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們採訪了現任中國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廣州中國古陶瓷研究會會長趙自強。採訪過程中被他那「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神態深深吸引著。
趙自強自1961年至今一直從事中國古陶瓷鑑定研究工作,已經四十五年的時間。幾十年來,他嘔心瀝血、承前啟後、』著書立說,為我國古陶瓷文化研究事業做出了傑出貢獻。
立馬揚幡,風水基古董文化添重筆
「廣州中國古陶瓷研究會」成立於1999年10月2閂,位於市荔灣區荔枝灣路風水基街,即「西關古玩城」內一棟約200平方米二層樓房裡。揚起這幡大旗的是我國古陶瓷鑑定領域早已名聲顯赫的中國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趙自強。
」西關古玩城」剛勁有力的五個大字為歐初書。據介紹,「西關」在清末和民國時期,古董文化就極為濃鬱。解放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廣州古董交易也大部分在這裡進行。
風水基街總長約500米,古物店鋪一個挨一個,古陶瓷、字畫、家俱應有盡有。「廣州中國古陶瓷研究會」落戶於此,更為該「城」古董文化添上了重筆。
研究會山趙自強任會長,原廣州市委書記歐初為名譽會長,有工作人員十多名,基本屬於文物專家或曾長期從事古陶瓷研究會專業人員,會員近200人。會員以廣州市為中心,並吸收珠三角、香港、澳門、新加坡在古陶瓷研究會方面有較高水平的人士和收藏家參加。會員範圍廣,收藏古陶瓷檔次高。研究會的成立,即增加了中國文物的影響力,加強了海內外收藏家交流與聯繫,也使許多海外精品回流到了國內。
研究會堅持「以古陶瓷研究為中心內容、服務於社會民眾」的宗旨,組織、開.展一系列古陶瓷文化宣傳、展覽、教育活 動。
為了宣傳我國古陶瓷幾千年來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和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研究會在廣州多次向市民展覽高檔次宋代陶瓷精品一百多件,讓宋代柴、定二名窯的亮點都展示於世人,讓更多的人了解認識我國古陶瓷精湛藝術水平及發展歷史,以增加古陶瓷方面的科學知識。在研究會辦公樓,還專設有一個古陶瓷展廳,數百件古陶瓷精品匯聚於此,讓人目不暇接,這些都是會員自願拿出來展示,供鑑賞、交流和收藏。
多年來,研究會舉辦過多期各種類型,層次人員參加的文物科學知識培訓班和講座,參加數百人,培養出了一支宏大的鑑藏隊伍,不少學員已成為單位的骨幹力量,趙自強還被邀請到相關院校、單位和新加坡華人文物機構講學,受到一致好評。
南粵大地出現的收藏隊伍,使許多文物免於外流。藏寶於民,歷來如此。國家文物得到了保護,文化遺產得以光大。
就古董除鑑賞、收藏、陶)臺情操外,還可作為一種商業性投資。古董——效益增值特別快,有人比喻為「噴井式的上升」效益。前些日子,一隻乾隆年代的「碗」,七、八年前價值為400萬元,最近一次拍賣會競拍賣到1.5億元。收藏古陶瓷的價值於此可見一般。況且屬我國寶貴古文化,學習、掌握這方面的科學知識非常必要。人們評價說」在研究會和趙自強老師的精心培育和推動下使廣東今日的收藏活動日益興盛」。研究會功在千秋。
義務為群眾鑑定是研究會一項日常工作內容,是與之溝通、交流的橋梁。今年來,研究會堅持每周六下午為義務鑑定日,從未間斷。為眾多的收藏者排解疑惑,隨著研究會知名度的提高、影響力度的加深、受益範圍也越來越大,全國許多地方包括港、澳和一些海外華人都有不少愛好者攜帶古陶瓷前來鑑定。
筆者有幸親眼目睹義務鑑定,其場面 「忙而有序、多而不亂」。企盼、激動、失望的眼神皆有。義務鑑定為一項非常嚴謹的工作,由於鑑定準確、堅持制度,深受廣大古董愛好者歡迎和好評。
研究會充分利用古文化研究優勢,經常吸收安排一些名人的書、字、畫在研究會辦公樓展出,體現了古文化與現代文化的交融,讓參觀者感受到一種文化藝術的薰陶和享受。
研究會還利用自身場地,除了古陶瓷展覽外,還組織現代書畫家定期展覽。
在研究會展示古今文化精品,對現代文化建設事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冰冷的藝術」,造就頂級六家名師
1961年9月,19歲的趙自強在廣州電影技術學校畢業,即被分配到廣州文物商店內銷部工作,成為寶殿裡的一位新學徒,從這時候開始,趙自強便與古陶瓷結下了不解之緣,他的人生道路被定格在「古陶瓷鑑定研究」的領域裡。在這個稱為「冰冷的藝術」殿堂裡一幹就是四十多年,從未間斷,從一個學徒成長為當今中國古陶瓷鑑定領域裡頂級大家名師之一。
趙自強出身貧寒,自幼養成一種吃苦耐勞、誠實樸素、胸有主見的性格。他好學上進,尊敬師長,靈活悟性強,很受師傅們的喜歡。
