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故事|上老藏家:我為什麼收藏高古瓷

2020-12-20 齊魯晚報網

我的宅子

朋友都知道真知堂是以瓷器收藏鑑定研究為主的。那麼,真知堂的第一件古陶瓷藏品是從哪裡收的呢?答案跌破你的眼鏡:撿來的!那麼多品類的收藏品,真知堂為何要從高古瓷開始玩起呢?現在入行的還適合玩瓷器嗎?坐下來,喝杯茶,讀完本文,你或許會得到想要的答案。

郵票,我的第一桶金

早年有一本紀實文學叫做《中國文物黑皮書》,說的是中國已經有了八千萬收藏大軍。

八千萬有沒有呢?其實是真有的。但這些收藏者主要都是以郵幣卡等大眾收藏品為藏品的,筆者也曾經是八千萬收藏大軍中的一員。

早年的收藏者,郵票幾乎是唯一合法並且可以帶來高額利潤的藏品。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到九十年代後期改革開放之前,玩郵票的朋友,絕大多數都賺了錢。以筆者為例,1981年參加學校的集郵興趣小組,用零花錢買的幾張80版面值8分的猴票,到1997年便宜賣掉的時候,已經換回了兩、三千銀子了,也就是用這筆錢,真知堂改行進入了瓷器收藏的殿堂。

玩郵票需要經常跑郵市,每年年底郵局會發行新郵預定卡。新郵上市,一般也就是幾角幾分的面值,但對於當時還是小學生的真知堂而言,還得省下早飯錢才能買到。老胃病就是那時候落下的。

後來郵票市場的暴漲暴跌,我全部錯過了。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如果還一直泡在郵票裡,估計現在也和很多人一樣,手裡拿著一堆破紙片,沒人願意接手。

所以,我現在就可以回答藏友們的問題,高古瓷還可以玩嗎?

答案是:可以!機會只偏愛有準備的頭腦。

玩郵票玩得早的為什麼賺錢?我的郵票不算啥,集郵的師父是我母親單位(醫院食堂)的一個二十多歲的青工。當年師父的那些郵票,真的讓人垂涎三尺。我的好多郵票,比如齊白石的畫,徐悲鴻的馬等等,都是從師父那裡拿來的。

後來機緣湊巧,接觸到十幾本香港出的集郵雜誌,眼界大開。我才知道最早的郵票是英國的黑便士。大清朝最珍貴的是紅印花小一圓,民國有四珍,什麼宮門倒,藍軍郵,模里西斯郵局珍郵,時間過了太久,印象都已經模糊。

所以我早就知道,我成不了集郵家!

因為那些特別珍貴的郵票早就是天價,我連當時只要幾十塊錢的梅蘭芳小型張都買不起,只能買幾張塊把錢的80版猴票(堅持一個月不吃早飯才買一張),要想成為集郵家,簡直是痴心妄想。(時間坐標:上世紀80年代初 地點:湖南省會 長沙)

我為什麼收藏高古瓷

說實話,上世紀90年代末,把郵票清倉,換了接近3000塊錢,對於一個還在讀中學的孩子來說,真的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我離當時的萬元戶已經不算太遠。

分享幾句當時流行的順口溜給大家,」萬元不算戶,十萬才起步「,」擁有桑塔納,跑遍天下都不怕「。那個年代的人,應該對這些口號很熟悉。

最失誤的是,新錢一上市,馬上就把手上的大團結都給換了,至今老版的人民幣一張都沒有存下來。

瓷器等古物最開始出現在郵票市場上,是自發形成的。

倒爺們身穿喇叭褲,扛著錄音機,頭上一頭捲髮,是當時最時髦的裝扮。這些倒爺,倒郵票,倒外匯券,倒票證,沒有正經工作的他們,卻無意中成了中國第一批個體戶。混跡於這幫倒爺中間的那個小孩真知堂,也無意中積攢了自己最初的財富。

所以,當古代瓷器出現在市場上時,雖然要價不高(要價多在幾十塊錢之間),但對於當時一套郵票才幾塊錢的市場而言,已經是非常高的價格了。一般人還真買不起。真知堂看了很久,買了一些買得起的古錢幣,總算咬著牙賣掉了全部五大本郵冊,才開始真正介入古瓷器收藏。

因為我相信,這些高古瓷一定會給我帶來更加豐厚的回報。

有朋友要問,你為什麼會從高古瓷開始收藏起?而不是民國瓷器?

