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鑑定研究如何通過對釉面的判斷來區分新老瓷器

2020-12-19 文藏

在上篇《古陶瓷鑑定研究|如何通過對釉面的判斷來區分新老瓷器》文章中我們講了如何區別青釉、白釉、黑釉和紅釉,本篇繼續講一下如何區別其它釉色。

藍釉瓷器

元 霽藍釉白龍紋梅瓶

明宣德 霽藍釉盤

藍釉器以天然鈷料摻入釉內作呈色劑,在高溫氧化氣氛中燒制而成,由元代景德鎮創燒,明代宣德時期發展成熟,同「祭紅」一樣,由於多用作祭器,又稱為「祭藍」或「霽藍」,明宣德時在霽藍的基礎上還創燒出灑藍、天藍等藍釉新品種。最為人稱道的宣德霽藍,其釉色亮如寶石,皆為祭天用器。清代高溫藍釉燒造技術在平穩中有所提高,此時霽藍釉仍以鈷為呈色劑,釉面潔淨平穩,色澤深沉厚重。由於祭天用藍色瓷器,藍釉瓷器的規格都比較高,器型以高足碗、盤、尊等祭器為主。除素麵器物外,還有暗刻花紋和描金彩裝飾。官窯霽藍多有官款,民窯霽藍多是廟裡祭器,均無官款,但有書紀年款的。

明宣德 灑藍釉缽

清雍正 霽藍釉撇口尊

清代康熙時期恢復了明代宣德以後中斷的灑藍釉瓷器燒造,並進一步發展出灑藍描金、灑藍五彩等新品種,其新穎的作品大量外銷至國外。康熙灑藍器以盤、碗為主,胎體輕薄,其釉面呈現瑩潤的蛤蜊光澤,色澤淺淡、清新,猶如灑滿雪花狀,又有「雪花藍」之稱。灑藍器除康熙朝外,在清代其它時期比較少見,光緒朝偶有仿製。

黃釉瓷器

黃釉器也分為高溫和低溫兩種。低溫黃釉是一種以氧化鐵為呈色劑、鉛為助熔劑的低溫顏色釉,最早見於漢代陶器上,顯橙紅色澤,唐三彩中的黃釉即屬此類。早期的低溫鉛釉主要有棕黃色和綠色兩種,其中棕黃釉的著色劑是氧化鐵,綠釉為氧化銅。在歷經唐、宋、遼、元、明、清各代的發展,低溫黃釉的種類和品質都有了很大的進步。

唐 黃釉綠彩執壺

低溫黃釉伴隨著漢代鉛釉的出現而出現,後來在唐三彩及元、明琉璃上都有表現。唐代燒制低溫黃釉瓷器的窯口主要有安徽壽州窯、白土窯,河南密縣窯、鄭縣窯,陝西銅川窯,山西渾源窯和河北曲陽窯等。但早期的低溫黃釉均施於陶胎上,且色澤較差,色調多為黃褐色或深黃色。至明清時景德鎮生產的低溫黃釉已較唐代製品有了顯著提高,將低溫黃釉器的製作推向了一個鼎盛時期,並成為宮廷御用色。此時低溫黃釉器的黃釉多施於光素無紋的白釉器表上,僅有少數萬曆時期黃釉直接施於瓷胎上,隨著時代發展呈色深淺略有不同,基本上趨於明黃色。明代黃釉瓷器以宣德、弘治時的產品評價最高,特別是弘治黃釉,顏色純正,色調均勻一致,釉面平整,猶如塗抹的雞油,恬淡嬌嫩,清澈明亮,達到歷史上最高水平。以後各朝均生產了大量的低溫黃釉產品。

明成化 黃釉盤

高溫黃釉是一種含少量鐵分的石灰釉,在高溫氧化氣氛中生成三氧化二鐵而呈現黃色,代表品種是茶葉末釉。茶葉末釉是我國古代鐵結晶釉中重要的品種之一,屬高溫黃釉,以氧化鐵為呈色劑,經1200℃~1300℃高溫還原焰燒制而成,釉面呈失透狀,釉色黃綠摻雜似茶葉細末,綠者稱茶,黃者稱末,古樸清麗,耐人尋味。茶葉末釉起源於唐代黑釉,最初似因為燒黑釉瓷過火而出現的特殊品種,並非有意燒造。清代御窯廠所產茶葉末釉,釉色黃潤,帶黑色或黑褐色斑點。

