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鑑定有了新方法? (2)

2020-12-19 中國青年網

普通人也可鑑定文物?

作為廣州面積最大的私立博物館,東方博物館這次與公立的廣州番禺博物館聯手推動研究,是否會掀起古陶瓷鑑定的新一輪革命?

以往的歷史證明:民間過去是將來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的主力軍。「私立博物館面臨很大的競爭,它們如何能真正立足、生存?其中一個生命線就是靠公信力,要確保博物館裡的藏品是真的。」周勇告訴記者,公立博物館大部分藏品來源有序,因此鑑別文物真偽的壓力不大,但對於私立博物館來說,鑑別文物真偽就成了一道「生死線」。

對比河北冀寶齋博物館中造假文物引發的波瀾,如何防止假文物流入博物館,成了像周勇一樣運營著私立博物館的文博人士最為擔心的問題。

廣州東方博物館佔地30畝,總建築面積約8000平方米,由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設計,整個建築簡而不陋、藏風納氣。當中陳列了周勇以及廣州一些收藏家的600餘件藏品。

為了尋找私立博物館賴以生存的根基,為了把真品文物傳承下去,周勇開始了長達數年的陶瓷鑑定研究。直到創立「陶瓷跡型學」這門新學科,他開始看到一絲曙光:私立博物館或許能帶動文物鑑定,塑造私立博物館的公信力。

其實早在20世紀80年代,科學技術開始被廣泛地應用到古陶瓷鑑定中。但周勇表示,當前的科學鑑定方法都有局限性。如:X螢光成分測定法,只說是成分相符合,卻不能直接斷代。再如「熱釋光測年法」,這是目前國際上普遍認同的一種科學鑑定手段,但會對樣品有破壞性,因為要鑽下一小塊進行測定,較薄的瓷器就無法測定,鑽穿了的瓷器會失去經濟價值。測定的年份一般含有正負100多年的誤差,有的瓷器熱釋光弱不適合熱釋光技術測試。同樣,碳14技術測定的年份誤差更大,難以精確為瓷器斷代。

周勇認為,「陶瓷跡型學」藉助跡型物證為瓷器驗明真偽;再藉助專家的眼睛以器型、紋飾、胎等作為依據為瓷器斷代,古陶瓷鑑定的許多難題就可能「迎刃而解」。

配合「跡型學」創立,學術團隊歷時數年的第二本專著《元青花跡型研究與物證鑑定》也將在年底出版。「千百年來,陶瓷鑑定知識一直都是師傅帶徒弟的傳承方式。而《陶瓷跡型學概論》提出的新體系更便於普及,普通人學習一段時間後也能練就鑑別文物的『火眼金睛』。」周勇說。

■專家觀點

未來十年可能得到更多認可

陳少湘(廣東省收藏家協會主席)

目前社會上的古瓷器鑑定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儀器科學鑑定,一種是經驗鑑定。這兩種鑑定方法經過多年各有長處,也有各自的漏洞,往往會因為各自的鑑定結果不同而產生爭論。如果是憑以前的鑑定技術來講,古陶瓷的造假技術是可以亂真的。周勇的團隊創造的跡型學研究是新興學科,從第三者角度來檢測,比現有的檢測技術更加科學,又前進了一歩。

但跡型物證研究畢竟是新學科,沒有百分百的把握,但起碼會比熱釋光和碳14更有說服力,是文物鑑定領域一次更大的進步。但我認為,跡型學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因為他們研究的標準圖譜只對元代景德鎮等生產的青花瓷有效,對於景德鎮以外地區生產的元代瓷器,則證明不了。但其他地方也可能生產元青花,他們可能對其他地方的釉面如何並不知道。因為瓷器的生產是化學產生的變化,爐火的溫度不同、當地泥土不同、化學成分不同、製作過程不同、鈷料不同等,都會使生產出來的瓷器的含鐵量、含鈷量不同,所以,不能百分之百肯定與證明,但周勇所採用的景德鎮生產元代的標本提煉出的跡型物證系統,是受到大家普遍認可的。

