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瓷粘舊底搖身變古董 故宮專家揭秘古陶瓷造假

2020-12-20 中國新聞網

  楊靜榮教授告訴記者,目前,仿造最為密集的三個地區為:景德鎮、禹縣神鎮和福建龍泉地區。據了解,目前僅景德鎮一地,個體窯廠已近萬家。

  高檔仿造古陶瓷,主要銷往北京、上海、廣州等國內大城市和國外。香港和臺灣地區,往往作為仿造古陶瓷銷往國外的中轉站。

  【調查背景】

  楊靜榮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文物市場95%為贗品。」此語一出,四座皆驚。這對於時下紅火的文物收藏界,無異于晴天霹靂。

  楊靜榮教授現為故宮博物院陶瓷組研究員,從事古代陶瓷研究三十餘年,遍訪各地古陶瓷仿製企業。長時間與仿造者直接接觸,使他了解到很多鮮為人知的細節。記者近日走訪了這位國內以敢說實話著稱的古陶瓷專家,為讀者揭開古陶瓷造假的內幕。

  【古陶瓷造假·利潤】

  一件高仿瓷 至少賺20萬

  仿造分工逐漸細化,各環節的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要價越抬越高

  提及古陶瓷造假,楊靜榮教授更願意用「仿造」一詞。「基本上,每個高水平的仿造組織者都會供養兩個制瓷環節的技術高手。」楊教授舉例說,在景德鎮,一位仿造高手以每月每人萬元的薪酬,分別供養一個專門研究用料配方和一個進行拉坯的技術人員。

  「這樣下來,成本也隨之增高。」楊教授說,由於高仿瓷對技術要求非常高,基本上每年兩名技術工人合作只能完成一件作品,僅他們每年的工資總額就達20餘萬元。

  同時,仿造過程的分工逐漸細化,各環節的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其要價也越抬越高。例如,將新瓶作舊這道工序,在各地已經成為一個謀生的專業,在仿製企業密集的村鎮,可以見到滿街塗寫的「專業作舊」廣告,就像大城市中「刻章辦證」的小廣告。

  楊教授說:「一件高仿瓷,市場行價約為五六十萬元。」除去工人工資、材料費用、租用窯廠等費用,每件高仿瓷的利潤至少為20萬元。據說,上世紀90年代,第一件高仿元青花的瓷瓶,在國外就拍出了300餘萬元的高價,其利潤率之高可見一斑。

  【古陶瓷造假·手段】

  用老鋦子、舊底兒蒙人,將高仿瓷打碎當「殘片」賣,或老胎新畫、廢瓷復燒

  ●手段1:新瓷老鋦

  文物收藏界第一次發現這種手法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一件青花瓷瓶被認定為元代器具,在國外拍出300萬元人民幣。「當時專家看到鋦子(用來連接器物的金屬兩腳釘)是元代的,便認為這個瓶子的朝代沒有問題,後來,經過仔細探訪,我們才發現仿製者的這種手法。明代的鋦子現在市場上能賣到幾百元一個,比幾年前的價格翻了好幾倍。」楊教授說,仿製者把新制的瓷器打碎,用古代的鋦子將碎片連接在一起。一般收藏者看到鋦子是明代的,就推斷陶瓷的年代也為明代,便上了當。

  ●手段2:新瓷老底

  楊教授自己就曾上過這樣一次當。十年前,他在福建農村考察時,當地人出示了一件底兒上有貢御落款的瓷碗。「我看落款和宋代建州窯的非常相似,同樣的器物,當時故宮還沒有藏品,就買了下來。」回到賓館後,楊教授仔細觀察才發現,碗底兒處有一圈膠,說明是重新粘在一起的。

  因瓷器底兒上的印記落款很難仿製,故一些仿製者從破損或者不具備很高經濟價值的瓷器上將舊底兒切割下來,與仿製的瓷身接在一起,燒成新瓷器。

  ●手段3:老胎新畫

  一些古瓷器表面釉層脫落,將它表層釉刮去後,在老胎上重新上釉,很多經驗老到的收藏家都會被蒙住。「比如,清代的人物圖案瓷器傳世量少,如果在舊胎上繪出這樣的圖案,一個舊瓶子身價立即翻了成百上千倍。」

  楊教授告訴記者,這樣的瓷器在北京的古玩市場「擺著不少」。

  ●手段4:冒充殘片

  幾年前,某古玩城的一家商戶稱自己在古代窯址裡發現了一批被打碎瓷器的「殘片」。其他商戶一聽便紛紛前來購買。

  「沒過多久這家商戶就關了店離開,我後來經過多方打聽才得知,這些殘片是高仿瓷的碎片。」楊教授說,打碎了的瓷片難以辨別其真偽,很容易騙人。

  ●手段5:廢瓷復燒

  「在發掘整理古代窯址時,經常會見到一些因為爐溫沒有達到一定溫度而燒生了的廢棄瓷瓶。」楊教授告訴記者,這些瓶子都是老器物,只要重新燒制一次,能達到很高的工藝水平,而且現在的檢測手段不易辨別出來。