清雍正 茶葉末釉犧耳尊

茶葉末釉製品多為景德鎮官窯所燒,傳世品中,以雍正和乾隆時期最為多見,燒制最為成功。雍正時製品多偏黃,有茶無末者俗稱「鱔魚黃」,釉色偏綠者俗稱「蟹殼青」;乾隆時製品釉色有深淺之差,黃色中散布黑色小星點,釉面平淨。清宮舊藏茶葉末釉器舊稱為「廠官釉」。

孔雀綠釉瓷器

孔雀綠釉是一種以銅為著色劑的低溫色釉,因其助溶劑中加用硝(一種硝酸鹽的礦物質),所以釉色十分鮮嫩,青翠欲滴,猶如孔雀羽毛般豔麗。孔雀綠釉自宋代磁州窯創燒,元代景德鎮燒製成熟。

元 孔雀旅遊帶蓋梅瓶

明宣德 孔雀綠釉碗

明代孔雀綠釉器根據考古發掘資料和傳世品分析,永宣時期至正德年間均有燒制,與元代相比製作更精美。但值得注意的是,宋元時期磁州窯製品由於胎和化妝土皆為生燒,胎、釉膨脹係數不匹配,造成胎釉結合不緊密,產生剝釉現象,嚴重者器表釉面甚至全部剝落。而明代官窯製品是在燒好的白釉器上施孔雀綠釉,然後再入窯二次燒成,釉與釉之間易結合,因而極少有剝釉現象產生。到了清康熙時期孔雀綠釉得到進一步發展,無論是呈色、造型還是刻劃裝飾工藝都更為精緻。

明正德 孔雀綠釉青花四魚紋盤

清康熙 孔雀綠釉夔紋象耳尊

茄皮紫釉瓷器

茄皮紫釉是以錳為呈色劑的低溫釉,呈色有深有淺,深者為熟透的紫茄皮色,淺者為未成熟的淺紫皮色。茄皮紫釉器是先高溫燒成素胎,再施低溫紫釉二次燒制而成。這樣燒製成的器物胎釉結合不緊密,時間長後易出現剝釉現象。從傳世品看,明代弘治、萬曆時期景德鎮官窯有製作,多為祭祀用器。清代康、雍、乾三朝進一步發展,尤其是康熙時期更為盛行,其造型多樣,釉面光亮,玻璃質感強,呈色較為穩定,器物表面多刻劃有精細的紋飾,帶有官窯款識。乾隆朝以後燒造有大量的暗刻龍紋茄皮紫釉的宮廷生活用器,多為盤、碗之類。

明萬曆 淡茄皮紫釉暗刻雲龍紋碗

通過以上簡述各朝瓷釉品種,不難看出我國曆朝歷代制瓷業的高超技術,同時也體現出瓷釉給人們所帶來的華麗豔美。但是如何通過對釉面的判斷來區別新老瓷器呢?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去鑑別。

釉面的光感

瓷器表面的釉面光滑、光亮,通過對釉面光亮程度的判斷是目測鑑別的重要方法之一。瓷器經過燒制以後,通過目測能感覺出釉的表面有一層明亮的表光,也稱為「浮光、火光、賊光」。一件新出窯的瓷器,整器各方面都表現出一種全新的狀態,釉面淨明新亮,受光線照射後,釉層內的礦物質顆粒年輕活躍,通過釉面反射出來的光波強烈耀眼,飄浮游離,其活力、能量、強度都處在最高狀態。

仿宋龍泉釉鳳耳瓶上的浮光

隨著年代的延長,釉中的各種礦物質在接受自然界當中物理、化學的作用下,逐年的氧化老化,其活力、能量、強度也逐年的減弱,釉層開始老化變舊,釉面開始逐漸的熟舊溫潤。受光線照射後,釉面表光明亮耀眼的強度逐漸減弱,游離程度逐漸降低,呈現出一種玉質感。以上這種變化現象,年代越久遠,變化越明顯。除了特殊情況下因為受到非自然的物理、化學作用出現失光現象以外,其年代遠近與變化程度成正比關係,大致和樹木生長的「年輪」是相同的意思。這種變化現象雖然目前我們還不能用圖像的形式準確描述,但是它是有明確顯示並且是有規律的。正是這種有顯示和有規律的光感變化,給我們對古瓷鑑真斷代提供了可靠的理論和實踐依據,也給古瓷造假者設置了永遠無法超越的屏障。

現代仿品為了能使得釉面柔和、不刺目,以達到以假亂真的目的,通常都使用某些方法對釉面做舊去光。據景德鎮瓷窯師傅介紹,釉面做舊的許多老方法主要有兩種:

