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一、《我收藏的蘇州老學校》,是小荷創始人馮斌老師(河馬國王)前幾年的一部作品。
二、馮老師喜歡教育,也喜歡收藏,因此教育收藏成了他的一大樂事。這部關於蘇州老學校的圖書,就是他多年收藏的見證。遺憾的是,那些老學校,或已不復存在,但因有了馮老師的收藏,那些教育時光才得以定格為永恆,為後人所傳頌。
三、另,2020年10月1日,中秋國慶佳節,傾注了馮老師數年收藏心血的「畢業證書·蘇州老學校博物館」,在小荷中園湖西三院隆重開館,在現代化的園區金雞湖畔,樹立起了一座文化地標,其亦為中國第一家老學校博物館,展示了自清末至當代,蘇州及其他省市、港澳臺地區的畢業證書,很多是第一次展出,彌足珍貴!其亦將成為馮老師教育收藏的文化窗口!
四、經馮老師同意與授權,本網即日起,開始連載《我收藏的蘇州老學校》,以期新教師及其他人士明曉蘇州乃至全國教育的昨天和童年——知道「我是誰」,明白「哪裡來」,亦啟發今人思考教育的今天與明天——要到「哪裡去」!
五、敬請讀者欣賞!
「作文狗」網編輯部
2020年10月深秋
我收藏的蘇州老學校
第十輯
本輯,繼續說說與蘇州教育有關的老物件。
一、《蘇州市學生第一屆代表大會記錄手冊》
此《記錄手冊》,不知收藏於何時、何地、何人。
筆者對該物件感興趣的主要原因,是其中的「第一屆」,即此為蘇州市學生代表「第一次」大會的物件——這就使得一件普通的小冊子,具有了不平常的意義。
封皮上,清晰地印著此手冊的發放和使用日期:
1949年12月8日
查一查資料,蘇州的「解放日」,為1949年的4月27日。這一天,解放軍從蘇州的好幾個城門一起進入城內,據說著名的景點寒山寺,還是其中的一個突破口——有點「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軍』船」的味道。其實,仗也沒怎麼打,槍也沒怎麼放,因為當時守城的「國軍」已經江河日下,大部分都逃亡或撤走了,於是古老的蘇州幾乎很平靜地就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人民國家人民建」,百廢待興,萬事待舉,於是一切都得重新再來。這其中,自然包含了學校和教育。
筆者不知道有多少人參加了此次的「蘇州首屆學代會」。然而,半年不到,即能組織起這樣的一個全市性的大會,足見當年領導者的管理才能,真是「雷厲風行,治城有方」。
這本小冊子,不叫「筆記本」,也不稱「紀念冊」,而叫《記錄手冊》,估猜著應該是當時開會時,放在每位參會者的桌子上,供以記錄而用的,有點像今天的「會議記錄箋」。但那時候的人,做事情就是不一樣,還專門製作了這樣的一個小本子,寫上時間和用處。這就讓後人省了猜想的腦力,一看便知。當然,製作者也有為此次的會議活動,留下一份珍貴資料的想頭。當時的人,文化素養和未來意識,就是不一樣,有一種「大人生」的態度。
這本小冊子,僅二十個頁碼左右,不厚,因為只是在會議上做做記錄而已。但其製作,卻一點也不馬虎,頗花了一番心思。而其中刊登的當時蘇州「大領導」們的親筆題詞,就更讓人刮目相看了,表示著這次大會的「檔次」和「格子」,的確與眾不同。
翻開第一頁,即是當時蘇州的首任市委書記惠浴宇先生的贈言;接著,便是首任市長王東年先生的題詞。王市長的書法頗有功力,其內容亦意味深長:
團結全蘇州同學,在毛澤東旗幟下奮勇前進
蘇州市第一屆學生代表大會
——王市長題詞中的關鍵詞有三個,即「團結、全蘇州、毛澤東旗幟」。
首先要「團結」,這是「必須的」。團結就是力量,不團結,就沒有力量了,就不是「蘇州園林」了,就不是「小橋流水人家」了,意思很簡單,好風景,不是靠一塊石頭、一棵樹或是一座橋造成的,必須得靠假山池沼、花草樹木和亭臺樓閣等等,相互組合了起來,團結了起來,才能產生出意思和意境,才能獲得進步和成功。
第二,咱們是「全蘇州」——代表著蘇州的所有學生,做任何事情,得「一個學校不能忽視,一個同學不能落下」。
第三,就是「毛澤東旗幟」——解放了,思想和觀念都得換。教,得有新內容;學,得有新方向。扛什麼旗,就得走什麼路。這,也是「必須的」。
