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陶瓷真偽鑑定之施釉工藝鑑定

2020-12-23 唐龍陶瓷

陶瓷器表面的那層無色或有色的玻璃質,一般以礦物質石英、長石、硼砂、黏土等為原料配製,需研磨成漿,使其附著在瓷、陶坯的表面,再經燒製成為玻璃的光澤的陶瓷表層,對陶瓷器物起到裝飾和保護的作用。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燒制後就會呈現不同色澤,即顏色釉。

通過施釉,產品表面就變得平滑、光亮、 不吸溼、不透氣。同時在釉下裝飾中,釉層還能保護畫面,使之經久耐用,並防止彩料中有毒元素的溶出。如果使釉著色、析晶、乳濁、消光、開片等,還能增加產品的藝術性,掩蓋坯體不良的顏色,從而擴大陶瓷原料的使用範圍並提高產品的等級。

古陶瓷的施釉方法主要包括塗釉、澆釉、浸釉、蕩釉和吹釉等。根據釉漿的性能、坯體的強度、器物的大小以及施釉的部位等因素而判斷採用什麼方法施釉。不同的施釉方法產生於不同年代,在陶瓷表面也會留下不同痕跡。施釉工藝為我們判定古陶瓷的製作年代和真偽提供了一個客觀標準。

一、古代陶瓷施釉工藝之澆釉

澆釉是將釉漿澆到坯體表面,然後除去多餘的釉料。澆釉最早出現在原始青瓷的施釉工藝中。原始青瓷釉料的顆粒相對較粗,摻和其中的草木灰又未經陳腐處理,所以草木灰和瓷土之間易產生分離現象,且懸浮性差。在施釉過程中必須用釉勺不斷攪動釉料,使其均勻,再將釉漿澆到器物上去。除此而外,漢綠釉和唐三彩等琉璃釉器也多採用澆釉工藝,這是由於琉璃釉本身也是一種懸浮性較差的釉料,其中的石英和氧化鉛極易產生分離現象,大面積的施釉必須一邊攪動,一邊澆施。此外,景德鎮的瓷器在清代之前,大、中型器物也多採用澆釉工藝。這是由於景德鎮的瓷土乾燥強度低,搬動中易產生破損,特別是釉下彩繪器,在浸釉中極易造成前功盡棄,所以體型稍大者都採用不需劇烈搬動的澆釉工藝。

澆釉分正澆和反澆兩種。正澆是要將器物放置平穩,將釉漿從器物上部澆下;反澆是把器物倒置,口沿朝下,釉漿由底部或下半澆流向口沿稱。澆釉又分手工澆釉和慢輪燒釉兩種。慢輪燒釉是將製品置於能夠旋轉的慢輪上,一邊轉動慢輪,一邊將釉料澆於坯體上,在器物表面會留下起始痕跡。元代青花大罐就採用此種澆釉方法,只是在澆釉過程中要將器身澆滿,這樣就會使底足上也留有釉跡,事後還要清除。

二、古代陶瓷施釉工藝之塗釉

塗釉又稱刷釉,是用毛刷蘸取釉漿在器物表面或內壁進行刷塗。塗釉也是一種最古老的施釉方法,是由原始陶器刷漿工藝演變而來的。塗釉器物表面會留有明顯橫向刷痕,塗釉一般是在慢輪上進行。由於坯體採用素燒工藝,且釉層較厚,在乾燥過程中往往產生龜裂現象,迫使工匠在入窯前再蘸水刷塗釉面消除裂紋,燒成後的釉面會隱約留有刷痕。現代仿品都沒有此特徵,它可以成為我們鑑別真偽的技術要點。

