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收藏的蘇州老學校》連載6

2020-12-13 小荷作文

寫在前面:

一、《我收藏的蘇州老學校》,是小荷創始人馮斌老師(河馬國王)前幾年的一部作品。

二、馮老師喜歡教育,也喜歡收藏,因此教育收藏成了他的一大樂事。這部關於蘇州老學校的圖書,就是他多年收藏的見證。遺憾的是,那些老學校,或已不復存在,但因有了馮老師的收藏,那些教育時光才得以定格為永恆,為後人所傳頌。

三、另,2020年10月1日,中秋國慶佳節,傾注了馮老師數年收藏心血的「畢業證書·蘇州老學校博物館」,在小荷中園湖西三院隆重開館,在現代化的園區金雞湖畔,樹立起了一座文化地標,其亦為中國第一家老學校博物館,展示了自清末至當代,蘇州及其他省市、港澳臺地區的畢業證書,很多是第一次展出,彌足珍貴!其亦將成為馮老師教育收藏的文化窗口!

四、經馮老師同意與授權,本網即日起,開始連載《我收藏的蘇州老學校》,以期新教師及其他人士明曉蘇州乃至全國教育的昨天和童年——知道「我是誰」,明白「哪裡來」,亦啟發今人思考教育的今天與明天——要到「哪裡去」!

五、敬請讀者欣賞!

「作文狗」網編輯部

2020年10月深秋

一、關於「振華女中」的四枚校徽

發了幾篇蘇州老學校的「物藏故事」,有朋友建議寫寫「振華女中」,也就是現在的蘇州第十中學,說「不寫振華,有葉無花」。想想也對,於是搜撿藏品,奉命而作。

先說說振華的幾枚校徽。

對於校徽,我一直有著特殊的喜愛和感覺。所謂的校徽,在我的眼裡,其實就是一塊微縮的學校「校牌」。校牌掛在學校的大門口,屬於全校師生,稱得上是「獨一塊」。而校徽,一旦置贈人手,便與主人「身世與共」,親歷青春,見證命運。每一枚小小的校徽,其實也稱得上是「獨一塊」或「獨一枚」。

我收藏的這四枚校徽,校名雖有不同,實則皆為「振華女中」。從她們的容顏面貌上,我們可以想見到她們或她們背後的種種故事。

置放於照片中心,有銅鏈蜿蜒的這枚,數年歲最長,形制也最為特別。校徽上,除「振華」校名和「1906」的創校時間外,再無多餘內容。其色彩有暗紅、純白和墨黑三種,搭配組合,極其醒目。「振華」二字的設計,筆劃粗重,透顯出設計者的用心和著力,看不出絲毫的「女子氣」和「脂粉味」,大有「誰說女子不如男」的氣神在,著實為女生們「振」奮了一把。

年代較早的第二枚,當屬照片最上方的「振華女中」四字校徽。

其字體為行楷,不知書寫者何人。校徽四周有邊框高出,校名陰刻,立體感頗強。幾枚校徽之中,數此校徽最為滄桑。徽面的斑駁之色與殘缺之感,讓人深深體味到人生輾轉與心靈顛沛的傷感,更讓收藏者為物件主人的命運吉兇生添出幾份猜想。

照片左側的「江蘇師範學院附屬女子中學」校徽,是第三枚。這枚校徽,應該有更多的故事可講。但筆者僅能告訴諸君的是,這也是曾經的「振華」。至於她生於何年何月何日,筆者知之不詳。用了勁兒猜想,最早最早,大概不會早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因為「江蘇師範學院」的出現,是1952年夏天的事。這枚校徽當不會早於那個年頭。

最後一枚,「蘇州十中」。大概就是現在「蘇州第十中學」師生們的「日常用品」了。

用數字而命名學校,在時下,在國內,已經成為一種慣常,據說是從「前蘇聯」老大哥那兒學來的。然而,客房可以用編號,高鐵可以用座號,身份證可以用數字,唯有學校的命名卻大不宜搬用此法。學校命名「數位化」,在目下的中國教育,簡直可以稱得上是一種災難,是一種文化的水土流失,且覆水難收。這是因為,數字的功能,僅供記憶之便和計算之用。而校名如人名,應該天高雲淡,寓意言志,她應該是一種文化表述,是一種家國圖騰,有著不可替代的感化和教化功用。一個典雅而詩意盎然的校名,可以使受教育者得到最初的浸濡和影響,感染一種古典情懷而得享終身;同樣,一個簡潔而勵志向上的校名,則完全可以成為學生一生的訓導和受用不盡的抗挫源泉。