一種是拋光打磨法,分手工拋光和機械拋光兩種。手工拋打是用綢布或牛皮蘸取磨膏,在新仿器釉面拋打,然後用汽油和乙醇分別清洗拋光部位,必要時可再上點石蠟或川蠟,並用綢布反覆進行拋打,拋打出的光澤比較柔潤。另外還可以用打磨機進行拋光,機械拋光不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提高拋光質量,拋出來的光有較好的釉質感覺。打磨後的器物通過用放大鏡觀察釉面,會發現釉面上有無數細如牛毛的磨痕,仔細觀察磨痕會發現磨痕大多是一團團或一片片很有規律的紋路。而古瓷器表面原有的舊磨痕縱橫交錯,粗細深淺不一,新陶瓷則無這一現象。

另一種方法是用化學試劑浸泡。因為瓷釉的主要化學成分為矽酸鹽,通過用醋酸、氫氟酸、硝酸、草酸等能與矽酸鹽起反應的酸液浸泡瓷器就能造成釉面腐蝕,使釉面黯淡,出現混濁感,從而消去「火光」。有的不浸泡,直接用沾酸的抹布反覆擦釉面,也能達到效果。此種手法弊病在於酸對釉面腐蝕過於強烈,使釉色失透,光澤過於黯淡,甚至呈乳濁狀,與那種歲月積累自然形成的光感有天壤之別,在放大鏡下觀察可發現出無數個被酸腐蝕過的小坑。還有將幾種溶液混合在一起使用,例如用醋酸浸後再用茶葉水、草木灰水浸泡等。這樣不僅能消去「火光」,還能作出各種各樣的汙漬,讓人誤以為是長期使用所至。

假海撈 仿宋官窯貫耳瓶

假海撈 仿元青花人物梅瓶

當今文物市場上有一種新仿海撈瓷。此類器物通體失亮,仿佛是經過海水浸蝕後的狀況。但實際上也是將新仿器用化學試劑浸泡後的效果,通過放大鏡觀察,器物釉面依然有被化學試劑腐蝕後的痕跡。近幾年來又發現有造假者將仿古瓷——尤其是元青花仿品——器內外壁布滿了小蛤蜊、小海螺的皮,仿佛是真從海裡撈取的一般。但據知情者介紹,此類器物是在淺海處下網,將器物放入網中沉入海底,等過一段時間撈出後小蛤蜊、小海螺、沙蟲等就布滿仿古瓷的器身了。也有用膠將海蟲的表殼或貝殼之類粘貼於器表,值得注意。

仿元青花三顧茅廬人物大罐

元 青花纏枝蓮雜寶紋蒙古包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仿古瓷器的做舊也逐步加入了很多高科技手段。聽某些同行們介紹,當今一些比較高級的仿古瓷器在入窯燒制前就在釉內加入某些化學元素,使得燒成後的瓷器釉面無論光亮與否或是不同時代釉下青花的呈色都可呈現,但觀賞起來仍無法體現出時代的溫潤如玉之感。如何能準確掌握古瓷器釉光就需要我們在日常學習中多看、多比較。