三、古代陶瓷施釉工藝之蕩釉

蕩釉就是將適量釉漿倒入器物內,然後旋轉晃動器物,使釉漿均勻地附著在器物的內壁上,然後將多餘釉漿倒出。宋代北方各窯口器物內壁的所謂護胎釉多採用涮釉工藝。

四、古代陶瓷施釉工藝之浸釉

浸釉又稱蘸釉,最早出現在西漢晚期原始瓷器上。這一時期的釉漿,懸浮性得到明顯改善,開始採用浸釉工藝。浸釉,顧名思義就是將坯體浸入釉漿中,使之附著一均勻釉層的方法。釉層厚度由浸入釉漿中的時間長短和釉漿濃度來決定。古代是徒手操作,往往要浸兩道釉,第一道釉的釉層看上去較薄,通常稱為護胎釉。對於大多數器物來說,內外釉多同時浸,一次完成。它不但需要有較高的坯體強度,而且還需要掌握熟練的施釉技巧。

五、古代陶瓷施釉工藝之吹釉

吹釉是將釉漿倒入吹壺,用嘴對著壺口上的吹管吹氣,流動的氣體將釉漿吸入噴口,以霧滴形狀噴塗到坯體表面,類似於現代噴漆工藝。吹釉工藝最早出現在清代康熙時期的景德鎮,並延續至今。它徹底解決了坯體乾燥強度低,不易施釉的難題。20世紀90年代以前,景德鎮仿元青花和明代瓷器時,多習慣採用吹釉工藝,瓶罐內壁上會留下吹釉時產生的釉點,且釉面平整無淚痕,凡有此特徵者均為當代仿品。

