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投資收藏六大認知誤區:十個藏家九個錯!

2020-12-19 騰訊網

在陶瓷藝術品市場,古董陶瓷經常拍出天價,比如元青花《鬼谷下山》大罐,宋代汝窯天青釉筆洗等等,動輒數億的拍賣價,引無數人跟風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陶瓷是一種工藝美術,也是民俗文化。陶瓷文化,在我國一直是處於一個很高的定位。在以往的時代裡,可以說是處於一個高端奢侈品的位置。

打開APP,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據聞,以前海外貿易的時候,陶瓷是主打出口產品,而茶葉是為了防止陶瓷不小心碰撞損壞而順帶出口的。國外人仰慕我國的陶瓷產品,甚至將我國的國名都以「china(陶瓷)」取代,可見中國陶瓷在我國甚至世界歷史上的重要地位。而陶瓷的高大上定位,也使得我國的陶瓷文化非常的豐富。在我國甚至世界上的博物館裡,陶瓷產品是必不可少的收藏品。

從一件小小的明成化鬥彩雞缸杯在香港拍出2.8億港元的天價後,國內歷來就非常具有民間基礎的陶瓷收藏更加變得炙手可熱。一些以前從來沒有碰過古陶瓷、也不具備任何專業知識的投資菜鳥,也紛紛從股市、房市中轉戰過來,幻想著哪天能逢上好運,從古董市場裡邊淘回一件價值連城的作品。

古董陶瓷因為經常拍出天價,所以不少人跟風,但是對古董陶瓷,大家都存在認知誤區,古董陶瓷,多指民國前的,有比較悠久的歷史的陶瓷藝術品,所以很多人意識中的陶瓷藝術,就是指那些古代祖上傳下來的,或者博物館塵封的,或者地下挖出來的,抑或是沉船中打撈起來的這些器物,只認為這種陶瓷才具有價值。

這是個非常大的誤區,因為當代陶瓷同樣具有藝術和經濟的雙重價值,實際上「僅從美學角度來看,當代陶瓷甚至要更勝一籌」,

古陶瓷投資收藏,要謹防走進六大錯誤認知

一、越古越好

陶瓷是民間最廣為熟知的古董,不少人認為,燒制年代越久遠的陶瓷一定越值錢。不過,在專業收藏家的心裡,這是非常錯誤的認識。姑且不論目前市場上流通的古瓷裡邊有多少贗品,哪怕我們假定這件古瓷是真品,其價格也未必就一定很高。

譬如,在陶瓷文化裡邊屬於比較早期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雖然老,但其工藝水平和觀賞價值均與現代人的審美觀念相差很遠,因為來自這段時期的陶瓷製作工藝、造型和裝飾實在過於粗糙和簡單,難以獲得市場的普遍認可,更不會有多少升值空間。

二、以文物等級論價

前面說過,不是所有老東西都具有投資價值。因此,把文物等同於可以用來投資的收藏品也是不對的。一件陶瓷,能夠成為文物,不是因為其市場價值所決定的,而是其具有某種科學價值和歷史研究的價值。

我國現存文物,是按其年份長短、藝術水平高低、學術價值、科學價值等不同情況,來劃分標準的。有些陶瓷,譬如仰韶文化階段的一些粗陶,在文物評定上達到了等級標準,但流通到市場上的價值卻不見得很高。加上珍貴文物是法律禁止買賣的,我們更加不建議個人收藏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文物陶瓷。

三、越貴越好

不要說收藏古董,就算是到商場上去購買任何東西,也不能單憑價格去衡量這件商品的收藏價值。

這是因為一方面,不誠信的賣家有可能利用市場信息的不對稱,高價轉手一些沒有價值或者價值不高的商品;

另一方面,賣家本身對這件商品價值的認知能力也可能影響到其定價的標準,尤其是面對陶瓷古董這種非常特殊的商品,需要經過非常專業的鑑定才能認識其價值

遇到不懂裝懂的賣家,他們常常會把一些贗品當成真品來賣。此外,在缺少參照系或者足夠市場競爭的情況下,交易價格也容易冒虛火。可見,遇到標價過高的陶瓷,我們反而要打起十二分精神。

四、凡稀則貴

認為「凡是存世稀少的陶瓷,市場價值必然很大」,與「越古越好」的認定標準犯的是同樣的錯誤。影響一件陶瓷市場價值的因素有很多,尤其是收藏古瓷器,其來自哪些重要的窯口?造型是否獨特?紋飾是否精美?

