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白瓷世界尋寶的領頭羊:陶瓷權威趙自強

2020-12-17 華夏經緯網


中國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廣州中國古陶瓷研究會會長趙自強

趙自強先生向來賓介紹展館情況
 

  日前,我們採訪了現任中國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廣州中國古陶瓷研究會會長趙自強。採訪過程中被他那「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神態深深吸引著。

  趙自強自1961年至今一直從事中國古陶瓷鑑定研究工作,已經四十五年的時間。幾十年來,他嘔心瀝血、承前啟後、』著書立說,為我國古陶瓷文化研究事業做出了傑出貢獻。

  立馬揚幡,風水基古董文化添重筆

  「廣州中國古陶瓷研究會」成立於1999年10月2閂,位於市荔灣區荔枝灣路風水基街,即「西關古玩城」內一棟約200平方米二層樓房裡。揚起這幡大旗的是我國古陶瓷鑑定領域早已名聲顯赫的中國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趙自強。

  」西關古玩城」剛勁有力的五個大字為歐初書。據介紹,「西關」在清末和民國時期,古董文化就極為濃鬱。解放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廣州古董交易也大部分在這裡進行。

  風水基街總長約500米,古物店鋪一個挨一個,古陶瓷、字畫、家俱應有盡有。「廣州中國古陶瓷研究會」落戶於此,更為該「城」古董文化添上了重筆。

  研究會山趙自強任會長,原廣州市委書記歐初為名譽會長,有工作人員十多名,基本屬於文物專家或曾長期從事古陶瓷研究會專業人員,會員近200人。會員以廣州市為中心,並吸收珠三角、香港、澳門、新加坡在古陶瓷研究會方面有較高水平的人士和收藏家參加。會員範圍廣,收藏古陶瓷檔次高。研究會的成立,即增加了中國文物的影響力,加強了海內外收藏家交流與聯繫,也使許多海外精品回流到了國內。

  研究會堅持「以古陶瓷研究為中心內容、服務於社會民眾」的宗旨,組織、開.展一系列古陶瓷文化宣傳、展覽、教育活 動。

  為了宣傳我國古陶瓷幾千年來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和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研究會在廣州多次向市民展覽高檔次宋代陶瓷精品一百多件,讓宋代柴、定二名窯的亮點都展示於世人,讓更多的人了解認識我國古陶瓷精湛藝術水平及發展歷史,以增加古陶瓷方面的科學知識。在研究會辦公樓,還專設有一個古陶瓷展廳,數百件古陶瓷精品匯聚於此,讓人目不暇接,這些都是會員自願拿出來展示,供鑑賞、交流和收藏。

  多年來,研究會舉辦過多期各種類型,層次人員參加的文物科學知識培訓班和講座,參加數百人,培養出了一支宏大的鑑藏隊伍,不少學員已成為單位的骨幹力量,趙自強還被邀請到相關院校、單位和新加坡華人文物機構講學,受到一致好評。

  南粵大地出現的收藏隊伍,使許多文物免於外流。藏寶於民,歷來如此。國家文物得到了保護,文化遺產得以光大。

  就古董除鑑賞、收藏、陶)臺情操外,還可作為一種商業性投資。古董——效益增值特別快,有人比喻為「噴井式的上升」效益。前些日子,一隻乾隆年代的「碗」,七、八年前價值為400萬元,最近一次拍賣會競拍賣到1.5億元。收藏古陶瓷的價值於此可見一般。況且屬我國寶貴古文化,學習、掌握這方面的科學知識非常必要。人們評價說」在研究會和趙自強老師的精心培育和推動下使廣東今日的收藏活動日益興盛」。研究會功在千秋。

  義務為群眾鑑定是研究會一項日常工作內容,是與之溝通、交流的橋梁。今年來,研究會堅持每周六下午為義務鑑定日,從未間斷。為眾多的收藏者排解疑惑,隨著研究會知名度的提高、影響力度的加深、受益範圍也越來越大,全國許多地方包括港、澳和一些海外華人都有不少愛好者攜帶古陶瓷前來鑑定。