60至80年代,廣州作為全國四大古文物出口地之一,歷屆廣州交易會薈萃全國各地的古陶瓷精品,這讓趙自強大開眼界,從中學到了不少知識,年輕人的心裡頓覺我國古陶瓷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暗下決心,在這一天地裡要千出一番事業來。
在那段歲月裡,文物店每年數次還組織安排到全省各地,甚至到外省去收購古董,趙自強隨師傅足跡遍布省內外,實踐中讓他收益匪淺,很快就成了稍有名氣的「小師傅」。1963年,趙自強發現市某文物門市陳列一件售價:200元的明宣德青花雲龍大盤,後復請北京故宮博物院瓷器專家孫瀛洲先生鑑定,證明屬於國家一級文物珍品,現價值可達400萬元,避免了國家損失,這是趙自強工作二年來第一次取得這麼大的成績。
1964年初,是趙自強人生事業中一個大的轉折點,被派往北京故宮博物院、北京市文物商店學習。他十分珍惜這來自不易的學習機會。在這期間,他師從北京故宮博物院著名古陶瓷鑑定專家孫瀛洲、中國歷史博物館陶瓷鑑定專家李鴻慶、古陶瓷鑑定專家孫會元、鉬器鑑定專家傅大卣等國家頂級大師真傳和扶持,系統學習了古陶瓷等文物鑑定知識。在這三百個日夜裡,他無心瀏覽北京名勝風光,幾乎沉浸在古董文化的藝術殿堂裡。
1966年春,趙自強依依不捨地告別了自己的恩師和日夜與之相伴的故宮和博物館,回到了廣州,負責出口文物的鑑定工作。他業務技術大跨步提高、地位的改變,可「以身做則、謙虛謹慎」的作風沒有變。
在「文革」所謂的「破舊立新」動亂年代,趙自強以他文物工作者身份和對國家人民的赤誠之心,不顧個人安危,去「四舊」堆裡挑選、收集、鑑定文物估計達10萬件以上。一批國家級文物女口:宋代官窯碟、明萬曆青花雲風大梅瓶、明永樂青花燭臺等珍品得到了保護。尤其是廣東省清初文物中最大的銅佛造像——廣州市大佛寺三尊清最大銅像,幾乎被融化為水,趙自強心急如焚,幾經奔走,終於成功保存了下來,現供奉於廣州市六榕寺內。
對地面文物的保護如大佛寺、宗教聖地」林寺」等建築文物,在趙自強呼籲下也都保存了下來,恢復其原來的真面目。
在負責廣州市文物出口鑑定、省工藝進出口和文物商店文物出口鑑定的工作中,趙自強身先士卒、一絲不拘,避免了許多重大經濟損失。
在配合海關、公安、工商等執法部門打擊走私、盜竊文物案件的文物鑑定過程中,趙自強成為了關鍵性人物。他對文物的準確鑑定,為許多文物走私、文物盜竊案的處理定性提供了法律依據,為打擊犯罪活動作出了積極貢獻。懲罰了犯罪,保護了國家利益,被譽為「國寶衛士」、「國寶把門神」之美稱。
到全國各地巡迴收購文物使他對國內文物狀況有了一個整體了解;到全國進行巡迴文物鑑定、使他和全國當今一流專家有了長時間的切磋和溝通,而且對全國一級館藏文物有了全面的了解。趙自強努力把握好每次機會,使他的鑑定技術達到了一個很高境界。
現在,趙自強已年過花甲,但他從事文物鑑定工作四十五個春秋,桃李滿天,功勳卓著。主編出版了《古陶瓷鑑定》、《民間藏珍》、《青瓷青自瓷珍品》、《芸窗清供》、《中國歷代茶具》、《新加坡藏瓷》、《私家藏寶》等著作。這是他幾十年研究心血的凝結,也是他對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文化情感的傾注。這些著作在廣東、香港、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的華人收藏領域,產生了「趙自強效應」,出現了揮之不去的「高古瓷熱」。尤其在對我國宋代柴窯的研究成果,及其「青如天,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特徵的定位,破解了我國千年柴窯之謎。出版的《柴窯與湖田窯》一書,填補了國內空白。趙自強被稱為「青白瓷世界尋寶領頭人」。
趙自強在文物鑑定界的影響與貢獻,被政府和社會認可。1990年,被聘為:中國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並先後聘任為:廣東省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文物博物高級評委會委員、中國文物學會民間收藏委員會理事、廣州博物館研究員、廣東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廣東省古今拍賣有限公司顧問、中山大學嶺南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員,並被省內及國外一些文物收藏機構聘為名譽會長、顧問,被有關院校聘為名譽教授。還當選為省、市政協委員、人大代表、民革廣州市委常委,為國為民盡其所能。
趙自強老師的故事是那麼的真實和傳奇,他為我國古陶瓷文化研究事業做出了傑出貢獻,他的古陶瓷研究成果將永遠載入史冊。
我們衷心祝願趙自強老師健康長壽,祝願廣州中國古陶瓷研究會在國家文物政策的指引下,把祖國寶貴文化遺產發揚光大,做出更大貢獻。
來源:廣東新聞網 作者 忠高 立明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