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宅子
朋友都知道真知堂是以瓷器收藏鑑定研究為主的。那麼,真知堂的第一件古陶瓷藏品是從哪裡收的呢?答案跌破你的眼鏡:撿來的!那麼多品類的收藏品,真知堂為何要從高古瓷開始玩起呢?現在入行的還適合玩瓷器嗎?坐下來,喝杯茶,讀完本文,你或許會得到想要的答案。
郵票,我的第一桶金
早年有一本紀實文學叫做《中國文物黑皮書》,說的是中國已經有了八千萬收藏大軍。
八千萬有沒有呢?其實是真有的。但這些收藏者主要都是以郵幣卡等大眾收藏品為藏品的,筆者也曾經是八千萬收藏大軍中的一員。
早年的收藏者,郵票幾乎是唯一合法並且可以帶來高額利潤的藏品。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到九十年代後期改革開放之前,玩郵票的朋友,絕大多數都賺了錢。以筆者為例,1981年參加學校的集郵興趣小組,用零花錢買的幾張80版面值8分的猴票,到1997年便宜賣掉的時候,已經換回了兩、三千銀子了,也就是用這筆錢,真知堂改行進入了瓷器收藏的殿堂。
玩郵票需要經常跑郵市,每年年底郵局會發行新郵預定卡。新郵上市,一般也就是幾角幾分的面值,但對於當時還是小學生的真知堂而言,還得省下早飯錢才能買到。老胃病就是那時候落下的。
後來郵票市場的暴漲暴跌,我全部錯過了。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如果還一直泡在郵票裡,估計現在也和很多人一樣,手裡拿著一堆破紙片,沒人願意接手。
所以,我現在就可以回答藏友們的問題,高古瓷還可以玩嗎?
答案是:可以!機會只偏愛有準備的頭腦。
玩郵票玩得早的為什麼賺錢?我的郵票不算啥,集郵的師父是我母親單位(醫院食堂)的一個二十多歲的青工。當年師父的那些郵票,真的讓人垂涎三尺。我的好多郵票,比如齊白石的畫,徐悲鴻的馬等等,都是從師父那裡拿來的。
後來機緣湊巧,接觸到十幾本香港出的集郵雜誌,眼界大開。我才知道最早的郵票是英國的黑便士。大清朝最珍貴的是紅印花小一圓,民國有四珍,什麼宮門倒,藍軍郵,模里西斯郵局珍郵,時間過了太久,印象都已經模糊。
所以我早就知道,我成不了集郵家!
因為那些特別珍貴的郵票早就是天價,我連當時只要幾十塊錢的梅蘭芳小型張都買不起,只能買幾張塊把錢的80版猴票(堅持一個月不吃早飯才買一張),要想成為集郵家,簡直是痴心妄想。(時間坐標:上世紀80年代初 地點:湖南省會 長沙)
我為什麼收藏高古瓷
說實話,上世紀90年代末,把郵票清倉,換了接近3000塊錢,對於一個還在讀中學的孩子來說,真的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我離當時的萬元戶已經不算太遠。
分享幾句當時流行的順口溜給大家,」萬元不算戶,十萬才起步「,」擁有桑塔納,跑遍天下都不怕「。那個年代的人,應該對這些口號很熟悉。
最失誤的是,新錢一上市,馬上就把手上的大團結都給換了,至今老版的人民幣一張都沒有存下來。
瓷器等古物最開始出現在郵票市場上,是自發形成的。
倒爺們身穿喇叭褲,扛著錄音機,頭上一頭捲髮,是當時最時髦的裝扮。這些倒爺,倒郵票,倒外匯券,倒票證,沒有正經工作的他們,卻無意中成了中國第一批個體戶。混跡於這幫倒爺中間的那個小孩真知堂,也無意中積攢了自己最初的財富。
所以,當古代瓷器出現在市場上時,雖然要價不高(要價多在幾十塊錢之間),但對於當時一套郵票才幾塊錢的市場而言,已經是非常高的價格了。一般人還真買不起。真知堂看了很久,買了一些買得起的古錢幣,總算咬著牙賣掉了全部五大本郵冊,才開始真正介入古瓷器收藏。
因為我相信,這些高古瓷一定會給我帶來更加豐厚的回報。
有朋友要問,你為什麼會從高古瓷開始收藏起?而不是民國瓷器?