「蘇州十中」,除了地名和序號,她什麼也沒有給我們。

當然,在所有的四枚校徽中,她是最新的,材質、品質也不算壞。

由此看來,最新的,未必是最好的。

二、關於「振華女中」的老照片

我收藏的「振華女中」合影照片,大大小小,新新舊舊,殘殘全全,約有十餘張之多。其中最珍貴,也是最有說頭的,是下面的這三張。

第一張:《蘇州市私立振華小學一九五五年全體畢業同學留影》。

在與「振華」有關的照片和圖書之中,出現比較多的,是其「女中」照片,純「振華小學」的照片則比較少。2006年蘇州古吳軒版的《振華之路》,洋洋數十萬字,算得是一本圖文詳盡的「振華」精品書。但其中所出現的六張畢業合影,也多是中學或是中學與小學的集體照。這張純粹的「振華小學」留影,是筆者所見到的唯一一張,看來,比較珍稀了。

該照片收藏於何時,已經完全忘卻。在寫「振華女中」文稿的這段時間裡,無意間發現了這張小照片。這是因為,在我收藏的所有振華照片中,幾乎全是中學的畢業合影,且全為「大開本」,有的比一本十六開的雜誌還要大出許多。唯有這張小學照,是小三十二開書本的大小。

讓我們抓緊來看照片。

一共四排人。第一排席地而坐,第二排落凳端坐,第三第四排則依高低站立。全都是一副本本分分、「誠樸仁勇」的樣子。端坐於照片第二排的,很明顯,是當時振華小學的老師們了。加上左邊站立的那一位,數一數,一共十二人。所有老師中,女性兩倍於男性,有八位,而男性僅四人。男女教師的性別和人數,並不是我所關心的,我最關心的是「三先生」王季玉校長,她在不在照片中就座?

——當年,振華的掌門人是王季玉。她從日本、美國的大學讀教育回來,女承母業,以校為家,愛生如子;貢獻教育,終生未嫁,是學校中人見人敬的女校長。因為排行第三,尊稱「三先生」。我見過王大校長的相片,是一位端莊而略帶威嚴的女性,戴著金絲邊的舊式眼鏡。估計大概是A型血,看上去有點嚴肅而內斂的樣子,與其初見,會讓你頓生敬畏。

現在,讓我們將目光從第二排的左起,一一掃過。使用排除法,最後,定格於第四位女性教師。我不知道,這位略顯老態的女性,是不是就是當年振華人所敬重的「三先生」,王大校長?因為,所有教師之中,似乎只有她戴著眼鏡。而從年齡算來,1916年,「三先生」三十一歲在美國留學畢業,回蘇州搞教育。到1955年,拍這張照片時,她的年齡應該在七十歲左右的樣子。這樣算來,也比較符合。

可是,光影斑駁,時光荏苒,這張已經長達近六十年的老照片,已經很難讓我們分辨出曾經熟悉的振華和曾經親切的面影。雖然,照片上所有的人依然站坐,容顏猶在,但他們的今日與今日的他們,大多已無人知曉,無處可尋。

該合影的製作者,是店址在人民路281號的「黃開照相」。該照相館之前未曾聽說過,似有借光於上海「王開照相」之嫌。吳語一開口,一個「黃開」,一個「王開」,「黃」「王」就不分了,發音是完全相同的。此「黃開照相」的老闆有點經濟頭腦,他的做法,用現在的話來說,叫作「借船出海」。精明是精明,但「高明」就算不上了。

接著要看的是第二張相片。照片上,為一年輕女性,人像普通,本與振華毫不相干,但因為一個細節的出現,就誕生了一個「蹊蹺」;而這「蹊蹺」與振華女中有關。這第二張照片,我們暫且為之起名:《振華女生》。製作者:蘇州萬象照相。

之所以說這張照片奇怪,是因為在這張純粹的私人相片上,竟然清晰地印刻著當時「振華女中」的鋼製印章。湊近了看,「私立蘇州振華女子中學校」的校名,以及「誠樸仁勇」的校訓及「1906」的創校時間,全都一一可辨。

照片上的女子,其豐腴圓潤的臉頰,溫和善慈的目光和簡潔得有點隨意的髮型,很明顯是一個小女生的模樣。這是一張私人相片,可能是某個特殊的日子,也可能在某個特別的機會,總之,是一張個人的生活照,沒有任何學校的元素,應該與振華無關。但問題來了,照片上,明明白白地蓋著振華女中的大印章,而且還是鋼印!