這次的「首屆學代會」,地點何處、人數多少、議程如何、有哪些領導出席、最後決議是什麼,等等,現在都已經難以查考。但筆者想,當年參會的人,一定有人健在。因為是「學生代表大會」,當然就以學生為主,如果當年是十六歲,到現在,加上六十四年,也不過八十歲左右。在今天這樣「百歲不稀」的年代,這個年齡段,應該還算年輕的呢!筆者很希望有人來寫寫這次的「會議經歷」。畢竟是「蘇州首屆」,對於個人,可能不那麼重要;對蘇州,對蘇州教育,那就不同了,很重要的。
筆者收藏的這本《記錄手冊》,書寫的內容不多,存大量空白,可能是原主人過於珍惜的原因吧。但在本子的後幾頁,卻留下了幾位同會者的「通訊單位」。我們可以看到,1949年的蘇州,有許多在今天已經消失了的學校的名稱,比如:社教學院、伯樂中學、蘇州工專、蘇州美專、社光中學、南洋產校、寰成中學、樂益女中等等。這些學校,都曾經是蘇州教育史上光彩的篇章,也是蘇州新式教育的童年身影。
今天的我們,真的不應該將昨天的她們忘記。
二、1953年,江蘇省蘇州高級中學的「學籍卡」
十年前,筆者在某君手中收得多本蘇州高級中學的學籍卡。這裡,便是其中的一張。
這張學籍卡的特殊之處,是在其抬頭上,層層疊疊,加蓋了三個校名的印章:
最底層的,是「吳縣私立景海女子師範學校」;
上去第二層,是「蘇南蘇州幼稚師範學校」;
最高層,則是「江蘇省蘇州高級中學」,這應該是該學生最後畢業的學校名稱。
關於民國時期的「景海女師」,筆者亦收得有大量的珍貴資料,非常有趣,很有講頭。以後有機會,筆者可專題介紹。而「蘇南蘇州幼稚師範學校」和「江蘇省蘇州高級中學」,則應該都是蘇州解放之後的事情了。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則剩下了最後一個名稱,即「江蘇省蘇州高級中學」。
這張學籍卡的主人,是一個叫做「殷慕嘉」的女生,1950年8月入學,1953年7月畢業。我們看殷同學的面容,完完全全是一副蘇州小女生的樣子,真正的是一個「小家碧玉」的「範作」。
筆者要提請讀者諸君注意的,是殷同學的髮型,顯然是經過了「化學加工」,也就是燙了的。在六十四年前的蘇州,這樣的髮型應該算是新潮時尚了。殷同學當屬家境良好,家庭殷實的那一類。她住的地方也不差:「蘇州十梓街」——在當年,應該算是蘇州「富人區」了吧!
學籍卡的意義,幾乎與「居民身份證」等同,不過,是一張「少年身份證」而已。她,記錄著某個時期,該學生在學校中的學習成績、身心成長的原始信息和最初資料。歲月如梭,少年長成,這些最初的印跡與記錄,都會成為歷史,而漸漸顯示出她的生命價值和文獻意義。所以,當某人事業成功,聲名遠播的時候,再重回當年的母校,其所得贈的珍貴禮物,便是當年母校學籍卡的複印件,或仿製品。比如,2011年4月,清華大學百年校慶之時,當時的清華校友胡錦濤總書記,得到的清華贈禮,就與他在清華學習時的學籍卡有關。
學籍卡有正反兩面,反面是各科分數,正面則是其家庭檔案、入學時間、本人照片、品質表現等內容。我們看殷同學的「主要優缺點」,寫著以下的評語:
「時事學習認真,愛國防疫衛生運動能很好投入,能很好練身體。」——這是「小組意見」,即是「同學意見」,群眾評價。
下面還有老師的意見:「和善老實,學習認真,進步尚快。以後多注意書報,提高政治水平。」第二學期的內容則是:「年輕加強時政學習,提高自己的思想。」
所有的圖文檔案,幾乎就是一塊時代的「活化石」,讓後來者閱讀到昔時的生活畫卷,嗅聞到與今天迥異的那個時代的氣息。而今天,許多人看到這張學籍卡上的評語,幾乎都會啞然失笑,覺得恍如隔世。是的,世界就是如此之快,又如此精彩。短短六十年,幾乎就像過去了幾個朝代。
不過,恕筆者直言,上面刊錄的這幾段評語文字,水平真的很一般,甚至都有病句,與「蘇州高級中學」的這塊金字招牌大不相稱。比如,「能很好練身體」——什麼叫「練身體」呢?比如,「提高自己的思想」——應該是「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吧?
——或許,那是「非常時期」的非常表現吧?無可指責。
◇蘇州首屆學生代表大會記錄手冊——封面
◇蘇州首屆學生代表大會記錄手冊——王東年市長題詞
◇蘇州首屆學生代表大會記錄手冊——參會通訊籤名
◇原蘇州景海女師學籍卡