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最近沉迷於一個文博探索類的綜藝節目《國家寶藏》
在第一期節目中北京故宮博物院推薦了三件國寶
《千裡江山圖》卷、「瓷母」、石鼓
小編強烈推薦大家看這檔節目
節目給觀眾講解了國寶的前世今生故事
通過國寶帶我們走進那段歷史,了解那時的人和事
北京故宮博物院中的國寶當然不只這三樣
其他必看的十大國寶,你知道幾個?
北京故宮博物院
北京故宮博物院建立於1925年10月10日,東西寬753米,南北長961米,佔地面積723600餘平方米,周圍環以10米高的城牆和52米寬的護城河(筒子河),是中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
故宮博物院
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文物收藏主要來源於清代宮中舊藏,在1949年以後進一步豐富了館藏,文物總數達到1807558件,其中珍貴文物1684490件、一般文物115491件、標本7577件,涵蓋幾乎整個古代中國文明發展史和幾乎所有文物門類,是第一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開放時間:8:00~17:00(周一閉館)票務信息:每張60元/人聯繫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景山前街4號
北京故宮博物院十大必看國寶
《平復帖》
《平復帖》為西晉陸機書法作品,是傳世年代最早的名家法帖,也是歷史上第一件流傳有序的法帖墨跡。有「法帖之祖」的美譽,被評為九大「鎮國之寶」。
陸機(261年~303年),字士衡,吳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區)人。祖陸遜、父陸抗,都是東吳名將。少負才名,工詩文,與其弟陸雲合稱「二陸」,是西晉著名的文學家。代表作為《文賦》,另有《君子行》、《辨亡論》等詩賦著述。
《平復帖》牙色麻紙本墨跡,共9行84字,用禿筆寫於麻紙之上,墨色微綠。筆意婉轉,風格平淡質樸,其字體為草隸書。其內容是寫給友人的一個信札,其中有病體「恐難平復」字樣,故名。《平復帖》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同時對研究文字和書法變遷方面都有參考價值。
《平復帖》本為清宮舊藏,嘉慶帝將其賞給親王。後幾經轉手落入英國,名士張伯駒以4萬大洋購入,從而使文物得以保全。
《梅鵲圖》
沈子蕃緙絲《梅鵲圖》軸,圖軸縱104cm,寬36cm,為故宮織繡的代表作品,中國古代緙絲被認為是絲織工藝中最為高貴的品種,古人以「一寸緙絲一寸金」言緙絲作品之珍貴。
沈子蕃,南宋人,吳郡(今江蘇蘇州)人。沈子蕃的緙絲作品以書畫為粉本,設色高雅古樸,生動傳神,令人嘆為觀止。原清宮養心殿所藏花鳥圖軸、重華宮沈子蕃緙絲梅雀圖軸等均為其傳世佳作。
緙(kè)絲又稱「刻絲」,是中國傳統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緙絲之高貴,首先因其耗費工時巨大,以萬縷千絲成其工巧,「如婦人一衣,終歲方成」。其次,緙技易學難精,雖摹緙書畫,並非簡單的照葫蘆畫瓢,而需要純熟的工藝技巧和相當的書畫藝術修養,許多緙絲書畫具有很高的藝術鑑賞價值。
酗亞方樽
方樽傳世較少,酗亞方樽為故宮青銅器的代表作品。
酗亞方樽,高45.5cm,寬38cm,口徑33.6×33.4cm,重21.5kg,尊方形,侈口,肩上四角各飾一象首,象首間夾飾獸頭,頸、腹、足均飾八條稜脊。獸面紋和夔紋是其主體紋飾,以雷紋作地。口內側鑄銘文2行9字:亞(音酗)者(音司)以大子尊彞。銘文大意:亞族祭祀諸位王后和太子的寶器。
青銅器的產生是古代中國從野蠻時代走向文明時代的重要標誌之一,樽是盛酒弦紋樽器,流行於商早期至春秋戰國時期。上世紀70年代在山東益都蘇埠屯出土了幾件帶有亞銘文的青銅器,從挖掘的墓穴來看,規模都不小,加上眾多帶有亞銘記的器物,說明它們所代表的可能是一個大族。
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為北宋風俗畫,最早的版本為北宋畫家張擇端所作,原畫長528釐米,高24.8釐米,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是中國繪畫史上的無價之寶,被譽為「中華第一神品」,屬國寶級文物。
張擇端,字正道,漢族,琅琊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居住於東京(今河南開封),北宋畫家,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圖》、《金明池爭標圖》(尚存爭議)等,皆為我國古代的藝術珍品。
