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器表面的那層無色或有色的玻璃質,一般以礦物質石英、長石、硼砂、黏土等為原料配製,需研磨成漿,使其附著在瓷、陶坯的表面,再經燒製成為玻璃的光澤的陶瓷表層,對陶瓷器物起到裝飾和保護的作用。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燒制後就會呈現不同色澤,即顏色釉。
通過施釉,產品表面就變得平滑、光亮、 不吸溼、不透氣。同時在釉下裝飾中,釉層還能保護畫面,使之經久耐用,並防止彩料中有毒元素的溶出。如果使釉著色、析晶、乳濁、消光、開片等,還能增加產品的藝術性,掩蓋坯體不良的顏色,從而擴大陶瓷原料的使用範圍並提高產品的等級。
古陶瓷的施釉方法主要包括塗釉、澆釉、浸釉、蕩釉和吹釉等。根據釉漿的性能、坯體的強度、器物的大小以及施釉的部位等因素而判斷採用什麼方法施釉。不同的施釉方法產生於不同年代,在陶瓷表面也會留下不同痕跡。施釉工藝為我們判定古陶瓷的製作年代和真偽提供了一個客觀標準。
一、古代陶瓷施釉工藝之澆釉
澆釉是將釉漿澆到坯體表面,然後除去多餘的釉料。澆釉最早出現在原始青瓷的施釉工藝中。原始青瓷釉料的顆粒相對較粗,摻和其中的草木灰又未經陳腐處理,所以草木灰和瓷土之間易產生分離現象,且懸浮性差。在施釉過程中必須用釉勺不斷攪動釉料,使其均勻,再將釉漿澆到器物上去。除此而外,漢綠釉和唐三彩等琉璃釉器也多採用澆釉工藝,這是由於琉璃釉本身也是一種懸浮性較差的釉料,其中的石英和氧化鉛極易產生分離現象,大面積的施釉必須一邊攪動,一邊澆施。此外,景德鎮的瓷器在清代之前,大、中型器物也多採用澆釉工藝。這是由於景德鎮的瓷土乾燥強度低,搬動中易產生破損,特別是釉下彩繪器,在浸釉中極易造成前功盡棄,所以體型稍大者都採用不需劇烈搬動的澆釉工藝。
澆釉分正澆和反澆兩種。正澆是要將器物放置平穩,將釉漿從器物上部澆下;反澆是把器物倒置,口沿朝下,釉漿由底部或下半澆流向口沿稱。澆釉又分手工澆釉和慢輪燒釉兩種。慢輪燒釉是將製品置於能夠旋轉的慢輪上,一邊轉動慢輪,一邊將釉料澆於坯體上,在器物表面會留下起始痕跡。元代青花大罐就採用此種澆釉方法,只是在澆釉過程中要將器身澆滿,這樣就會使底足上也留有釉跡,事後還要清除。
二、古代陶瓷施釉工藝之塗釉
塗釉又稱刷釉,是用毛刷蘸取釉漿在器物表面或內壁進行刷塗。塗釉也是一種最古老的施釉方法,是由原始陶器刷漿工藝演變而來的。塗釉器物表面會留有明顯橫向刷痕,塗釉一般是在慢輪上進行。由於坯體採用素燒工藝,且釉層較厚,在乾燥過程中往往產生龜裂現象,迫使工匠在入窯前再蘸水刷塗釉面消除裂紋,燒成後的釉面會隱約留有刷痕。現代仿品都沒有此特徵,它可以成為我們鑑別真偽的技術要點。
三、古代陶瓷施釉工藝之蕩釉
蕩釉就是將適量釉漿倒入器物內,然後旋轉晃動器物,使釉漿均勻地附著在器物的內壁上,然後將多餘釉漿倒出。宋代北方各窯口器物內壁的所謂護胎釉多採用涮釉工藝。
四、古代陶瓷施釉工藝之浸釉
浸釉又稱蘸釉,最早出現在西漢晚期原始瓷器上。這一時期的釉漿,懸浮性得到明顯改善,開始採用浸釉工藝。浸釉,顧名思義就是將坯體浸入釉漿中,使之附著一均勻釉層的方法。釉層厚度由浸入釉漿中的時間長短和釉漿濃度來決定。古代是徒手操作,往往要浸兩道釉,第一道釉的釉層看上去較薄,通常稱為護胎釉。對於大多數器物來說,內外釉多同時浸,一次完成。它不但需要有較高的坯體強度,而且還需要掌握熟練的施釉技巧。
五、古代陶瓷施釉工藝之吹釉
吹釉是將釉漿倒入吹壺,用嘴對著壺口上的吹管吹氣,流動的氣體將釉漿吸入噴口,以霧滴形狀噴塗到坯體表面,類似於現代噴漆工藝。吹釉工藝最早出現在清代康熙時期的景德鎮,並延續至今。它徹底解決了坯體乾燥強度低,不易施釉的難題。20世紀90年代以前,景德鎮仿元青花和明代瓷器時,多習慣採用吹釉工藝,瓶罐內壁上會留下吹釉時產生的釉點,且釉面平整無淚痕,凡有此特徵者均為當代仿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