  【古陶瓷造假·出手】

  銷售者將仿製品放入農民家 、墓地,或者運到國外,冒充古董

  ●騙術1:農家「埋雷」

  「『埋雷』就是銷售者把仿造的陶瓷品放在農民家裡,當收藏者到農村收集東西時,由農戶賣給他們。這迎合了很多收藏者認為農民手裡的東西都是從地裡挖出來的真品,在農村能夠撿漏的心理。」楊教授告訴記者,銷售者現在「埋雷」的地點已經走出了國門,「伊朗乃至歐美的許多國家都能見到這樣的『雷』,對待海外回流文物需要小心鑑別。」

  ●騙術2:虛假出土

  楊教授曾經遇到自稱藏有大運河挖出來瓷器的收藏者:「他告訴我,親眼看見這些東西從河底挖出來,肯定不會有假。」但當楊教授看到這些瓷器時,發現了仿製的痕跡。

  楊教授說,許多銷售者會把仿製品放入墓地裡,再當著買家的面把東西挖出來。「都相信眼見為實,可眼睛畢竟有看不見的地方。在文物界有這樣一種說法——你看見挖出來,你看見埋進去了嗎?以此來諷刺銷售者的這種行為。」

  【造假打假·博弈】

  ●X光廢了熱釋光鑑定法

  楊教授曾遇到一些陶瓷仿造者向他諮詢購買最新的測定年代的儀器。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研究破解的方法。「每次科技鑑定推出新的技術,仿造者就會想盡辦法找到應付的方案。」

  上世紀70年代,英國人發明了熱釋光法測定瓷器年代。當時被證明測定結果的誤差不會超過50年,成為測定文物年代的主要科技手段。上世紀80年代,一位日本收藏家在洛陽買下一件陶俑,回國後經過熱釋光測定為1000年前的器物。當這個日本人回到洛陽告訴賣者這個消息時,賣者感到十分疑惑,因為那件陶俑是新仿製的。仿製者請了各方面專家研究,最終了解到,每次經過海關的X光照射後,陶瓷在熱釋法下測定的年代會增加500年。有了這一秘訣,很多仿製者紛紛效仿。熱釋光鑑定法被突破,使得研究者手中這些價值百萬的精密儀器如同廢鐵。

  近幾年,國家博物館推出了原料無損測定的新方法,通過這一方法可以測定製作原料的成分中是否含有現代化工原料。不久後,仿製者也立即拿出了解決方案:用舊料。

  ●仿製者瞄上最新鑑定技術

  日前,中陶鑑定中心推出了一項新的鑑定方法。這種針對陶瓷釉彩進行檢測其脫玻化係數的方法已經引起了仿製者的重視。「就我所知,他們正在尋找這個方法的結果計算公式,希望能夠突破。」

  ●連結·專家檔案

  楊靜榮: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畢業,1979年進入北京故宮博物院工作,從事文物鑑定工作36年。中央電視臺《鑑寶》專家組組長、北京逸仙專修學院教授、中陶古藝術品鑑定技術開發中心技術總監、國土資源部主辦《寶藏》雜誌專家委員會委員。2002年入選《中國文物報》中國文博界百位「學術成就顯著,具有創新精神」的專家學者。個人獨立專著已出版的有《顏色釉》、《古陶瓷鑑識》、《顏色釉陶瓷的鑑賞和鑑定》等多部著作。