——這就叫人納悶了。一張私人相片,為何要蓋上學校的印章?一個小女生的生活照,憑什麼能蓋得到赫赫有名的振華女中的校章,而且還是須在特殊情景時方才使用的鋼印?

猜想一,這位女生的父母或家人,或許與振華有著特殊的關係,比如在振華當老師等;

猜想二,這位女生學業優異,「三先生」特準其請求,在其私人相片上蓋上振華大印,作為一種特殊的嘉獎;

猜想三,這位女生因為某種情況要提前離校,於是印製了一批相片送給同學留作紀念。於是,每張相片上,都蓋上了母校的印章;

猜想四,這位女生本人或家中,可能遭遇到了非常的事件,學校特準在其私人相片上蓋章,以作紀念或緬懷。

當然,猜想還可以有多種,人生的悲歡離合,命運的生離死別等等,一切皆有可能——所謂生活的「不可能」,就是沒有不可能。

但不管如何,這張照片屬于振華,屬於「振華女中」。

照片上,女生的端莊和目光中的溫善與堅定,會讓所有的閱讀者印象深刻。

這,就是振華。這,就是「振華教育」。

最後,我們看第三張照片:《江蘇師範學院附屬女子中學初中畢業同學攝影——1956年7月》。製作者:蘇州公營國際藝術照相館。

此照片三十釐米寬,二十四釐米高,與一臺筆記本電腦的大小相仿,差不多有十六開的《蘇州雜誌》大,但因為照片粘貼在一張硬卡紙上,卡紙的長與高分別為四十釐米和三十三釐米。這樣,就顯得這張照片更有超大的感覺,幾乎有一張晚報的大小了。

照片下的卡紙上,帶有起伏的凹凸花紋,分明是一種特殊的紙質,給人藝術的美感。該照片攝於上個世紀五十年代,1956年7月,到現在,也快六十年了。但照片下的藝術卡紙依然挺括,用手指彈叩,可以聽到怦怦的脆響。而人像因為照片本身較大,個個清晰可愛,有的甚至可以看到其所戴眼鏡的邊框形狀和髮辮的垂懸姿態。

與此尺寸完全相同的大照片,筆者共藏有數張,主要為1956年、1957年的初中畢業與高中畢業合影照。當然,筆者依然感興趣的事情之一,便是尋找振華的那位王大校長「三先生」。然而,很遺憾,我所藏的那些大照片上,似乎更難尋找到她的身影。筆者不知道,上世紀五十年代末,「三先生」去了哪裡?為什麼如此重要的事件或活動中,沒有她的出現?沒有了「三先生」,振華還是振華嗎?

——筆者不能設想,一個學校的校長,會在本校學生畢業之際,竟然影蹤無尋?

這幾張珍貴合影的來歷,現在回憶起來,實在算得上是筆者七年前的一件「英明決斷」之事。獲此藏品的時間應該是在2006年前後的樣子。當時,相片的持有者已經將此轉手多次,價格也一路攀升,當照片鋪展在筆者面前的時候,其身價已超兩百!而當時,民國二十年代,葉紹鈞的一本《倪煥之》精裝初版本,也才三百元不到。記得當時,該照片的持有者還有一個苛刻的出售條件:須整批買下,概不零售。這樣,就更增加了對收藏者的考驗。一下子拿出千餘元,資金的壓力太大了!

收藏,其實不是一件單單集物的過程。有時候,就是心靈的煎熬和守望的苦痛,那一時刻的心情或情感,與當下電視劇中的愛情與苦戀,幾乎等同,別無二樣。

他知道你想,於是,他等著你來。並且,在最後,你一定會來。

——後來,真的,我來了。也幸好,我真的來了。

然而,對此照片,我最想問的還是那個老問題:這張照片中,誰是王大校長?或者,為什麼王大校長,也就是「三先生」沒有出現?在1956年那個炎熱的七月,「三先生」,她在哪裡?

今天的「振華人」,今天的「蘇州十中」,你會告訴讀者一個答案嗎?