  筆者有幸親眼目睹義務鑑定,其場面 「忙而有序、多而不亂」。企盼、激動、失望的眼神皆有。義務鑑定為一項非常嚴謹的工作,由於鑑定準確、堅持制度,深受廣大古董愛好者歡迎和好評。

  研究會充分利用古文化研究優勢,經常吸收安排一些名人的書、字、畫在研究會辦公樓展出,體現了古文化與現代文化的交融,讓參觀者感受到一種文化藝術的薰陶和享受。

  研究會還利用自身場地,除了古陶瓷展覽外,還組織現代書畫家定期展覽。

  在研究會展示古今文化精品,對現代文化建設事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冰冷的藝術」,造就頂級六家名師

  1961年9月,19歲的趙自強在廣州電影技術學校畢業,即被分配到廣州文物商店內銷部工作,成為寶殿裡的一位新學徒,從這時候開始,趙自強便與古陶瓷結下了不解之緣,他的人生道路被定格在「古陶瓷鑑定研究」的領域裡。在這個稱為「冰冷的藝術」殿堂裡一幹就是四十多年,從未間斷,從一個學徒成長為當今中國古陶瓷鑑定領域裡頂級大家名師之一。

  趙自強出身貧寒,自幼養成一種吃苦耐勞、誠實樸素、胸有主見的性格。他好學上進,尊敬師長,靈活悟性強,很受師傅們的喜歡。

  60至80年代,廣州作為全國四大古文物出口地之一,歷屆廣州交易會薈萃全國各地的古陶瓷精品,這讓趙自強大開眼界,從中學到了不少知識,年輕人的心裡頓覺我國古陶瓷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暗下決心,在這一天地裡要千出一番事業來。

  在那段歲月裡,文物店每年數次還組織安排到全省各地,甚至到外省去收購古董,趙自強隨師傅足跡遍布省內外,實踐中讓他收益匪淺,很快就成了稍有名氣的「小師傅」。1963年,趙自強發現市某文物門市陳列一件售價:200元的明宣德青花雲龍大盤,後復請北京故宮博物院瓷器專家孫瀛洲先生鑑定,證明屬於國家一級文物珍品,現價值可達400萬元,避免了國家損失,這是趙自強工作二年來第一次取得這麼大的成績。

  1964年初,是趙自強人生事業中一個大的轉折點,被派往北京故宮博物院、北京市文物商店學習。他十分珍惜這來自不易的學習機會。在這期間,他師從北京故宮博物院著名古陶瓷鑑定專家孫瀛洲、中國歷史博物館陶瓷鑑定專家李鴻慶、古陶瓷鑑定專家孫會元、鉬器鑑定專家傅大卣等國家頂級大師真傳和扶持,系統學習了古陶瓷等文物鑑定知識。在這三百個日夜裡,他無心瀏覽北京名勝風光,幾乎沉浸在古董文化的藝術殿堂裡。

  1966年春,趙自強依依不捨地告別了自己的恩師和日夜與之相伴的故宮和博物館,回到了廣州,負責出口文物的鑑定工作。他業務技術大跨步提高、地位的改變,可「以身做則、謙虛謹慎」的作風沒有變。

  在「文革」所謂的「破舊立新」動亂年代,趙自強以他文物工作者身份和對國家人民的赤誠之心,不顧個人安危,去「四舊」堆裡挑選、收集、鑑定文物估計達10萬件以上。一批國家級文物女口:宋代官窯碟、明萬曆青花雲風大梅瓶、明永樂青花燭臺等珍品得到了保護。尤其是廣東省清初文物中最大的銅佛造像——廣州市大佛寺三尊清最大銅像,幾乎被融化為水,趙自強心急如焚,幾經奔走,終於成功保存了下來,現供奉於廣州市六榕寺內。