說實話,當時的民國瓷器也不便宜,湖南省文物商店就擺了很多的晚清民國瓷器,動輒幾百上千。文物商店就在長沙的主幹道五一大道上,對外收購,賣古董的販子手上的瓷器,多數都先送到文物商店。就算沒賣掉,拿到市場上要價也是比著文物商店的價格喊,真知堂根本買不起。

而這種高古瓷,不知道什麼原因,好像很少有販子送到文物商店去估價,多數就在市場上出售了。

記得有一次,兩個販子弄了一堆幾十件建盞來賣,要價30塊錢一件,不過一般都有點七歪八斜。真知堂對這玩意不感興趣,不過因為讀了馮先銘老先生的《古陶瓷鑑真》和國家文物局教材《中國陶瓷》,知道建盞裡帶款識的特別稀少,於是掏了50塊錢買了那一堆裡唯一的一件帶有」供御「款識的兔毫盞。

如果當時有遠見的話,花個幾百塊就能收一大堆建盞真品,放到現在隨便哪件都能賣上大幾千了。

相對於郵票和古錢幣市場,和現在古玩市場上鋪天蓋地的瓷器不一樣,瓷器收藏當時是非常冷門的。我有一本湖南省圖書館的借書證,對我的收藏幫助極大。

由於瓷器收藏沒有一本明碼標價的指導書籍,所以只有文物商店裡的晚清民國瓷,有指導價可供參考,所以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那些古代瓷器,基本上要價都不高,也就是幾十上百塊錢一件了。所以,我最早的老師應該是馮先銘先生。他編寫的《中國陶瓷史》和文物局教材《中國陶瓷》,就是我學瓷的教材。

再加上省圖書館的藏書,(當時還不知道造假,因為根本沒幾個人要),所以看到和書上對得上的瓷器,基本上價格不高就能拿下來。到了1999年,前往故宮博物院專家組織的古陶瓷鑑定中級培訓班學習的時候,執教教師之一,就是馮先生之女馮小琦老師。

一晃二十多年過去了,馮小琦老師應該也已經退休,老師人品風範,氣度高雅,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不知現況如何,心底頗為掛念。百度上找了一下馮老師的資料:

馮小琦,1956年出生於北京。天津南開大學畢業,大專學歷。北京故宮博物院古器物部研究館員,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中國古陶瓷學會副秘書長、常務理事。出版、發表有關古陶瓷論文及論著50餘篇。編輯中國古陶瓷學會刊物《中國古陶瓷研究》論文集二、四至十五輯,共13輯;整理出版馮先銘先生論著、論文約100餘萬字。

三十年後的收藏感悟

收藏改變了我的一生。

大學畢業後,我也和同學們一樣進入了政法系統工作。但堅持了幾年後,在三十而立前的半年,終於下定決心辦了辭職手續,正式下海經商。

大學時代,我是最早跨上bb機,還參與炒股的人。一顆不安分的心,在大學四年的暑假裡,萬裡獨行,跑了中國半壁河山。所以,參加工作後每個月不到1500的工資,根本無法滿足那顆驛動的心靈。

因為經商,走遍了中國大江南北的古玩市場。一路走來,感慨頗深。

雖然我沒有在古瓷器收藏上有任何經濟回報,但親眼目睹了很多早期入行的收藏家們金盆洗手,不再接觸瓷器收藏的案例。究其原因,無他,自身不學習,買了一堆假貨,傷了心。

到今天為止,不再經商已經四年。我以為自己不能安心的呆在鄉下,住在老宅子裡讀書度日,卻不知不覺已經數載。

應該感謝的就是這麼多年來對古代文物和古代文化執著的熱愛,所以才能靜下心來,再次投入學習和專心思考。

一棟200多年的大夫第,一片200平米的菜園子,一塊2畝大小的後花園。生活在山下,宅子是正坐北朝南的坎宅,前有朱雀,後有玄武。為了風水,親手砸掉用了一年多的灶臺,養幾隻雞,種點小菜。發現每天的時間還是不夠用,要讀的書實在太多了。