◇振華的校徽歷史
◇振華的小學合影

(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我收藏的蘇州老學校》連載10
    寫在前面:一、《我收藏的蘇州老學校》,是小荷創始人馮斌老師(河馬國王)前幾年的一部作品。二、馮老師喜歡教育,也喜歡收藏,因此教育收藏成了他的一大樂事。這部關於蘇州老學校的圖書,就是他多年收藏的見證。遺憾的是,那些老學校,或已不復存在,但因有了馮老師的收藏,那些教育時光才得以定格為永恆,為後人所傳頌。
  • 【荷連載】《我收藏的蘇州老學校》連載2
    《我收藏的蘇州老學校》連載02 馮斌著第二輯一、振聲:一所已經消失的中學大概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九二年或九三年的樣子,我在觀前街附近的一所小學上作文課,業餘的,純粹為了掙點養家錢。那所小學有一個奇怪的名字,叫「馬醫科中心小學」。課堂上,我讓學生想像「馬醫科」的由來,孩子們立刻熱鬧起來,思緒飛揚。
  • 《我收藏的蘇州老學校》連載12
    寫在前面:一、《我收藏的蘇州老學校》,是小荷創始人馮斌老師(河馬國王)前幾年的一部作品。二、馮老師喜歡教育,也喜歡收藏,因此教育收藏成了他的一大樂事。這部關於蘇州老學校的圖書,就是他多年收藏的見證。遺憾的是,那些老學校,或已不復存在,但因有了馮老師的收藏,那些教育時光才得以定格為永恆,為後人所傳頌。
  • 絕妙好辭——蘇州博物館藏對聯精品展【江南收藏•展會活動】
    《江南收藏》旨在傳播藝術品收藏文化,傳播藝品、藝術家、藝術活動資訊。《江南收藏》為原創手機微刊,文章採用CC許可,署名非商業,禁止演繹,轉載請註明。「藝苑集」版塊為《江南收藏》日推特色版塊,其餘版塊適時持續推送;「文苑「為《江南收藏》原創版塊,歡迎投稿;2017年《江南收藏》新增「夢想苑」版塊----讓藝術不再沉重,唯有夢想。
  • 張學武 |求學(小說連載第十四章)(5、6)
    那時大哥在學校裡沒事幹就整天鑽在圖書館裡讀《魯迅全集》,對魯迅崇拜的無以復加,特別是讀了魯迅的《未有天才之前》,對副校長炫耀的天才論很是反感,於是就寫了一篇文章,題目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讀<愚公移山>看天才論的破產》,登在學校的黑板報上。
  • 蘇州排名前10的小學,建議孩子準備在蘇州上小學的家長們轉發收藏
    蘇州排名前10的小學,建議孩子準備在蘇州上小學的家長們轉發收藏!說到蘇州,讓人不禁想起唐代詩人張繼《楓橋夜泊》中的一句話: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說到蘇州,也會讓人想起: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句話,旅遊美景非常多,怎一個美字了得。蘇州市上海的後花園,無論是地理位置,還是經濟、文化發展都非常不錯!
  • 蘇州某重點小學小升初優秀作文(五、六年級)
    摘要:蘇州奧數網整理蘇州某小學五、六年級優秀作文,小編會進行連載,蘇州小升初家長們可收藏本文。查看  蘇州五年級優秀作文——我家的蠶寶寶  查看  蘇州五年級優秀作文——我的幸福成長之路
  • 老蘇州瞎講講蘇州閒話柒
    上趟搭大家講之講蘇州集小吃之大成個代表:蘇州玄妙觀小吃其中個兩隻小吃,那麼今朝繼續要講接下去的小吃墨事、接下去講只油氽茨菇片,茨菇呢小陳光不大歡喜吃個蘇州小囡蠻多,吃口有點酥曼曼,不糯,不大容易入味,一般人家燒燒肉加點茨菇吃吃,能否祛痰降火氣個。
  • 老蘇州的小日子:一兩黃酒配碗頭湯麵,再來那麼一曲評彈
    在這個千城一面的時代,這座城市打動我的遠不止老蘇州精緻的一日三餐,還有不同於繁華都市的詩意與人情。【老蘇州的小日子】水陸並行的平江路,沿河伸出眾多歷史悠久的小巷,隨意拐進一座老宅,便可以親臨真實的市井。沿河的曹胡徐巷每天都坐著一個聽評彈擇菜的老頭,身後老屋改建的家庭菜館稍不留神就會錯過。
  • 一個老蘇州的「滋味」人生
    今年2月23日,央視《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中,老蘇州老凡的燒菜手藝,讓不少蘇州人稱「有味道」;3月19
  • 知道這些的蘇州人都「老」了