  【來源:北京晨報;作者:白明輝、張睿】

相關焦點

  • 藝術品常見造假方法揭秘
    本報記者 盧建波  「古玩市場上90%以上的古董都是贗品」、「95%的人用95%的錢買了95%的贗品」這些常常見諸報端的字眼,可以說是當前收藏市場的真實寫照。業內專家表示,投資古玩藝術品其前提必須是真品,如果了解一些常見的造假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規避投資風險。為此《金融投資報》記者採訪了業內專家,並對書畫、瓷器、玉器等主要造假方法進行了揭秘。
  • 古瓷造假:揭開這些本已身價不菲的「高仿」古瓷器的奧秘!
    景德鎮的古瓷高仿造假產業鏈,讓這些國寶幫砸空身家,得來的虛擬財富,而最終血本無歸。(據媒體報導,10萬人從事文物仿製造假產業鏈,每年文物仿製造假收入超過百億元。而其中一個瓷器高仿造假產業鏈就在景德鎮,景德鎮一件高仿的明清官窯,在境內外拍賣公司拍出,成交可達幾百萬,而這些高仿的明清官窯在景德鎮的行價為幾萬元。景德鎮古瓷高仿造假,究竟讓多少收藏家血本無歸?)
  • 故宮博物院器物部主任呂成龍親傳兩千年陶瓷發展史的「寶藏手冊」
    現任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古器物部副主任、故宮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中心秘書長、中國古陶瓷學會常務理事、文化部青年聯合會常委等職。              主持過故宮博物院陶瓷館、「延安古代珍貴文物展」、「孫瀛洲捐獻陶瓷展」、赴日本「故宮博物院名寶展」等大型陳列展覽,其中「故宮藏傳世瓷器真贗對比及重要窯址標本展」榮獲國家文物局組織評選的'98全國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
  • 在青白瓷世界尋寶的領頭羊:陶瓷權威趙自強
    趙自強自1961年至今一直從事中國古陶瓷鑑定研究工作,已經四十五年的時間。幾十年來,他嘔心瀝血、承前啟後、』著書立說,為我國古陶瓷文化研究事業做出了傑出貢獻。  立馬揚幡,風水基古董文化添重筆  「廣州中國古陶瓷研究會」成立於1999年10月2閂,位於市荔灣區荔枝灣路風水基街,即「西關古玩城」內一棟約200平方米二層樓房裡。
  • 推動陶瓷史學:中國古陶瓷研究個案與反思
    清雍正 琺瑯彩瓷柳燕紋碗 圖片來源:臺北故宮博物院3月11日至12日,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及文科科研處聯合舉辦了「中國古陶瓷研究:探索與思考」學術討論會。來自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臺北故宮博物院、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博物館、深圳文物考古鑑定研究所、深圳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及復旦大學的專家學者介紹了日本及浙江省相關陶瓷研究最新進展,上海博物館研究員陸明華以郎窯為個案,作了相關問題的報告,臺北故宮博物院餘佩瑾研究員就琺瑯彩為題作了個案分析,深圳博物館研究員郭學雷就古陶瓷研究方法作了多面向探討的陳述。以下是部分報告內容。
  • 孫瀛洲:古陶瓷鑑定泰鬥是這樣煉成的!
    明成化鬥彩三秋杯孫瀛洲捐贈 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這對罕見的鬥彩三秋杯就是古陶瓷鑑定大師孫瀛洲先生捐獻給國家的。後來,孫瀛洲又將畢生收藏的2900餘件文物精品全部捐獻給北京故宮博物院,其中25件珍貴瓷器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1956年,孫瀛洲被聘為北京故宮博物院顧問,牽頭組成鑑定組,對故宮陶瓷進行斷代研究。他不但對陶瓷鑑定做出了系統的理論總結,還培養了一批高徒,如今赫赫有名的陶瓷鑑定專家中很多都是他的門生,比如耿寶昌、葉佩蘭、葉喆民等。
  • 著名主持人古董詐騙2億被刑拘!|陳維聰|廣東電視臺|衛夢強|寧玉新|...
    (著名主持人陳維聰夫婦古董詐騙2億被警方刑拘)2,多次接受採訪談古董收藏早在2006年,陳維聰就曾接受廣州本地媒體專訪,大談「古董經」。從90年代在省文物古陶瓷展覽會上第一次購買古董開始,陳維聰先後花了11萬元買下了3個花瓶。當時家裡人都特別不理解,11萬元在當年並不是小數目。
  • 專家:造假手段低級而搞笑(圖)
    節目上,鑑定專家們直率地調侃說:「如果鄭和地下有知,肯定打噴嚏」;這是「對中國歷史和中國陶瓷史全方位的突破,太有才了!」對於瓶底的款識——「明成祖內閣司禮太監御寶 大明永樂六年戊子秋」,臺上的專家們也一針見血地指出:「一般來說,沒有把皇帝的帝號寫上去的,明成祖、清世宗,沒有這麼寫的」;「太監在以前也不叫太監」。眾多吐槽的網友也認為,明代根本不可能出現熱水瓶。  無巧不成書。
  • 「古瓷今說」——葉喆民先生紀念座談會在京召開