當這些不特定的條件均具備的前提下,這類作品的存世數量有多少,才會成為市場對其進行定價的重要參考。反之,如果其它必要條件均不具備,或者大部分不具備,那麼這類陶瓷就算存世只有一件孤品,也不會有很高的市場價值。

五、必須完好無損

這實際討論的是一件陶瓷上的瑕疵對其市場價格的影響。對於許多民間的收藏愛好者來說,他們的觀念都非常傳統,認為一件陶瓷只要有地方破損了,其價格就會大打折扣,甚至毫無收藏價值。

實際上,這是一種吹毛求疵的標準。陶瓷作為一種易碎品,雖然其保藏比書畫要容易得多,但是在運輸、展示和交易等各種移動活動中,都有可能因為不確定的意外而受損。

尤其是對於一些有著幾百上千年的古陶瓷來說,其經歷的天災人禍、時代變遷就更多,能夠流傳至今已非常稀少,而能夠保管得完好無損的就更是少之又少,哪怕在一些國家級的博物館裡邊,我們看到的也多是一些帶有各種瑕疵的殘品。對於名窯精品陶瓷來說,即使是殘片仍然價值不菲。

六、無款不好

沒有落款,即是無名作品。有些人認為只要是沒有落款的瓷品,都不會有很高的市場價值。實際上,這也是不對的。在中國陶瓷史上的許多重要時期,即使是官窯生產出來的精品瓷品,也是沒有落款的。

根據考古研究,真正有官窯款瓷器始於明朝永樂年間,但因為當時是專為皇帝定燒的,產量不多,存世量更是極少,市場上也難得一見。

在整個明清兩代,也存在大量無官窯款的瓷器,譬如空白期(正統、天順、景泰)、泰昌、崇禎,尤其在康熙前期,根本不允許使用本朝皇帝年號作為款識,這才出現了那時特有的「官搭民燒」的行業現象。這些無款瓷,同樣具有極高的市場價值。

在陶瓷成為大規模工業品的時代,在人們尚重陶瓷歷史地位的基礎上,吸收一些古陶瓷藝術文化的營養,改善大眾對企業產品的觀感,是一段時期內可取的。但如果寄希望於與古陶瓷文化結合,實現產品的華麗大轉身,筆者認為,是需要努力以及認真思考的。

想了解更多收藏信息請關注我,謝謝大家!

(聲明:尊重作者原創。如有涉及版權問題,敬請作者或同行告知,我們將及時糾正刪除。同時,歡迎廣大藏友投稿分享您的原創好文章。同類微信公眾號轉載本刊發布文章,請另取標題,以免讀者誤會。如使用本刊標題,必須註明「轉自公眾號:老彭談收藏」。謝謝合作!)