《清明上河圖》描繪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兩岸的繁華和熱鬧的景象和優美的自然風光。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畫卷中,畫中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農村,另一部分是市集,是一幅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風俗長卷,為後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會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
青玉雲龍紋爐
青玉雲龍紋爐為宋代出品,高7.9cm,口徑12.8cm.爐青玉質,是故宮玉器的代表作品。
青玉雲龍紋爐通體以「工」字紋為底,上飾遊龍、祥雲和海水紋。器內底陰刻乾隆七言詩一首:「何年廟器贊天經,刻作飛龍殿四靈。毛伯邢侯異周制,祖丁父癸似商形。依然韞櫝閱桑海,所惜從薪遇丙叮土氣羊脂胥變幻,只餘雲水淡拖青。」末署「乾隆戊戌孟秋御題」。
清乾隆金嵌寶金甌永固杯
清乾隆金嵌寶金甌永固杯乃故宮金器,是清宮內不多見的皇帝專用飲酒器,金甌永固杯,金甌永固杯寓意大清的疆土、政權永固。
清乾隆金嵌寶金甌永固杯高12.5cm,口徑8cm,足高5cm,用八成金製成;杯為圓形口,口邊刻有回紋。杯口邊鑄有「金甌永固」 、「乾隆年制」篆書;通體鏨刻纏枝花卉,其上鑲嵌數十顆碩大珍珠,紅、藍寶石和粉色碧璽。杯兩側為雙立夔耳,夔龍頭各嵌珍珠一顆;底部是三象首為足,外形呈鼎式。
目前所知存世的四件「金甌永固」杯為倫敦華萊士收藏館的金杯、鎏金銅杯各一件,兩岸故宮金杯各一件。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金嵌寶金甌永固杯為乾隆六十二年所作,在藝術風格、鑲嵌位置數量上與華萊士金杯接近,後因陳列補粘而造成部分寶石錯配或錯位。
根據清「內務府活計檔」記載,乾隆皇帝對此杯的製作十分重視,不僅調用內庫黃金、珍珠、寶石等珍貴材料,而且精工細作,曾多次修改,直至皇帝滿意為止。因此,該杯一直被清代皇帝視為珍貴的祖傳法寶。
張成造款雕漆雲紋盤
漆器之寶張成造款雕漆雲紋盤為故宮漆器的代表作品。
張成造款雕漆雲紋盤高3.3cm,口徑19.2cm,盤木胎黑漆,內外均雕雲紋,堆漆甚厚,晶瑩照人,刻工圓潤。
張成是元代雕漆大家,其傳世作品被一致認為是雕漆作品裡的珍品,但署張成款的一些雕漆器物,被疑是偽作。此件具款的剔犀圓盤可知張成不僅是剔紅高手,剔犀技巧也精湛至極,此盤為研究元代剔犀工藝提供了可靠而精美的實例。
郎窯紅釉穿帶直口瓶
陶瓷之寶郎窯紅釉穿帶直口瓶由清代康熙時期江西巡撫郎廷極(1663—1715年)督理景德鎮窯務時所創燒,故名郎窯紅,為故宮陶瓷的代表作品。
郎廷極(1663-1715),清代隸漢軍鑲黃旗,奉天廣寧(今遼寧北鎮)人。湖南布政使、山東巡撫郎永清子,累擢江西巡撫,督造官窯瓷器,世稱郎窯,官終漕運總督。
景德鎮流傳一句話「若要窮,燒郎紅」,因為其燒制極為困難,數百窯亦難燒成一件。康熙紅釉是在當時景德鎮督窯官朗廷極主持下仿燒宣德寶石紅的紅釉器,而且仿得十分出色,故將康熙紅釉稱之為「郎窯紅」。郎窯紅色澤豔麗深沉,就如初凝之牛血一般腥紅,又稱之為「牛血紅」。
清康熙郎窯紅釉穿帶直口瓶,高20.8cm,口徑6.1cm,足徑9.1cm。瓶直口,長頸,垂腹,圈足外撇。足外牆兩側各有一長方形穿孔,可穿繫繩帶。該器通體施紅釉,因釉質在高溫燒造時垂流而使口部顯露出白色胎體,底部紅釉凝聚,釉色濃重。外底施白釉並鐫刻乾隆御製詩:「暈如雨後霽霞紅,出火還加微炙工。
掐絲琺瑯纏枝蓮紋象耳爐
元掐絲琺瑯纏枝蓮紋象耳爐是一件元代文物,為故宮舊藏器中的琺瑯珍品。「景泰藍」已成為掐絲琺瑯工藝的俗名。
元掐絲琺瑯纏枝蓮紋象耳爐元代出品,通高13.9cm,口徑16cm,足徑13.5cm,爐銅胎,圓形,鼓腹,象首卷鼻耳,圈足。爐頸部淺藍釉地,飾黃、白、紅、紫四色菊花12朵。腹部寶藍釉地,飾紅、白、黃三色掐絲琺瑯纏枝蓮花6朵。其下飾蓮瓣紋一周。
此器釉質瑩潤,有的部分釉質呈玻璃般的透明狀,琺瑯色澤渾厚諧調,富麗典雅,是一件高水平的元代掐絲琺瑯作品,唯其銅膽和象耳為後配。
彩漆描金樓閣式自開門群仙祝壽御製鍾
鐘錶之寶彩漆描金樓閣式自開門群仙祝壽御製鍾為故宮鐘錶的代表作。
鐘錶之寶彩漆描金樓閣式自開門群仙祝壽御製鍾高185cm,面寬102cm,側寬70cm.此鍾共有7套機械系統,分別控制走時、報時、景箱內的活動裝置等,技術水準相當高。
17世紀前,中國皇宮一直以銅壺滴漏計時,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帶著兩個西洋自鳴鐘叩開了中國宮廷的大門。根據記錄,鐘錶之寶彩漆描金樓閣式自開門群仙祝壽御製鍾從乾隆八年接旨著手設計到十四年完工,歷時五年多。
每一座博物館都是民族文化基因的寶庫,每一件文物的生命軌跡都讓人為之嘆服。——《國家寶藏》
小編不是考古專業的,搜集到的資料並不全面
希望大家可以去北京故宮博物院
那裡有專業的講解人員和志願者
他們會為你詳細講解國寶的故事
如果你們對其感興趣
歡迎大家加入故宮志願者
為保護和傳承國家文物文化盡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