    194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文學院,1962年至1979年,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從事古陶瓷研究,兼及書畫。1979年,任教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陶瓷系,後調至工藝美術史論系。葉喆民先生先後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諮詢委員會委員,北京故宮博物院客座研究員,中央美術學院、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特聘教授,中國矽酸鹽學會古陶瓷委員會顧問,中國古陶瓷學會理事、顧問,日本「中國陶藝交流協會」顧問,北京藝術博物館「中國古瓷窯大系」項目總顧問等。2004年被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評選為「民族優秀藝術家」,2008年被中國美術家協會評選為「卓有成就的美術史論家」。
  • 古陶瓷鑑定有了新方法? (2)
    作為廣州面積最大的私立博物館,東方博物館這次與公立的廣州番禺博物館聯手推動研究,是否會掀起古陶瓷鑑定的新一輪革命?以往的歷史證明:民間過去是將來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的主力軍。「私立博物館面臨很大的競爭,它們如何能真正立足、生存?其中一個生命線就是靠公信力,要確保博物館裡的藏品是真的。」
  • 古陶瓷修復大家於愛平:「大巧若拙,大工無痕」
    於愛平用全部的心思鍾愛著她的職業,用精湛的技藝,淵博的學識,極致的耐心讓一件件殘缺的古瓷重新綻放光芒,現在的於愛平仍然單純憑藉手工筆塗修復陶瓷。 2000年,於愛平成立了 「古陶精舍」工作室,作為「古陶精舍」的創始人,在修復陶瓷的同時招徒傳承技藝,親傳親授,從不懈怠。她發揚傳承的理念,如慈母嚴師,用睿智的思想影響和引導了一批批的學生。
  • 絕美古董鐘錶,美到忘記時間|大英博物館|北京故宮|古董|銅鎏金
    現在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鐘表中,絕大部分都是乾隆時期收藏和製作的。據悉,乾隆總共擁有逾三千件鐘表,可以說是史上頭號「鐘錶迷」!頂級古董鍾在哪裡?銅鍍金方花盆式鍾,英國,36×30×83cm歐洲的一些國家級博物館如大英博物館、法國羅浮宮、德國鐘錶博物館、聖彼得堡冬宮博物館等都有許多珍貴的古董鍾藏品。另外一些有著豐厚歷史的品牌博物館也有許多古董鍾藏品,比如日內瓦老城區的百達翡麗博物館、歐米茄博物館、寶磯博物館、格拉蘇蒂鐘錶博物館等等。
  • 古玩瓷器造假手段簡晰,器型做舊都可造假,歲月的痕跡確造不得假
    瓷器的造假手段在全民收藏的今天,古玩行業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熱門時代,所以,很多居心不良的人開始琢磨著造假各種古玩,其中,尤其瓷器更盛,而且瓷器的單品估價較高,科技手段對造假又提供了很多有益的方便,所以,現在造假市場假出來的瓷器真是真假難辯,即使是淫侵多年的古玩愛好者,
  • 張浦:被譽為古陶瓷鑑定的「火眼金睛」
    原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江蘇省政協委員、中國古陶瓷學會名譽會長、南京博物院研究員、江蘇省古陶瓷研究會顧問張浦生先生,多年來熱心於古陶瓷的研究和教學,並有多部專著出版,是一位知識淵博的古陶瓷學者,也是位桃李滿天下、可親可敬的老師。
  • 古陶瓷的老化痕跡和鑑定方法(舉一反三視頻講解)
    業內知名古瓷鑑定專家,伍秋鵬教授親自授課,由於近些年古玩行業大熱,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喜歡熱愛古玩收藏,古陶瓷的老化痕跡和鑑定方法(舉一反三視頻講解),這樣的學習內容可以短時間內迅速提升自己的鑑定水平,為了讓自己少走彎路,能夠準確的鑑別老瓷器的真假,已經有大批的古瓷愛好者通過伍秋鵬教授的得意弟子濤哥,加入到了「伍秋鵬去偽存真古瓷學院」的學習當中。
  • 古陶瓷投資收藏六大認知誤區:十個藏家九個錯!
    在陶瓷藝術品市場,古董陶瓷經常拍出天價,比如元青花《鬼谷下山》大罐,宋代汝窯天青釉筆洗等等,動輒數億的拍賣價,引無數人跟風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陶瓷是一種工藝美術,也是民俗文化。陶瓷文化,在我國一直是處於一個很高的定位。在以往的時代裡,可以說是處於一個高端奢侈品的位置。
  • 一個日本人,參與中國早期的古窯址考古發掘,還寫了《中國陶瓷》
    這個獎項是由「小山富士夫記念會」募集資金成立的,旨在鼓勵古陶瓷調查、研究、保護等方面的學術活動。至今為止中國大陸共有三個團體和個人獲此殊榮。小山富士夫(1900-1979)是日本中國古代陶瓷史及考古學研究家,也是著名的陶藝家。
  • 僅憑專家認證,一個造假的文物就賣了7億,網友:就服專家!
    說到古董和文物,大家一定不會感到陌生。正所謂「亂世黃金盛世古董」,從這裡便能看出古董文物的重要性。都知道中國歷史源遠流長,所以期間留下來的文物古董更是多不勝數。而這些東西,就其歷史價值和文化意義來說,都是錢財無法衡量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