相關焦點

  • 瓷器的重要特徵-底足鑑定瓷器真偽
    古陶瓷鑑賞有一句行話叫「舉足輕重」,意思是說鑑定瓷器真偽和年代,看器物的底足十分關鍵,所謂舉其足而知其輕重也。「看瓷不看底,斷代沒道理」說的意思也差不多。瓷器的底足傳遞了許多不同時代瓷器製作的諸多信息,瓷器底足也是贗品製作的「軟肋」,可以「形似」,而「神似」 極難。
  • 瓷器鑑定如何根據氣泡鑑定瓷器是否到代
    中國陶瓷,歷史悠久,品種繁多,它是我國歷代文化的結晶。喜愛古陶瓷藝術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鑑定的人卻為數不多。中國歷代名窯精品層出不窮,且在如此漫長的歲月裡,還有很多優秀的仿製品。例如宋代的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窯,在當時就有其它地方窯仿造,雖有精粗之分,但也能風行於世。至於元、明、清,仿製古瓷之風更是有增無減。可以說千百年來所制仿古瓷器幾乎是到處可見。偶不經心就易出錯。
  • 古陶瓷的老化痕跡和鑑定方法(舉一反三視頻講解)
    開創了開片、火石紅、磨損痕跡、保存環境、傷殘、彩料、紋飾、燒造工藝等獨具特色的古瓷鑑定方法。在文物考古、收藏類刊物發表研究及鑑定論文50多篇。出版有專著《中國古陶瓷鑑定學》(北京出版社)。教學內容易學易懂,實戰性強。
  • 陶瓷鑑定:如何區別新老瓷器的胎體
    瓷器鑑定是斷定我國從商周時起各歷史時期瓷器燒制的時間、地區、窯口、窯系及辨明真偽的工作,也是博物館工作者和收藏愛好者的一項基礎工作。我國古瓷器源遠流長,不僅種類繁多、風格各異,而且工藝精湛,文化內涵豐富,因而具有極高的學術、經濟價值。正因如此,一些不法者在瘋狂盜掘、走私古瓷器的同時,還大量仿製歷代名瓷,燒制偽贗品,一些高仿贗品幾乎達到了亂真的程度。
  • 古陶瓷鑑定研究——清代的幾種常見釉
    更加獨特的是康熙琢器的口邊是漿白色釉,與其器身白釉的呈色截然不同,據科學家研究表明,無論是「粉白釉」還是「漿白釉」,都是胎釉間析晶層受光的折射呈現的白色透明釉,而不是胎色或釉色,這是康熙大瓶、棒槌瓶、筆筒、小缸等琢器器型上的一大特徵,是鑑定的重要依據。康熙郎窯紅
  • 古陶瓷鑑定有了新方法? (2)
    周勇告訴記者,公立博物館大部分藏品來源有序,因此鑑別文物真偽的壓力不大,但對於私立博物館來說,鑑別文物真偽就成了一道「生死線」。對比河北冀寶齋博物館中造假文物引發的波瀾,如何防止假文物流入博物館,成了像周勇一樣運營著私立博物館的文博人士最為擔心的問題。廣州東方博物館佔地30畝,總建築面積約8000平方米,由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設計,整個建築簡而不陋、藏風納氣。
  • 孫瀛洲:古陶瓷鑑定泰鬥是這樣煉成的!
    1923年,孫瀛洲在北京東四南大街開設了「敦華齋」古玩鋪,以經營、鑑定、收藏、研究明清瓷器聞名於世。他經常親自到各地尋訪收購,由於為人誠實,隨和,給價公道,行裡人都願意與之打交道,因此收集了大量珍貴的明清瓷器。
  • 中國陶瓷之釉下彩
    釉下彩是在成型的素胚上用陶瓷顏料進行彩繪、貼花等進行裝飾,又在這圖案上施上一層釉水,入窯經1200攝氏度至1400攝氏度的溫度燒制,燒制出來的圖案被釉層包裹著,在釉的下面,稱為釉下彩。釉下彩陶瓷表面平滑光亮、陶瓷晶瑩透亮。釉下彩是傳統陶瓷的主要裝飾手法之一。
  • 文物鑑定的「靠譜」路徑
    文物界給高仿下了這樣的定義:所謂高仿,是指從瓷器製作的基本材料開始,嚴格按照原作的胎質、外形、尺寸、釉色、工藝等進行高度一致的仿製。它不同於人們常說的「贗品」,雖然它們都是「新」的,但高仿瓷器的精美程度不亞於原作。  著名古陶瓷藝術家黃雲鵬曾說:「稱得上『高仿』的陶瓷,一是品質、材質、工藝上可與真品媲美;二是要經過『做舊』,和真品接近到80%以上。」
  • 藏家對陶瓷藝術品微量元素檢測鑑定的認知解析
    但是,微量元素檢測目前為止仍然只是在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等國家機構裡面內部進行科研論證,民間只有雲南收藏家協會古陶瓷實驗室在深圳、昆明二地有二臺德國EDX-3600L能量色散X螢光光譜儀採集微量元素並通過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GB/T37665-2019國家標準進行對外無損鑑定。
