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也可鑑定文物?
作為廣州面積最大的私立博物館,東方博物館這次與公立的廣州番禺博物館聯手推動研究,是否會掀起古陶瓷鑑定的新一輪革命?
以往的歷史證明:民間過去是將來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的主力軍。「私立博物館面臨很大的競爭,它們如何能真正立足、生存?其中一個生命線就是靠公信力,要確保博物館裡的藏品是真的。」周勇告訴記者,公立博物館大部分藏品來源有序,因此鑑別文物真偽的壓力不大,但對於私立博物館來說,鑑別文物真偽就成了一道「生死線」。
對比河北冀寶齋博物館中造假文物引發的波瀾,如何防止假文物流入博物館,成了像周勇一樣運營著私立博物館的文博人士最為擔心的問題。
廣州東方博物館佔地30畝,總建築面積約8000平方米,由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設計,整個建築簡而不陋、藏風納氣。當中陳列了周勇以及廣州一些收藏家的600餘件藏品。
為了尋找私立博物館賴以生存的根基,為了把真品文物傳承下去,周勇開始了長達數年的陶瓷鑑定研究。直到創立「陶瓷跡型學」這門新學科,他開始看到一絲曙光:私立博物館或許能帶動文物鑑定,塑造私立博物館的公信力。
其實早在20世紀80年代,科學技術開始被廣泛地應用到古陶瓷鑑定中。但周勇表示,當前的科學鑑定方法都有局限性。如:X螢光成分測定法,只說是成分相符合,卻不能直接斷代。再如「熱釋光測年法」,這是目前國際上普遍認同的一種科學鑑定手段,但會對樣品有破壞性,因為要鑽下一小塊進行測定,較薄的瓷器就無法測定,鑽穿了的瓷器會失去經濟價值。測定的年份一般含有正負100多年的誤差,有的瓷器熱釋光弱不適合熱釋光技術測試。同樣,碳14技術測定的年份誤差更大,難以精確為瓷器斷代。
周勇認為,「陶瓷跡型學」藉助跡型物證為瓷器驗明真偽;再藉助專家的眼睛以器型、紋飾、胎等作為依據為瓷器斷代,古陶瓷鑑定的許多難題就可能「迎刃而解」。
配合「跡型學」創立,學術團隊歷時數年的第二本專著《元青花跡型研究與物證鑑定》也將在年底出版。「千百年來,陶瓷鑑定知識一直都是師傅帶徒弟的傳承方式。而《陶瓷跡型學概論》提出的新體系更便於普及,普通人學習一段時間後也能練就鑑別文物的『火眼金睛』。」周勇說。
■專家觀點
未來十年可能得到更多認可
陳少湘(廣東省收藏家協會主席)
目前社會上的古瓷器鑑定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儀器科學鑑定,一種是經驗鑑定。這兩種鑑定方法經過多年各有長處,也有各自的漏洞,往往會因為各自的鑑定結果不同而產生爭論。如果是憑以前的鑑定技術來講,古陶瓷的造假技術是可以亂真的。周勇的團隊創造的跡型學研究是新興學科,從第三者角度來檢測,比現有的檢測技術更加科學,又前進了一歩。
但跡型物證研究畢竟是新學科,沒有百分百的把握,但起碼會比熱釋光和碳14更有說服力,是文物鑑定領域一次更大的進步。但我認為,跡型學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因為他們研究的標準圖譜只對元代景德鎮等生產的青花瓷有效,對於景德鎮以外地區生產的元代瓷器,則證明不了。但其他地方也可能生產元青花,他們可能對其他地方的釉面如何並不知道。因為瓷器的生產是化學產生的變化,爐火的溫度不同、當地泥土不同、化學成分不同、製作過程不同、鈷料不同等,都會使生產出來的瓷器的含鐵量、含鈷量不同,所以,不能百分之百肯定與證明,但周勇所採用的景德鎮生產元代的標本提煉出的跡型物證系統,是受到大家普遍認可的。
目前,跡型物證研究短期內還很難掀起文物鑑定的新時代,它還代替不了傳統的鑑定方法,可能十年,二十年後才能夠得到大家的認可。
該技術具有一定開創性
肖洽龍(廣東省文物鑑定站站長)
跡型物證研究方法,作為一種新型的鑑定手段是有一定的開創性的。之前的目鑑方法,用人類歷代積累下來的經驗進行判定。用X光進行斷代檢測,有時不能準確。這種跡型的判定方法通過釉面的檢測,找到一種新的途徑,估計會對文物鑑定的發展有新的幫助。
眼鑑也不能說是不科學。它是一種歷代積累下來的經驗和方法,目前眼鑑還是一種主要的鑑別方法。其他的「熱釋光」等鑑定方法、碳14等方法也是一種手段。因為文物鑑定要對文物的工藝,化學結構、物理性能等要了解,之外,輔助利用高科技手段,才能比較準確鑑別。碳14和熱釋光都只是一種輔助手段。另外,雷射拉曼也是目前運用比較多的手段。跡型文物鑑定作為一種新的文物鑑定手段,會不會帶來一個新的時代,還不能確定,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