目前,跡型物證研究短期內還很難掀起文物鑑定的新時代,它還代替不了傳統的鑑定方法,可能十年,二十年後才能夠得到大家的認可。

該技術具有一定開創性

肖洽龍(廣東省文物鑑定站站長)

跡型物證研究方法,作為一種新型的鑑定手段是有一定的開創性的。之前的目鑑方法,用人類歷代積累下來的經驗進行判定。用X光進行斷代檢測,有時不能準確。這種跡型的判定方法通過釉面的檢測,找到一種新的途徑,估計會對文物鑑定的發展有新的幫助。

眼鑑也不能說是不科學。它是一種歷代積累下來的經驗和方法,目前眼鑑還是一種主要的鑑別方法。其他的「熱釋光」等鑑定方法、碳14等方法也是一種手段。因為文物鑑定要對文物的工藝,化學結構、物理性能等要了解,之外,輔助利用高科技手段,才能比較準確鑑別。碳14和熱釋光都只是一種輔助手段。另外,雷射拉曼也是目前運用比較多的手段。跡型文物鑑定作為一種新的文物鑑定手段,會不會帶來一個新的時代,還不能確定,有待觀察。

相關焦點

  • 古陶瓷的老化痕跡和鑑定方法(舉一反三視頻講解)
    業內知名古瓷鑑定專家,伍秋鵬教授親自授課,由於近些年古玩行業大熱,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喜歡熱愛古玩收藏,古陶瓷的老化痕跡和鑑定方法(舉一反三視頻講解),這樣的學習內容可以短時間內迅速提升自己的鑑定水平,為了讓自己少走彎路,能夠準確的鑑別老瓷器的真假,已經有大批的古瓷愛好者通過伍秋鵬教授的得意弟子濤哥,加入到了「伍秋鵬去偽存真古瓷學院」的學習當中。
  • 科學鑑定古陶瓷防騙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吳德群)近日,由皇朝遺珍古陶瓷實驗室主辦的「科學鑑定古陶瓷鑑賞會」在深圳舉行,吸引了內地及港澳收藏界交流科學儀器鑑定和複合鑑定技術,同時集中展出了由此項技術鑑定的40位收藏家的數十件古陶瓷真品。
  • 孫瀛洲:古陶瓷鑑定泰鬥是這樣煉成的!
    明成化鬥彩三秋杯孫瀛洲捐贈 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這對罕見的鬥彩三秋杯就是古陶瓷鑑定大師孫瀛洲先生捐獻給國家的。明宣德鮮紅釉盤孫瀛洲捐贈 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新中國文博事業奠基人1950年,為了支持抗美援朝,孫瀛洲拿出一批珍貴文物義賣
  • 古陶瓷造型鑑定的要訣
    我國古陶瓷鑑定專家們積數十年的經驗,總結出了一套造型鑑定的要訣:首看總體風格,詳察局部變化。我國古陶瓷的時代總體風格是: 商周:幼稚粗糙,保持了陶器的特徵,式樣很少,不太規整,而原始瓷器多仿陶器的造型。 春秋戰國:剛勁古樸,多仿青銅器。
  • 張浦:被譽為古陶瓷鑑定的「火眼金睛」
    原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江蘇省政協委員、中國古陶瓷學會名譽會長、南京博物院研究員、江蘇省古陶瓷研究會顧問張浦生先生,多年來熱心於古陶瓷的研究和教學,並有多部專著出版,是一位知識淵博的古陶瓷學者,也是位桃李滿天下、可親可敬的老師。
  • 陶瓷鑑定:如何區別新老瓷器的胎體
    從當今社會的收藏狀況看,絕大多數收藏愛好者不了解古陶瓷的基本常識,不懂得什麼是真正有價值的文物就去投資或想撿漏,造成損失。所以為了維護藏家利益,提高藏家鑑定水平,準確地鑑別瓷器是否為仿製品、出土品、傳世品,已迫在眉睫。對於廣大收藏愛好者和初學者來說,科學鑑定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很難得到實際應用,僅能向藏家提供一定的參考數據或藏品在物理、化學方面所表現的狀況。