相關焦點

  • 藏家對陶瓷藝術品微量元素檢測鑑定的認知解析
    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國標資料庫GB/T37665-2019行業標準在2019年6月4日國家文物局正式公布以來,優秀的藏家在收藏過程裡終於找到了依法溯真的科學依據。就像在茫茫的沙漠中找到了綠洲,黑黑的夜色裡看到了光明。
  • 古陶瓷的老化痕跡和鑑定方法(舉一反三視頻講解)
    伍秋鵬教授手把手教您古董古瓷器鑑定秘籍,必將讓您終身受益,想成為古瓷器鑑定高手,就從這篇古陶瓷的老化痕跡和鑑定方法(舉一反三視頻講解)開始吧!謹記搜索「伍秋鵬去偽存真古瓷學院」古陶瓷的老化痕跡和鑑定方法(舉一反三視頻講解)① 聘請名師授課伍秋鵬:實戰古瓷鑑定家、大學教師。長期從事文物考古、收藏鑑定和教學培訓。
  • 張浦:被譽為古陶瓷鑑定的「火眼金睛」
    原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江蘇省政協委員、中國古陶瓷學會名譽會長、南京博物院研究員、江蘇省古陶瓷研究會顧問張浦生先生,多年來熱心於古陶瓷的研究和教學,並有多部專著出版,是一位知識淵博的古陶瓷學者,也是位桃李滿天下、可親可敬的老師。
  • 牙齒矯正十個誤區 你中了幾條
    原標題:牙齒矯正十個誤區,你中了幾條?   誤區五:矯正牙齒一定很疼。對疼痛的畏懼使很多人不敢矯正,其實矯正牙齒並不可怕,矯正戴的牙箍並非「緊箍咒」。現今矯治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傾向於輕力矯治,很多技術可以提供安全舒適的矯正,讓患者感覺不到疼痛或僅有輕微不適。
  • 浙江最「尷尬」的一座山,名字是簡單漢字,十個外地人九個會喊錯
    但是在浙江有一座山可以說是尷尬,也是相當無奈的一座山,我們大多數認識它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其優越的山嶽風光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而是因為其的名字,明明是再簡單不過的漢字,但是十個外地人卻有九個人會喊錯它的名字,這究竟是哪座山呢?
  • 浙江中立古陶瓷博物館
    在慈谿古塘街道坎墩達道155號,有一家主營換熱、製冷空調設備的企業———寧波中立集團有限公司,該公司董事長聞長慶在製冷專業方面曾獲得多項國家專利,而他自籌資金創辦的浙江中立古陶瓷博物館作為民間越窯研究基地更是名聲在外。
  • 推動陶瓷史學:中國古陶瓷研究個案與反思
    日本中國古陶瓷研究新進展 小林仁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主任學藝員日本有很多中國陶瓷。可以分兩種:一個是收藏,收藏裡有傳世收藏的,有20世紀收藏的,還有私人捐獻的。其中大部分(藏品)現在在公家的、私人的博物館、美術館,還有其他的(存在於)一些寺廟或私人(收藏中)。我工作的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有很多中國和韓國的陶瓷,所以我們研究自己館藏的東西。另一個,日本還有出土的中國陶瓷,這個工作主要是由日本考古學家負責,所以以前有些考古學家專門研究中國陶瓷。博物館、美術館一般通過展覽、開研討會來研究中國陶瓷。
  • 新手爸媽須知:十個孩子九個黃,這三個「黃疸」誤區要知道
    俗話說「十個孩子九個黃」,幾乎所有的孩子在出生後一周內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黃疸。看著孩子皮膚越來越黃,新手媽媽們特別擔心,於是就會查閱各種資料,尋找各種方法,希望讓黃疸早點消退。只是,很多時候,新手媽媽們的經驗不太充足,對很多方法的了解不太清晰,一不小心就會邁進了黃疸的誤區,結果導致黃疸越來越嚴重,給孩子帶來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傷害……那麼,新生兒黃疸到底有哪些誤區呢?總結有三點,建議新手父母們都能提前搞清楚。新手爸媽須知:十個孩子九個黃!
  • 收藏故事|上老藏家:我為什麼收藏高古瓷
    我的宅子朋友都知道真知堂是以瓷器收藏鑑定研究為主的。那麼,真知堂的第一件古陶瓷藏品是從哪裡收的呢?答案跌破你的眼鏡:撿來的!那麼多品類的收藏品,真知堂為何要從高古瓷開始玩起呢?現在入行的還適合玩瓷器嗎?坐下來,喝杯茶,讀完本文,你或許會得到想要的答案。