說實話,當時的民國瓷器也不便宜,湖南省文物商店就擺了很多的晚清民國瓷器,動輒幾百上千。文物商店就在長沙的主幹道五一大道上,對外收購,賣古董的販子手上的瓷器,多數都先送到文物商店。就算沒賣掉,拿到市場上要價也是比著文物商店的價格喊,真知堂根本買不起。
而這種高古瓷,不知道什麼原因,好像很少有販子送到文物商店去估價,多數就在市場上出售了。
記得有一次,兩個販子弄了一堆幾十件建盞來賣,要價30塊錢一件,不過一般都有點七歪八斜。真知堂對這玩意不感興趣,不過因為讀了馮先銘老先生的《古陶瓷鑑真》和國家文物局教材《中國陶瓷》,知道建盞裡帶款識的特別稀少,於是掏了50塊錢買了那一堆裡唯一的一件帶有」供御「款識的兔毫盞。
如果當時有遠見的話,花個幾百塊就能收一大堆建盞真品,放到現在隨便哪件都能賣上大幾千了。
相對於郵票和古錢幣市場,和現在古玩市場上鋪天蓋地的瓷器不一樣,瓷器收藏當時是非常冷門的。我有一本湖南省圖書館的借書證,對我的收藏幫助極大。
由於瓷器收藏沒有一本明碼標價的指導書籍,所以只有文物商店裡的晚清民國瓷,有指導價可供參考,所以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那些古代瓷器,基本上要價都不高,也就是幾十上百塊錢一件了。所以,我最早的老師應該是馮先銘先生。他編寫的《中國陶瓷史》和文物局教材《中國陶瓷》,就是我學瓷的教材。
再加上省圖書館的藏書,(當時還不知道造假,因為根本沒幾個人要),所以看到和書上對得上的瓷器,基本上價格不高就能拿下來。到了1999年,前往故宮博物院專家組織的古陶瓷鑑定中級培訓班學習的時候,執教教師之一,就是馮先生之女馮小琦老師。
一晃二十多年過去了,馮小琦老師應該也已經退休,老師人品風範,氣度高雅,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不知現況如何,心底頗為掛念。百度上找了一下馮老師的資料:
馮小琦,1956年出生於北京。天津南開大學畢業,大專學歷。北京故宮博物院古器物部研究館員,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中國古陶瓷學會副秘書長、常務理事。出版、發表有關古陶瓷論文及論著50餘篇。編輯中國古陶瓷學會刊物《中國古陶瓷研究》論文集二、四至十五輯,共13輯;整理出版馮先銘先生論著、論文約100餘萬字。
三十年後的收藏感悟
收藏改變了我的一生。
大學畢業後,我也和同學們一樣進入了政法系統工作。但堅持了幾年後,在三十而立前的半年,終於下定決心辦了辭職手續,正式下海經商。
大學時代,我是最早跨上bb機,還參與炒股的人。一顆不安分的心,在大學四年的暑假裡,萬裡獨行,跑了中國半壁河山。所以,參加工作後每個月不到1500的工資,根本無法滿足那顆驛動的心靈。
因為經商,走遍了中國大江南北的古玩市場。一路走來,感慨頗深。
雖然我沒有在古瓷器收藏上有任何經濟回報,但親眼目睹了很多早期入行的收藏家們金盆洗手,不再接觸瓷器收藏的案例。究其原因,無他,自身不學習,買了一堆假貨,傷了心。
到今天為止,不再經商已經四年。我以為自己不能安心的呆在鄉下,住在老宅子裡讀書度日,卻不知不覺已經數載。
應該感謝的就是這麼多年來對古代文物和古代文化執著的熱愛,所以才能靜下心來,再次投入學習和專心思考。
一棟200多年的大夫第,一片200平米的菜園子,一塊2畝大小的後花園。生活在山下,宅子是正坐北朝南的坎宅,前有朱雀,後有玄武。為了風水,親手砸掉用了一年多的灶臺,養幾隻雞,種點小菜。發現每天的時間還是不夠用,要讀的書實在太多了。
我的宅子
第二個要感謝的,就是書籍。
讀書使人進步,學習使人提升。面對浮躁的社會,我們如何才能安靜下來,直面自己的內心,活得自在?我想,讀書就是最好的修行方式。
學生時代就喜歡陶潛,沒想到自己真的過上了」草盛豆苗稀「的生活。上半生遨遊萬裡,四海為家。下半生我要讀書學習,砍柴餵馬。
這些收藏多年的古瓷,最終還將回歸社會,我很慶幸,擁有過它們,並且從它們身上得到了那麼多愉悅與歡樂。
你也和真知堂一樣,喜歡中國的古代文物和歷史文化嗎?有時間的話,歡迎到江西金溪真知堂的大夫第走一走,坐一坐,聊一聊,聽一曲唐人高歌,看一場花開花落吧。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