欲知曉更多精彩內容請前往App Store或應用寶下載《收藏家》雜誌App

相關焦點

  • 古陶瓷鑑定有了新方法? (2)
    普通人也可鑑定文物?作為廣州面積最大的私立博物館,東方博物館這次與公立的廣州番禺博物館聯手推動研究,是否會掀起古陶瓷鑑定的新一輪革命?以往的歷史證明:民間過去是將來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的主力軍。「私立博物館面臨很大的競爭,它們如何能真正立足、生存?
  • 瓷器鑑定如何根據氣泡鑑定瓷器是否到代
    中國陶瓷,歷史悠久,品種繁多,它是我國歷代文化的結晶。喜愛古陶瓷藝術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鑑定的人卻為數不多。中國歷代名窯精品層出不窮,且在如此漫長的歲月裡,還有很多優秀的仿製品。例如宋代的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窯,在當時就有其它地方窯仿造,雖有精粗之分,但也能風行於世。至於元、明、清,仿製古瓷之風更是有增無減。可以說千百年來所制仿古瓷器幾乎是到處可見。偶不經心就易出錯。
  • 陶瓷鑑定:如何區別新老瓷器的胎體
    而傳統鑑定方法使用面廣泛,可以對一件器物進行全面評估,判斷器物是否有修補、後掛彩、後鑲口、後鑲底、補釉等,因此傳統經驗鑑定準確度高,是每一位瓷器愛好者需要牢牢掌握的基礎技能。「五大要素」的特徵是鑑定瓷器的依據,只有掌握好它才能搞好鑑定,而如何掌握和熟悉卻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想熟練地掌握好鑑定方法,需要持之以恆地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這樣才會取得較大的收穫。
  • 古陶瓷的老化痕跡和鑑定方法(舉一反三視頻講解)
    開創了開片、火石紅、磨損痕跡、保存環境、傷殘、彩料、紋飾、燒造工藝等獨具特色的古瓷鑑定方法。在文物考古、收藏類刊物發表研究及鑑定論文50多篇。出版有專著《中國古陶瓷鑑定學》(北京出版社)。教學內容易學易懂,實戰性強。
  • 古陶瓷鑑定研究——清代的幾種常見釉
    漿白釉為康熙中期的產品,也稱為「粉白釉」,其釉面瑩潤光亮,是明代官窯、民窯瓷器中少見的釉面。更加獨特的是康熙琢器的口邊是漿白色釉,與其器身白釉的呈色截然不同,據科學家研究表明,無論是「粉白釉」還是「漿白釉」,都是胎釉間析晶層受光的折射呈現的白色透明釉,而不是胎色或釉色,這是康熙大瓶、棒槌瓶、筆筒、小缸等琢器器型上的一大特徵,是鑑定的重要依據。
  • 古陶瓷鑑定研究——明洪武、永樂官窯瓷器的年號款問題探究
    明洪武釉裡紅松竹梅紋玉壺春瓶通過研究近幾十年來的考古發掘資料,墓葬和遺址中出土的明代瓷器中未發現一件帶有「大明洪武年制」的官窯款瓷器,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有70餘件明洪武青花瓷器和釉裡紅瓷器,沒有一件帶有洪武官窯款,可見當今有無「洪武」官窯年款已成為鑑定要點。
  • 科學鑑定古陶瓷防騙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吳德群)近日,由皇朝遺珍古陶瓷實驗室主辦的「科學鑑定古陶瓷鑑賞會」在深圳舉行,吸引了內地及港澳收藏界交流科學儀器鑑定和複合鑑定技術,同時集中展出了由此項技術鑑定的40位收藏家的數十件古陶瓷真品。
  • 死亡氣泡是判定古瓷器年代的重要依據!
    公安部評審通過的:《古陶瓷老化痕跡鑑定技術》也把氣泡變色等納入了十點鑑定內容。 隨著時間的推移,新器釉面活躍的分子逐漸逃逸,帶走了部分能量,釉面的分子結構也完成了新的組合,由燒造成器時的活躍狀態變為穩定狀態,新器也就變成了老器。這是內因的作用的結果。 瓷器被陳設在廳堂,受到溫柔陽光的照射和如絲輕風的吹拂,還被人類撫摸,他物擦拭。
  • 晶哥聊古玩:淺談瓷器做舊的手段!
    另外一種方法是把瓷器通過某種微酸或微鹼的植物汁水煮,如茶葉汁水久煮新仿品,新瓷釉面和沒釉的胎骨會粘上淺棕黑色茶水汁,消去新瓷整個新味。經過這樣煮後,新瓷釉面的賊光渾然減弱,沒經驗的人難以判真假。5、做色:其目的是給人一種已用舊、若髒東西都跑到瓷器縫裡去了的感覺。
  • 八大古陶瓷釉面分類