  對地面文物的保護如大佛寺、宗教聖地」林寺」等建築文物,在趙自強呼籲下也都保存了下來,恢復其原來的真面目。

  在負責廣州市文物出口鑑定、省工藝進出口和文物商店文物出口鑑定的工作中,趙自強身先士卒、一絲不拘,避免了許多重大經濟損失。

  在配合海關、公安、工商等執法部門打擊走私、盜竊文物案件的文物鑑定過程中,趙自強成為了關鍵性人物。他對文物的準確鑑定,為許多文物走私、文物盜竊案的處理定性提供了法律依據,為打擊犯罪活動作出了積極貢獻。懲罰了犯罪,保護了國家利益,被譽為「國寶衛士」、「國寶把門神」之美稱。

  到全國各地巡迴收購文物使他對國內文物狀況有了一個整體了解;到全國進行巡迴文物鑑定、使他和全國當今一流專家有了長時間的切磋和溝通,而且對全國一級館藏文物有了全面的了解。趙自強努力把握好每次機會,使他的鑑定技術達到了一個很高境界。

  現在,趙自強已年過花甲,但他從事文物鑑定工作四十五個春秋,桃李滿天,功勳卓著。主編出版了《古陶瓷鑑定》、《民間藏珍》、《青瓷青自瓷珍品》、《芸窗清供》、《中國歷代茶具》、《新加坡藏瓷》、《私家藏寶》等著作。這是他幾十年研究心血的凝結,也是他對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文化情感的傾注。這些著作在廣東、香港、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的華人收藏領域,產生了「趙自強效應」,出現了揮之不去的「高古瓷熱」。尤其在對我國宋代柴窯的研究成果,及其「青如天,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特徵的定位,破解了我國千年柴窯之謎。出版的《柴窯與湖田窯》一書,填補了國內空白。趙自強被稱為「青白瓷世界尋寶領頭人」。

  趙自強在文物鑑定界的影響與貢獻,被政府和社會認可。1990年,被聘為:中國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並先後聘任為:廣東省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文物博物高級評委會委員、中國文物學會民間收藏委員會理事、廣州博物館研究員、廣東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廣東省古今拍賣有限公司顧問、中山大學嶺南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員,並被省內及國外一些文物收藏機構聘為名譽會長、顧問,被有關院校聘為名譽教授。還當選為省、市政協委員、人大代表、民革廣州市委常委,為國為民盡其所能。