  • 新瓷粘舊底搖身變古董 故宮專家揭秘古陶瓷造假
    一般收藏者看到鋦子是明代的,就推斷陶瓷的年代也為明代,便上了當。  ●手段2:新瓷老底  楊教授自己就曾上過這樣一次當。十年前,他在福建農村考察時,當地人出示了一件底兒上有貢御落款的瓷碗。「我看落款和宋代建州窯的非常相似,同樣的器物,當時故宮還沒有藏品,就買了下來。」回到賓館後,楊教授仔細觀察才發現,碗底兒處有一圈膠,說明是重新粘在一起的。
  • 推動陶瓷史學:中國古陶瓷研究個案與反思
    來自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臺北故宮博物院、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博物館、深圳文物考古鑑定研究所、深圳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及復旦大學的專家學者介紹了日本及浙江省相關陶瓷研究最新進展,上海博物館研究員陸明華以郎窯為個案,作了相關問題的報告,臺北故宮博物院餘佩瑾研究員就琺瑯彩為題作了個案分析,深圳博物館研究員郭學雷就古陶瓷研究方法作了多面向探討的陳述。以下是部分報告內容。
  • 景德鎮陶瓷大學古陶瓷研究獲一項新資質!
    截止目前,江西省獲得可移動文物修復資質的其他單位有江西省博物館、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古陶瓷修復研究室近年來,景德鎮陶瓷大學古陶瓷研究所在學校黨委的正確領導下,在陶瓷文物修復領域開展了大量基礎性和探索性工作,全面掌握了古陶瓷考古修復、陳展修復;現代藝術瓷修復、金繕修復等。
  • 簡單分析下氧化鋁陶瓷片的優缺點及鑑定方法
    簡單分析下氧化鋁陶瓷片的優缺點及鑑定方法首先介紹下氧化鋁陶瓷片,氧化鋁陶瓷片又稱耐磨氧化鋁陶瓷襯片,高鋁襯片,耐磨陶瓷襯片,氧化鋁陶瓷貼片,氧化鋁陶瓷片主要是由AL2O3為原料,以稀有金屬氧化物作為溶劑
  • 古陶瓷鑑定研究——清代的幾種常見釉
    更加獨特的是康熙琢器的口邊是漿白色釉,與其器身白釉的呈色截然不同,據科學家研究表明,無論是「粉白釉」還是「漿白釉」,都是胎釉間析晶層受光的折射呈現的白色透明釉,而不是胎色或釉色,這是康熙大瓶、棒槌瓶、筆筒、小缸等琢器器型上的一大特徵,是鑑定的重要依據。康熙郎窯紅
  • 古陶瓷鑑定研究如何通過對釉面的判斷來區分新老瓷器
    在上篇《古陶瓷鑑定研究|如何通過對釉面的判斷來區分新老瓷器》文章中我們講了如何區別青釉、白釉、黑釉和紅釉,本篇繼續講一下如何區別其它釉色。釉面的光感瓷器表面的釉面光滑、光亮,通過對釉面光亮程度的判斷是目測鑑別的重要方法之一。瓷器經過燒制以後,通過目測能感覺出釉的表面有一層明亮的表光,也稱為「浮光、火光、賊光」。一件新出窯的瓷器,整器各方面都表現出一種全新的狀態,釉面淨明新亮,受光線照射後,釉層內的礦物質顆粒年輕活躍,通過釉面反射出來的光波強烈耀眼,飄浮游離,其活力、能量、強度都處在最高狀態。
  • 古陶瓷的造型美特點在於 陶瓷的種類有哪些
    陶瓷製品是生活中很常見的類型之一,而且的陶瓷製品的種類也是比較多的,比如說常見的就是瓷磚類型的產品了。那麼古陶瓷的造型美特點在於什麼,陶瓷的樣式有很多,可以根據喜好進行定製和購買。陶瓷的種類有哪些呢,來看看這些相關的小常識吧,讓大家對於陶瓷製品這個問題會有很好的參考。