我的宅子

第二個要感謝的,就是書籍。

讀書使人進步,學習使人提升。面對浮躁的社會,我們如何才能安靜下來,直面自己的內心,活得自在?我想,讀書就是最好的修行方式。

學生時代就喜歡陶潛,沒想到自己真的過上了」草盛豆苗稀「的生活。上半生遨遊萬裡,四海為家。下半生我要讀書學習,砍柴餵馬。

這些收藏多年的古瓷,最終還將回歸社會,我很慶幸,擁有過它們,並且從它們身上得到了那麼多愉悅與歡樂。

你也和真知堂一樣,喜歡中國的古代文物和歷史文化嗎?有時間的話,歡迎到江西金溪真知堂的大夫第走一走,坐一坐,聊一聊,聽一曲唐人高歌,看一場花開花落吧。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相關焦點

  • 秋拍高古瓷器依舊看日本
    人民網北京11月24日電: 2015年香港佳士得秋拍預展瓷雜部分中,臨宇山人的收藏專場可謂近些年來高古瓷器拍賣中,最具代表性的宋代瓷器私人珍藏拍賣。2012年,佳士得就為日本藏家臨宇山人舉辦了其珍藏宋瓷的展覽。臨宇山人在1970 年第一次收藏宋瓷到今天,對高古瓷器的收藏有著獨到的見解。
  • 中國高古相機收藏第一人路萬江
    其中有特定功能的照相機就是高古相機中十分有趣的部分。比如,名片相機的構想最初來自於攝影家迪斯德裡,他希望把照片貼在當時流行的文字名片上,做成有照片的個人名片,這個符合當時上流社會需求的產物很快在富人圈風靡。試想19世紀中期,貴族把自己的玉照貼在名片上,親筆籤上名字,在社交場合送給親友,相當時髦。這樣的需求直接催生出幾年後的名片相機。
  • 藏家故事|黃旭:佛像收藏其實很簡單
    它的宗教氣場讓你可能會引發一些哲學上的思考,對生命的思考。我個人認為佛教藝術品與其他古董珍玩最大的不同就是可以在精神層面上與藏品對話。  這其中有什麼比較有趣的事情或者印象深刻的故事?  黃旭:吉泉齋,這個字號,有點古玩知識的人都知道一般帶泉字的,基本上都是做古錢幣出身的。我最早是國內比較知名的錢幣類行家。通過收藏錢幣的過程,我接觸到一些古代銅鏡藝術。因為錢幣跟銅鏡年代都差不多,接觸起來比較簡單。那時候錢幣漲得很高,群眾基礎非常好,一個花錢都是兩三萬。
  • 名人堂·訪談|記錄六位老藏家故事,總導演車愛琳:在藏家中找到人生...
    在這部紀錄片中,觀眾能夠看到6位古稀之年的老藏家,他們並非人們想像中的揮金如土、追逐名利,而是如同你我一般,在選擇的道路上經歷了挫折、彷徨、苦難,卻又堅定而義無反顧。「藏家,何為藏家?他們是誰?我們為什麼要做?我們能做什麼?兩年前,這是我們最初的思考。」在開拍前,總導演車愛琳面對這個題材,陷入了苦惱中。題材小眾,人們對收藏家的刻板印象、如何在25分鐘內展示藏家數十年的漫長生涯……這些都是車愛琳要去破掉的「壁壘」。
  • 藏家收藏國產口琴1000餘把 每把背後都有故事
    口琴收藏在國外十分普遍,而在中國卻不多見,作為雜項之一,國內收藏國產口琴的藏家也不多。但是透過國產口琴的發展與興衰,其記錄歷史的意義卻不容小視。  梁順民,天津市民間收藏家協會會員,國產口琴收藏家,20年來共收藏國產口琴1000餘把,其中大多數為如今已在市場上消失的「木芯」口琴,時間跨度從20世紀30年代到20世紀70年代,雖然僅僅30餘年,但卻是我國口琴從無到有、自陋至精的黃金時期,幾乎每把口琴背後,都有著鮮為人知的故事。