  趙自強老師的故事是那麼的真實和傳奇,他為我國古陶瓷文化研究事業做出了傑出貢獻,他的古陶瓷研究成果將永遠載入史冊。

  我們衷心祝願趙自強老師健康長壽,祝願廣州中國古陶瓷研究會在國家文物政策的指引下,把祖國寶貴文化遺產發揚光大,做出更大貢獻。

來源:廣東新聞網   作者 忠高 立明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白瓷茶具的優劣 陶瓷餐具時要注意什麼事項
    而在眾多茶具當中,白瓷茶具都是非常知名的,大家如果對此感興趣,可以看看白瓷茶具的優劣,了解一下陶瓷餐具時要注意什麼事項,然後再根據實際需求來考慮,那麼以後使用質量會高一點。白瓷茶具的優劣白瓷茶具以色白如玉而得名,以江西景德鎮的產品最為著名,以淨白者為佳品。
  • 181件德化白瓷亮相國家博物館 聽陶瓷大師們講白瓷故事
    8月20日,絲路使者「中國白」再出發——德化白瓷藝術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匯集了106位德化陶瓷大師的181件作品。據介紹,該展覽將持續到9月1日,在藝術展閉幕式上,將舉行「中國白」作品捐贈儀式,屆時會有一批大師作品入選國家博物館珍藏。
  • 微拍堂與德化白瓷原產地達成戰略合作!
    9月25日,文玩電商行業領導者微拍堂與德化白瓷原產地達成戰略合作,微拍堂將作為戰略入駐平臺幫助當地產業抓住文玩直播電商的風口,實現當地產業從線下到線上的轉型升級,同時在德化建立「微拍堂·德化服務站」,助推德化白瓷走出德化,走向世界。
  • 曹操墓驚現中國最早白瓷
    儘管被稱為「青瓷罐」,但比被學界公認的範粹墓出土的白瓷(右)還要白,而且比範粹墓白瓷早了三百多年。  曾經,紀年確切的最早白瓷在範粹墓  範粹,史書無傳。  相州窯一如範粹,亦不見文獻記載。  範粹墓出土的白瓷,是中國陶瓷史上有明確紀年的、時代最早的白瓷。  墓誌雲:範粹「以武平六年四月廿日薨於鄴都之天宮坊。春秋廿有七。
  • 陳德青的生意經:「還真」一個純粹的白瓷夢
    【點睛】德化有世界陶瓷之都的美譽,以白瓷獨領風騷,被譽為「中國白」。此次採訪小組系統考察了德化白瓷產業鏈,尋求德化破局之道。中國網以「對話大師 講述故事」為主題,策劃「中國陶瓷」系列專訪。以「有溫度,有情懷,有內涵」的角度講述匠人故事,展現匠人情懷。
  • 德化白瓷,不甘平凡的地方窯
    一直以來,德化白瓷以它那傲人的瓷質深受海內外尊崇,素有「世界白瓷看中國,中國白瓷看德化」之美譽‍‌‍‍‌‍‌‍‍‍‌‍‍‌‍‍‍‌‍‍‌‍‍‍‍‍‍‍‌‍‍‌‍‍‌‍‌‍‌‍。德化白瓷瓷雕技藝享譽天下,早在宋元時期就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出口商品,時至今日,又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 中國古代陶瓷歷史
    中國古代陶瓷歷史非常悠久,歷代都不乏有精品出現。紫色百合香為您細說中國歷代陶瓷發展史,使您對古陶瓷歷史有著更為清晰的認識。一、陶瓷的概念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用陶土燒制的器皿叫作陶器,用瓷土燒制的器皿叫作瓷器。凡是以陶土和瓷土為原料,經過一系列工藝流程製成的器物,稱之為陶瓷。
  • 絲路使者--德化白瓷藝術展在國博展覽至9月1日
    絲路使者「中國白」再出發——2017年國博德化白瓷藝術展8月21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隆重開幕。本次展覽由中國國家博物館、福建省文化廳、泉州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德化縣人民政府承辦,泰華宸美術館協辦,展覽時間從8月21日至9月1日。
  • 陶瓷茶具的種類及特點 茶具分類介紹
    陶瓷茶具的種類及特點一、白瓷陶瓷茶具景德鎮的白瓷茶具最為著名,湖南醴陵、河北唐山、安徽祁門的陶瓷茶具也各有特點。早在唐代,「假玉器」就被稱為白瓷。北宋景德窯生產的瓷器,薄而光滑,白裡泛青,雅致而賞心悅目,並飾以深藍色雕刻、印刷和褐色斑點。
  • 德化「中國白」——白瓷的起源
