品瓷器制胎用的泥是煉泥機煉製,用這樣的泥製作出來的胎密度過大,拿到手裡有過重的感覺。也有用灌漿的方法制胎的,其密度又過於疏鬆,拿到手裡有過輕的感覺。
康熙時期的糯米胎 三是觀察胎體的厚薄程度,每個朝代瓷器胎體的厚薄程度都不盡相同,如明代的大件藏品和清代康熙早期以及同治時期的胎體相對較厚,明代成化、清代雍正等年間的胎體則相對較薄。
清雍正乾隆時期的胎體胎質(清三代很類同) 把握好每個朝代瓷器胎體的厚薄程度,基本相符的才有可能是真品。
清末胎體胎質 四是觀察胎質是否滋潤活泛。老瓷器製作用的胎泥都經過陳腐,加上露胎部分長期與外界物質和空氣接觸,經過風化和吸取營養,胎質有滋潤活泛的感覺;仿品瓷器的胎質一般則較為硬、呆、不活。
現代仿清代九子盤胎體胎質 現代仿品瓷器制胎用的泥是煉泥機煉製,用這樣的泥製作出來的胎密度過大,拿到手裡有過重的感覺。也有用灌漿的方法制胎的,其密度又過於疏鬆,拿到手裡有過輕的感覺。
現代仿火石紅胎體胎質 現代仿品瓷器制胎用的泥是煉泥機煉製,用這樣的泥製作出來的胎密度過大,拿到手裡有過重的感覺。也有用灌漿的方法制胎的,其密度又過於疏鬆,拿到手裡有過輕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