  • 科學鑑定古陶瓷防騙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吳德群)近日,由皇朝遺珍古陶瓷實驗室主辦的「科學鑑定古陶瓷鑑賞會」在深圳舉行,吸引了內地及港澳收藏界交流科學儀器鑑定和複合鑑定技術,同時集中展出了由此項技術鑑定的40位收藏家的數十件古陶瓷真品。
  • 中國古陶瓷典藏·九秋雅韻——上海陶瓷雅集成員收藏聯展典舉辦
    文人介入藝術收藏,是海派收藏文化的一大特色。由上海中福古玩城主辦的第六屆「九秋雅韻——上海陶瓷雅集成員收藏聯展」12月3日至8日在上海市浙江路上的中福古玩城舉辦。圖說:「九秋雅韻——上海陶瓷雅集成員收藏聯展」啟幕 官方圖參與聯展的收藏家有沈怡萱、金曉東、顧行偉、岑富榮、施偉成、梁志偉等,展會將有一批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高古瓷器,明清民國彩瓷、紫砂,當代名人名家瓷器,清代民國以來的老書籍老地圖,當代名人名家文稿信札收藏專著等藏品展出。
  • 古陶瓷鑑定有了新方法? (2)
    作為廣州面積最大的私立博物館,東方博物館這次與公立的廣州番禺博物館聯手推動研究,是否會掀起古陶瓷鑑定的新一輪革命?以往的歷史證明:民間過去是將來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的主力軍。「私立博物館面臨很大的競爭,它們如何能真正立足、生存?其中一個生命線就是靠公信力,要確保博物館裡的藏品是真的。」
  • 走出迷霧,關於OD認知的10個常見誤區
    今天,從知識和經驗中總結一些觀點,分享給大家,希望能幫助大家一起走出OD的認知誤區。 同時,也很關注OD在阿里是怎麼做的,在華為是怎麼做,動輒便「六個盒子跑一遍,BLM跑一遍」。然而,別人家成功的經驗,抄作業就能學得會麼? OD作為一種職能,在不同的場景下,應有不同的表現方式。舉個例子,同樣是做薪酬和績效管理,華為的導向和做法,和阿里的一樣麼?阿里的導向和做法和騰訊的一樣麼?
  • 方藥雨:民國三大古泉藏家之首
    方藥雨先生舊藏鹹豐通寶寶泉局拾文雕母我亦於泉好鑑評方藥雨平生好藏金石書畫,尤迷古錢,自詡不貧於古,故晚號「古貨富翁」。大概是在1900年 (光緒二十六年),方藥雨30歲時開始收藏古錢。除了著名的殘缺的覃邦刀、漢代的大半兩之外,他後來還收集到唐代的大唐鎮庫錢,五代十國時期的開平通寶、開平元寶、乹元重寶、天策府寶、天德通寶,北魏「天興七年」金錢,金代的崇慶元寶、至寧元寶等等。據說方藥雨當時收藏的歷代古錢有一萬枚之多,其中不乏名噪一時的稀世珍錢和孤品。
  • 怎樣通過「土斑」鑑別高古陶瓷?
    高古陶瓷主要是元以前出土的陶瓷器,由於是土中而來,自然會留下明顯的出土痕跡,其中表面的土斑就是最主要的特定依據。長沙窯褐釉模印貼花雙耳罐,高19.2cm,口徑12.6cm,足徑14.2cm罐唇口,直頸,豐肩,圓腹,腹下斂,平底。胎呈灰白色,器身施褐中泛黃色釉。
  • 收藏:是「金子」總會發光的!(瓷器篇)
    收藏寄語:古玩有「十多一少」——多交朋友,多交流;多聽意見,多思考;多讀文獻,多總結;多看實物,多對比;多多借力,少花錢,多開心!收藏之旅:考考你的收藏眼力(瓷器篇)(2020第22期)鑑賞範圍:陶瓷,字畫,玉器,錢幣,銅器,其他雜項瓷器鑑賞1藏友諮詢:請老師斷代和估價,謝謝!
  • 古陶瓷修復大家於愛平:「大巧若拙,大工無痕」
    於愛平先生就是這樣的一位「真工匠」,一位古陶瓷修復界的大家,真正做到了「大巧若拙,大工無痕」。 1972年,17歲的於愛平中學畢業後,被分配到上海市工藝品進出口公司,第一次接觸到陶瓷修復,這項工作便深深吸引了她。隨著知識的積累和修復陶瓷技術的愈發嫻熟,她已經可以為一些藏家修復破損的陶瓷。就這樣,於愛平逐漸成為上海小有名氣的修復師。
  • 古瓷片有學術價值 稀缺瓷片升值空間大(圖)
    2002年的時候,我和廈門大學人類學系教授葉文程老師建立了中國第一家中國古陶瓷標本研究中心,收集了中國歷史上從漢代到明代的80多個窯口的4萬多件古陶瓷標本,涵蓋了不同類型不同年代的各種標本,當中有的是博物館、文管辦和一些古陶瓷研究老專家捐贈的,還有一些是從市場上購買的。
  • 在青白瓷世界尋寶的領頭羊:陶瓷權威趙自強
    揚起這幡大旗的是我國古陶瓷鑑定領域早已名聲顯赫的中國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趙自強。  」西關古玩城」剛勁有力的五個大字為歐初書。據介紹,「西關」在清末和民國時期,古董文化就極為濃鬱。解放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廣州古董交易也大部分在這裡進行。  風水基街總長約500米,古物店鋪一個挨一個,古陶瓷、字畫、家俱應有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