  • 寧波探訪3R堂老相機展館,聽高鑽講收藏故事:我是站在前輩肩膀上
    浙江寧波有家3R堂,是專門展示收藏老相機的展館。2019年我曾錯過了兩次拜訪3R堂的機會,2020年6月到上海拜訪幾位收藏相機的老友後,馬不停蹄趕往下一站是寧波,專程探訪3R堂。寧波3R堂老相機展館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它位於寧波開發區一幢寫字樓裡,是2019年8月才開館的收藏相機資料室,館長高鑽熱情接待了我。為什麼要「3R堂」?
  • 「藏家」聞香悟道 以香結緣 捨得坊海南沉香收藏館陳耀傑的收藏
    藏家陳先生:和雷刃公益這個事情,還真的是很有緣分,以香結緣,這個好像是冥冥中的天意,就是那麼的巧合、神秘。我也是在收香的原材料時,在一個店裡面偶遇施先生,他做公益需要奇楠做藥引,我說恰好有幾塊,很大、很好(就是我的「七小福」海南老料黃奇楠)。
  • 艾爾伯克基收藏中國外銷瓷
    在館方策展人JeffreyMunger和Denise Patry Leidy的精心策劃之下,「設計全球——艾爾伯克基收藏中國外銷瓷(Globalby Design:Chinese Ceramics from the R.Albuquerque Collection)」主要呈現16世紀末至18世紀之間,成為全球性奢侈品的中國陶瓷如何改變了歐洲制瓷工業與餐飲文化之發展歷程
  • 全民收藏僧多粥少,連瓷片也飛上天了
    宋代觀音菩薩坐像,盧芹齋舊藏。坐像現藏於美國辛辛那提藝術館 收藏市場的日益火爆,很多藏家都只進不出,市場上的銷售讓一些尋找寶貝的人犯了難。真是東西越來越少,寶貝越來越難淘,如此下去不少藏家表示玩不下去了。在十年前,在收藏市場上有錢的是「爺」,而如今,市場上到處都是出手闊綽的有錢人,而在這個收藏品缺貨的年代,有貨傍身的才算「爺」。
  • 耿寶昌成化鬥彩瓷看三點斷代,建議收藏!
    目前市場上就有很多以此理由索要高額的費用。其實他們根本就沒有這個能力幫你出手。所以說還是需要找一些資質齊全註冊資金實力強的去參拍出手。也是有一個藏友今天跟我講被坑了,我才隨意談談。下面咱們進入正題。成化一朝歷經正統景泰天順三朝的動亂(此三朝被稱為瓷器的空白與黑暗期)。成化一朝朝政明朗。成化帝以德報怨恢復了景泰的帝號。
  • 一件晚清民窯青花碗現已過百萬,你家有嗎?
    ,也導致價格居高不下,對於瓷器收藏,建議藏家可以多關注民窯瓷器的收藏,民窯瓷器在未來的市場行情是看漲的,具有較大的收藏潛力。現在國外的客戶也在關注中國的藝術品市場,在國外高古瓷的收藏行情要被國內好。在目前和今後一段時間內,明清瓷還將是投資熱點,而且還會有一段升值期,大眾審美情趣也大都停留在這一層面上。在瓷器拍賣場上,明清瓷器,尤其以官窯精品瓷器為市場追捧的焦點,並不斷刷新瓷器紀錄。
  • 《我收藏的蘇州老學校》連載6
    寫在前面:一、《我收藏的蘇州老學校》,是小荷創始人馮斌老師(河馬國王)前幾年的一部作品。二、馮老師喜歡教育,也喜歡收藏,因此教育收藏成了他的一大樂事。這部關於蘇州老學校的圖書,就是他多年收藏的見證。三、另,2020年10月1日,中秋國慶佳節,傾注了馮老師數年收藏心血的「畢業證書·蘇州老學校博物館」,在小荷中園湖西三院隆重開館,在現代化的園區金雞湖畔,樹立起了一座文化地標,其亦為中國第一家老學校博物館,展示了自清末至當代,蘇州及其他省市、港澳臺地區的畢業證書,很多是第一次展出,彌足珍貴!其亦將成為馮老師教育收藏的文化窗口!