    釉指的是覆蓋在陶瓷表面的無色或有色的玻璃質薄層,是用礦物原料(長石、石英、滑石、高嶺土等)按一定比例配合,經過研磨製成釉漿,施於坯體表面,經一定溫度煅燒後所形成的。釉面能增加陶瓷製品的機械強度和熱穩定性,還有美化器物、便於拭洗、不被塵土腥穢侵蝕等特點,其種類繁多,按燒成溫度,可分為高溫釉、低溫釉;按外表特徵,可分透明釉、乳濁釉、顏色釉、有光釉、無光釉、裂紋釉(開片)、結晶釉等;按釉料化學成分,可分為石灰釉、長石釉、鉛釉、無鉛釉、硼釉、鉛硼釉等。釉的發明與使用,是原始瓷器出現的必備條件。
  • 孫瀛洲:古陶瓷鑑定泰鬥是這樣煉成的!
    1923年,孫瀛洲在北京東四南大街開設了「敦華齋」古玩鋪,以經營、鑑定、收藏、研究明清瓷器聞名於世。他經常親自到各地尋訪收購,由於為人誠實,隨和,給價公道,行裡人都願意與之打交道,因此收集了大量珍貴的明清瓷器。
  • 收藏之旅:專家「揭秘」,瓷器做舊的「痕跡」
    收藏之旅:考考你的收藏眼力(2020第39期)鑑賞範圍:陶瓷、字畫、玉器、錢幣、銅器、雜項張慶玉老師簡介:張慶玉,古陶瓷鑑定專家,原內蒙古蒙元文化博物館副館長、現北京元青花俱樂部創辦人兼會長。鑑定資格:中國人力資源人才信息管理中心認證(高級文物鑑定評估師。1992年開始接觸古陶瓷的收藏,1998年開始擔任內蒙古蒙元文化博物館副館長。瓷器鑑賞1藏友諮詢:請老師鑑定年代,是不是官窯?市場價值?謝謝!張慶玉老師鑑定回覆:藏友好!首先感謝對我的信任!
  • 瓷器收藏必讀| 古瓷鑑定術語解釋213條(中)
    有文章披露,現有造假,但不可因噎廢食,遇軟刻,應慎重,可多尋幾個古瓷特徵來鑑定。一件看似簡單的古瓷,也會有十個以上的古瓷特徵。129、硬刻:是指在燒成的瓷器上刻劃圖文。它不同於「硬刻符」。硬刻符只是簡單地刻劃一、二字,或幾筆符號,目的是便於區別同類器而已。硬刻則是一個完整的畫面,一段完整的文字,其含有很高的藝術性。
  • 怎樣通過「土斑」鑑別高古陶瓷?
    高古陶瓷主要是元以前出土的陶瓷器,由於是土中而來,自然會留下明顯的出土痕跡,其中表面的土斑就是最主要的特定依據。長沙窯褐釉模印貼花雙耳罐,高19.2cm,口徑12.6cm,足徑14.2cm罐唇口,直頸,豐肩,圓腹,腹下斂,平底。胎呈灰白色,器身施褐中泛黃色釉。
  • 瓷器造舊,竟然有這麼多手段?你被騙了嗎?
    景德鎮瓷都諸多品種極富盛名,一直以來有種仿古的神技出神入化,這種依循舊制去仿製陶瓷的技法早在古代就有了,清代皇帝非常喜愛仿製古瓷但仿古瓷,明說的是「仿」,是對古人智慧的一種學習和仿照,這本是好事,但近些年有些不法分子為了謀取暴利,竟然打起了將仿古瓷做舊當老物件去騙人的手段
  • 張浦:被譽為古陶瓷鑑定的「火眼金睛」
    原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江蘇省政協委員、中國古陶瓷學會名譽會長、南京博物院研究員、江蘇省古陶瓷研究會顧問張浦生先生,多年來熱心於古陶瓷的研究和教學,並有多部專著出版,是一位知識淵博的古陶瓷學者,也是位桃李滿天下、可親可敬的老師。
  • 玉看皮瓷看底,教你瓷器底足鑑定25條妙招!
    瓷器底足鑑定 我們在鑑定瓷器的過程中當然可以通過瓷器的神韻,器型,釉面,畫工,款識,發色等等來鑑定,但是底足的鑑定是鑑定環節中極其重要的,尤其是對於真偽和斷代是非常重要的依據
  • 藏家對陶瓷藝術品微量元素檢測鑑定的認知解析
    但是,微量元素檢測目前為止仍然只是在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等國家機構裡面內部進行科研論證,民間只有雲南收藏家協會古陶瓷實驗室在深圳、昆明二地有二臺德國EDX-3600L能量色散X螢光光譜儀採集微量元素並通過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GB/T37665-2019國家標準進行對外無損鑑定。
  • 新瓷粘舊底搖身變古董 故宮專家揭秘古陶瓷造假
    楊靜榮教授現為故宮博物院陶瓷組研究員,從事古代陶瓷研究三十餘年,遍訪各地古陶瓷仿製企業。長時間與仿造者直接接觸,使他了解到很多鮮為人知的細節。記者近日走訪了這位國內以敢說實話著稱的古陶瓷專家,為讀者揭開古陶瓷造假的內幕。
  • (瓷器篇)
    收藏之旅:考考你的收藏眼力(瓷器篇)(2020第22期)鑑賞範圍:陶瓷,字畫,玉器,錢幣,銅器,其他雜項瓷器鑑賞1藏友諮詢:請老師斷代和估價,謝謝!崔凱老師簡介:崔凱,中國古陶瓷研究會鑑定委員會委員鑑定專家,北京電視臺北京青年《我愛收藏欄目》 特約鑑定嘉賓,河南衛視《華豫之門》 特聘瓷器專家,在從事文博工作十餘年,對陶瓷雜項工藝類文物研究考證鑑定有較深的造詣,中國元青花俱樂部副會長,天下收藏俱樂部專團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