  • 葛介屏書法精品展在安徽胭脂紅古陶瓷博物館開幕
    1月12日上午,由安徽胭脂紅古陶瓷博物館主辦的當代著名書畫家葛介屏先生的書法精品展在安徽胭脂紅古陶瓷博物館隆重開幕。 此次葛介屏先生書法精品展主要是收藏家操海祥、張海生和葛介屏家族後裔私人藏品,共展出作品196件,為歷次展出之最,其中有71件作品屬首次參展。其獨創的「魚頭燕尾」隸書享譽全國,對甲骨、鐘鼎、碑碣等字體具也有比較深入的研究。葛介屏先生書法筆墨蒼勁,自成一派,飽含了他對書法藝術的熱愛和深情。
  • 浙江中立古陶瓷博物館
    在慈谿古塘街道坎墩達道155號,有一家主營換熱、製冷空調設備的企業———寧波中立集團有限公司,該公司董事長聞長慶在製冷專業方面曾獲得多項國家專利,而他自籌資金創辦的浙江中立古陶瓷博物館作為民間越窯研究基地更是名聲在外。
  • 怎樣通過「土斑」鑑別高古陶瓷?
    高古陶瓷主要是元以前出土的陶瓷器,由於是土中而來,自然會留下明顯的出土痕跡,其中表面的土斑就是最主要的特定依據。長沙窯褐釉模印貼花雙耳罐,高19.2cm,口徑12.6cm,足徑14.2cm罐唇口,直頸,豐肩,圓腹,腹下斂,平底。胎呈灰白色,器身施褐中泛黃色釉。
  • 古陶瓷鑑定研究——明洪武、永樂官窯瓷器的年號款問題探究
    ,沒有一件帶有洪武官窯款,可見當今有無「洪武」官窯年款已成為鑑定要點。目前僅見有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明永樂青花壓手杯的內心有書「永樂年制」四字篆書款,這是唯一一類帶有款識的永樂青花瓷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能與文獻記載相互印證,遺憾的是故宮舊藏缺少鴛鴦圖案者,但見有明萬曆仿與清康熙仿。
  • 藏家對陶瓷藝術品微量元素檢測鑑定的認知解析
    但是,微量元素檢測目前為止仍然只是在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等國家機構裡面內部進行科研論證,民間只有雲南收藏家協會古陶瓷實驗室在深圳、昆明二地有二臺德國EDX-3600L能量色散X螢光光譜儀採集微量元素並通過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GB/T37665-2019國家標準進行對外無損鑑定。
  • 文物鑑定的「靠譜」路徑
    它不同於人們常說的「贗品」,雖然它們都是「新」的,但高仿瓷器的精美程度不亞於原作。  著名古陶瓷藝術家黃雲鵬曾說:「稱得上『高仿』的陶瓷,一是品質、材質、工藝上可與真品媲美;二是要經過『做舊』,和真品接近到80%以上。」  「高仿是一門藝術,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每一個瓷器的每一個畫面,傳承的都是歷史的文化。」古陶瓷藝術家李廣琪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採訪時不斷強調。
  • 古代陶瓷真偽鑑定之施釉工藝鑑定
    如果使釉著色、析晶、乳濁、消光、開片等,還能增加產品的藝術性,掩蓋坯體不良的顏色,從而擴大陶瓷原料的使用範圍並提高產品的等級。古陶瓷的施釉方法主要包括塗釉、澆釉、浸釉、蕩釉和吹釉等。根據釉漿的性能、坯體的強度、器物的大小以及施釉的部位等因素而判斷採用什麼方法施釉。不同的施釉方法產生於不同年代,在陶瓷表面也會留下不同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