    故瓷器呈現白裡泛青的色調;德化白瓷的特點是胎釉中的Feo含量特別高,燒成時採用中性氣氛,所以德化白瓷就比唐宋北方白瓷和景德鎮同期生產的白瓷釉色更純淨。北齊範粹墓出土的白瓷,是中國至今所見的最早的白瓷。
  • 揭秘:象徵中國文化符號的白瓷,為何會被歐洲技術趕超
    在古時候,中國的陶瓷技術長期領先於世界,中國的瓷器也出口到全球,13世紀到18世紀,中國瓷器一直是歐洲最名貴的奢侈品,特別是白瓷,更是名貴中的極品,簡直就是無價之寶。歐洲的貴族、商人、工匠都試圖探尋瓷器製作的秘密,但是中國的白瓷製造技術,一直都是不外傳的。
  • 故宮博物院器物部主任呂成龍親傳兩千年陶瓷發展史的「寶藏手冊」
    中國瓷器廣受世界喜愛,有1800多年的發展歷程。故宮博物院新陶瓷館正在積極籌備,我們也要補充知識做好參觀前的萬全準備!這裡有一份濃縮兩千年陶瓷發展史的「寶藏手冊」,就讓故宮博物院器物部的呂成龍老師帶著你和器物們一起「穿越」吧!
  • 絲路使者「中國白」 181件德化白瓷亮相國家博物館
    ­  昨日上午10時,絲路使者「中國白」再出發——2017年國博德化白瓷藝術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106位當代德化陶瓷藝術家的181件作品在國家博物館北2和北3展廳集中亮相。在隨後的《絲路使者「中國白」再出發》學術研討會上,各路專家學者暢談觀點、激烈「論瓷」,圍繞德化遼田尖窯址發掘考古的價值與意義、德化瓷燒制技藝等主題進行深入的交流與研討。
  • 陶瓷鍋燒焦了怎麼清洗 紫砂鍋與陶瓷鍋哪個好
    陶瓷的產品有很多,比如說我們經常用到的瓷磚啊,還有陶瓷杯,飯碗或者是盤子等等。它是一種特殊的質地,而且不容易損壞的。陶瓷鍋大家都用過嗎,很容易出現使用的過程中燒焦的情況,那麼陶瓷鍋燒焦了怎麼清洗呢,這個問題是需要大家了解和參考的內容。
  • 中法陶瓷藝術家德化論劍 感受鮮活海絲古瓷藝術
    「德化的陶瓷非常特別,它非常通透,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都很難找到這樣的瓷。德化陶瓷很純潔,它特別的品質吸引著大家。」卡特琳·舍維約說,時代在變化,考古發現可以為我們提供古人智慧,但往前看更加重要,此次大賽除了發現德化陶瓷的品質外,更是要讓德化傳統陶瓷走進世界當代的陶瓷,「這需要我們做更多的努力,也許是很艱難的一條路,但我們都會努力。」
  • 2019中日陶瓷名家精品聯展暨陶瓷文化交流論壇在東京舉辦
    東友 攝中新網東京5月14電 矅變、油滴、兔毫、烏金等各種品相建盞以及其它陶瓷精品14日亮相東京多元文化會館。由中國·福建文化海外驛站(日本站)、日本黃檗文化促進會主辦的2019中日陶瓷名家精品聯展暨中日陶瓷文化交流論壇在此舉辦。中國駐日本大使館總領事詹孔朝及旅日僑界、日本文化界人士等150多人出席。
  • 唐長樂公主墓出土的白瓷闢雍硯
    1986年,公主墓出土的白瓷闢雍硯,直徑31.5釐米,高18.5釐米,由硯臺和硯蓋兩部分組成。硯面圓平微凹,低於口沿,其外圍與口沿間留有深槽用以儲水,硯面未施釉,便於研磨。硯座由二十五個蹄形足均勻圍踏在環形底板上,構成了完整的鏤空硯座,蹄形足栩栩如生,數量之多,為闢雍硯之少見。微微隆起的硯蓋中心有一紐,實用性較高。
  • 玫瑰青花白瓷藝術展亮相園博 「遊園今夢」展現多種文化內涵
    4月30日上午,「尋·遊園今夢——玫瑰青花白瓷藝術展」在蘇州園林博物館花籃廳開幕,展覽共展出來自德化窯玫瑰青花白瓷藝術作品
  • 名家談|中國陶瓷史啟示錄
    北魏孝文帝「尚白」,促成了白瓷的發明。這是一個劃時代的功德。從此青、白兩色瓷器登場。 以後就沿著這條軌跡前行:單色釉→多色釉;釉下彩→釉上彩;再逐步發展成釉下釉上合繪的五彩、鬥彩。到了盛唐,皇室開創了飲茶文化(茶聖陸羽撰寫了《茶經》)、美食文化,這般天時地利,瓷器餐飲器皿成為皇室與貴胄炫耀身份的寶貝。
  • 花西子全新單品陶瓷口紅,再現白瓷雅致瑩潤質感
    近日,東方彩妝品牌花西子繼「苗族印象」之後推出全新產品——「陶瓷口紅」。陶瓷口紅復刻定窯白瓷工藝,採用真正的陶瓷材質;管身復刻宋朝蓮瓣紋,寓意連年有餘,美好相伴。據悉,花西子研發這一款新品是為了在新年之際,以「瓷」為禮,答謝用戶,呈現「東方知音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