  • 如何鑑定古玉真偽?高人給您支幾招!
    在古代玉器收藏過程中,真偽鑑定始終是無法迴避的重要環節。 如何掌握古代玉器的鑑定方法,是每個玉器收藏愛好者的必修課題。 古人說:術業有專攻,聞道有先後,如是而已。 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古代玉器的鑑定。
  • 古玩造假無處藏,從器底鑑定古瓷新舊,只用4點
    瓷器鑑定方法瓷器的鑑定方法目前社會上主要有兩種:一是運用科學儀器,二是依靠傳統經驗。傳統鑑定方法以實踐經驗為基礎,強調「五大要素」,即瓷器的胎(包括製作工藝)、釉、造型、紋飾、款識。瓷器的胎體是由瓷土經高溫燒結而成的,在其外表施釉燒制後便成瓷器,胎為骨,釉為肉。觀察胎體是瓷器愛好者最先接觸到的鑑定方法,通過對瓷器斷面、器底露胎處、修胎痕跡以及胎色的觀察來區別瓷器的新老。以下分四點介紹一下區分新老胎體的方法。
  • 如何把握三點鑑定唐三彩駱駝真假,看專家怎麼說!
    高50cm,俑帶尖頂胡帽,深目高鼻,手呈持韁狀,騎於兩駝峰之間,駝昂首前視,靜立於長方形底板上,俑袍施綠釉,腿部及駝均施褐釉。駝上騎胡俑者極少,因而顯得彌足珍貴。唐代工匠經過無數次實踐, 將唐三彩駱駝的工藝製作分為塑造、 成型、施釉、 裝飾等工藝予以實踐。一、塑造工藝: 先進行分模, 搞造型, 用泥巴先推出駱駝的大概形狀, 待晾乾後精工細雕,整體駱駝完成以後再把駝身、 頭峰、 眼底板等主要部位切割分解。
  • 古陶瓷鑑定研究——明洪武、永樂官窯瓷器的年號款問題探究
    ,沒有一件帶有洪武官窯款,可見當今有無「洪武」官窯年款已成為鑑定要點。清康熙仿永樂青花纏枝蓮紋壓手杯 底款需要注意的是,上世紀80年代景德鎮為製作高仿器物,曾將故宮舊藏明永樂青花壓手杯的重量、胎體厚度及工藝進行過縝密的測量和研究,所仿者相當逼真,但仿品在款識的表現和青花發色等方面與真品還是有些差距
  • 如何鑑定天珠真偽,這四步很關鍵
    如何鑑定天珠真偽,這四步很關鍵天珠其實並沒有天然形成的,都是人工製作出來的,天珠之所以價值高,不僅是因為在古代受到佛家的加成,有象徵性的意義,最重要的是製造天珠的材料都是非常稀有的,有的是億萬年前海螺的化石,有的是用天外隕石製造而成等等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三)上手鑑定六字訣
    第一節 聽字訣用多種方法對陶瓷器皿進行敲擊和接觸,由此而產生的聲音,可以傳達器皿在質地、形體上的特徵,是鑑定的重要部分。方法有多種,每一種方法都有不同的功效。一刮硬幣刮――聽修補,經化學修補,有添加物後聲音不對。手指刮――刮瓷器邊沿,新瓷器邊沿瓷質好,會發出刀鋒般的聲音。老瓷器就沒有鋒利的聲音。
  • 玉看皮瓷看底,教你瓷器底足鑑定25條妙招!
    瓷器底足鑑定 我們在鑑定瓷器的過程中當然可以通過瓷器的神韻,器型,釉面,畫工,款識,發色等等來鑑定,但是底足的鑑定是鑑定環節中極其重要的,尤其是對於真偽和斷代是非常重要的依據
  • 古陶瓷造型鑑定的要訣
    我國古陶瓷鑑定專家們積數十年的經驗,總結出了一套造型鑑定的要訣:首看總體風格,詳察局部變化。我國古陶瓷的時代總體風格是: 商周:幼稚粗糙,保持了陶器的特徵,式樣很少,不太規整,而原始瓷器多仿陶器的造型。 春秋戰國:剛勁古樸,多仿青銅器。
  • 康熙郎窯紅瓷器如何鑑別真偽與怎麼鑑定郎窯紅瓷器?
    為了流釉不過底足,工匠用刮刀在圈足外側刮出一個二層臺,阻擋流釉淌下來,這是郎窯紅瓷器製作過程中一個獨特的技法,世有「脫口垂足郎不流」之稱。真正的郎紅,就是康熙本朝所燒制的官窯或官民窯。康熙後的,都為仿郎窯。仿燒康熙郎紅,主要在清中晚期(嘉道、光緒)和民國初期。康熙郎窯紅瓷器如何鑑別真偽?
  • 藝術品真偽誰說了算?科學鑑定、規範鑑定刻不容緩
    藝術品真偽鑑定誰說了算?藝術品估價聽誰的?藝術品鑑定管理難題該從哪些方面入手解決?3月27日,文化部文化市場司藝術品市場鑑定管理試點工作會議在浙江杭州舉行。會上,圍繞藝術品鑑定、備案、評估等鑑定管理的核心問題,來自各領域的專家學者紛紛發表了各自的觀點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