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陶器生產有約兩萬年的歷史,瓷器是我國的一項獨特發明。中國瓷器廣受世界喜愛,有1800多年的發展歷程。故宮博物院新陶瓷館正在積極籌備,我們也要補充知識做好參觀前的萬全準備!
這裡有一份濃縮兩千年陶瓷發展史的「寶藏手冊」,就讓故宮博物院器物部的呂成龍老師帶著你和器物們一起「穿越」吧!
呂成龍
故宮博物院器物部主任
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
中國古陶瓷研究會理事
文化部青聯委員
北大資源學院文物專業教授
呂成龍,男,1962年出生於山東省龍口市。1984年畢業於景德鎮陶瓷學院工藝系,獲學士學位。畢業後分配到北京故宮博物院從事古陶瓷鑑定、陳列與研究工作。1999年—2001年就讀於中國人民大學與北京故宮博物院聯合主辦的清史研究生班,取得同等學力,獲畢業證書。2001年8月—2002年3月在日本長崎進行海外技術研修。現任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古器物部副主任、故宮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中心秘書長、中國古陶瓷學會常務理事、文化部青年聯合會常委等職。 主持過故宮博物院陶瓷館、「延安古代珍貴文物展」、「孫瀛洲捐獻陶瓷展」、赴日本「故宮博物院名寶展」等大型陳列展覽,其中「故宮藏傳世瓷器真贗對比及重要窯址標本展」榮獲國家文物局組織評選的'98全國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組織並參與過「浙江古代婺州出土瓷器展覽」、「陝西銅川耀州窯陶瓷展」、「全國出土文物珍品展」、「陶瓷之路展」、「中國古代體育文物展」等大型陳列展覽。 在2005年慶祝故宮博物院八十華誕的活動中,為故宮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中心的籌建付出了大量心血。該研究中心成立後受到各級領導及廣大觀眾的一致好評。 赴實地調查過河南、河北、湖南、安徽、福建、江西、陝西、浙江、山西、山東、北京、寧夏、廣西等地窯址達數十個。 應邀出席過福建德化窯、福建漳州窯、廣西桂林青花梅瓶、山西古陶瓷、上海博物館中國古代白瓷、河南張公巷窯、河北古陶瓷、杭州老虎洞南宋官窯、景德鎮元青花、北京元青花等國內或國際專題學術研討會,並在大會上宣讀論文。 為《中華文物鑑賞》、《古瓷辨識》、《中國美術全集》、《中國美術分類全集》、《故宮辭典》等書撰寫了數百個專業條目。任《孫瀛洲的陶瓷世界》、《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之「五彩鬥彩卷」及「顏色釉卷」副主編。為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陶瓷圖典》(此書榮獲'95國家圖書提名獎)撰寫「陶瓷款識」一章,並擔任該書的執行編委。曾主編《故宮藏傳世瓷器真贗對比歷代古窯址標本圖錄》、《故宮博物院八十華誕古陶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故宮收藏——您應該知道的200件古代陶瓷》、《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雜釉彩·素三彩》等。 著有《中國古代顏色釉瓷器》、《中國古陶瓷款識》、《文物名家大講堂——明清官窯瓷器》專著。 先後在《文物》、《故宮博物院院刊》、《中國陶瓷》、《景德鎮陶瓷》、《紫禁城》、《文物天地》、《中國古陶瓷研究》、《中國古陶瓷研究會論文集》、《文物研究》、《福建文博》、《收藏家》、臺灣《藝術家》、臺灣《中華文物學會會刊》等刊物上發表研究論文或文章數十篇。撰寫的學術論文《明代鬥彩瓷器概論》收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主持編撰的《堅持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黨政幹部理論學習文選·先進文化卷》一書。 受聘為北京大學人力資源文物學院客座教授、北京海澱走讀大學客座教授,中國文物學會培訓部高級講授專家。2002年入選由《中國文物報》社組織評選的全國文博考古界100位學術成就顯赫、治學經驗豐富、極具創新精神的專家學者之列。曾多次應邀在院內外古陶瓷鑑定培訓班授課。 曾先後多次榮獲由故宮博物院、國家文物局、文化部組織評選的「先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優秀工會積極分子」等稱號。2006年榮獲「文化部優秀專家」稱號。
陶?瓷?
考古發現證明,我們的祖先早在距今約兩萬年前就已經開始製作和使用陶器了。雖然世界上的很多古文明國家都掌握制陶技術,但只有中國最早發明了瓷器,實現了從陶到瓷的過渡。
一般來說,瓷器的成功燒造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
使用瓷土;
燒成溫度達到1200℃以上;
器物表面施高溫釉。
早在夏代末期至商代初期,中國就已發明了高溫青釉窯器。由於其材料純度、燒成溫度和機械強度都尚未達到瓷器標準,因此,被視作瓷器誕生前的過渡產物,被稱作「原始瓷」。
是誰大受歡迎?
藉助現代物理、化學檢測,專家們將瓷器發明的時間定在東漢。當時的瓷器主要是青釉瓷,簡稱「青瓷」。
瓷器自從東漢時期在南方出現,就因耐高溫、易清洗和超高的顏值而廣受歡迎。至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瓷器燒造獲得很大發展。造型方面,瓷器形狀逐漸從「矮胖」向「瘦高」發展。在三國、兩晉時期的青瓷中,尤其流行動物造型,也是一種別致的喜愛。
在三國、兩晉時期的江南地區曾流行一種青釉穀倉罐,這種穀倉罐是由漢代的五聯罐演變而來,罐上堆塑各種人物、飛禽走獸等,非常精緻好看。故宮博物院收藏一件青釉堆塑穀倉罐,上部堆塑崇樓、亭闕、人物、老鼠、鳥、鹿、豬、龜、魚等,腹部刻劃狗、魚、龍紋等。龜馱碑上刻劃了幾行字:
「永安三年時,富且洋(祥),宜公卿,多子孫,壽命長,千意(億)萬歲未見英(殃)」,寓意永安三年這一年萬事和樂。
「永安」是三國時東吳景帝孫休的年號,「永安三年」即公元260年。
圖案從何而來?