    知道這些的蘇州人都「老」了 這些蘇州人常用的老物件 你還記得嗎?
  • 蘇州一個普通人十六年買賣八套房子的真實經歷(連載四)
    可惜當初我倆完全不在意這些優點,缺點。下定了決心買價格低的房子!挑了兩個周末,和老公坐著公交車去看相城區的這幾家樓盤,稀裡糊塗的聽著銷售員的介紹,其實這幾家樓盤基本上已經開過盤了,還剩餘幾套房,權衡比較著價格,好像買小商品般在這幾家」攤位」徘徊猶豫,最終決定了人生中自己的第一套房子。要說我倆到底看了什麼,是路段?
  • 美國律師收藏近10萬件中國老物件 在蘇州開博物館
    收藏近10萬件中國老物件,這個美國律師在黎裡古鎮開中國文化博物館   「我實現了我的中國夢」  ■本報記者 陳抒怡  只要有時間,美國人杜維明就會和兩個中國朋友一起騎著電瓶車出門
  • 「視頻」蘇州6所學校師生、家長同臺共唱「湖東好聲音」
    來自西安交通大學蘇州附屬中學、蘇州工業園區景城學校、蘇州工業園區東沙湖實驗中學、西交利物浦大學、蘇州工業園區星匯學校等6所大、中、小學校的師生們一同獻上一臺精彩的藝術盛宴。「今天,湖東各學校的大學生、高中生、初中生們用真情的嗓音、歡快的旋律,同唱一首歌,同心向未來,用好聲音為我們見證的2020的不平凡加上夢想的註腳、年華的印記。」
  • 言情天后白金大神冬天的柳葉,連載小說《逢春》書評
    但還是有些人喜歡看連載,因為你追連載的時候,不斷的揣測劇情,作者有可能因為你的本章說而改變劇情,或者是因為讀者的意見,而加入一些人名、地名。所以這只能說是蘿蔔青菜各有所愛,今天我就來推薦一本,我正在追的連載書。要是大家喜歡的話,可以來和我一起追書,我們本章說裡見。支持正版,人人有責!
  • 北大、浙大、春暉中學…諸暨年輕藏家收藏300多枚老校徽
    校徽是學校徽章的簡稱,是一個學校的標誌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分辨人員、留存紀念,以及通過圖案、文字來介紹學校的性質和學科。同時,佩戴校徽也能讓學生在無形中感受到一份紀律的約束,從而規範自己的行為。盤山小學仿廈門、蘇州中學式樣,結合盤山的地形設計建造而成,建築面積1680平方米。這裡曾是民國時期,全諸暨師資力量最高、名氣最大、校舍最好、環境最美的學校。國民黨元老于右任題寫了「盤山小學」門額,書法家沙孟海題寫了碑記一塊。2006 年,盤山小學被列入諸暨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另外,王海洋還收藏了諸暨中學和同文中學(牌頭中學前身)的老校徽。
  • 北大、浙大、春暉中學……諸暨年輕藏家收藏300多枚老校徽
    平時有空的時候,他也會一枚枚地取出來欣賞,和喜歡老校徽的網友一起分享,共同探究校徽背後的故事,每次都會引發眾多共鳴。校徽是學校徽章的簡稱,是一個學校的標誌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分辨人員、留存紀念,以及通過圖案、文字來介紹學校的性質和學科。同時,佩戴校徽也能讓學生在無形中感受到一份紀律的約束,從而規範自己的行為。
  • 我的教師生涯(連載)之二:報到
    有三條寬逾數丈的河流在此匯合,它們分別叫肇嘉浜、漕溪、蒲匯塘。現在看來,好象蒲匯塘是最短最窄的,其實不然。據記載,蒲匯塘恰恰是當年此地最大的河渠,就象多年前黃浦江還是蘇州河的支流一樣,讓人感慨滄海桑田的變化。而我要去報到的學校就在這三河交匯處的北岸。學校大門就在現在的東方商廈正門偏西處。以前的學校大門是坐北朝南,現在的商廈則是坐西北朝東南的。
  • 蘇州將新改擴建81所學校 新增學位9.6萬個
    到2020年 計劃新改擴建284所學校蘇州人口快速增長,帶來了不小的就學壓力。「教育均衡、優質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提出,到2020年,全市計劃新改擴建284所學校,建成後新增學位30萬個。今年,全市將新改擴建81所中小學幼兒園,建成後新增學位9.6萬個。
  • 蘇州日語培訓學校
    一、蘇州日語培訓學校說明蘇州日語培訓學校,日文是最熱的語種,一般而言培訓學校的授課的周期有全日制等,對於不同級別的考生,教學費用在1699-3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