  • 高古珠子「身價高漲」,西亞珠子多姿多彩,富有想像力
    高古珠子是中原文化類珠子中的一種,以前的它默默無聞,但如今的它完全不一樣了,西周瑪瑙的價格從20-30元,在如今變成了1000元一顆,品質佳的價格要在2.3000元一個的樣子。小小珠子,身價不菲,這應該是很多藏家對它最直觀的感受了吧。
  • 瓷器收藏必讀| 古瓷鑑定術語解釋213條(中)
    故,新老陶瓷也一目了然。此點說道,目前尚無名家名著論及。目前可作為一條重要的鑑別依據。若本書能夠刊印問世,不出五年,仿者自會效之。掌握此點不難,文字圖片實物一對照,古瓷愛好者便會明白。132、茶末白筋:茶葉末釉,與霽紅霽藍一樣,也會飛色,遇高溫而流淌,會使稜角邊沿露出白筋。若不是白胎,則又會出現相應的其它色彩。
  • 首屆中國鐵路文化收藏博覽會在唐山開幕
    通訊員 信寶忠 攝本報訊(記者 紅珊 通訊員 信寶忠)11月16日,首屆中國鐵路文化收藏博覽會在唐山開幕,來自全國各地的鐵路文化收藏家與收藏愛好者們齊聚一堂,用1.5萬件藏品呈現中國鐵路百年文化,以此致敬中國第一臺蒸汽機車、第一條標準軌距鐵路誕生138周年,向新中國70周年獻禮。
  • 收藏理財,馮瑋瑜老師在北京為「中金財富」和「京東非遺」解密「藏...
    此次強強聯合,特邀馮瑋瑜老師,是為了幫助客戶融匯收藏、理財、文化,開啟新的生活方式。今天,中國已成為全球經濟體量第二大的國家,也是最大的文化藝術品市場之一。隨著國內的財富高淨值人群不斷增多,收藏理財的需求也日益增多,其中,清三代宮廷瓷器已成為藝術品市場上的硬通貨。
  • 冠賞瓷韻丨孫萬國收藏帽筒展開展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錢玉明 淄博報導12月1日上午,《冠賞瓷韻——孫萬國收藏帽筒展》開展儀式在中國陶瓷琉璃館開展。據記者了解,本次展覽共計展出帽筒83件(套),按照瓷面紋飾分為了人物紋、獅子紋、花鳥紋、山水紋、博古紋等多個專題進行展示。本次展出的帽筒是孫萬國多年收藏的帽筒精品。從釉彩上看,有粉彩、淺絳彩、新粉彩、五彩、墨彩等;從瓷面內容上,有傳統陶瓷裝飾題材,有中國畫題材;從用途來看,有實用的薰香鏤空帽筒,有賀禮用的禮品帽筒等。
  • 藏家高可獲得「最大規模的布裡克熊收藏」金氏世界紀錄稱號
    12月20日下午,在北京798藝術區藝典空間的「熊山熊海——高可和他的606支熊」展覽開幕現場,金氏世界紀錄認證官現場為藏家高可頒發認證證書,正式認證高可為「最大規模的布裡克熊收藏(Largest Collection of Bearbrick bears)」金氏世界紀錄稱號持有者
  • 北大、浙大、春暉中學…諸暨年輕藏家收藏300多枚老校徽
    平時有空的時候,他也會一枚枚地取出來欣賞,和喜歡老校徽的網友一起分享,共同探究校徽背後的故事,每次都會引發眾多共鳴。那些諸暨本土的老校徽在收藏校徽的過程中,王海洋也有意識地尋找諸暨本土的校徽。每當發現一枚諸暨本土的老校徽,就欣喜若狂,想方設法收入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