現在,我們會在很多器物上看到蓮瓣、忍冬等圖案,這些圖案的風行始於南北朝時代,和宗教大有淵源。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後,至南北朝時期達到興盛。正所謂: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蓮瓣紋、忍冬紋等與佛教有關的紋飾開始頻繁出現在瓷器上,青釉蓮花尊就是其中的集大成者。南北朝時期,青釉蓮花尊在南北方都有燒造。1948年,河北省景縣封氏墓群曾一次出土4件,其中的兩件現就收藏在故宮博物院。它們的裝飾除了蓮瓣紋外,還有佛教藝術常見的飛天、寶相花、菩提葉等。
南北朝時期,中國的瓷器還在燒制技術上出現了重大突破,即在北方終於出現了我們熟悉的白瓷。它的出現不但豐富了瓷器的顏色品種,而且為日後瓷器彩繪工藝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是誰悄悄出現?
隋代白瓷產量不大,但從目前出土的隋代白瓷來看,均造型優美、釉面光潔,反映出當時白瓷燒造技術已經達到較高水平。本次陶瓷館展陳中,就有來自隋代的白釉碗、白釉罐等。
雖然已經出現白瓷,但隋代瓷器還是以青瓷為主,風格基本沿襲南北朝青瓷。總體來說,隋代青瓷比較厚重,盤口瓶、高足盤等都是其中的典型。在施釉工藝方面,一般器內施滿釉,器外施釉不到底。
《隋書何稠傳》載:「時中國久絕琉璃之作,匠人無敢厝意,稠以綠瓷為之,與真不異。」意思是當時何稠能用青綠色瓷器模仿琉璃,甚至達到亂真的程度。
是誰脫穎而出?
唐至五代時期,中國陶瓷生產迎來一個輝煌時期。在激烈的競爭中,湧現出越窯、邢窯、長沙窯、魯山窯、耀州窯、鞏縣窯、邛崍窯等一批著名瓷窯。
唐、五代瓷器不僅品種增多,而且更講究造型優美、作工精細。與以前瓷器相比,唐、五代瓷器的胎質更加堅實緻密,叩擊時能發出「金石之聲」。唐代宮廷樂師甚至曾用越窯青瓷碗和邢窯白瓷碗充當樂器,奏出美妙的音樂。
何為南青北白?
提到唐代瓷器生產格局,素有「南青北白」之說。浙江越窯青瓷是傳統青瓷的典範,河北邢窯白瓷是新興白瓷的代表。
唐代詩人陸龜蒙《秘色越器》詩曾用「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形容越窯瓷器的釉色,而詩名中點出的正是代表越窯青瓷最高品質的「秘色瓷」。本次陶瓷館新館中,就有數件「秘色瓷」展品即將和大家見面。
唐代的邢窯、定窯、鞏縣窯、耀州窯、密縣窯等都燒造白瓷,但無論從燒造數量還是質量看,都首推邢窯。陸羽的《茶經》中有「邢瓷類銀」「邢瓷類雪」的評價。雖然陸羽最後得出的結論是「邢不如越」,但唐代邢窯也曾為宮廷燒過貢瓷。其中有些器物上刻劃「盈」字和「翰林」款,分別是宮廷內皇帝私庫「百寶大盈庫」和承旨制詔機構「翰林院」的「訂燒品」。
哪邊風景獨好?
唐代瓷器除了青、白兩種釉色外,魯山窯的花瓷和長沙窯的釉下彩繪瓷也非常有名。
唐代花釉瓷簡稱「花瓷」,其中的花瓷腰鼓在當時曾被用作宮廷樂器,唐玄宗也是這種樂器的「忠實粉絲」。院藏的一件唐代魯山窯花瓷腰鼓將會在這次的展覽中與大家見面。
唐代長沙窯以燒造釉下彩繪瓷而獨樹一幟,彩色主要有褐、綠兩種,描繪的人物、花鳥、飛禽、走獸等非常生動傳神。長沙窯瓷器上還盛行題寫文字,其中以五言詩最為多見,內容涉及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誰最聲名顯赫?
雖然唐代的各類瓷器百花齊放,但還有一種備受人矚目的施釉陶器——三彩陶釉,俗稱「唐三彩」。
唐三彩並非瓷器,是一種隨葬用陶器。這類陶器創始於唐高宗時期(650~683年),盛唐時期(713~755年)生產達到極盛。唐三彩的盛行與唐代流行厚葬風俗有密切關係。
點擊下面連結閱讀相關文章
人民大會堂懸掛的56幅字畫
2020胡潤藝術榜出爐
奢華至極故宮頂級國寶?不看不知道!
故宮博物院陶瓷館新館將於武英殿正式落成
來聽「網紅院長」單霽翔講故宮三件國寶
揭秘!拍賣價值過億的瓷器,都在誰的手裡?
紫禁城600周年之《故宮藏瓷》
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收藏黃建南奧林匹克主題畫作
榮寶齋收款單曝光後,才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收藏投資
他用李蓮英豪宅加40套四合院,換來兩件故宮鎮館之寶!
周令釗、劉文西、靳尚誼、全山石、常沙娜五位老先生獲得第三屆「中國美術獎·終身成就獎」
黃建南談油畫創作
世界上12大成交價過億的驚世油畫,看過不負此生
關注「中國工藝美術交流中心」,獲取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